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那如何用這套方法做產品規劃呢?
一、為什麼要做產品規劃
1. 實現業務指標
做產品規劃,根本原因是要實現老闆期望的業務指標。比如一款借款產品,老闆今年要提高貸款餘額XX,那產品或運營部門就要根據貸款餘額去拆解各自的KPI,整理出未來一年或者未來一季度的產品或運營規劃,從而整體提升貸款餘額。
2. 指導需求優先級
產品規劃把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已經安排好了,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產品經理平時不僅要提升自己負責的指標,還經常接到業務部門的需求,去幫助業務部門提升指標。比如運營部門要從客戶經營角度提升交易率,需要產品經理協助設計營銷工具。那我會結合產品規劃的需求,對比運營需求,根據性價比判斷需求優先級。
二、怎麼做產品規劃——OKR拆解
1. 什麼是OKR
百度裡的解釋: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是一套明確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OKR包含任務型指標和績效型指標,OKR裡面的績效型指標=KPI。OKR之所以慢慢被很多公司使用,主要是因為OKR可以覆蓋的崗位工作更全面。比如技術部門要提升性能,降低bug率,適合用的是OKR裡的任務型指標衡量。那產品工作的OKR如何進行拆解呢,下面將詳細介紹。
2. 按用戶路徑拆解OKR
以下均以借款產品為例進行闡述,借款產品如360借條、還唄:
1)確定提升指標
借款產品的北極星指標是低壞帳率的貸款餘額,壞帳率由風控把控,貸款餘額則由產品和運營一同負責。眾所周知,GMV萬能公式為:GMV=UV*轉化率*客單價。貸款餘額=UV*交易率*借款金額,UV提升依賴產品定位及市場投放,借款金額主要依賴運營,那麼產品的主發力點就是交易率。到了這裡,提升指標就確定好啦,就是提高交易率。
2)拆解用戶路徑
交易率,此時還是比較籠統,所以還需要再細化拆解,才能達到可落地的程度,按用戶路徑拆解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比如某款小貸產品的用戶路徑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用戶路徑要儘可能全面。既要包含用戶操作的部分,也要包含平臺或第三方影響用戶體驗的部分。既要包含用戶的成功流程,也要包含用戶的失敗或流失流程。這樣才可能能得到更全面的OKR,從而得到洞察,找到需求點。
3)得到OKR
結合提升指標交易率(確定為O),以及小貸產品的用戶路徑,可以粗略得到:
交易率的拆解,以用戶主操作和影響用戶借款的客觀因素為主。
以O2為例子,借款提交率再可以拆分為:KR1=支付渠道驗證成功率;KR2=交易密碼輸入成功率等。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每一個O都可以再往下拆解。像試算頁下一步點擊率,因為頁面內涉及到的用戶操作較少,所以不太需要再往下拆解。
3. 分析漏損的原因
OKR已經基本梳理完成了,那接下來要怎麼去提高呢?產品角度看,我們可以專注於用戶路徑的漏損,只要能減少漏損,理論上就可以提高每個環節的轉化率。
以試算頁下一步點擊率為舉例,看看怎麼去分析漏損,減少漏損。從用戶路徑看,試算頁點擊返回,是用戶流失的事件。
那用戶為什麼進來試算頁,又要離開呢,下面從二個角度進行分析:
1)用戶決策分析:影響用戶借款的主觀因素是借款意願及還款能力;影響用戶借款的客觀因素是:剩餘額度是否足夠、利息是否太高、是否在貸、風控審核是否能通過、資金方審核是否能通過等。
2)用戶路徑分析:用戶在試算頁的操作,是否有流程阻塞,導致用戶退出借款?可以再詳細看試算頁面的欄位,觀察相關數據看是否有漏損。
4. 導出方案
1)確定方案
根據以上分析的漏損原因,從用戶決策角度看,是最有可能造成用戶流失的。因為從經驗來看,試算頁除了讓用戶填寫借款金額,沒有太多選項讓用戶填寫。反而是客觀因素影響的權重比較大,因為客觀因素短時間內是很難改變的,跟用戶的信用有關。
所以根據客觀因素,導出的解決方案如下:
2)排列優先級
導出方案後,再根據需求性價比,決定哪個先做。有關運營活動的方案,一般可以先做。成本角度:免息券、提額是系統已經支持的工具,所以開發成本較低。收益角度:像優惠券刺激手段,電商領域屢試不爽,預期效果較好。
補充增信的方案,如果目前沒有風控策略,需要先去收集數據、建模、出策略才能夠落地,成本較高;收益方面暫時也不好衡量,所以可以後做。
以上就是筆者工作中總結的產品規劃方法論,歡迎一起探討更多產品規劃的方案~
作者:狐檬,微信公眾號「小狐學產品」
本文由 @狐檬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