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號】張啟榮
「八大碗」,又稱「老八碗」。其歷史悠久,特色鮮明,流傳甚廣,遍布我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
「八大碗」以豬肉為主要食材,經過多種烹飪程序精製而成。因飲食文化和地域風俗風味的不同,也食材不一,菜品不同,料理手法也有差異,但基本上保持八種。
「八大碗」的烹調方法主要以傳統的山東魯菜技法為主,以肉類作為主要食材,匯集汆、炸、炒、煮、蒸、燴、溜等多種烹飪功夫,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經過一系列工序,精製而成。其選料嚴謹,刀工精細,配料精當,烹製考究。菜品一般有紅肉、白肉、松肉、丸子等。葷菜一般都要將肉裝到碗裡,放齊作料,上籠屜蒸製,蒸熟後再將碗口對口,翻扣到碗裡,澆上老湯即可上桌。傳統「八大碗」非常注重老湯的調製,因為湯是味之源,廚之本。常言道「唱戲的腔,廚師的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熬製高湯講究湯醇味美,營養豐富,濃而不膩,淡而不薄。由此烹製的菜餚,肥而不膩,香味濃鬱,老幼皆宜。那真是色香味俱佳,美不勝收,書之不盡。
在經濟拮据,物質匱乏的歲月裡,「八大碗」是款待賓客的最高標準,是普通百姓不可多得的美食。家有喜事,依照當地風俗,提前幾天就請廚師,搭大棚,壘灶支鍋,趕集買菜。鄉鄰鄉親,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去鄰居家裡抬桌子,搬凳子,借鍋借盆,洗洗涮涮。總之,剝蔥扒蒜的,刮姜砸炭的,分工明確,盡心盡力。裡裡外外,忙忙活活,熱火朝天。說著笑著,吆吆喝喝,不亦樂乎,盛況空前,此乃農村家庭之盛事。
那時候雖然生活艱難,簞瓢屢空,但主人將殫財竭力,把宴席辦得像模像樣,體體面面,風風光光。以肥魚大肉,「四碟八碗」,款待親朋好友。力求讓客人吃好、喝好。為顯示其菜量足,待客之大方,盛放菜餚的餐具多用八個粗瓷大碗,所以,人們習慣的稱之為「八大碗」。
而臨沂的「八大碗」又獨具特色。依照習俗,「八大碗」在上菜之前,要先上四個小碟,其菜品主要以香腸、變蛋、涼拌為主,所以又有「四碟八碗」之說。一為豐富菜餚,二為「四平八穩」之寓意。
吃「八大碗」,用「八仙桌」,每桌坐八個人,這是約定俗成的法則。從中不難看出,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別崇尚和迷信「八」字,將「八」認為最吉祥之數字。因為「八」意味著圓滿、祥和、尊貴。故有以「才高八鬥」形容一個人文採高超,功名顯赫的人出入要坐「八抬大轎」,以顯示其「八面威風」,連關係十分密切的朋友都稱之為「八拜之交」。改革開放之後,因「八」和「發」諧音,意為發達、發財。所以又得到了想發財人的青睞,開門營業也選帶「八」字的日子,要想發,不離八,八上加八,發、發、發!以圖開業大吉,日後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所以人們對「八」有著特殊的情感寄託,對它的迷信程度,已成為中國漢字文化的一道獨特的靚麗風景。
「八大碗」不僅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那質量、數量、味道也是頂呱呱的。食後唇齒留香,回味無窮,讚不絕口。
「八大碗」中最令人拉饞的當數那寓意紅紅火火,帶有喜慶色彩的紅肉(扣肉),它是喜宴上人們熟悉而又不可缺少的一道經典名菜。紅肉以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為主料,將其切成長短相等,薄厚一致的肉片,經過煮、炸、蒸等工序烹製而成。剛出鍋的紅肉,亮晶晶,顫巍巍,濃油赤醬。縷縷熱氣,混合著濃鬱撲鼻的香味,直沁五臟六腑,令人垂涎欲滴。一層肥,一層瘦,赤白相間,肥瘦相搭,層次分明。趁熱吃上一片,滿嘴流油,痛快淋漓。其口感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奇妙無窮,實乃人間之美味。正所謂「此味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席間,你不僅能夠體會到古人大塊吃肉的瀟灑,大碗喝酒的痛快,還能體驗到臨沂人豪爽仗義,大氣磅礴的性格。
寓意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的「四喜」丸子,是經典的中國傳統名菜之一,常用於喜宴的壓軸菜,以取其吉祥之意。「四喜」丸子以豬肉餡、雞蛋等為主要原料,經過油炸、籠蒸而成。其色澤金黃,芡汁清亮,鮮鹹滑嫩,味道甘香。那真是堪稱寓意好,味道佳 的喜宴之大菜。
