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日制私塾探秘:讀經典作揖禮 學中醫養生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設私塾,提倡因材施教,成為萬世師表。古代的私塾,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西學東漸,近代教育興起,私塾逐漸式微。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甦,全國各地又陸續湧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私塾。

  一群人想以不同的方式來讀書,一群人想以不一樣的方式來教書。他們有著怎樣的夢想?在實踐自己的理想時,他們又會遇到哪些困難?私塾能澆灌出怎樣的花朵?近日,本報記者探訪了位於廣州鄉村的南華書院,這是一家以國學教育為基礎,以中醫教育為特色的私塾,目前有4~14歲的28名孩子在那裡接受全日制的教育。

  南華書院位於增市區瓜嶺村,這裡曾經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瓜洲小學」的學堂。2011年,廣州的一群國學愛好者發現了這個地方,建起書院。

  人生拐彎處的相逢

  李天彤是目前南華書院的副理事長,也是一名國學愛好者。她曾在政府機構工作,後來下海從事廣告業,正當事業風生水起之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難道活著就是為了賺錢嗎?」

  2007年,她追隨知名學者馮學成學習傳統文化。之後,多名同學打算一起辦少兒國學堂。於是他們來到了瓜嶺村。

  李天彤向記者講述了辦學之初異常艱辛的過程。當時,瓜洲小學廢棄近三年,房屋已是危樓,南華書院的幾名校董出資200萬元將其修葺一新。

  創辦初期,由於耗費巨大,資金緊張,最困難的時候學校的女老師要一起做傳統手工藝品,如中草藥香囊等義賣來補貼辦學費用。

  在這裡讀書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是創立者自己的或親戚的孩子,也有教職工的孩子,全日制的學生,每個月收費3500元,教職工的孩子收費則相對優惠。李天彤說,由於學生不多,3500元的收費可以說是入不敷出。不過,他們自己也表示,辦學本來就不是為了掙錢,只能在現有條件下先爭取收支平衡。

  周而復始讀經典

  一名女學生向記者展示了怎樣向孔子行禮,她身體肅立,雙手合抱於前,掌心對著自己,分三次向孔子鞠躬,分別鞠躬30度、60度和90度。學生們每天都要進行10分鐘的晨禮。

  這裡的學生們見到記者,大多會主動鞠躬問好,越小的孩子,會越主動打招呼。課間休息時,他們也像公立學校的孩子一樣蹦蹦跳跳,打打鬧鬧,並無二樣。

  讀經是這裡的孩子必不可少的功課。根據南華書院這學期學生的日程表,上午的時間,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讀誦經典。

  王蒙恩(化名)自南華書院創辦以來,就一直在這裡讀書,剛來的時候,她只有5歲,如今已經9歲。當記者問她學習了哪些經典時?她一一列舉:「《黃帝內經》、《論語》、《孝經》、《三字經》、《老子》、《藥性賦》、《醫學三字經》。」

  記者請她背誦《論語》,她有一點兒不高興,撇著嘴說:「又要背了啊。」最後她還是熟練地背出了《論語》第一章。但當記者問她「有朋自遠方來」是什麼意思時,她說不知道。

  這並不奇怪。這裡的老師吳越說:「這些經典的東西,孩子們只要背誦,自然就會知道其中的含義。孩子說不知道什麼意思,並不是真的不知道,她只是無法表達出來,其實心裡是清楚的。」

  如何真正因材施教?

  吳越負責整個南華書院的課程設計,他將教學分為九大板塊:德行、經典、漢語能力、英語、數學、藝術(包括武術、書法、國畫、古琴、手工和陶藝)、中醫、通識和遊學。

  把孩子送去讀全日制私塾的家長,畢竟是極少數。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會來讀私塾?吳越總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超前的學生,體制內的教育無法滿足其需求。一個姓楊的孩子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今年9歲,父母是生意人,他在廣東外國語大學附屬外語學校讀完一年級後,轉入南華書院就讀。記者問他為什麼要轉學?他只說:「爸爸媽媽叫我來,我就來了。」吳越說,楊同學屬於能力超前的孩子,他的記憶力很好,作文、英語都大大超過同齡人,古琴也達到了一定的級別,體制內的教育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需求。

