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內卷」時,我們再說什麼?

2021-01-12 蛋殼花生

有一個關心宏觀大事的朋友,朋友圈經常轉一些一帶一路,供給側轉型,央行加息,教育改革類的文章。

每次刷到他,我都會有一種看新聞聯播朋友圈版的既視感。

最近他的文章,有一個詞頻次開始多了起來,那就是「內捲化」。

用他的話說,內卷就是一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人們不得不進入了互相傾軋,過度內耗的一種狀態。

這個解釋有點寬泛,好像任何行業走到最後,都會進入這麼一個狀態。

比如最近朋友開的天貓店,流量越來越貴了,商家之間相互競爭,最後把流量費用越推越高,最後賺的錢全部進了阿里的口袋——全買流量了。

比如很多家長一直在抱怨,現在的孩子從出生就被扔到了一條惡性競爭的路上,你不上就會落後,最後全部錢砸在了焦慮裡,砸在了培訓機構裡。

再比如現在網上的另一套理論——中國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多空間小,必然會導致內卷,只有像當年滿清進入山海關一樣,去開拓新市場,才能解決內卷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把中國產品銷往全世界,去開闢新的「地」,才能不內卷。

但是這些真的是「內卷」麼?還是就是普通的商業現象,套了個新名詞呢?

萬維鋼老師在最新的專欄裡,專門幫我們重新理了一遍「內卷」的定義,讓我們不至於濫用這麼一個好詞,從而辜負這麼一個好詞。

內卷在拉丁語系裡,真正的意思是「向內演化」,所謂的向內演化,就是創新到頭了,向外演化不出去了,或者不願意去向外演化了,於是開始關注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複雜的內部演化。

就像很多藝術品,看似繁複,看似裡面花費了太多的心力,動不動就是畫了幾個小時,幾天,但是裡面沒有創新,就是單調的重複。

也就是說,內卷其實就是低水平的複雜化。

複雜化,是向內演化過程中不斷的自我發展,而低水平意味著裡面就那麼幾套固定的模式,根本就沒有創新。

比如正常的畫家都是用正常尺寸的紙和筆作畫,不管是寫實還是寫意,你欣賞的是畫作的內容——風格或者意義。

但是像微雕,說是雕刻的藝術,更像一種形式的藝術。

今天你在鼻煙壺上寫首詩,明天我再核桃上刻畫一艘船,後天他在頭髮絲上寫一篇長恨歌,這些都是自己和自己較勁,精細是精細了,但是這裡只有你時間和意志力的消耗,卻沒有創造力。

這就是低水平的重複,也是內卷最初的意思。

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格爾茨,在1963年出了一本書《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他把內卷這個概念第一次用到了生活領域。

為了寫這本書,格爾茨調查了爪哇島的農業,當時爪哇島也面臨了人多地少的困局,於是人們對土地的耕種變得更加的細緻了,租賃關係也開始變得更加的複雜,合作性的勞動也是一樣。

一方面既然產量上不去,就種的好看點吧。

另一方面,既然就那麼幾塊地,人卻這麼多,於是人基於地的關係越來越複雜了,一塊地有好幾層的租賃關係。

這個和內卷「向內演化」的狀態如出一轍,所以格爾茨把內卷這個詞用在了農業的發展裡。

至於進入中國,那要到1985年,歷史社會學家黃宗智先生,在他的《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裡,也學格爾茨,用「內卷」來定義中國的農業問題。

