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望廬山瀑布的古詩,淺析同題詩作意境的不同再現

2020-12-20 千千見聞

說起廬山瀑布,首先想到的唐詩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二》七絕「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但細細問自己讀懂或弄明白好在何處,恐怕好多人會感到疑惑。小學時課本裡就學過了,不說會默寫得一字不差,來上一句,說個理沒有什麼困難。問題是古詩解讀,有時真不是自己想當然的那樣。

詩人為什麼從「生紫煙」起筆,它與瀑布有什麼關係?「生」「掛」「下」「落」這些動詞形象,跟瀑布有直接關係嗎?古詩特點之一重意境。廬山瀑布的特徵把握,肯定與觀察角度有關。詩人李白沒有說明自己站立何處觀察,只是突出了「望」字。問題來了,為什麼他不用「看」或「觀」呢?這一字說明他觀察廬山瀑布時,與它有著一定的距離,「下」「落」二動詞,進一步說明了他觀察時還需要抬頭仰視。「遙看」「掛」也進一步點出望見這個動作。

視角參與觀察,是寫作者通用的辦法。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可看作他觀看那天的天氣晴朗,更是有一種通感辭格的運用。在春末夏初相對近距離觀察過瀑布的人有這樣的經驗,瀑布周邊飛沫四溢,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有炫彩的光暈。這一情形,與日光照耀下的香爐燃香升起的煙塵,多麼的相似;況且,瀑布飛沫飄散帶著清新氣息,與香爐焚香排鼻,也幾近相同。這樣看來,緊扣「望」字的起句,是不是驚豔到你了呢?本體未出現,喻體展現的畫面——借喻手法,特寫鏡頭入眼,恁是讓我覺得自己一下進入了仙境。然後,鏡頭往後一拉,一條似白練的飛瀑掛在前方。抬頭仰起間,它飛流直下。當然說「三千尺」就如同他說「白髮三千盡,緣愁似個長」一樣——誇張。但不這麼用,「銀河落九天」就無從談起了。這一句顯然是為了後一句的「疑」作了張本。所以,就像吃飽肚子時我們只記得最後一個饅頭或幾口飯的功勞那樣,只知一首詩中名句之美好,而忘卻了詩的起句及整首詩的渾然天成的整體和諧美。我將李白五言古詩《望廬山瀑布其一》附在文後,我想,它也有助於讀者大家對本詩的進一步解讀與理解。

事實上,早於李白出生23年的古詩好手張九齡,也寫過望廬山瀑布——五言律詩《湖口望廬山瀑布》「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下雜樹,灑落出重雲。日照虹蜺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就字面看,你是不是覺得與李詩首二句在意境上十分相像。但張曲江重視角顏色觀察與細處著手,讓人共情共鳴,結句來個「空水」,瀑布還是瀑布,有沒有一種活生生的將自己從仙境中拽出來的感覺呢。這多少又讓我臆測李白是不是讀了曲江詩作才有了自己的匠心獨具的詩作,我想至少他從中得到了啟發。然而,相比較兩首詩的意境開闊與氣勢,你多少會明白一些為什麼是李白被人們稱作「詩仙」了。

繆鉞(móu yuè)先生在《詩詞散論論詞》中曾說:「詩顯而詞隱,詩直而詞婉,詩有時質言而詞更多比興。」毛澤東先生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認為「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近體古詩雖然不如詩經、詞、文賦等大量的用上「比」「興」手法,但在抒情達意和意境的營造上,抽象概念的情意與具體物、形象之間的聯繫上,比興手法有其獨特之處,它能引起讀者的感發。所以,解讀古詩時,是需要弄明白「比」「興」在表達情意的「由物及心」或「由心及物」的這二種基本方式。

至於如何還原詩作者在詩歌寫作時的情意與狀態,還是要到詩作文字中去體悟。不明之處,再去索引或參考相關史料、別人解讀,這樣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欣賞能力和水平,這樣才會用助於自己創作水平的提升。

附:

