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寫了一篇文章河南大學:招聘輔導員,要求為90後博士,服務年限在4年以上,看到很多網友的留言,如下:
有人評論說:我大學時的輔導員就是博士,是他帶的第一屆學生,也是最後一屆。
也有人評論:博士現在這麼多,能找到一個大學帶編制的輔導員也不錯了,一個月工資也要1萬以上,輔導員以後怎麼也是學校的行政人員。
還有人評論:出去一打聽,輔導員都是博士生,有排面,留學生好幾百,有排面。
還有的評論:輔導員本科生就可以,為什麼用博士?讓博士搞教學、科研,發揮專業特長不行嗎?
甚至有人更直接說:哦?你說說哪些學校有這要求?除了北上廣的高校有這底氣,因為能解決戶口和孩子上學。
從這些評論來看,多數還是比較不支持輔導員要求博士學歷的。到底要不要博士學歷才能當輔導員?這個答案恐怕還要再深度思考一番。
現在本科生和研究生非常多,而帶編制的崗位卻不斷減少了。在這種大背景下,如果輔導員依然要求本科學歷,會出現什麼後果?
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去競爭同一個帶有編制的崗位。難道一個輔導員帶編制的崗位就值得這麼多人去競爭嗎?在目前的就業和經濟形勢下,很多大學生還處於待業狀態,還有不少因為企業解散而需要重新就業的老一代大學生,有編制的崗位就成了這些人眼中的香饃饃,輔導員也自然變成激烈競爭中的一個不錯的崗位。
要求輔導員必須博士學歷以上,一方面是照顧和保護博士生這個高學歷群體,讓他們可以安心讀書做科研,為國家科技做出應有的貢獻,也讓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聲音消失;否則,大家都只要讀到本科學歷,就可以輕鬆找到一個帶編制的崗位,試問,還有多少人願意花上5到8年的時間去讀一個博士學歷呢?博士學歷和本科學歷的價值不就完全等價了嗎?
另外一方面,本科生也確實可以勝任輔導員的工作,但是從長遠來看,本科生存在很多發展不足的問題,比如缺乏科研訓練,難以對有科研天賦的學生進行必要引導,也無法有效配合如今高學歷群體教授的種種嚴格要求,對於學校的發展來說,招聘博士作為輔導員,是對學校發展關鍵的一步。
現在的社會,已經過了那個各行各業都急需本科生的年代,現在人才飽和,本科生跟以前的專科生水平是差不多的,甚至有人說還不如以前的專科生,當然絕大多數985和211的本科生除外。而如今的博士才相當於以前碩士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要管理一群本科生,還是需要更高一個級別的學歷,才是比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