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點內外:我們因何內卷,又何以自由?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圍爐weiluflame 圍爐

前言

前段時間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頂尖高校:績點考核下的人生突圍》在大學生朋友圈引起熱議,引發了大家的廣泛共鳴,有人稱這篇文章揭開了中國高校學生的沉默共識。除了共鳴之外,輿論場上還有幾種不同的聲音也頗為引人注意:

一種觀點認為文章中援引的那些教授的話,無非是一群既得利益者的空談,所謂「認識你自己」的「古典教育」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只是少數階層才能享有的特權。

另一種觀點認為,參與績點的競爭中瘋狂「內卷」,這無非是一種個人選擇,我們同樣可以選擇勇敢地超越績點制的束縛,為何要一面選擇內卷,一面又痛斥制度有問題?

為此,復旦圍爐組織了一次討論,對關於三聯文章的這些觀點進行了延伸的討論。當然,我們更關心的還是文章之外的東西。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對這種「內卷」有何切身體會?以及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環境與個人之間的矛盾張力?

陳 = 陳一口

儲 = 儲文睿

張 = 張樹鵬

奚 = 奚文慧

羅 = 羅奕馨

李 = 李希光

統稿:閆力元

三聯的文章為何會引發批評?

陳 | 我認為三聯似乎有意無意地構建了一組教師和學生的對立關係。比如導言中提及「學生因『內卷』而迷茫,教師因找不到潛心治學的學生而苦惱」,文章中也層層論證,在這一對立中,教授潛心向學,學生卻已經在大學生活中「畸形發展」,事實上變成了績點奴隸。教授以一個高瞻遠矚的智者形象,對於深陷績點考核制度之下的教育未來十分憂慮。而他們給出的答案,古典教育也好,到農村工廠工作也好,又都顯得有些虛無縹緲。這可能是一些朋友感到不滿的原因。

但我想指出,這種對立是不成立的。大學現在不是,也從來都不是象牙塔,大學生所反映出的矛盾只是社會矛盾的投射。即使把焦點放在大學校園內,受到學校體制的壓迫也不僅僅只有學生,還有那些青年教師們。

但在這篇文章的結構中,與張明、李華等無名大學生站在對立面的是諸如劉雲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這些學術名流。圍觀群眾看到這些「大佬」的名號響亮、著作如山,不假思索便會以其為正確,本文構建出的對立本身就是一種權力的傲慢。即使我們拋開這些學術大佬本就在現有的體系中佔盡好處這一事實,也不妨提出一個疑問:「大師說的一定便對嗎?」

儲 | 同意一口的觀點,我覺得三聯的這篇文章實際上製造出了兩組對立,一組是以甘陽、渠敬東等人為代表的高校教授和廣大學生之間的對立;另一組是文中所謂能夠真正培養人的心性、志趣和理想的古典教育與被工具理性支配的「內卷」教育的對立。而這兩組對立又是一體兩面的。因為正是教授們掌握著「何為良好教育」的評定標準和話語權,並且扮演著「內卷」苦海中掙扎的學生的引導者、拯救者的角色。

這種敘事方式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將「高校教師」擺在了一個看似超然的、能夠跳脫於這個體系之外並對其進行審判的地位。但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高校教師的現實處境也許並非那般「高高在上」,甚至和學生是具有同構性的。他們同樣面臨著非常具體的考核指標、同行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非升即走」、評職稱大戰、爭奪各種期刊版面和科研基金……這是學院體制非常殘酷而又真實的一面。某種程度上這恰恰印證了盧卡奇的判斷:現代生活的每一個人,不論其地位身份,都被同等地嵌入高度理性化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推動其運轉的一顆螺絲釘。而甘陽、渠敬東們之所以能夠在形式上擺脫這個體系的標準,恰恰是因為他們已然身處學院體制的頂端,掌握了旁人難以企及的文化、社會資本與壟斷資源。也正因此,他們才能為自己的學生開闢一小塊「淨土」,抵擋高度內捲化體系的侵襲。

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博雅教育」「成人之學」註定只可能是一小群精英的特殊待遇,其背後的支撐恰恰來自理性化體制中的優勝權力,是註定無法推廣的。各大高校中廣泛推行的「通識教育」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證——它們不但沒有承擔起某些人期望的「塑造靈魂」的高尚職能,反而被內卷體系所統攝、同化、吸納,成為各種水績點套路上演的「重災區」。

因此,儘管文章中一些教授似乎將「博雅教育」看作挽救「內卷」教育的良方,但在我看來,這種「博雅教育」的效果也是令人存疑的。姑且不論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僅就三聯文章的敘事來看,那些對農村生活的敘述和體驗,無疑具有濃厚的浪漫化色彩,甚至展現出某種田園牧歌的小農式想像,和當下中國農村的真實狀況存在著嚴重脫節。這是一種怎樣看待「底層」的方式,又怎樣曲折隱秘地折射出某種優越與自戀感?

