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廬山瀑布,首先想到的唐詩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二》七絕「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但細細問自己讀懂或弄明白好在何處,恐怕好多人會感到疑惑。小學時課本裡就學過了,不說會默寫得一字不差,來上一句,說個理沒有什麼困難。問題是古詩解讀,有時真不是自己想當然的那樣。
詩人為什麼從「生紫煙」起筆,它與瀑布有什麼關係?「生」「掛」「下」「落」這些動詞形象,跟瀑布有直接關係嗎?古詩特點之一重意境。廬山瀑布的特徵把握,肯定與觀察角度有關。詩人李白沒有說明自己站立何處觀察,只是突出了「望」字。問題來了,為什麼他不用「看」或「觀」呢?這一字說明他觀察廬山瀑布時,與它有著一定的距離,「下」「落」二動詞,進一步說明了他觀察時還需要抬頭仰視。「遙看」「掛」也進一步點出望見這個動作。
視角參與觀察,是寫作者通用的辦法。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可看作他觀看那天的天氣晴朗,更是有一種通感辭格的運用。在春末夏初相對近距離觀察過瀑布的人有這樣的經驗,瀑布周邊飛沫四溢,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有炫彩的光暈。這一情形,與日光照耀下的香爐燃香升起的煙塵,多麼的相似;況且,瀑布飛沫飄散帶著清新氣息,與香爐焚香排鼻,也幾近相同。這樣看來,緊扣「望」字的起句,是不是驚豔到你了呢?本體未出現,喻體展現的畫面——借喻手法,特寫鏡頭入眼,恁是讓我覺得自己一下進入了仙境。然後,鏡頭往後一拉,一條似白練的飛瀑掛在前方。抬頭仰起間,它飛流直下。當然說「三千尺」就如同他說「白髮三千盡,緣愁似個長」一樣——誇張。但不這麼用,「銀河落九天」就無從談起了。這一句顯然是為了後一句的「疑」作了張本。所以,就像吃飽肚子時我們只記得最後一個饅頭或幾口飯的功勞那樣,只知一首詩中名句之美好,而忘卻了詩的起句及整首詩的渾然天成的整體和諧美。我將李白五言古詩《望廬山瀑布其一》附在文後,我想,它也有助於讀者大家對本詩的進一步解讀與理解。
事實上,早於李白出生23年的古詩好手張九齡,也寫過望廬山瀑布——五言律詩《湖口望廬山瀑布》「萬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飛下雜樹,灑落出重雲。日照虹蜺似,天清風雨聞。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就字面看,你是不是覺得與李詩首二句在意境上十分相像。但張曲江重視角顏色觀察與細處著手,讓人共情共鳴,結句來個「空水」,瀑布還是瀑布,有沒有一種活生生的將自己從仙境中拽出來的感覺呢。這多少又讓我臆測李白是不是讀了曲江詩作才有了自己的匠心獨具的詩作,我想至少他從中得到了啟發。然而,相比較兩首詩的意境開闊與氣勢,你多少會明白一些為什麼是李白被人們稱作「詩仙」了。
繆鉞(móu yuè)先生在《詩詞散論論詞》中曾說:「詩顯而詞隱,詩直而詞婉,詩有時質言而詞更多比興。」毛澤東先生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認為「一萬年也打不倒」。「因為這種東西,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特性和風尚。可以興觀群怨嘛!哀而不傷、溫柔敦厚嘛!」近體古詩雖然不如詩經、詞、文賦等大量的用上「比」「興」手法,但在抒情達意和意境的營造上,抽象概念的情意與具體物、形象之間的聯繫上,比興手法有其獨特之處,它能引起讀者的感發。所以,解讀古詩時,是需要弄明白「比」「興」在表達情意的「由物及心」或「由心及物」的這二種基本方式。
至於如何還原詩作者在詩歌寫作時的情意與狀態,還是要到詩作文字中去體悟。不明之處,再去索引或參考相關史料、別人解讀,這樣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欣賞能力和水平,這樣才會用助於自己創作水平的提升。
附:
李白五言古詩《望廬山瀑布其一》:
西登香爐峰,南見瀑布水。
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裡。
欻如飛電來,隱若白虹起。
初驚河漢落,半灑雲天裡。
仰觀勢轉雄,壯哉造化功。
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
空中亂潈射,左右洗青壁;
飛珠散輕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樂名山,對之心益閒;
無論漱瓊液,還得洗塵顏。
且諧宿所好,永願辭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