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脖子的人做開胸手術,難壞了醫生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CHN-MZ 麻醉MedicalGroup

周一的早晨,強忍著各種疲睏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於是,我迅速在手術通知單上找尋著自己的名字。負責麻醉的手術個數以及手術類型,決定著這一天累不累、甚至幾點鐘能下班。大周一的,誰也不想幹大活、更不想幹到很晚。

一般情況下,小的手術都安排在靠前的手術間。然而,所謂的小手術區竟然沒有找到我的名字。心裡嘀咕著:不會吧,這麼慘!主任也太器重我了吧!

忐忑中,在大手術區找到了我的名字。失望中有一些安慰的是,這次的手術是胸科手術。要知道,在一般的醫院,胸科手術都是相對少的。儘管累、儘管不情願,但看到是胸科手術,也就迅速調整心態了。

雖然前一天的周日同事已經幫忙看過患者,但是自己不親自看看患者,始終不放心。況且,同事一個人負責看十幾個患者,甚至只看病歷、不看患者本人的情況都有。因此,不能全指望值班同事。所謂看患者,是指手術麻醉前的訪視過程。如果不是碰到節假日或者非常緊急的情況,麻醉醫師要在手術前一天的下午到病房查看患者的各種檢查以及親自問診。通過麻醉角度的了解患者,可以更好的制定麻醉方案以及防控手術麻醉中的各種風險。

擼起袖子、看了一眼手錶:不好,只有15分鐘的看患者時間。因為,早上8點是要開早會的。主任可是厲害人,誰也不敢遲到。刨去路上可能需要的5分鐘,最多只有10分鐘的時間。於是,我拿起白大褂就往外跑。一邊跑,一邊穿白大褂。

為了節省時間,我直接給胸科一個同事打電話,讓她幫我把患者的各種檢查結果發到我手機上。這樣一來,我就可以直接去患者所在的病房,一邊問診、一邊查看化驗。以我這麼多年的經驗,完全能把這兩件事結合得很好。

到了胸科所在的樓層後,患者的各種檢查結果也如期的到來。於是,我一邊翻看著手機、一邊向病房走。

當打開房門的一剎那,我那點鎮住。原來,眼前這個人長得實在太怪了。

有人會說,你們醫生什麼沒見過?另外,怎麼能嘲笑人呢?

當時,我確實沒有嘲笑。只不過,那種震驚是身不由己的。因為,這個人完全沒有脖子。大家注意,這裡的用詞不是「幾乎」而是「完全」。

有人會說,你這當醫生的太不專業了,人怎麼可能沒有脖子?這不科學啊!

好在我立刻穩住了情緒,患者似乎也沒有太多察覺。我故意問著她一些其他問題,實則我在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著這個脖子。同時,我也在手機裡翻看著患者的頸部CT。

按照我的分析,看到這麼奇怪的患者,怎麼也得給患者做一個CT吧。然而,結果是失望的。在胸部CT中,也僅能掃到一點點。從只拍到一半的頸部CT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她的頸椎確實很異常:每個椎體都特別矮。外加上兩側鎖骨的「V」字角度比一般人小,她的頭似乎就是卡在上面一樣。我嘗試著讓她轉轉脖子、前後仰一下,完全不能動。

帶著崩潰的心情,我離開了病房。路上,我在思考著如何給她插管。要知道,我們準備插的是一個雙腔管,管徑比一般的單腔管要粗。別說粗的了,就連細的怎麼插進去都會是一個難題。

回到科裡,我立刻把情況匯報給了主任。聽到這個情況後,主任立刻把科裡的兩個副主任召集到一起進行緊急討論。

最後,主任決定清醒狀態下嘗試插管。如果插管失敗,手術則改期再做。

患者躺在手術床上後,大家就開始了緊張的氣管插管。隨著鎮靜藥的給入,患者逐漸閉上了眼睛。在勉強把牙墊塞進只有一指寬的牙齒縫隙後,主任狠狠的看了我一眼。瞬間,我就感覺後背發涼。

萬幸的是,最終插管成功。看到氣管進入聲門的一剎那,所有人懸著的心落下了。雖說可以改期再做,但改期並不意味著難度會下降,還是要面對眼前這個難題。

可遇不可求的病例,讓我的發困一掃而光。

參考文獻:

1.李萍. 雙腔支氣管插管單肺通氣麻醉在胸科手術中的應用探討[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誌, 2017, 004(063):12359.

2.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 困難氣道管理專家共識[J]. 臨床麻醉學雜誌, 2009, 025(003):200-203.

