現代漢字的表意性

2020-12-12 中國教育在線

  漢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表意性是它區別於英文等表音文字的本質特點,這一點在諸多語言學、文字學的論著中都得到承認。近些年來有觀點認為,簡化字損害了漢字的表意性。有人主張借《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發布的機會,恢復使用繁體字。這樣看來確實有必要探討一下如何理解漢字的表意性,特別是現代漢字的表意性,來幫助我們理解《通用規範漢字表》對簡繁問題的處理。

  原始文字用圖畫表達意義,比如畫一個牛頭表示「牛」,表意最直觀,但是也距離語言最遠,與其說是「表意」,不如說是「表象(物象/意象)」。字和字之間聯繫不密切,各表其義,缺乏系統性,文字和語言的對應也不夠精確。任何一種文字都不能停留在這個階段,一定會順應記錄語言的需要,逐漸向符號化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直觀的表意性會損失掉,表示語言意義系統的功能豐富起來,能夠更準確地記錄語言,文字本身也更具有體系性。

  早期漢字如甲骨文、金文等,以象形字、會意字為主體,表意特點比較直觀,有些字如同圖畫,一看就能明白。秦漢之後,漢字發展進入今文字階段,代表書體是楷書。今文字與古文字的區別,從外形上一望可知:筆畫平直,更符號化,更易於書寫,但構字的部件很難再與最初造字所取的意象聯繫起來,所有字的象形性都蕩然無存。雖然今文字與甲金文的形體有巨大差異,然而卻未發生過質變,依然是表意文字,但它的表意已經由圖畫的表意轉變為成熟的符號的表意,需要從文字的體系性和文字符號記錄語言的功能來理解。

  楷書為代表的漢字今文字利用已經形成的基礎漢字字符作為部件,構成新字。這樣,具體到某一漢字,當它作為新字的基礎部件(及其變體)出現時,它的文字要素(形音義)在構成的新字中得到了繼承和延伸,這樣,新字在構字階段就與既有漢字體系建立了緊密聯繫,納入了漢語字義系統。這種系統的表意性意味著漢字的體系性、漢字與漢語結合的緊密程度都得到了提高。這種變化不是一夕之間出現的,而是在漢字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形聲造字法就突出顯示了漢字表意性發生的這種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小篆、今文字,形聲字在漢字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最終形成了以形聲字為主體的今文字(包括現代漢字)體系。現代通用漢字中,形聲字已佔90%以上。對形聲字本質特點的判斷,可以說也就意味著對現代漢字本質特點的判斷。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了漢字的六種構字原理,也就是「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是造字法,後兩種是用字法。就造字法而言,用象形、指事、會意等方法所造的漢字,通過分析一個字的各個構成部分(部件)如何結構成字,就能夠大體理解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比如象形字「日、月」直接描摹物象,指事字「本」,在「木」的下端加上一個符號,指出是「樹木下端」,也就是「樹根」的意思;會意字「休」,用「人」倚靠在「樹木」上的場景表達「休息」的意思。這些字通常可以表達具體的事物、現象,極少能傳達較為抽象的涵義,造字量也有限。當語言表達日益豐富,需要文字形式能夠記錄更多的現象時,一種更有效率的造字法——形聲造字法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

  簡單來說,形聲字採用形符和聲符構字。形符所表示的「義」通常是一個大概範疇,比如從「木」的字與樹木有關,從「扌(手)」的字與手或手的動作有關等;聲符提示這個字的讀音,通常以韻母讀音相同相近為基本條件,有的字也能夠實現聲韻調都相同。

  形聲字的形符示義顯得寬泛,聲符的主要功能是表音,這些似乎都弱化了漢字的表意性。有人認為形聲字在漢字總體中佔據的比例越來越高,表明漢字已經是向表音文字發展,至少應稱漢字為「意音文字」比較合適。那麼形聲字是否還具有表意性呢?

  首先,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均來自既有漢字,與漢字承載的字義聯繫緊密。新造字可以通過形符進入既有漢字字義系統的不同範疇;聲符並不單純表音,常常能夠指示新造字的字義淵源,甚至有些形聲字的聲符完全表意,比如形聲字「溢、燃、暮、拯」的意義就完全體現在聲符「益、然、莫、丞」上。其次,形聲字的表音很大程度上並不準確,即使在造字之初,聲符的讀音與所造新字的讀音就常常並不完全一致,聲符的選擇也並不唯一;因時間流逝、語音變化,聲符表音的準確性會有所損失,卻未必更換新的聲符,這些都與隨音賦形的表音文字有本質的區別。形符所標示的字義範疇則基本固定,也即是說形聲字的形符的示義比聲符的表音作用更為穩定。漢字的同音字很多,2011版《新華字典》的zhì這個音節下的字有50個之多,其中從「至」得聲的字有10個,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漢字的意義區別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賴於視覺判斷,形符正是區別同音字的一大法寶。

  所以說,形聲字能夠提示讀音,但其本質特點無疑仍是表意性。楷書以來,以形聲字為主要方式的漢字構形規則沒有再發生大的變化,形聲字所代表的這種系統表意特點也沒有太大變化。

  那麼回到我們一開始提出的問題上:漢字簡化損害了漢字的表意性嗎?