  還有一類孩子比較偏科,或者不愛讀書。有幾個被體制內學校認為好動的孩子,也來了這裡。吳越說:「有能量才會動。好動,說明他身體裡有很多的能量,需要發散出去。有些好動的孩子練習武術,一練三四個小時也不喊累。」

  欲培養「精誠大醫」

  私塾畢業的學生,能找到工作嗎?將來如何在社會立足?這是家長最擔憂的問題。南華書院理事長聞勇是中醫師。他認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傳統文化最好以中醫為抓手,學好中醫,治病見療效,不用怕找不到工作。

  南華書院開設了中醫班,7~12歲的孩子,學中醫基礎,要誦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脈訣》等。13~15歲的孩子,則進入中醫臨床班,要懂傳統中醫四診、針灸療方、艾灸療法、中藥學、方劑學、骨傷療法等,目標是培養醫德高尚、醫道精神、醫術精湛的「精誠大醫」,結業後可以直接進入社會從醫。

  記者旁聽了一節養生課,課上有四個學齡前的孩子。一名姓高的女老師給他們講「食物之性」。高老師讓每個孩子說出四種食材,並引導他們聯想到這些食材的特性。一問一答間,讓孩子們了解節氣和食物的關係,比如,為何要「冬吃蘿蔔夏吃薑」。由於與日常生活貼近,孩子們基本能坐定,津津有味地聽完整節課。學校正在籌建一個百草園,讓學生參與種植中草藥,識百草。

  無論將來學什麼方向,都要學通識基礎知識,數學、識字、英語這些基礎課程必不可少,這是南華書院特別強調的。

  私塾教育出路在哪?

  家長最普遍的擔心是,孩子從私塾畢業後,能不能升入大學,能不能融入社會?有家長也擔心過孩子的社交問題,畢竟整個學校才幾十人。

  記者問該家長,孩子將來還準備回去體制內學校讀書嗎?他說,至少小學期間不會,「即使他以後回去體制內,知識也能銜接上。」

  王蒙恩是最篤定在這裡學習的孩子。她告訴記者,創辦之初,這裡只有6個學生,如今其他五人都已回到「體制內」的學校。她用了「體制內」這個詞,但當記者問她體制內是什麼意思時,她說「不知道」。她沒在其他地方上過學,連普通的幼兒園也沒上過,她不知道「體制」意味著什麼,但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跟別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不一樣。來這裡上學,是長輩的意思。她順從,並處之泰然。按照家人的意願,王蒙恩日後會從事中醫行業。

  據悉,目前全國各地有3000多家私塾。現代私塾熱,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下教育的流弊。幾經波折,南華書院於今年年中拿到了法人登記證書,屬於民辦非企業單位,可以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少兒教育培訓等業務。但民辦學校有學籍,要接受教育部的統一管理。

  「義務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針對的是大多數的人,我們無法取代體制內的教育,但作為體制內教育的補充,我們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李天彤說。(記者練情情)