說起「四喜」丸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說,「四喜」丸子這道菜,創製於唐朝。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湧至京城,張九齡也在其中。考試結果出來了,衣著寒酸的張九齡中得頭榜,皇帝非常賞識張九齡的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當時,張九齡的家鄉正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無巧不成書,恰巧,就在張九齡舉行婚禮的那天,得知了父母的下落,真可謂喜上加喜。遂派人將父母接到京城,並讓廚師烹製一道吉祥的菜餚,以示慶賀。於是廚師就製作了四個大肉丸子,寓意家人團圓。
張九齡看到這個菜,有些不解,便問廚師這有何意,聰明的廚師隨即答道:「此菜為 『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合家團圓。」
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讚,說:「『四圓』亦是『四喜』,『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乾脆叫它『四喜丸』吧。」從那以後,逢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此菜以示慶賀。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各地「八大碗」的菜品也有所不同,但都少不了雞和魚這兩道大菜。俗話說:「無雞不成宴,無魚不成席」。雞,寓意吉祥如意;魚,寓意年年有餘。本來「八大碗」上菜的先後順序就有講究,不能顛倒。雞、魚這兩道菜更是不能顛倒,以菜名為序,應是先雞後魚,寓意吉慶有餘。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不但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而且中國的飲食文化也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八大碗」中,吃魚是最有講究的。在以前,東方是主位,是長輩或年長者所坐位置,所以魚頭朝東,魚肚朝北,以示對主客的尊重。首席客人不動筷,其他人不能先吃。還有吃魚時千萬不能吃魚頭,因為魚頭代表著首席客人,再者意味年年有餘。而吃魚最忌諱的是「翻」,自古就有「食魚勿反」之說。這種忌諱始於漁家,翻魚會讓人聯想到翻船,是很不吉利的。地區的不同,說法也各不相同,大都帶有迷信色彩。在以前女人、小孩是上不了大席的,他們要等著客人吃喝完畢,吃那些剩菜殘羹,所以客人不能把魚翻過來全部吃光,留著那一面給他們吃。這應該是最接地氣,最有人情味的說法。
現在不論是喜宴,還是逢年過節,在吃魚的時候,人們還是很忌諱「翻」字,在將魚反過來的時候,會說正過來,以圖吉利。看起來小小的細節,卻滲透著餐桌上傳統的文明禮儀,人們唯有從點滴小事做起,才能讓中華文明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才能使有禮儀之邦美稱的中華民族,永遠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現如今,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生活質量快速提高,在大酒店舉行喜宴成為了人們的最佳選擇,既省心省力,又光鮮排場。 「八大碗」的質量和數量也與時俱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數量已不僅僅局限於八種,品類也更加豐富多彩。隨著人們科學健康飲食觀念的增強,菜品內容在以大魚大肉為主的基礎上,注重葷素搭配,冷熱拼合,營養均衡,綠色健康。餐具也由當初的粗瓷碗換成造型各異的盤子,但是人們還是以傳統習慣稱之為「八大碗」。如此一來,傳統八大碗也漸行漸遠,成為人們腦海中斑駁的美好記憶。
作者簡介:
張啟榮,山東臨沂羅莊人,教師職業。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區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於多家文學報刊。其中《家鄉的西山》《高新區美食:「驢蹄」燒餅》被 「學習強國」平臺採用。
本文由百家號【教無常師】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