3.馬武華. 如何讓清醒插管更容易?[C]// 中華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 2014.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傳統開胸手術讓人又愛又恨 新技術不開胸能"補心"
    她的心臟上有一個直徑6毫米的缺口,醫生通過微創手術,用一把「小傘」堵住了這個缺口。這樣的手術方式讓她免於傳統的開胸手術之苦。隨著這種技術的日益成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先心病患兒受益。6毫米「心眼」拖慢生長進度因為種種原因,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生下來就比正常孩子多一個甚至多幾個「心眼」。在醫學上,被稱為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
  • 3歲女孩患先天性心臟病偏癱 已做4次開胸手術
    然而,三歲的奧利奧自打出生之後就命運多舛:2014年12月,奧利奧第一次開胸手術,那時,她不到一歲;2015年3月,奧利奧轉院到華西醫院,做第二次開胸手術,那時她剛滿一歲。手術持續了十多個小時,華西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教授賃可用奧利奧的自體材料,重建了她的二尖瓣膜。手術後,賃可告訴夫婦倆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手術很成功;壞消息是,奧利奧被確診患有真菌性心內膜炎。」
  • 魚刺卡在心臟附近 杭州一女士差點做開胸手術
    昨天晚上7點吃晚飯的時候,我不小心把魚刺吞下去了,去邵逸夫醫院看急診,做了CT,醫生診斷後說,位置相當危險,魚刺在主動脈弓附近,如果主動脈大出血要做開胸手術。 消化科醫生鄧燕勇,30多歲,相當不錯,把情況跟我講了,還和胸外科醫生會診了。我是很緊張的,而且一呼吸就很痛。他到內鏡室,一邊安撫我一邊很仔細地用胃鏡幫我把魚刺取出來了。
  • 喝了魚湯之後魚刺"扎心" 醫生開胸手術巧手"拔釘"
    「前幾天有點發燒,可能是感染,人有點迷糊。」王女士說,家裡親戚幫忙將媽媽送到華西醫院,經過進一步檢查,在邱季雲的左心房上,確實有一條2釐米左右的條狀異物——後來的手術證實,這確實是魚刺。  「醫生說,我媽媽年齡有點大了,需要開胸手術,擔心後期的抗感染問題。」王女士說。
  • 給2斤重的孩子做開胸手術嗎?
    第一眼見到患兒,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患兒的小腳丫只有成年人的大拇指大,胳膊還不及成人手掌大,全身紫紺,肌張力差。要給如此低體重的先心患兒做開胸手術,這在省兒童醫院心外科成立以來,還是第一例!為了手術順利進行,保障手術安全,心外科陶曙光主任帶領團隊進行了術前討論,逐個問題進行研討斟酌,制定應對方案。經過周密的術前安排,患兒如期進入手術室。輸血科血漿血小板隨時待命,麻醉科石磊主任進行操作,動靜脈順利置入。心外科陶曙光主任主刀手術,切皮、打開胸骨,孩子只有核桃大小的心臟暴露了出來,體外循環順利建立。
  • 微創手術普及後,傳統開胸手術是否要退出歷史舞臺?
    微創手術的發展在這些年也是非常快,如果說30年前的微創手術在胸外科醫生之間還有爭議的話,到現在胸部微創手術的爭議已經越來越少,越來越小。 現在還有極個別的病人可能說要問,是不是開胸做手術治療會更徹底一些,微創是不是切不那麼乾淨?實際上隨著胸腔鏡,包括腔鏡技術、手術器械、各種微創材料的進步,現在在肺葉切除術、胸腔鏡手術可以達到和開放手術同樣的治療效果。
  • 胸腔鏡手術不一定比大切口開胸手術好,有些人胸腔鏡切不乾淨
    有網友諮詢:父親體檢發現肺部4cm腫塊,考慮肺癌可能,是首選胸腔鏡手術還是開胸手術,是不是腔鏡下做微創手術一定比開胸手術要好? 胸腔鏡外科手術(VATS)是使用現代電視攝像技術和高科技手術器械裝備,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內複雜手術的微創胸外科技術。
  • 開胸手術,一定要做呼吸功能訓練
    開胸手術,無論從外科角度、還是麻醉角度,都是極具風險。因此,哪個科室都不敢掉以輕心。一般來講,實行開胸手術的,切肺葉的最多、食管手術其次,之後就是心臟等手術。因此,麻醉訪視的內容中,除常規要了解患者的體質、既往史、現病史,還要了解外科手術的類型以及與之相關的系統或功能檢查。但作為年輕醫師,可能往往就想不到這麼全面。
  • 早飯吞假牙 開胸大手術
    吃早飯時把假牙吞下去了,更讓人驚心的是,假牙的金屬鉤掛在了食管壁上,用 " 吃韭菜 " 的土辦法也沒能讓假牙滑入消化道,到醫院用胃鏡也沒能把假牙取出來。中國醫大一院胸外科醫生為患者做開胸手術,切開食管後才取出惹禍的假牙。
  • 83歲老人第三次開胸補心,手術成功後,主刀醫生和他都落淚了
    吳西林老人和女兒觀念的衝撞「這樣的手術,值不值得做」從來沒有一例手術,讓董愛強如此糾結過。身為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自2010年心外科獨立建科以來,他已率領20餘人的團隊,走過整10年的時光,去年手術量達1000多臺次。對這位擅長開胸補心甚至換心的高手而言,完成一例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並不難。
  • 新疆3歲女孩在成都3年 已接受4次開胸手術
    某些人命運註定要比常人崎嶇,奧利奧是其中之一。先天性心臟病、半身偏癱;無數次病危、急救;體重最低時只有66公斤……她的人生歷經磨難,剛經歷了第4次開胸手術。因為手術需要,心臟在空氣中跳動兩天後,完成了閉胸。她,又活下來了。奧利奧四次開胸手術,後三次都是在華西做的,教授賃(dian)可主刀。