相關焦點

  • 全日制私塾:每月3500元 讀經學中醫養生
    私塾能澆灌出怎樣的花朵?近日,本報記者探訪了位於廣州鄉村的南華書院,這是一家以國學教育為基礎,以中醫教育為特色的私塾,目前有4~14歲的28名孩子在那裡接受全日制的教育。南華書院位於增市區瓜嶺村,這裡曾經是具有百年歷史的「瓜洲小學」的學堂。2011年,廣州的一群國學愛好者發現了這個地方,建起書院。
  • 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曝光 讀易經背英文(圖)
    實際上,孟母堂並非「全國首家」,在湖南、廈門、廣州等地均有類似的全日制私塾,而其背後均有讀經機構推動。但因為全日制的教育方式並未取得合法身份,目前各家私塾均以低調行事。孟母堂的負責人也承認,這家「私塾」的曝光是個意外。    □本報記者 劉偉 上海報導    上海松江區新南路錦軒新墅156號。
  • 全球讀經私塾/學堂匯總 山東省(隨時更新)
    為了方便全球讀經教育學堂、私塾、書院、家長相互之間的聯繫、溝通、交流和讀經學生的就近入學,在此,北京王財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北京季謙教育諮詢中心)官網把讀經界同仁收集到的全球讀經教育私塾學堂通訊信息向讀經教育界公布。同時也非常的希望還沒有收集到此通訊錄的讀經學堂、私塾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把您提供的通訊信息與大家分享。感恩您為讀經教育推廣做貢獻!
  • 上海全日制私塾孟母堂:讀經為主兼練瑜珈(圖)
    核心提示:7月10日,媒體報導上海出現「全國第一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這種教育方式以讀經為主,已有12個孩子參加。教育機構隨即表示,這種教育方式違背了義務教育的有關規定,涉嫌違規辦學。而孟母堂負責人稱,這只是一種家長自願組成的現代家庭教育模式。
  • 「國學私塾」孟母堂廣州悄然開張冷清維持 送孩子讀經是極少數(組圖)
    6個孩子在孟母堂中是全日制寄宿學習。何海輪說,孟母堂家塾是在全球兒童讀經倡導者王財貴博士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由「紹南文化」研究出來一套針對0-13歲孩子的在家學習方法。孟母堂除了讓孩子讀經外,國學經典包含的「德育」貫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孩子如果大聲喧譁、奔跑,老師就會提醒他「步從容」,而不是嚴加斥責。  在孩子們的課程內容中,目前尚未開設數理。
  • 你會送孩子讀私塾嗎?
    「讀童蒙不如讀唐詩,讀唐詩不如讀古文,讀古文不如讀四書五經」。讀了四書五經,其他的也就無需花時間,這被譽為「教育的經濟學」。而讀的過程,也無需講解和認字,不認字的跟著老師讀就好了,學會拼音後就自己看,高深的內容小孩子本就無法理解,而且即使不理解,經典也自有妙用。「讀一遍有一遍的好處,讀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好處。」
  • 深圳梧桐山現「讀經村」 私塾學館達十餘家(圖)
    梧桐山下多私塾 每日琅琅讀經聲  僅五六年時間,梧桐山村的私塾學館已達十餘家,成為遠近聞名的讀經村  拜著孔子先師的畫像,讀著四書五經,練著琴棋書畫,閒時遊山玩水。不經意間,一股私塾學館熱潮正在城市悄然興起,可引之為據的便是深圳梧桐山村從五六年前的一家已發展到如今的十餘家,規模最大的有學生上百人。本報記者近日在梧桐山探訪時居然巧遇眼下正「隱居」此處的「全球兒童讀經教育」的首創者王財貴博士。  私塾是針對3至13歲孩童設置的全日制讀經之所,所謂讀經就是「誦讀古今中外的經典」。私塾因為大量、集中、專心地讀經而受到王財貴的推崇。
  • 傳統「作揖禮」中的文明新風尚
    將「作揖禮教學視頻」「日常作揖禮教學指南」等視頻、微信內容發送給師生、家長。衢州市五個地市(區)全體教師籤署承諾書,率先垂範、自覺踐行,號召全體師生及家長做「行作揖禮、使用公筷、痰吐文明」的推動者、先行者、踐行者、樂行者。
  • 上海叫停全日制私塾 孟母堂家長狀告教委
    中廣網北京8月3日消息(記者王濤) 12個上海孩子離開學校,來到一家叫「孟母堂」的私塾,學習「四書五經」和英文原著。不久之後,這樣的特殊教育方式被上海市教委嚴令取締,「孟母堂」委屈之餘又把教委告上了法庭,兩者間的爭論仍在繼續。     2005年9月,幾個學生家長在上海松江的一幢別墅裡,悄然辦起了一家名叫「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
  • 上海首家全日制私塾遭封殺-