李白五言古詩《望廬山瀑布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相關焦點

  • 古詩譯文賞析1-望廬山瀑布
    第一首《望廬山瀑布》極富浪漫主義想像,情懷豪邁,詩句奔放,瀑布形象雄奇瑰麗。第二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雖寫"離別",但詩意卻隨著江水蕩漾,表達的友情既真率又含蓄深厚。兩首詩均有"語近情遙","含吐不露","弦外有音,使人神遠"的藝術效果。後一首《楓橋夜泊》為張繼之作,是一首情思纏綿、意境悠遠的佳篇。張繼的藝術風格有"清麗自然",不事雕飾之美譽。
  •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二首》教案:《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
    2、有感情朗讀《望廬山瀑布》,背誦並默寫。 3、理解詩句,想像詩中描繪的景象,感受詩句的優美,品味詩人用詞的精妙,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通過觀察畫面,吟誦古詩想像意境,理解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邊讀邊想像畫面,品詞賞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壯麗與恢弘,張九齡筆下的廬山瀑布寫真
    張九齡也是盛唐前期詩壇的盟主,他的詩作有表達興寄抒懷的感遇詩,也有很多山水詩寫得非常優秀。今天要講到的就是他山水詩裡較為有名的一首《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萬丈的瀑布飛流直下,像是從空中落下的,四周環繞著半紫半紅色的霧氣。
  • 《望廬山瀑布》教學反思
    望廬山瀑布廬山瀑布,多麼壯觀的景象啊!詩人李白運用極其誇張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盡情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 一開始教學古詩,我便設問:知道廬山在哪嗎?之後馬上放廬山的風景圖還配上優美的音樂和自己的解說詞,一下便把孩子們帶入了景色迷人的廬山。當播放結束時,孩子們還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態,我心中一陣暗喜:接下來的朗讀和領悟詩情不會有問題了。的確,後面的朗讀真的不錯。之後,我們真的看到了搖頭晃腦的小詩人抑揚頓挫的誦詩聲。
  • 試講|望廬山瀑布
    開場白:各位老師好,我是今天的3號考生,我試講的題目是《望廬山瀑布》,下面開始試講。一、導入師: 上課, 同學們好, 請坐。師: 同學們, 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寫了很多很多詩歌, 而且他寫的詩想像豐富, 特別妙, 簡直不像出自人間, 因此他被後人稱為什麼?
  • 望廬山瀑布,佳作不止一篇
    從司馬遷「南登廬山」,到陶淵明、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朱熹、康有為、胡適、郭沫若等文壇巨匠或陳運和等詩文名家1500餘位登臨廬山,留下4000餘首詩詞歌賦。通常提到廬山瀑布,我們往往會想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 二年級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備課筆記,知識點總結
    二年級古詩《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備課筆記,知識點總結。《登鸛雀樓》和《望廬山瀑布》是兩首婦孺皆知、膾炙人口的唐詩,描繪了大自然的雄壯、美麗。《望廬山瀑布》是李白遊歷廬山時寫下的一首七言絕句,詩歌運用了誇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廬山瀑布的雄奇壯觀,抒發了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體現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
  • 李白《望廬山瀑布》中有個字搞錯了:「掛前川」應為「掛長川」
    此所謂「五言古體」指的是李白另一首詩題同為《望廬山瀑布》的五言古體詩,因關係甚大,茲全錄如下——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
  • 關於廬山的詩,你除了《望廬山瀑布》,還知道別的嗎?
    夏天的廬山就是清淨修身的好去處啊!抬手就見花落如雨,坐在房中閒看碧草青青,是不是能體會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一番意境。最後,說說廬山最出名的瀑布:望廬山瀑布作者:李白 (唐)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 大唐同題詩PK之望廬山瀑布
    一望廬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二廬山瀑布在江西九江市廬山區,是一個瀑布群。廬山也叫匡山。廬山的香爐峰有四座,李白在這裡面所說的香爐峰,指的是南香爐峰。杜甫曾在《不見》裡有詩句,「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因為李白曾經在廬山這個地方隱居讀書,所以老杜詩中的這個礦山,指的是廬山。咱們還是把話題轉向說李白的這首《望廬山瀑布》。