但是黃先生用錯了,因為黃先生內卷理解為,人多地少,必然內耗,邊際生產率驟減,於是每個人就會越來越窮,唯一的辦法是需要開拓。

內卷和內耗是有區別的,內卷是「有作用」的,爪哇島人口增加的同時,每個人並沒有變窮,還是能夠維持邊際的生產率。

而黃先生研究的問題是「內耗」,內耗的背後是零和博弈,是囚徒困境,是馬爾薩斯陷阱,它和「內卷」是兩個概念。

內耗的危機並不是長期存在,因為內耗是不可持續的,人們終究會走,會反應過來。

但是內卷是可持續的,是一個能夠長期穩定存在的現象。

而且內卷並不一定降低生活水平,內卷的關鍵不在於有競爭,而在於「向內演化」,是精細化,是低水平的複雜。

內耗如果是危機,那麼內卷則是一種無聲的悲哀,一種局內人感受不到的悲哀——他們甚至可能樂在其中。

很多領域,比如奧運冠軍、諾貝爾獎、電影明星等等,雖然競爭殘酷,但是並沒有內卷,因為雖然中獎者極少,但是創新依舊在繼續,人們會為了那個第一向外一直演化。

但是高考就算,考試內容呈現了向內的低水平重複、高精細的複雜化——因為優秀的人才無法盡情的發揮,學神再牛也只能考100分。

當然這種內卷是為了公平,為了公平,就算讓學生們在最美好的年紀,把聰明才智消耗在做題上也無可厚非。

「紅學」——也就是對《紅樓夢》的研究也是內卷,就這麼一本小說,又不是外星人留給你的一個文明的結晶,裡面都是寶貝,人們竟然能夠研究一兩百年。

他們把《紅樓夢》當做《聖經》一樣研究,從最初的文學角度,到現在已經開始研究管理學、經濟學和菜譜藥方了。

其實研究這些學問的人,本可以做更多有創新的研究,而不是在低水平的重複裡蹉跎。

當然這是站在局外人的視角,紅學家這個圈子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圈子,他們有曹雪芹作者大大之光照著,也可以活的很好。

政府部門辦手續,大企業走流程,都是一種必然的內卷,都會為了安全、風險而犧牲效率。

甚至有個留言說,冷軍的畫,也是內卷,那不是「畫」的創新,而是行為藝術上的創新,也是意志力和堅持的勝利,而不是創意。

內耗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內卷是更長期的憂患,內卷給我們的教訓是複雜不等於高級,更不等於先進。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複雜,而是創新,不是重複式的入關,而是開闢第二世界,重新出發。