  近些年有研究者對《簡化字總表》的簡繁字進行了統計對比,用表意和表音來衡量簡化前後的理據性,認為簡化並未造成大的衝擊。對《總表》一表中的形聲字所做的考察也顯示,形符表意性較強的字和聲符表音較強的字都佔絕對優勢。應該強調的是,《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絕大多數有歷史基礎,也遵循了漢字的構字規律,例如《總表》一二表的字絕大多數是歷史上已經存在的,類推簡化的偏旁有草書等字體為依據等。這都說明簡化漢字並未背離漢字體系,事實上,過於背離漢字體系的簡化也是很難被社會接受的。所以簡化字推行40多年來,在社會應用層面並未造成什麼大問題。可以說,簡化字是以繼承為主,其性質是漢字發展演變中的部分調整,而不是革命性的改變,那麼簡化字也就不可能對漢字的表意性造成什麼根本損害,現代漢字的表意性仍然突出,保持了系統性表意的穩定。

  《通用規範漢字表》堅持簡化字的規範地位,不因個別繁體字而否定簡化字的規範地位;又根據社會用字的實際情況,面對已經大量存在的類推簡化字,只謹慎確認了226個類推簡化字,也不鼓勵將表外字繼續類推簡化,一方面儘量控制簡繁之間的差異,另一方面也保持了規範漢字字形的系統性。可以說,《通用規範漢字表》在簡繁問題上以保持漢字形體穩定為原則,採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兼顧了對歷史和現實應用的責任。(王敏,女,教育部語言文字研究所漢字與漢語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中國文字學會副秘書長。)