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

張 | 這篇文章中確實體現了一些浪漫化的想像,不僅僅是對於農村,還有對於過去,尤其是八十年代。在這篇推文裡我注意到兩張放入的照片,一張是1987年北大學子在秦巴山區做社會調查,一張是1988年,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們在海口市街頭擺攤。從照片背後我理解的作者邏輯是,現今高校已經遠不如當年那麼好。當年大家會去貧困山區調研,找不到工作會自謀生路擺攤,用以前的事跡來貶低當下。這就如同中國傳統文人在文章中的借古諷今,他們通過標榜堯舜禹這種上古時代的美好,來貶損當政者各方面的弊病。實際上他們所描述的過去的時代並沒有那麼美好,這只是筆者想像出理想化的美好, 比如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在八十年代都有許多問題,未必好於現在。這種敘事,也許只是為了通過美化過去來貶低當下的現狀。

1987年北大學子在秦巴山區做社會調查

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們在海口市街頭擺攤

陳 | 當然,儘管我們提到了這篇文章中的一些令人感到不適的地方。但當下大學生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的挫折是確實存在的,不然這篇文章也無法成為爆款,在朋友圈中瘋傳。但造成學生愈演愈烈地內卷,原因不止是表面的績點之爭,而是社會財富的分配中,原有的上升渠道已經不復存在了。目前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嚴峻,這是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在面對的事情。網際網路007,房地產712,早就進入724的金融業還要集體降薪30%。在原有的社會框架中做個小官帶十幾號人的的總經理,如今都保不住自己的飯碗 ,那麼作為剛進入職場的小白大學生,沒有上升渠道也是明擺著的。倘若985本科畢業能作為一個「safety net」,讓大學生看到在一線城市安家的可能,學校的績點競爭都不至於如此激烈。現在的大學生,不僅面對極其稀缺的高薪工作,極其高昂的房價,還有極其大的可能在35歲之後被裁員,這是在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在這麼大的壓力之下同輩競爭的白熱化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就像文睿剛剛提到的,高校教師現在也面臨著巨大生存壓力的「螺絲釘」。「高校就職」現在幾乎是競爭巨大,實際利益不高的代名詞。「想在國內高校找一份教職工作,就意味著從15歲開始努力,第一學歷不搞個C9都不敢說自己想當教授。本科期間除了保住GPA3.9,還必須準備申請國外的直博,本科一畢業,中間毫無GAP到美國讀博一,博士期間哐哐哐發個十篇頂刊,最好5年的博士三年半畢業。然後馬不停蹄回到中國,應聘一個普通985的小講師,月薪稅後連一萬人民幣都沒有,對待遇表示滿意並奉行『我不犬儒誰犬儒』的原則,為祖國的科研事業燃燒自己;幾年後終於評上副教授,為了慶祝,把自己炸成一朵煙花。」這是文章中以中山大學為代表的一眾985高校目前青年教師的現狀,這種說法雖有誇張,卻也真實地反映了青椒(高校青年教師)的真實處境。

儲 | 這裡牽涉到更廣泛的社會層面的上升渠道問題,當然有很多話題可以進一步延展探討,比如大學生這種內卷的狀態與作為當下社會學關注熱點的「中產階級」的生存處境與精神狀況是否有相似之處,又有何關聯?但我在這裡首先想問的還是,文章中給出的那樣一種出路,所謂的「古典教育」看似解放了學生的感知與想像力,但是否又遮蔽了另一些東西?它真的能夠造就一個具有「內在深度」和豐富精神世界的主體嗎?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主體的自我想像與自我陶醉?這種「教育」真的擺脫了內卷體制的樊籠嗎?還是從頭至尾都並未跳出它,並在另一種層面上與體制再度實現了合謀?再更進一步說,三聯的這一敘事策略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阿爾都塞所言的「詢喚」機制,讓我們在感到共鳴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形成了對某種意識形態的認同?如果是這樣的話,它的「反思」與「批判」,真的還如表面上那般具有力度嗎?這大概也是我的一些朋友讀完這篇文章後感到不適、不滿的部分原因所在吧。

面對內卷,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嗎?

