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了個叫「內卷」的新名詞

2020-12-11 joojen

第 385 篇文章

閱讀本文大概需要3分鐘

最近學到了個新名詞——內卷,第三聲,經常去研究研究這玩意,發現能解釋很多周邊的現象。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不搞外拓,做大增量市場,在存量市場上血拼,每年各種開支遞減,從內部去找問題,是為內卷。

對於個人來說,不去擴展自己的邊界,汲取新的營養知識,在以往自己的認知範圍內不停糾纏想去解決問題,是為內卷。

案例裡說,中國人自古使用扁擔,但是你看歐洲文明也很早,但就從來沒人用過扁擔,是為國人內卷的體現。當然,這樣一概而論有些武斷,當然還有很多文化、地域差異等等因素為考慮。

我想,了解到這種深層次的原因之後,除了能解釋一些身邊的各種讓人匪夷所思又無法去改變的現象時,剖析出其中深層次的邏輯,那麼對於自身來說,可以去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對自我成長來說就已經是一種進步。

一段時間以來,生活上貌似進入了死循環。這種過程是痛苦的煎熬,想去改變卻又無能為力,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像在一個迷宮裡亂撞,但最終仍然不知所謂。局外人看的清楚,但局中人想看的清楚並不容易。

想必,這種狀態,很多人都遇到過,說實話,我也沒有更好的方法能夠教給你,畢竟,這裡不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現在的年輕一代最煩的就是說教。是的,說教也容易讓人陷入死循環,也就是上面說的內卷狀態中。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將我在不同時期的狀態記錄在這裡,希望你在不同的時間段中能體會到這種狀態的變化,我希望能保持進步,也希望你能從中有所啟發。

最近些年還有個名詞喊的響亮,「終生學習」,我致力於成為一個「終生學習者」,卻不敢以終生學習者自居。說實話,要保持這種狀態很難,實踐過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一個人在同一個固定環境下很容易出現開篇說到的那種狀態,一旦出現這種內卷狀態,不要說終生學習了,連能否使用既有方法論解決眼前的問題都成為了問題。

同時,並不意味著你一直保持學習狀態就能避免這種內卷,難道你覺得我們祖先不夠勤奮好學?他們遇到的問題,我們當然也會遇到。多問幾個為什麼,深層次去挖掘一下,聰明的你一定能找到問題的底層邏輯所在,那麼,再去想如何避免就不是什麼多難的事情了。

