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會壓力的,生活質量上升的同時,每個家庭的日常開銷也不斷增多,包括孩子的學費、補習費、生活費等等,都給家長帶來了很多無形的壓力,通常成年人忙著在這個社會奔波掙錢養家,或略了孩子的感受,也不懂怎麼跟孩子溝通,白天孩子上學,晚上回家後父母問得最多的可能也就是學習和成績,比如「今天都學什麼了」「老師講的能不能聽懂?」「上次考試成績怎麼樣?」都是類似這樣的話題,其他方面沒什麼話跟孩子聊,也沒有共同語言。
在孩子犯錯或者做出令家長不滿意的事情的時候,也不會詢問孩子的意見,一般都是用命令的語氣來威脅、警告孩子,比如「我數三個數1……2……3……」「我警告你,你下次再……」,但家長不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去思考為什麼孩子要這樣做,有什麼原因,也從來不會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是這樣是不對的,孩子不是家長的附屬品,並不是父母生了孩子,他們就必須完全服從與父母,孩子是一個擁有個人權利的獨立個體,是跟父母有血緣關係的「別人」,應該把孩子當成一個完全獨立的人來看待,人都是有自由選擇和自我意識的,各自獨立的三觀和對待事物的判斷能力。
那到底應該怎麼和孩子溝通呢?
1. 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急於否定。
有的家長覺得自己一定就是對的,孩子年紀小什麼都不懂,必須聽自己的。其實不一定,孩子看待問題有他們的角度,這不一定就是不正確的,只是和成人不同而已,在不影響學習和道德的情況下不放尊重他們的選擇。
2. 尊重孩子的愛好和娛樂,不去詆毀與貶低。
孩子喜歡的東西肯定和大人不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沒準兒孩子因為喜歡就會去鑽研,以後能開闢出一條不一樣的道路,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不要把去詆毀孩子的世界,這樣他們會覺得你特別不尊重他們,甚至覺得你瞧不起他珍愛的東西,久而久之自然親子關係就會越來越惡化。
3. 孩子犯錯要心平氣和的溝通,耐心的引導。
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喜歡打罵教育,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但這樣並不會讓孩子知錯,反而會讓他們心生怨恨,敢怒不敢言,這通常也是父母沒文化的一種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