奚 | 我對刷屏在朋友圈的文章的閱讀興致一直比較低,這篇文章也只草草地翻了翻大概。所以,我更想跳脫開文章為我們設置的語境,結合自己生活在環境裡的個人感受,說些很具體很直觀的東西。

開頭提到的第二種觀點提到,參與不參與內卷,都是一種個人選擇,只與個人的勇氣相關。這種觀點似乎想要證明即便績點制度是這樣的,但我們作為個人,還是有超越制度束縛的自由——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但最近我的一些鮮明感受是,其實我們沒有想像的,或者說標榜的那麼自由。塞爾努達有一句詩說,「你徒然的青春,為了一張白紙難過。」現在我會覺得,在一些很具象很現實的東西面前,作為個體是無力無奈的,我們所欠乏的不僅僅是掙脫的勇氣。

我從兩個方面來講。第一,我在想,怎樣的人會很反對「惟績點論」這件事情呢?私以為,會是那些最在意純粹的知識和學術的人。因為績點沒有辦法變成一個和知識的吸納、接受完全契合的標準。或者這麼說,為了刷績點一定要做出應試上的努力,而應試永遠不會是汲取知識最好的途徑。但是另一方面上,績點對於大學生的未來發展變得太重要了,直研保研、出國深造,甚至是實習找工作都要依靠它。我會覺得,無力感的一大部分也正來源於這種不對稱性。我認識一個我認為很優秀的學長,他讀過很多學術專著,同時,他會因為覺得「水課」上學不到知識而自己抓緊時間讀書。我們都認為他非常適合做學術,但是他今年因為很小的差距保研和考研都失敗了,於是不得不多花一年時間繼續備戰考研。多付出一年的備戰時間除了一點分數上的提升並不會帶來太多知識性的收穫,但這看似是通往更高學術的唯一途徑。

第二件讓我覺得比較無奈的事情是,績點這種考核形式,讓我覺得並不是中學應試教育時期的一種延伸。它變得不一樣了。大家肯定都遇到過這樣的人:但凡論文的考核,字數一定會成倍成倍地往上翻,被戲稱作「卷王」。以前默默的努力付出被強行可視化了,遑論字數能否成為投入和能力的好的衡量。還有,是進入大學以後,我漸漸感覺到,人際聯結開始成為對個人的學業表現有重要影響的成分。我舉幾個具體的例子吧,比如盛行的各年級選課交流群,會教你排雷給分差的老師,也會有很多同學出售他們得A的課程筆記,以及分享他們的學習經驗。而認識很多學長學姐的同學,可以更輕易地拿到更多的歷年考題作為練習和參考(而老師們往往因為科研工作繁忙對每年考題的改動並不大)。你會發覺,學習好像不再是一個人埋頭苦幹、兀自努力的事情了,擁有廣闊的人際脈絡,似乎能成為學業發展的助推劑。

八十年代的復旦校園

張 | 高考的確存在各種弊病,作為個人,你盡可以說自己可以不去為了成績、高學歷而奮鬥。說是很容易的,但很多時候面對現實,其實很少有人真的可以做到這麼灑脫。我分享幾個我身邊的事例給大家。我前段時間認識一個大三的同學,他參加了三次高考,前兩次都放棄了他所考上的學校,在第三次高考時,他終於考上了復旦。他說,自己一定要考上一個頂尖大學,這樣的大學,他覺得才是完美的 。

另一個是一位在貴州的朋友,他沒有考上很好的高校,現在在華為的貴州分公司工作,他說他在華為系統中幾乎不可能做到頂尖高校畢業生剛進入華為所分配到的那個位置,他在公司的頂層就是人家的起步。你可以不要高學歷,不進頂尖高校,但是你要清楚,在中國當前的社會,不同學歷之間的差距還是巨大的。

羅 | 我發現,即便我們知道制度有這樣那樣的弊端,可當我們面對最親近的人時,除了向眼前的這套規則妥協,其實也給不出更好的建議。

我有一個正在上初三的表妹,平時她的父母很遷就這個女兒,所以表妹的成長環境穩定、安全、優越。但我覺得她現在處於一種對事情缺乏好奇心、爭取動力的狀態——平時想要什麼(鞋子、偶像專輯、電子產品),很輕易就可以得到。「付出-等待-面對結果」的迴路在她那裡並沒有機會建立起來,物質上出現缺口的時候都被父母充分、及時的供應抹平了;精神方面,她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和同齡人的關係也不錯,暫時沒遇到困難。

