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雖然這份名單並未在學校官方渠道獲得,真實性還有待考據,但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上針對此事的輿論不斷在發酵。而在該校2020年11月發布的招聘啟事中,招聘基本條件赫然寫著「一般應具有研究生學歷並獲得博士學位」。也就是說,輔導員要求博士學位只是「標配」而已。
曾幾何時,處於學歷金字塔頂端的博士畢業生,到高校任職要麼選擇科研崗,要麼選擇教學崗,應聘輔導員聽起來似乎就有那麼一絲「屈尊降貴」的意思。但博士生規模日益擴大,高校教職「僧多粥少」且越來越趨向「非升即走」的晉升制度,輔導員這個「退而求其次」的崗位也就變得搶手起來。
輿論熱度不減,輔導員的準入門檻提高,真的是大材小用嗎?或許,輔導員這個崗位,需要被重新審視。
輔導員,恐怕是高校裡最容易被誤解的一個群體,夾在高校和學生之間,有著操不完的心。
2019年,陝西民辦高校西京學院的一則要求博士學歷、薪酬10萬元的招聘輔導員公告就被質疑「炒作」。
圖源:西北大學就業中心
當時,西京學院人事處處長回應:「公布出來的是最基本的工資。輔導員崗位有評級定級,最高的六級是一個月3500元;還有一個輔導員帶班,每個月平均下來是2000塊錢。」對於高學歷的博士畢業生來說,這個「錢途」多多少少都算「屈才」了。
一般情況下,高校的學生輔導員屬於思政教師隊伍,其工資和校內津貼等均按思政教師系列對應。而作為教師系列,在薪酬待遇方面,一般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等構成——這是有編制的情況。
以西京學院的口吻來說,崗位工資最高3500元已經是「高薪了」。上海外國語大學官方公布的信息中,六級輔導員的工資和津貼按照教授標準發放——很明顯,一般新進輔導員無論在資歷還是職稱條件上,都難以達到這個水平。能夠按照助教標準獲酬的輔導員僅僅是最低水平的一級,崗位津貼僅為每月1000元。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輔導員特殊崗位津貼發放細則
而最能直接體現輔導員工作成果的,應該是績效工資,畢竟很大程度上績效是與考核環環相扣的。《山東高校輔導員績效考核與績效工資發放暫行辦法》規定,輔導員的績效考核分4個等級,每個等級有基本的比例限定;考核最好的優秀者績效工資也僅為1200元/月,這個上限或許正是輔導員的績效「天花板」。
截圖自《山東高校輔導員績效考核與績效工資發放暫行辦法》
更不能一概而論的是,在高校編制日益「一票難求」的情況下,很多學校是通過人事代理或者勞務派遣的方式來招聘輔導員的,即使公開表達「同工同酬」,但落實到具體情況中,沒有編制的輔導員整體待遇不如在編輔導員,也是不爭的事實。
隨著近年來高校輔導員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知識結構不斷優化,專業水平和職業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9月29日,教育部修訂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就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做出制度上的安排。
其中,《規定》明確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工作職責,包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等9個方面的工作內容。可以說,幾乎涵蓋了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據《光明日報》報導,「首都高校輔導員職業現狀調查」數據顯示,輔導員平均每周的工作時間安排為:學生日常管理和學生事務平均19.78小時,學生教育平均6.75小時,學生諮詢服務平均6.58小時,參加學生活動平均5.15小時,開展深度輔導平均5.96小時,處理學生突發事件平均2.63小時,其他行政事務平均8.92小時,其他工作平均5.38小時。用輔導員自己的話說就是,「地球不爆炸,我們不關機;宇宙不重啟,我們不休息。」
然而,麥可思數據顯示,2018屆本科畢業生認為母校的學生工作需要改進的地方是「與輔導員或班主任接觸時間」(47%)。學生的體驗感和輔導員的實際付出似乎不太匹配,輔導員的時間都去哪兒了呢?