相關焦點

  • 現代漢字的表意性(王敏)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
    現代漢字的表意性 2013-08-27 來源:教育部   漢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表意性是它區別於英文等表音文字的本質特點,這一點在諸多語言學、文字學的論著中都得到承認。近些年來有觀點認為,簡化字損害了漢字的表意性。有人主張借《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發布的機會,恢復使用繁體字。
  • 拋卻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漢字和英文哪個更先進?
    一般情況下,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閱讀報刊、書籍,基本就沒有文字障礙了。但是,英文需要掌握1萬多個單詞,才能基本無障礙地閱讀報刊書籍。因此,漢字作為象形文字,看起來難學;實際上,總體而言,學漢語比學英語要容易不少。另外,漢字是表意文字,無論古今發音區別有多大,但基本不妨礙今人閱讀漢語古籍。
  • 天生是「美術」的漢字
    會徽設計者以漢字「冬」「飛」為主體,巧妙將奧運風貌、冰雪運動、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呈現在世人面前。回憶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同樣選取「京」字進行視覺化表達,加入中國印元素,成為標識設計中的經典之作。那麼,漢字為何備受奧運會會徽設計者青睞?這與其表意特徵、審美價值、文化標識密切相關。
  • 符號化、物化、符號表意性的歷史變化,都分清楚了嗎?
    符號表意性的歷史變化:首先,絕大部分自然物原本與人無關。其次,在絕大部分符號—使用體中,表意成分越來越大,大到使用性越來越可以忽略的地步。再者,純符號物,即只為表達意義而出現的物品,已經越來越多,多到淹沒使用物的地步。
  • 《通用規範漢字字典》《〈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出版
    >   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應妮)繼教育部27日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商務印書館28日在京宣布出版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劃並委託編寫的《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和《〈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指導規範漢字的使用。
  • 《通用規範漢字表》定義「規範漢字」-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次《通用規範漢字表》的發布,使『規範漢字』這一法律概念落到實處,明確告知表內列舉的8105個漢字就是國家規定的通用規範漢字。」2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通用規範漢字表》相關情況。
  • 2013新版《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了多少個漢字?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原有相關字錶停止使用  綜合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記者27日從教育部獲悉,《通用規範漢字表》日前公布,收錄其中的8105個漢字成為中國擁有首批「身份證」的方塊字。此外還有兩個附表,分別是《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筆畫檢字表》。  「漢字不是越多越好,每個領到『身份證』的漢字都經過了層層篩選。」字表研製組組長王寧說,古往今來漢字的字樣多達十幾萬,但是真正有用的字種是有限的。  有關專家經過對2005年到2012年出現的漢字進行梳理,統計出每年都出現的字共計7177個。
  • 一部解讀《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字典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歷時十餘年組織研製了《通用規範漢字表》,2013年6月由國務院正式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是繼1986年國務院批准重新發布《簡化字總表》後的又一重大漢字規範,是最新、最權威的規範漢字依據。
  • 國務院最新發布《通用規範漢字表》
    本報訊(記者陳菁霞)日前,作為當前最權威、最重要的一部漢字規範———《通用規範漢字表》由國務院正式發布。記者從商務印書館獲悉,為配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實施,商務印書館日前出版了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策劃並委託編寫的《通用規範漢字字典》和《解讀》,以解讀《字表》,指導規範漢字的使用。
  • 日本制定新常用漢字表
    本報東京11月27日電 日本政府日前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在本月30日公布新的常用漢字表。這是日本時隔29年第一次修改常用漢字表。    日語由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組成,為了規範法律公文以及新聞報導中的漢字以及讓普通國民掌握經常使用的漢字,日本政府在1946年公布了1850個當用漢字。
  • 潘妮妮:離開日語詞彙,現代中國人真的不會說話了嗎?
    【文/ 潘妮妮】 在網上你會時不時——可能隔一年兩年——看到一說法,說中國的現代語言離了日語,我們沒法講現代語言;或者再誇張一點,「現代中國人離開日本的翻譯,沒法說話了。」當這句話一扔出來,網上另一群人馬上就會懟過去,說「那你日本人離開中國古籍,也沒法說話」。最後變成大家互相槓起來,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有效的討論。
  • 解讀《通用規範漢字表》字表分3級 收字8300
    新華網北京8月12日電(吳晶、董豆豆)歷時8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12日起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字表發布後,社會各領域的現代通用漢字,原則上應使用表內字。對於每天都要說話、寫字的現代人來說,這套規範解決了哪些問題?對日常生活和學習有何意義?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和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 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漢字部首表》和《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
    從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再到近現代的辭書,由於漢字的歷史演變,所採用的部首都各不相同。漢字部首這種不統一的狀況增加了漢字信息檢索的難度,不僅給學習漢字帶來不便,也不能適應資訊時代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為漢字部首制訂規範,規定統一的漢字部首表。
  • 人名地名異體字被收入《通用規範漢字表》
    《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及有關材料將登載在《中國教育報》和中國語言文字網上。各界人士可通過電子郵件、信函和傳真等方式提出意見和建議。  據新華社電 (吳晶、董豆豆)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歷時8年組織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自8月12日至31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首份《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編輯完成
    原標題:首份《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編輯完成 近日,首份《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編輯完成。該課題組人員稱,只要熟記808個漢字,即使不會漢語、日語和韓語,在中日韓這三個國家也可以進行簡單的語言文字交流。
  • 中日韓漢字表發布 共尋漢字「基因」助推中日韓友誼
    中日韓漢字表發布 共尋漢字「基因」助推中日韓友誼時間:2015-12-04 08:47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日韓漢字表發布 共尋漢字基因助推中日韓友誼 11月30日,一位參觀者在首爾欣賞新推出的中日韓共用常見808個漢字。
  • 中日韓公布「共同常用漢字表」 共808字
    經過中日韓三國有關人士歷時四年的共同推動,《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4月22日在揚州舉行的第九屆東北亞名人會上獲得中日韓三國代表一致贊成通過。如今只要認識這808個共同常用漢字,中日韓三國的人們也能夠通過文字無障礙交流。」漢字表發起者、中國人民大學前校長紀寶成介紹說。  這一提議是2010年由紀寶成在奈良舉行的第五屆東北亞名人會上首次提出的。此後四年間,中日韓三方最終於2013年10月編製成總共808個繁體漢字的《中日韓共用常見八百漢字表》,按繁體漢字的 unicode編碼排序。
  • 《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發布 繁體字未能被恢復【3】
    原標題:《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發布 喆堃等45個異體字轉正 45個異體字「轉正」 在此次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新收錄了226個簡化字。這226個新增的簡化字中,166個曾被《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收錄,51個見於其他多種辭書,9個出自頻度較高的姓氏人名以及現代科技用字。
  • 《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背景知識詞條
    所列舉的詞語有的未必只限於表述漢字,其他文字也應涵括,但這裡皆把它當作漢字的專有術語來解釋。  1.字集:按照一定原則選出的一定數量漢字的集合。比如1988年1月,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聯合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就是一個一般社會領域最常用漢字的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