可我還是希望她中考時可以考進一所頂尖高中——並非基於父母型的高強度升學焦慮,而是作為一個在成長過程中被迫接受和理解目前升學大環境的中國學生,作為與她關係還不錯的表姐,我認為,她]可以經由升學競爭,在目前這個環境裡離「更大的機會」、「更優質的資源」再近一些。

所以,在這個動機下,我在自己身上發現一些有趣的「矛盾」:作為「同代人」,我會很坦誠地告訴她升學體系的不合理性,經常拿自己做例子,分享我在升學過程中感受到的彆扭、自卑或者是不安、焦慮,並告訴她這可能難以避免,但很正常;但作為「姐姐」,我又不希望把太過「認清現實的犬儒情緒」傳遞給她,讓她誤認為「爭取些什麼」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儘管「我到底要做/成為什麼」這個哲學問題我自己還沒搞清楚),所以我會向她囉嗦絮叨些在大學裡的見聞、我自己的「A-ha moments」【1】,希望能給她一些自驅力,並且能讓她(暫時地)順從這個選拔程序。和表妹聊天過程中,我經常用一個比喻——「收集沙子來做自己的敲門磚」,一是「沙子」對應應試內容,可以和「發光的知識」本身區別開,二是這至少讓她意識到:現在還是需要重視學校教的一些應試內容,讓自己在應試選拔中更有競爭力。也算是自己在有限經驗中的一丁點「妥協感悟」吧。

奚 | 嗯嗯,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例子。我的一個朋友,最近在苦悶地考慮要不要第三次高考。他上一次刷分到了上海大學,還是不太甘心,想考復旦。我一開始很想勸他,高三又苦又累還得不到足夠睡眠,學的內容又都是複習、炒冷飯,何必呢?但是我轉念一想,倘若以將來得到一份得體又喜歡的工作為衡量,復旦的文憑確實可以在未來就業時發展順遂不少,或許現在投諸的時間在未來是能有回報的,我便沒有勸阻他。

李 | 從宏觀的社會層面可能我並不像大家一樣看得特別的透徹,所以我就從自身經驗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吧。首先對於這篇網絡爆文,當我看見大家都在轉發時,我自己第一個本能反應就是儘量不看,我刻板的印象認為部分人對爆文的轉發的多少有一些跟風的嫌疑,直到今天大家開始談到此文章中的一些觀點後,我才又認真地讀了一遍。

從我自身的情況而言,我從小就不喜歡通過應試內容來制約自己的發展。記得小學四年級時我很喜歡地理,直到初中,我才發現我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其實和課本中的內容無關,於是我習慣於學習課外知識,同時對老師上課內容產生了厭倦感。那時考試成績是大多數人眼中唯一衡量是否努力學習,與所擁有的知識儲備的唯一標準。相較於大部分同學都在努力為了取得一個更好的分數而反覆研讀課本知識,我對課外知識的學習似乎並沒有給我「加分」,所以高考時我成績並不理想。

到了大學之後,我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想做的事情上,看自己想看的書、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雖然在大學中,我的成績只能算中等,我也從不刻意爭取保研資格或獎學金,但慢慢的,我的努力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自己也獲得很多終身受益的內在成長。

其實縱觀自己求學的這些年,我覺得只要認定一件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並堅持下去,你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對我而言,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旅行,從2010年起,我去了10次西藏,其中6次騎行進藏,走了21個國家,332個中國地級行政區與210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做這些事情並不是因為受到了內卷的壓力,而是因為旅行是我真正熱愛的。因此,我其實很少感受到這種內卷帶來的壓力。

喜歡地理,考進復旦。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路子走。我覺得人最重要的,一是要有明確的目標;二是不斷堅持,績點本身很重要也很關鍵,但最關鍵的是不被績點束縛了思想與求知的動力,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好奇,保持對生活的激情與創造力,這些內在的東西遠遠比獲得績點本身更重要。

騎行中的李希光

奚 | 我想問各位一個問題,大家有沒有遇到過「我喜歡」和「我了解」的錯置感的困擾呢?就是一開始使得你喜歡某件事物的那個來由,隨著了解的深入、知識的拓寬,會發現只是整件事情裡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或者更殘忍點說,並不是那個樣子的。各位會如何處理這種錯位感呢?