相關焦點

  • 當我們在談公益界的「內卷」時,可能會談什麼?
    關於公益界的「內卷」,你有什麼想問項飆的?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分享,項飆有可能會在2020年會上回答你的問題!▲本文轉載自「公益資本論」,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什麼意思呢?難道說,我們沒有退出競爭的人身自由嗎?那也不是,可以退出,但退出者不僅會失去物資收入,還會遭受精神羞辱。傳統文化要求 「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你要退出競爭,要往下走,自甘下流,面對的道德壓力是非常大的。
  • 當談論教育時,我們會說些什麼?
    「現實≠理想」背後:篩選機制下,大學和我們都為了現實做出功利性的選擇,忽略文化濡養下的生活體驗。我想,首先給留下的人帶來的是文憑,然後是名,利,好的生活,個人價值的實現……它們很美好但都是建立在無限的行業內卷、階級固化的基礎上,最終會讓社會陷入惡性循環。
  • 績點內外:我們因何內卷,又何以自由?
    另一種觀點認為,參與績點的競爭中瘋狂「內卷」,這無非是一種個人選擇,我們同樣可以選擇勇敢地超越績點制的束縛,為何要一面選擇內卷,一面又痛斥制度有問題?為此,復旦圍爐組織了一次討論,對關於三聯文章的這些觀點進行了延伸的討論。當然,我們更關心的還是文章之外的東西。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對這種「內卷」有何切身體會?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也成了一句熱門口頭禪,不管什麼事物統統可以內捲化,比如上學內卷、工作內卷,就連戀愛都可以內卷,戀愛內卷其實是一種很不好的狀態,那麼   原標題:內卷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談戀愛會出現的心理效應了解一下   要說最近什麼網絡詞最火,那一定是內卷,「今天你被內卷了嗎?」
  •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內卷最新資訊 > 正文 內卷是什麼梗 網絡詞彙內卷是什麼意思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今天,藉此機會,我們就一起探討,到底什麼是內卷,應該如何應對?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 到底什麼是內卷? 2 什麼是產品內捲化? 了解了什麼是內卷,以及內卷是如何被引入到社會生活領域之後。我們說說產品內捲化。就比如微軟的ows,微軟2001年推出了全球當時最好的作業系統,也就是ows XP。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加班996為何成為普遍現象,內卷時代沒有受益者,我們能否擺脫
    我相信大家大多數人都知道什麼是996吧,就是早上九點鐘上班,晚上九點鐘下班,一周工作六天,就被稱為996。近日又有剛畢業的大學生因為不滿某快遞公司的996工作制而被公司辭退。說句實話,可以說公司是不要臉是混蛋,但是這種不要臉這種混蛋還真就有時候讓你無話可說。粉絲群裡有很多粉絲告訴我,那都不算什麼,他們那邊基本上都是8117,早上八點鐘上班,晚上十一點下班,一周工作七天。
  • 熱詞解讀丨什麼是內卷?
    熱詞解讀丨什麼是內卷?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內卷和內耗的區別1、內卷就是向「內」演化,越來越精細越來越複雜,其實都是幾個固定模式的重複,沒有能跳出模式的創造力。簡單說,內卷是低水平的複雜化;2、內卷不是內耗,並不一定會降低生活水平。陷入內卷的人很可能樂在其中;3、內耗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內卷是更長期的憂患。
  • 「內卷」,「內捲化」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通俗地說,內卷就是內部競爭。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內卷、打工人、凡爾賽:網絡流行語還能否勾勒我們的生存?
    2020年見證了一個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流行語數量的井噴式增長和種類的頻繁迭代——就在我們討論「打工人」時,「打工人」就已經開始被新的流行詞「乾飯人」取代。如今不斷井噴的流行語仿佛成為一條高速運轉的流水線,新的詞彙如走馬燈一般閃現,在我們尚未深入品味與體察一個詞彙折射的複雜現實時,它就倏忽而逝,令人目不暇接。
  • 無處不在的 「 內卷 」,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要說今年的年度熱詞,我認為 「 內卷 」 一詞必須要佔有一席之地。前些天,華為在內部發的一篇文章火了,標題名為《 什麼是內卷?》。說實話,「 什麼是內卷 」 一直也是我想問的問題,我已經記不清今年到底聽過多少遍這個詞了。
  • 什麼是企業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借著「內卷」,網友究竟想表達什麼?
    在豆瓣話題「你所在專業或從事行業有哪些『內卷』現象」下,一位友鄰問道。這個話題因「內卷」的爆紅收穫了259萬次瀏覽,儘管回答總數只有200多條,觸角卻很廣,求職、晉升、育兒、升學、婚戀等都被圈入其中。「不內卷的就是新興的沒誕生的行業。」有人回答道。這多少印證了網友們的那句調侃——「萬物皆可卷」。
  • 年輕人,這個時代我們看似在努力奮鬥,不覺得每天在內卷自己嗎?
    個人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越奮鬥,就越富裕,沒有想到在這個時代這一切似乎都是內卷人生,怎麼辦?難道我們將要放棄一切,佛性的過完未來?小時候我們去上學讀書,拼的是學習成績,拼的是挑燈夜讀。誰也預測不到,似乎任何小孩不在自己的人生起點上內卷一把,這樣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長大後大家都開始各奔東西,有沒有讀書卻混的好的都在鄙視讀書無用,有讀了書卻混的差的都在抱怨讀書浪費時間。似乎在一夜之間讀書學習是一種原罪,就不應該存在。難道我們的學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改變命運?人生如果僅有這一錘子買賣,這樣的人生選擇未免太單一了吧。那學習到底又為何呢?
  • 內卷是一個什麼問題?
    我們不妨把它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布迪厄的「慣習」、吉登斯的「結構化」等概念做一下比較,其中的差別還是一目了然的。既然如此,那麼這個詞語或概念為什麼還如此流行呢?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是因為它符合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傳播的需要——形象生動又足夠新奇,便於標籤化,於是就迅速成為了流行語。我們暫且把它視為一個概念,一個重要的定義社會現實問題的概念。
  • 「內卷」是什麼梗?怎麼突然火了?
    「內捲化」是近幾年來中文網絡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一般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 內卷,英文叫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