圖源:麥可思研究
目前我國要求高校應當按總體上師生比不低於1:200的比例設置專職輔導員崗位。而事實上,調研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每個輔導員平均所配的學生為230人,「雙一流」高校更高達304人。輔導員不僅要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還要從思想上關心愛護學生,工作量非一般可比。
圖源:光明日報
除了處理學生事務,輔導員本身還有自身的工作內容。《規定》要求,高等學校要確保每名專職輔導員每年參加不少於16個學時的校級培訓,每5年參加1次國家級或省級培訓。為在高校體制中的晉升增加機會,有些輔導員還會保持科研實力,積極申請科研項目,把本就不多的自我時間「擠」得一點水分都沒有。
此次武漢大學的招聘啟事中,值得注意的是,新聘人員實行聘期制,聘期內其薪酬、養老保險、醫療待遇以及職員、職稱、職務晉升等享受同類崗位事業編制人員同等待遇。聘期屆滿,學校將對所有人員進行考核,通過考核的轉入固定編制崗位,轉入後願意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學術能力突出且具有博士學位的學生輔導員,可申請參加專任教師崗位選拔。
這就意味著,在高校編制改革的趨勢下,輔導員的編制也不是定數了。雖然一定程度上,輔導員還沒有實行「非升即走」,轉編制應該比普通教師要容易,但是相比此前高校招聘(非人事代理、勞動派遣等情況)入職即有編,輔導員崗位不再是求穩的最佳選擇。
據悉,四川大學在幾年前就採取了全員博士預聘制,除醫療健康崗等特殊崗位外,其餘崗位進人最低標準均為博士研究生,且首聘期考核合格後才予以正式轉編。
博士生擔任輔導員,真的是對學歷的降維打擊嗎?換一個角度看,事情又大不一樣。
學生初入大學如一張白紙,對大學充滿著好奇和疑惑,輔導員先入為主,就是他們在大學裡的家長和導師,他們的路怎麼走,人生怎麼發展,輔導員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什麼樣的輔導員,就有什麼樣的大學生。」
輔導員制度在國外發展的時間相對較長,體系也更加完整。國外高校的輔導員通常是「學生事務管理者」,與「學術事務管理」互為補充。而我國目前越來越要求輔導員成為一個「專業研究者」,才能在學業上也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
輔導員要求博士學歷,也在越來越多的高校招聘中體現出來。
同濟大學2020年研究生學歷專職輔導員招聘啟事
圖源:河南大學
武漢大學、同濟大學、河南大學,都是「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各自所在地方高教的中堅力量,提高輔導員的學歷,對於這支隊伍的建設和學生的培養,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雙非」院校,為提高學生培養的質量,招聘輔導員要求博士學歷的,也比比皆是,如「建築老八校」之一的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郵電「四大金剛」之一的重慶郵電大學等。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2020年輔導員招聘公告
圖源:重慶郵電大學2021年度公開考核招聘專職輔導員簡章
高校注重輔導員隊伍的質量,招聘更高學歷的輔導員,很大意義上也是對學生培養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而許多從事高校輔導員的人也越來越意識到這份工作的重要意義,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當下,95後、00後已是大學校園的主體,這個年齡的學生思想開放、個性張揚、自我獨立,如何讓他們信任信服,從而做好思政教育和引導工作,可以說是輔導員面臨的共同課題。
近年來,不乏高校輔導員「出圈」的例子。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的徐川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圖源:南航新聞網轉自中央電視臺
公開資料顯示,徐川放棄了幾十萬年薪的工作,選擇當一名年薪幾萬的輔導員。學生評價徐川「他的黨課講得比段子更吸引人。」他開設的《中國傳統文化》公選課,5秒鐘名額便被一搶而空;教育部思政司支持開設的「兩學一做」示範課,走進全國140餘所高校場場爆滿,有人甚至從十多公裡外趕來「蹭課」。
立足傳統文化,徐川將思政工作做得接地氣、入人心,也就自然能得到好的效果。徐川曾表示「自踏上輔導員崗位的第一天到現在,有一個關鍵詞伴隨我的全部工作時光,這個關鍵詞就是學生。離開學生我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曾經有學生問他,有沒有想過像專業教師一樣登上講臺?徐川回答:「講臺無處不在,我和所有的輔導員都一樣,其實我們一直在臺上。」
《奇葩大會2》中,清華化工專業的「90後」博士生畢嘯天也是從兼任輔導員的時候,開啟了自己的「網紅」之路。