張 | 當然,我也有這種錯質感的體會。我當初高考志願選擇學習了社會學專業,但進了學校之後發現自己對社會學的了解,和自己原先理解並不一樣。於是自己研究生選擇了歷史學,當自己深入歷史學領域之後,發現和自己之前的想像大不相同。自己的認知總是在不斷了解中發生著變化,這是很正常的現象。而且中國大多數學生在高考填報志願時,都是對自己選擇的專業存在著不同程度認知的偏差,我們在高考的學業壓力下,沒有條件去認知。

我認為只能在大膽嘗試,不斷的試錯的過程中,逐漸認清楚自己想要的東西。除了專業選擇以外,我也在不斷尋找感興趣的學生組織,自己大一參加了學生會一年之後就選擇了退出。我感覺學生會的按部就班的組織模式可能不適合自己,大二大三的大部分時間在戶外社團,結識了很多喜歡旅行,追求自由生活的朋友,但是也意識到身邊人缺乏深入思考和進行公共話題討論的這種氛圍,於是又開始尋找,直到找到圍爐這樣的組織。我覺得自己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積累生活的經驗。我認為新鮮感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如果我覺得自己對一個行業失去了新鮮感,找不到生長點,那我就開始考慮重新尋找。當然並不是說,我徹底拋棄原來的圈子,而是通過嘗試更多的,來獲得新鮮感。

後記

這是我們復旦圍爐招新活動的記錄,同時也是一次夜話討論。說是「夜話」,不過是因為圍爐一向有「圍爐夜話」的欄目。但實際上我們討論的時間是在下午。

彼時三聯的文章剛剛發表,我們針對文本的討論還算熱乎。而僅僅十多天過去,文章引發的空前反響似乎就已經恍如隔世。看樣子,我們又一頭扎入了「內卷」的生活中去,一面焦慮不安著,一面拼命爭取著。文章引發出的那些討論,我們看到文章後的那些反思,那些質詢,又在現實生活的重重壓力前被拋諸腦後了。

這期間,許多學校按部就班地走完了保研面試、推免篩選等一系列流程,推免新規的公平性一時又成為大家爭議的焦點。我們擔心新規帶來更糟糕的內卷,不僅僅是學業上的「軍備競賽」,甚至還有家庭資源的競賽。

這一切熟悉嗎?看上去我們仍然在討論同一件事情,爭論著陳舊但冰冷的現實。正如討論中提到的,高校的內卷折射的是整個社會上升渠道和空間的收窄,看似日常的焦慮情感,背後有著更深的社會土壤。

我們似乎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於是只能重新投入這或許異化、但格外重要的現實中去?

只能如此嗎?

當我重新閱讀整理我們的討論紀要,我發現我們還是貢獻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他人的經驗也為討論中的彼此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提醒我們生活原有別樣的可能。這或許會成為另一次「A-ha moments」嗎?

或許我們對於三聯這篇文章中的一些觀點過於嚴厲,說話者的身份並不應該成為否定話語本身的理由,無論古典教育、農村工廠的嘗試顯得多麼空中樓閣,至少還是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從社會結構矛盾的大視野出發,批評「古典教育」的無力,多少顯得不近人情。而且我完全相信,那些個體在農村實踐期間建立的連帶感,那些短暫超越現實的喜悅是真實的。

或許我們仍然無法真正超越績點以及其他一切評價標準的束縛,他人的生活不可複製,我們仍然必須永遠與自身的那些怯懦、猶豫與迷茫周旋,這既是個性使然,也是環境塑造,這是我們獨有的境遇。然而灑脫的人生仍然會帶給我們希望。這樣,我們在認識到社會深刻的結構矛盾的同時,才能不深陷絕望,可以有實踐和改變的勇氣。而當人生的絕大多數時刻,我們以個人的姿態面對堅固的現實,也可以不被壓垮,有勇氣選擇自由。

