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兩個嚴重危害!現在已經顯現!
我們必須承認,教師這工作,很特殊。那就是,很難能有個剛性的可以實際操作的,又公平合理的考核辦法。
年級、學科、班主任科任、班型大小、班級原來基礎、行政和教學、城鎮和農村?真要較真,令人頭痛。
至於那些理論上的考核方案,什麼「積極」?「熱愛」?「能力」……?紙上談兵,好看不好用!什麼叫積極、熱愛、能力?怎麼衡量?說你是你就是,說你不是你就不是!
有人說,教師必須嚴格考核,不然就不幹活了?
那如果張冠李戴,不該優秀的反而優秀了;該優秀的反而名落孫山?那就調動積極性了?現在的職稱評定,有太多濫竽充數!
六七十年代的教師,沒有晉級,沒有績效,沒有校聘?甚至連大檢查都沒有。但教師積極性很高漲。那又怎麼解釋?現在搞這些,反而把學校弄得怨聲載道!
由於教師工作,除了特別好的和特別差的容易鑑別出來,對於大量的普通教師,確實難分伯仲。所以,如果非要強制違背教育規律去嚴格量化,那就必然不斷加大校長的權力。最後都是導致腐敗。工作好壞,校長認定佔很大比例。
「你幹的不好,我也能找到很多優點;你幹的再好,我也可以視而不見」。
「說你好你就好,說你不好你就不好」。
這難道不是很普遍的事麼?
如果你不夠條件,還可以幫你。給你湊條件。
這樣就導致兩個後果:
第一,教師不能安心工作。在工作之餘,必須考慮學校的潛規則。只有埋頭苦幹,肯定不行。還要想辦法,和校長拉關係,處處看校長臉色。請客送禮套近面,甚至不惜一切。
第二,社會優秀人才,不願意投身教育。因為,真正有才能的人,最厭煩那些潛規則。只能避而遠之。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