2015年,畢嘯天開始在微博和朋友圈寫段子,那些段子漸漸地在清華學生圈子裡刷屏了,大家都了解化工系有一個好玩的輔導員,微博名「畢導THU」也是因為這個身份來的。起初,他的微博簡介是「一個想當段子手的清華化工輔導員」,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撕掉貼在輔導員身上的標籤——輔導員並不都是板起臉來的嚴肅模樣。
圖源:畢導微博視頻《清華輔導員的50條真誠建議》
如今,畢導的微博個人簡介已經改成「專注用科學一本正經胡說八道」。面對網友的厚愛,畢導曾經一本正經地說:「什麼是清華精神?清華精神就是把一個複雜的問題,轉化為若干個我們已經會解決的簡單問題。」正是在向大眾科普的道路上,畢嘯天慢慢地產生了一種「使命感」。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環境處於不斷變化之中,高校輔導員以積極、創新的思維與時俱新,做大學生思想的引領者,也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的一種重塑。
據統計,全國高校的博士生在讀人數為52.4萬,但全國高校每年可提供的博士就業崗位僅有3.5萬左右,包括面向碩士和本科的輔導員崗位和其他行政後勤崗位。按照這個狀況,在讀博士的「存量」用15年也消化不完;入職高校,博士已經遠遠供大於求,「內卷」不可避免。從高校教職到輔導員等行政崗位,「學歷下沉」是必然趨勢。
雖然新時代下,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利好消息也在不斷傳出。《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了要保證高校輔導員工作有條件、幹事有平臺、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點中,針對輔導員隊伍職業發展的「天花板」現象提出,要建立完善高校專職輔導員職業發展體系和專職輔導員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明確輔導員崗位晉升的條件、標準、名稱和晉升的辦法,不斷提升輔導員的地位待遇和職業獲得感。
圖源:教育部網站
名正言順了,各地和多所高校也紛紛暢通輔導員的晉升渠道,提升相關待遇水平。
2019年,江蘇大學新修訂的《江蘇大學輔導員管理辦法》中,把輔導員崗位職級納入管理崗位職員職級管理,最高的五級崗對應五級職員即正處級實職待遇。得益於這個制度,該校一名在學工領域工作了21個年頭的老輔導員正式享受正處級實職待遇,還有8名一線輔導員享受副處級實職待遇。
同年,青海大學表示,學校已有3名輔導員評聘副教授、3名輔導員提任為處級幹部,輔導員中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的13人,佔總人數的15.6%。
2020年,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在學校中層幹部調整中,將19位優秀輔導員提拔為中層副職(副處級)崗位,實現了「有為就有位」的工作導向。
此外,輔導員評上「正教授」也不是新鮮事兒了。2020年12月22日,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公示,生物工程學院專職輔導員譚小雄成為該校歷史上首個「正教授」級輔導員,讓眾多輔導員看到了升職的希望。
其實,譚小雄並非全國第一位正教授級輔導員。早在2006年,華東師範大學法政學院的輔導員解超就被評為教授職稱,成為滬上第一個教授輔導員;2007年,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一線專職輔導員簡敏被評為教授……
對於輔導員來說,升職有望、評教授有盼頭,也會讓他們工作更有幹勁,不斷激勵自己往更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發展。
在當今個人選擇日益多元化的這個時代,如果還認為輔導員平平無奇,博士生「大材小用」,才是思維的僵化。
博士,是高校市場上的「香餑餑」。事實上,越是高學歷、高能力的人才,越能在一線崗位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正如徐川說的,「輔導員要想幫助每一位同學,就必須比每一位學生都站得更高、走得更快、看得更遠。」
但也必須意識到,輔導員說到底也是高校體制內的一個「打工人」,他們用心靈陪伴心靈,用青春點燃青春,用夢想照亮夢想,「腳踏實地仰望星空」是自我要求;各地各高校如何在制度保障、待遇福利、晉升渠道上,給輔導員創造良好的環境,才是要長期探索並優化的命題。
[1]梁琴:《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https://news.gmw.cn/2019-04/02/content_32706359.htm[4]思政引航來時路,不忘初心得始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輔導員徐川事跡材料http://wm.jschina.com.cn/18852/sdkm/zmrw/xc/zxxx/201607/t2931226.shtmlhttp://www.infzm.com/content/15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