最後,我們仍然要說,「認識你自己」是最重要的。只不過同時也要認識腳下的土壤。這樣才可能知道我們因何內卷,又以何自由 。

[1] A-ha moments:恍然大悟的時刻

文 |復旦圍爐

審核 | 遲欣宇

圖 | 來自網絡

原標題:《圍爐夜話:績點內外:我們因何內卷,又何以自由? | 圍爐 · FDU》

相關焦點

  • 做題家的內卷繭房:績點為王,過度競爭,正在消解學習的真正含義
    經過千辛萬苦的科舉競爭獲得勝利了,進入高校以後,我們面臨的事情就是讀書,但是他不愛讀書了。而且這不是個別的現象,有相當大的普遍性。這是個大問題。」鄭也夫教授對於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他認為,高中教育的緊張與激烈競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讓他們無法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同時高強度的學習生活也讓他們太過投入。
  • 大學生也「內卷」了?
    所以,為「內卷」感到擔憂,不是反對競爭,而是反對高強度、無效率的競爭。當所有人的生活目標都集中到一個點,千軍萬馬被迫過一座獨木橋,這樣的景象必然是慘烈的。誠如賀如松所言,想往高處走就勢必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然而,問題的實質在於,我們應該如何定義「往高處走」?再追問一句,為什麼「往高處走」成了當下年輕人唯一的追求目標?
  • 努力到讓自己有藐視績點的資格
    既恨其泯滅了自己的興趣,讓成功壓倒了成長,在極度競爭和同伴PK的消耗中「內卷」得精疲力竭;又覺得績點作為大學的一種篩選和競爭機制無可厚非,獎學金、保研、就業、出國等涉及資源分配的環節需要一個客觀評價機制,績點可能是最公平的評價標準。
  • 多數人可能都沒有藐視績點的資格
    這可能也是在大學努力的意義,縮短為績點所惑的迷茫時間和功利階段,不被績點卷耗,有更多的空間發展自由的自我。讓我高興的是,我們評論班的同學們在分析「績點困境」時,並沒有跟風把矛頭指向作為評價機制的績點標準,而是反思自身對績點的態度,很多時候不是績點不行,而是自己不行。比如夏英歌同學看到了「內卷」之「內」,陷在小群體內部世界內耗的大學生,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塗藝秋同學看到了「認清你自己」是解決競爭焦慮的最好辦法,意識到自己缺乏哪方面的才能,絕不是多殘酷的事。
  • 頂尖高校、績點為王、全面發展:大學生如何突破內卷困境?【文案】
    這是高校版的內卷,這屆年輕人真是太拼了。 內卷已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而且各行各業都在卷,都快要捲成麻花了。科技樹鎖死,每個學生都為了能在未來殘酷的同齡人搏殺中獲得相對優勢,而不斷在各方面更努力提升自己,為了把自己培養成學習成績優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青年而努力。
  • 中文學習丨漢語言文學專業與「內卷」
    再補充「文學我們也是學的」,這樣的對話多少有些繁瑣無趣。於是,更多時候,我只說「我是學中文的」。這種對話就少了不少,箇中的細微差別我一時說不清。相比較別的專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中文系顯得很簡單純粹。保研只看績點,作業總是論文,考試較考察閱讀量和想法。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能安安單單坐冷板凳讀完大部頭在這個最具青春活力的年紀確實有些困難,「自古華山一條路」嘛。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不知不覺中,我們似乎都陷入了螺螄殼的「道場」裡,不可自拔。996、高房價、長通勤時間、低生育率,在這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我們的象牙塔也失去了曾經的模樣,甚至成為內卷的「集大成之地」。最近三聯的《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揭示了清北高校天之驕子的內卷現象:學生以績點為中心,採用各種手段,展開競爭,消耗精力和時間。
  • 不「內卷」,連「打工人」都當不了?|周末談
    其實,現在網上流行的「內卷」,與學術意義上的內卷並非一碼事。人類學家項飆解釋說,儘管兩種內卷都意在表明「沒有突破」,但內卷在學術上的意義,是為了解釋為什麼一個社會或組織既無突變式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只是在一個簡單層次上自我重複,而現在的內卷則多用於形容競爭的白熱化,表達了沒有選擇的絕望感。
  • 【雙語彙】Involution/內卷
    Involution在英語中並不是一個新詞,但今年因為對應上了一個漢語熱詞——「內卷」——而「火出圈」。這一描述並不誇張。截至今年以前,如果不是學術圈內人士,幾乎沒有可能聽說過「內卷」。韋氏詞典顯示,即使involution相對常見的釋義,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enfolding or entangling(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看起來和我們所說的「內卷」也沒有直接關係。讓我們無法自拔的「內卷」,更像是被迫捲入無休止的、你死我活的競爭(get involved in a rat race)。