「 題圖 By Sasha Panarin」

相關焦點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 「內卷」 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 「入場券」。大學的大門越開越廣,傳統的高學歷正在逐漸成為 「標配」。2019 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 4002 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 42.42 萬人,在學碩士生 243.95 萬人。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42.42萬人,在學碩士生243.95萬人。高校擴招的20餘年,也是學歷貶值的20年,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學歷泡沫。
  • 條條大路通「內卷」
    一邊是只有5%的錄研率,另一邊是超過20%的免研率,結合著近年來出國人數的減少,這透露出了悄然變化的新「內卷」信號。當本科畢業在即,你怎麼定義接下來的路?相信考研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華科計算機學院一直人才濟濟,從華為百萬年薪到各大競賽冠軍得主,這裡一直有著量產「天才」的稱號。
  • 985 二代「內卷」真的不可避免嗎?
    在分省錄取制度之下,北京的 985 錄取率再高,北京 985 的絕對錄取名額仍然只相當於全國 985 錄取總名額的 10%甚至 5%以下,但由於即使保守估計全國也有 20%以上的 985 畢業生選擇在京工作,對 985 畢業生子女而言,這意味著絕大多數人的學校會低於自己的父母,這在經歷了數十年發展主義、進步主義和快速擴招的名校畢業生看來是難以接受的。
  • 移民新加坡的二胎媽媽緊急回國:國外「內卷」更瘋狂
    坦白說,去新加坡之前,閨蜜也是被它號稱世界第一的教育吸引了,想著國內雞娃那麼累,不如換個輕鬆點的地方。 可是到了新加坡,等到孩子開始上學了,她才發現「天真」了,這裡根本一點都不輕鬆。 2002年,新加坡出了一部電影叫《小孩不笨》,通過講述三個EM3學生的故事諷刺了分流制度,影片播出後引發了巨大反響。
  • 淺談失敗主義、內卷社會與自我和解
    正如活著的人也要凝視死亡的深淵,「風平浪靜」的我們也要思考失敗的蘊意。 對失敗的思考,勃學先從「平凡」與「不凡」這一對立給出了闡釋。 奇葩說2019年總決賽的辯題是「終其一生只是個平凡人,你會後悔嗎?」
  • 「雙語彙」Involution/內卷
    Involution在英語中並不是一個新詞,但今年因為對應上了一個漢語熱詞——「內卷」——而「火出圈」。這一描述並不誇張。截至今年以前,如果不是學術圈內人士,幾乎沒有可能聽說過「內卷」。畢竟直到現在,involution在英文中仍多用作術語(technical term):或是指數學上的「對合」,或是指醫學上的「器官衰退」(the shrinking of an organ)。
  • 二十年前的全民學英語風潮,如今變成了「學 Python」
    當代人的知識焦慮中,一定少不了這門叫 Python 的語言。朋友圈隔幾天就出現的「Python 訓練營」廣告和評論區熱鬧的互動,總給人一種全民學 Python 的錯覺。人生苦短,我學 Python正如前文所說,Python 的學習門檻較低,學習曲線非常平滑,所以流行起來後,它的使用也不再局限於程式設計師和科研人員,比如很多運營崗位的招聘需求上都會寫上「熟悉 Python 者優先」,全民學 Python 可能還是誇張了點,但你身邊總能找到一兩個學 Python 學到頭禿或掌握了新技能成就滿滿的人。
  • 談「內卷」 | 當自行車遇見電腦
    隔壁學生物的小李自學了機器學習,還有小女朋友與他形影不離,我的導師總是讓我十萬火急,他說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披荊斬棘,全才的畢業生們讓我感到離奇,只有更拼命學習才能縮小距離,大家為了抬高績點,加劇內卷抓破頭皮,讓我這條鹹魚直呼相煎何太急我想當個科學家進校園時意氣風發
  • 沒有人能逃得過內卷
    在市場無法繼續做大的情況下,大家只能相互拼刺刀,用商業的話叫紅海沉浮,用高端的話叫存量競爭,形象點的話叫分蛋糕,精準點的話叫內卷。越卷,空間越窄,競爭越激烈。每個人看上去都挺努力,得到的回報遠少於付出,甚至沒有創造價值,和劣幣驅逐良幣差不多。都知道有問題,都不知道如何解決。
  • 「長江學子」「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最近天才少年有點多
    近日,「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少年天才的故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本科就達到博士畢業水平是什麼概念?「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這個來頭不小的長江學子是誰呢?
  • 「長江學子」「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最近天才少年有點多
    近日,「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少年天才的故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本科就達到博士畢業水平是什麼概念?「如何評價華中科技大學本科長江學子學術水平已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是全校首個斯坦福phd本科生?」引發了廣泛熱議,這個來頭不小的長江學子是誰呢?他叫胡滿琛,是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學院2020屆的本科畢業生。在一條華科大官微的推文中,導師稱讚他「學術水平已經達到博士畢業生水平」。
  • 中考100分是體育,「Just Lose It」也是體育
    直到看到中文足球這篇刷屏的《門將撲出30球,中文男足遺憾0:12輸掉比賽》 (關注公眾號,後臺回復「醫學」,還可以查看這篇神文——這只是他們105篇神文中的一篇) ,才仿佛被擊中了一般,拍案叫絕,再一次認識「體育」。
  • 「勉強」「習う」「學ぶ」,這些年我到底學了些啥?
    今天孫老師日語小課堂為大家講一下「勉強する」「習う」「學ぶ」這三個詞的區別。就單詞的意思而言,這三個詞均可以翻譯成「學習,學」。但是每個詞的詞義及使用範圍又是不盡相同的。每天堅持看帖的小夥伴,都是熱愛學習的好孩子。如此熱愛學習的我們怎能不了解這些「學習」上的區別呢?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吧。
  • 不允許退出,不允許失敗,用《有限與無限的遊戲》應對內卷
    原創 堡仔 譯言最近,一個幾乎不怎麼被使用的人類學術語,似乎成為了解釋一切的關鍵。「內卷」,它本來是人類學家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的概念發明。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最終,我們陷入了那個「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在日復一日的自我重複中消耗自己。甚至在很多996的公司裡,大家你追我趕,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但每人的工資卻還是最初那麼多,結果大家進入了一種內捲化的競爭。就像薛兆豐老師曾說過的: 「讓你996的不是你的老闆,而是其他願意996的人」。
  • 越耍小聰明,內卷越嚴重,卷上加卷就是踮腳效應
    最近,莫名其妙的,「內卷」一詞火了,好多人搞不清究竟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是蒸花卷時候的內卷或外卷手法,那是中式麵點師的基本功之一。 「內卷」一詞的出土,可能又是某個「經濟學家」的傑作。吳敬璉先生曾經斥責過:經濟學研究不能靠發明幾個新名詞。 事實上,本幫的經濟學家連「發明」的本事都沒有,基本上,是像吳敬璉先生痛斥的:就是翻閱教科書,從中找到一些名詞,並把它當成時髦詞兒,然後用它去概述中國經濟。
  • 「習う」、「學ぶ」、「勉強する」有什麼區別?
    「習う」、「學ぶ」、「勉強する」都是表示「學習」的意思,很多場合可以互換使用。
  • 「學」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
    10個習語    想要複習的小夥伴點連結:「學」beat around the bush「學」Let's call it a day!「學」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學」to bank on「學」skeleton in the closet 「學」to flog/beat a dead horse「學」What's the catch?
  • 當我們說「內卷」時,我們再說什麼?
    最近他的文章,有一個詞頻次開始多了起來,那就是「內捲化」。用他的話說,內卷就是一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人們不得不進入了互相傾軋,過度內耗的一種狀態。這個解釋有點寬泛,好像任何行業走到最後,都會進入這麼一個狀態。比如最近朋友開的天貓店,流量越來越貴了,商家之間相互競爭,最後把流量費用越推越高,最後賺的錢全部進了阿里的口袋——全買流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