  • 《望廬山瀑布》詩中李白,形容瀑布「美輪美奐」,讓人流連忘返
    《望廬山瀑布》詩中李白,形容瀑布「美輪美奐」,讓人流連忘返,這首詩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讀過吧,它的意思是香爐峰上的陽光照在山上,像是升起了紫色的煙霞,從遠處望去可以看到瀑布在懸崖上面,從高崖上飛奔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那麼高,讓人有一種錯覺像是銀河從天上掉落到了人間。
  •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為什麼寫的是秀峰瀑布而不是廬山三疊泉?
    廬山風光秀麗,山峻水秀,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文人騷客前來拜訪,古代人喜歡遊山玩水,吟詩作賦,1200年前李白在廬山想隱居就是看中了這裡的山水,他曾經5次遊覽廬山,可見李白對廬山有多麼的喜愛啊。李白在廬山遊覽的一段時間裡,寫了很多首詩詞,比如著名的《望廬山瀑布》。很多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李白在廬山留下不僅僅只有這一首。
  • 寫瀑布詩很多,為何李白《望廬山瀑布》能入選語文教材?貴在一字
    》反映了廬山的雄奇壯麗廬山作為我國的名山,關於讚美廬山的古詩如汗牛充棟,據記載的就有4000餘首,但是卻無一首能碾壓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所以《望廬山瀑布》入選教材有著其獨特的教育意義。03《望廬山瀑布》最重要的不是詩而是題目中的「望」字李白這首《望廬山瀑布》的名作,最重要的不是詩中的28個字,而是緊扣題目中的
  • 別讓「望廬山瀑布」淪為望廬山卻步
    有網友統計,逛遍廬山所有景點需花1792元。(10月6日《京華時報》)  廬山景區的進山門票上寫著,自然景觀一次性購票,從票面看來,這相當於逛廬山的通票。說好的「通票」,咋就不能通旅了呢?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文件要求,遊覽參觀點原則上實行一票制,確需單獨設置園中園門票的,要嚴格審批。這就意味著一票制是原則,單獨收費不僅是例外,更需要經過嚴格程序。
  • 蘇軾寫《題西林壁》的由來和在廬山的筆墨風流
    第一,蘇軾的名詩《題西林壁》就是出於此,這裡就有二個問題,其一是他為什麼寫這首詩?可能是詩興大發,也可能是是寺廟僧人求詩。因為前面遊記裡說了,山上寺廟的僧人都認識蘇軾,而且在開先寺有主僧向他求詩。其二是這首詩的第二句有其它版本為「遠近高低各不同」,也有人說是「遠近高低無一同」或「遠近看山總不同」,孰對孰不對呢?
  • 山水詩:望廬山瀑布
    《望廬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 李白《望廬山瀑布》
    「 望 廬 山 瀑 布 [唐]李白 」 【譯文】 在陽光照射下香爐生起紫色煙霞,遙望瀑布象白色綢帶掛在山川間。飛流直下的水象似有幾千尺,使人懷疑那是銀河瀉落到人間。 【注釋】 1. 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
  • 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感受廬山瀑布的空靈,與璀璨之美
    這是盛唐時期最為著名的詩人李白的一首純粹寫景詩作,在該詩當中,詩人單純著重於描繪廬山瀑布的自然風光之美,恢弘壯闊,山水壯麗無比,而在詩人的筆下,這幅壯麗開闊的自然山水瀑布之景仿佛瞬間有了生命一般,香爐山峰的瑰麗與如白練一般的瀑布之間的完美搭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峰之上的杳杳紫煙是靜態之景,山壁之上所懸掛的如同白練素絹一般的廬山瀑布也是一幅靜態之景
  • 唐詩天天背 |《望廬山瀑布·其二》《早發白帝城》
    尊敬的讀者:我們將會用150天更新《唐詩三百首》所有必背古詩,每天兩首。傳承經典,我們責無旁貸。唐詩三百首·073《望廬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注釋】(1)「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鬥連,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裡指瀑布。(2)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裡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3)疑:懷疑。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有沒有騙人
    廬山的三疊泉瀑布我大學剛畢業時就去過,那會兒也是帶團去廬山旅遊,走的行程就是廬山+三疊泉瀑布。三疊泉瀑布其實很多遊客到廬山不去三疊泉瀑布的,雖然三疊泉瀑布因為大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而特別出名,但因為去三疊泉瀑布的路和上廬山的路還是有點區別的,所以除非自由行,團隊一般都不去三疊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