  • 駁曹林:「績點困境」絕不能只怪大學生不夠努力
    這種情況在我國高校也越來越普遍,獎學金名額、保研名額、更好的工作機會……哪一個不是與「績點」牢牢掛鈎?無論你的人生規劃多麼清晰、目標多麼遠大,但總要先過拿獎、保研或考研、找工作這些關卡不是?要過此關,就必然加入競爭,進行「內卷」,學生們實際上無處可逃。
  • 條條大路通「內卷」
    從這份就業報告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信號:不僅是考研,對於計算機相關專業來說,保研也越來越「卷」了。每年,面對浩浩蕩蕩的畢業大軍,我們總是自然而然的想到考研、出國留學和就業這三條路。其中考研是最多人的選擇。
  • 賽評 | 高校奉行「績點為王」對學生成長利大於弊/弊大於利(二)
    而績點的影響因素裡,家庭背景的佔比極小,奮鬥程度則佔比較大,對於普通家庭孩子來說,「績點為王」為他們鋪了一條努力就會有成果的路。再來看反方的兩個核心論點,第一層弊端在於高校奉行績點為王把學生帶入了內卷狂潮,學生對高績點的追求熱情超過了獲取知識本身,而且由於邊際效益遞減,為爭取0.01的績點耗費的大量時間與精力不夠值得。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雙語彙」Involution/內卷
    Involution在英語中並不是一個新詞,但今年因為對應上了一個漢語熱詞——「內卷」——而「火出圈」。這一描述並不誇張。截至今年以前,如果不是學術圈內人士,幾乎沒有可能聽說過「內卷」。韋氏詞典顯示,即使involution相對常見的釋義,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enfolding or entangling(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看起來和我們所說的「內卷」也沒有直接關係。讓我們無法自拔的「內卷」,更像是被迫捲入無休止的、你死我活的競爭(get involved in a rat race)。
  • 大學績點是「門票」而非「保險單」
    ---------------  大學生「績點」成為近期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此相關,到底是發展還是「內卷」,如何平衡分數與學業收穫的關係?由於涉及自主性和選擇性,引發更多人群的探討。  觀察大學生群體,除了績點,他們在各方面都需要積攢「學分」,比如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等,這些在保研、求職時,都將成為有利於自己的量化優勢。
  • 大學績點是「門票」而非「保險單」 | 夜讀
    (2020年11月13日 06版  )永遠有人績點比你高,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別人,所以請跟自己比,重點是自我成長而不是超越他人,所謂超越他人只是自我成長的副產品。大學生「績點」成為近期關注的熱門話題,與此相關,到底是發展還是「內卷」,如何平衡分數與學業收穫的關係?由於涉及自主性和選擇性,引發更多人群的探討。觀察大學生群體,除了績點,他們在各方面都需要積攢「學分」,比如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等,這些在保研、求職時,都將成為有利於自己的量化優勢。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
  • 「績點為王」遭遇「彎道超車」|保研|碩士研究生|績點|復旦大學
    「我們系推免名單公布後,沒有收到任何反對意見。學校整體也進行了公示。」面對網絡上對於復旦大學此次推免政策的質疑,馬臻認為,首先無法確定該名學生身份的真實性;其次,所謂加分項,並非單項加30分,而是一位學生所有加分項累計不超過30分。在復旦大學,保研分為「推出」(學生獲得推薦資格)和「接收」(學生申請的院系確定錄取)兩個步驟。
  • 內卷、加速與當代中國社會的「趕工遊戲」
    在當下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中,內卷已經成為一個被泛化的詞彙,形成了所謂「萬物皆可內捲化」的現象。但是,輿論話語中對於內卷的使用,更多地只是一種「慘狀描述」。它集中表達了當前中國社會中的一種普遍的焦慮,但是缺乏問題背後的成因分析。現象性的描繪無助於真實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反而使得這個詞彙蒙上了濃濃的絕望氣氛。我們需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內卷現象產生的深層機制是什麼?
  • 談「內卷」 | 當自行車遇見電腦
    」當然,為了安全起見,我們不提倡這種行為,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位同學要這麼做呢?隨著2020年高考成績放榜,各省的一分一段表公布。在公認的高考強省河南公布的數據中,我們看到7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169人,而清華和北大在河南的平行投檔分數線分別為704分和70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