  • 95歲老人南京開胸手術成功 成我國最高齡接受心臟病手術患者
    在人們的觀念裡,高齡老人是不能接受手術的,因為會面臨著更大的風險。不過,最近一位95歲的老先生卻非常幸運,南京醫生為他成功進行了開胸心臟手術,這也是我國迄今為止,接受心臟病手術年齡最高的患者。今年95歲的劉老先生,已經被心臟病困擾了10年,保守治療沒有效果,就醫之前甚至不能進食。雖然病情高危,但老人和家屬都有著強烈的願望,希望通過手術來挽救生命。患者的兒子說:「手術前希望爸爸衝一衝,有你我們還有一個完整的家,沒有你我們家就不完整了。」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一名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
    4月2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3月31日,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專家歷經8小時,成功為一名患有粘液瘤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第四次開胸心臟移植手術。目前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迅速恢復,並於術後第二天脫離呼吸機後開始進食。
  • 無需開胸劈骨微創手術除「心病」
    上月,小妍在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做了全胸腔鏡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術後,小妍康復良好,胸壁上只留下了3個大約1釐米左右「鑰匙孔」,第6天便出院了。探索:無需開胸劈骨也能治療心臟病「傳統的心臟術式要打開胸腔才能操作,而胸腔鏡心臟手術通過胸腔鏡和其他特製手術器械,在電視胸腔鏡高清晰顯像指導下,只需很小的切口,醫生就能為一些心臟病患者解除『心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陳海生教授指出,胸腔鏡心臟手術是自體外循環應用以來,心外科領域又一裡程碑式的重大技術革命。
  • 男嬰一天內經歷2次開胸手術,幸運度過生死關,如今媽媽笑了
    小宇晟剛出生沒多久,就先後經歷了4次開胸手術,可謂是受盡了病痛的折磨。重症監護室裡,沒有媽媽的懷抱,也沒有爸爸的陪伴,小宇晟獨自承受著無限的恐懼和病痛帶來的折磨。小宇晟在出生後,就幾乎一直在與病魔做抗爭。
  • 10年6次開胸,女孩終於告別手術
    受訪者供圖 活潑愛笑、成績優越,這樣一個十歲的「元氣女孩」,任誰也不曾想到,從她兩個多月的嬰兒時期至今,已經歷6次開胸的心臟手術。因先天性心臟二尖瓣出現問題,小瑞(化名)陸續接受了二尖瓣成形、二尖瓣置換,在多次手術中,主動脈瓣也受到影響需要置換。隨著年齡的增長,置換的人工瓣膜已滿足不了小瑞成長發育的需要,小瑞爸爸帶她到處求醫。
  • 我軍一位上將做了8次開胸手術,醫生認為活不長,他卻活了100歲
    恰巧,德國一個叫米勒的醫生路過,簡單了解情況後,就搭建起一個簡單的手術室,對張中如緊急施救,當時米勒手邊只有一個簡單的醫藥箱,並不具備做手術的條件,但因為情勢緊急,米勒只能在沒有打麻醉的前提下,給張中如做了胸腔的切割手術,從裡面取出殘留的彈片和碎骨後不敢多耽誤,就趕緊對傷口進行消毒和縫合。
  • 3釐米長魚刺卡在食道 做了開胸手術才將其完整取出
    據了解,因為魚刺卡在食道,隨時有大出血的危險,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分院(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心外科醫生為她做了開胸手術,從「死神」手中搶回了她的生命。據了解,今年50歲的顧女士在吃魚時不慎將一根較大魚刺吞下,結果魚刺卡在食管裡,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隨後,顧女士感到胸痛逐漸加重,難以忍受,遂撥打「120」急救,後被送至江蘇省人民醫院宿遷分院(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
  • 三歲女孩三年四次開胸手術,愛心人士3小時籌齊12萬醫療費
    奧利奧四次開胸手術,後三次都是在華西做的,教授賃(dian)可主刀。奧利奧病情複雜、手術難度大,對賃可這樣的高手來說,也是個挑戰。張帆也說了:「假如救不回來,我不怪你,我有心理準備。」「還要不要繼續?」
  • 開國少將曾做過八次開胸手術,醫生斷言他活不長,沒想到他卻活了一...
    很多開國將軍甚至都受過危及生命的重傷,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開國少將張中如,因為一顆子彈先後做了八次開胸手術,每次都頑強得挺了過來,堪稱是一個奇蹟。 在這種情況下,送去戰地醫院肯定是來不及的,在場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好在德國醫生米勒正好路過,立刻就對張中如展開了搶救。 不過米勒當時身上只有一個簡易手術箱,其實是不具備做這種手術的條件,但是張中如當時的情況已經十分危急,米勒只好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強行給張中如做手術,他切開了張中如的胸膛,取出了其中的子彈和碎骨,隨後進行了簡單的消毒,最後把傷口縫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