    教委認定孟母堂違規辦學專家認為不應簡單禁止  上海市首家全日制私塾「孟母堂」昨天被市教委認定為違規辦學。在低調辦學近一年後,「孟母堂」以極具爭議的姿態走進人們視線,對於上海市教委的全面否定,「孟母堂」的發起人之一稱「『孟母堂』將追求合理合法的地位,但是不管如何,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 逃離學校去私塾讀經就能造就大師?
    梧桐山下讀經郎     10餘所私塾裡最大的一家是鹿鳴學堂,在坑背村租了4棟農民房作為學生的課堂和宿舍,有百餘名來自各地的兒童在這裡接受全日制的讀經教育,年齡小的只有3歲,大的也不過十幾歲。     6月30日午後,在一位學生家長的帶領下,記者來到鹿鳴學堂的一間教室。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一打,那些敗的猴子就雙手合在一起,向對方施禮。這樣一來,勝了的猴子,感到這是敗了的猴子在請求他高抬貴手,也就不打了。 從此,猴群與猴群之間,或猴與猴之間,見面就做這個動作。一是表示問候,二是表示他們之間無冤無仇。後來,人們把這個動作叫「作揖」,一直延續至今。故事雖然有演繹成分,但是民眾觀念中「作揖」禮所蘊含的意義與價值卻也可見一斑。
  • 各地讀經學堂、私塾等相關機構名錄
    3、謙字輩+全日制:信謙,祝老師 15213025838,重慶市南岸區 4、謙字輩+全日制:苖謙,陳明彬13635497850,重慶南坪大觀鎮5、全日制:典匯書院,李小穎18716644749,重慶南坪6、謙字輩+全日制:著謙,張敬國18502357582,重慶市 南岸區國內各省市:廣
  • 讀經私塾是教育的倒退
    賈亮讓孩子學國學不是壞事讓孩子讀私塾就是違法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確,各地要認真排查並嚴厲查處社會培訓機構以「國學班」「讀經班」「私塾」等形式替代義務教育的非法辦學行為。
  • 全日制私塾式學校是否應叫停?
    全日制私塾式學校是否應叫停? • 2006-09-06 •  在「孟母堂」,5名老師秉承讀經典、演數理的教學宗旨,教授從4歲到12歲的12位孩子。     不同於一般小學的40分鐘一節課的安排,「孟母堂」的授課每堂課長達近兩個小時,其間沒有休息,一直連續學習。學生按年齡被分別安排在不同教室裡。在這裡,老師統一講課的時間相對較少,五分之四的時間都用作學生自學,背誦經典是他們的頭等功課。
  • 要不要「行作揖禮」?還是讓學生「平身」吧
    4月21日,浙江衢州市教育局發布通知,要求把「行作揖禮、使用公筷、談吐文明」納入中小學生文明規範。老師稱,此舉是「疫情下順勢繼承傳統文化」。這條新聞專門配發了一張圖片。一位小學生面對老師,正畢恭畢敬地「行作揖禮」,無論是手勢還是弓腰尺度,都十分接近古時場景。要不是穿了一件現代衣裳,我們不是認為是在演電視劇,就會認為自己穿越了。倡導「行作揖禮」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兒。眼下正是疫情防控期間,不鼓勵握手方式了,「行作揖禮」似乎可以取而代之。握手的方式存在安全隱患,而「行作揖禮」沒有肢體接觸,自然就安全了。
  • 湖南岳陽出現多家鄉村私塾 再掀私塾存廢之爭
    近年來,全國各地悄然興起「私塾」辦學熱,隨著上海的「孟母堂」和成都的全日制私塾被相繼叫停,各地想辦私塾的國學愛好者不得不望而卻步。   在湖南岳陽縣張谷英村,有一家私塾卻仍舊書聲朗朗,報名就讀者絡繹不絕。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翻拍於新書插頁)《讀成語 學中醫1》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以文化講歷史,以歷史講盛衰興替……該書語言輕鬆活潑,詼諧幽默
  • 全日制私塾悄然現身上海 實驗顛覆性的教育形態
    這已經不是興趣班,而是以古老的私塾教育徹底替代小學教育。昨天,在上海舉辦的2006年「讀經教育與學校教育」研討會上傳出消息: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長正悄然通過一所名為「孟母堂」的全日制私塾,在12名上海孩子身上實驗一種具有顛覆性的教育形式。在這裡,學生要做的,除了背誦經典還是背誦經典。
  • 上家庭私塾,還是上普通學校課堂?
    小學三年級,正值農忙時節,父母回村務農,也把我帶了回去,為了不影響我學習,便把我交到農村私塾裡。教書的是一位老先生,在村裡德高望重,他的另一身份是中醫,經常給村裡人瞧病,分文不取,自然而然去他私塾學習的學生也就很多。與現在的全日制教育相比,私塾的那段時光像電影橋段中出現的鏡頭一樣,老先生帶著我們一起誦讀唐詩宋詞,手把手教我們寫毛筆字,課餘時間還給我們講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