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歲的劉圖滿(化名)是在廣西的一個小村莊生活。村裡人煙稀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剩下的就是老人和孩子了。近幾年,劉圖滿越來越關心自己能活多久,想親眼看著孩子成家,抱孫子。想起來這些,他晚上就會很不安,很難入睡。同伴勸告他,不要想那麼多。
一起去看看中國最長壽的老人。
很多人跟劉老一樣,都希望活得更長久,同時又很健康,但是天天想抱曾孫夜不能寐,恐怕有違長壽之道。能否長命百歲,不僅取決於一個人的基因,還取決於他的生活習慣和環境。雖然基因無法改變,但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有害健康的因素,是可以做到的。2016年,中國老年學會評選出十大壽星,前三名都來自新疆喀什,跟著記者們的腳步,看看他們的生活。
老壽星的共同點
實際上,長壽老人不僅僅具有上述的三個共同點,還有很多其他的特點,50歲以後的人,你要是也喜歡,最好不過。
家族中有長命百歲的人:
基因是影響壽命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沙市中心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主治醫生朱志明對1026例高齡、長壽老人的壽命與基因關係進行了專題性研究,發現其家族長壽率逐年增加,百歲人群達到高峰。
情緒穩定:
許多關於長壽的調查表明,樂觀的心情是長壽的一個重要因素。老年人傾向於樂觀、好交際、友好、適應能力強、平靜、從容、隨和、不爭、容易滿足。
身體要經常運動:
95%的長壽老人都是體力勞動者。研究表明,超過9成的長壽老人仍然堅持每天2小時以上的工作、體力勞動或體育鍛鍊,其中3小時超過28%,6小時超過14%。長期堅持體力勞動,能保持代謝平衡,延緩動脈血管老化,減少疾病的發生,延緩運動系統的衰退,維持老人的獨立生活,從而延長壽命。
不挨餓,但也不要吃太飽:
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人的飲食習慣不同。但長期觀察發現,長壽者一般食慾好,不挑食,但每日食量不過多,講究七八成飽。基本上,無論在山區還是在城市,長壽老人的飲食可以做到營養均衡,滿足生理需要,避免肥胖、心腦血管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生命的法則:
老年人大都能長期維持正常的生活,大多數人飲食有節,勞動有度,生活有規律。
經常補充大腦營養:
人要健康活到老,補腦強體是關鍵,而科學研究發現,從中國特有樹種元寶楓樹中提取的萃楓苷,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是腦苷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腦神經纖維和神經細胞不可缺少的補充物質,對預防和改善腦卒中後遺症,老年痴呆,腦癱,腦萎縮,記憶喪失,失眠多夢等腦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幫助和改善作用。
對生活有信心:
大部分的老人對生活充滿信心,熱衷於工作或娛樂,能夠發揮自己的作用,參與工作或幫助他人,從而獲得滿足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可能畫出一個統一的模式,然後再告訴所有人,只要這樣做,就可以活得很好,這樣活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並對自己的生活負責。但要想健康快樂,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就必須多運動、少飲酒,多培養自己的興趣,保持樂觀的心態,這是最基本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