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沒完沒了」?麻省理工發現:孩子越會聊天,長大越聰明

2020-09-03 育兒點金術

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


有寶媽抱怨:家裡的孩子4歲半了,一遇到別人跟他討論動畫片上的東西,就跟水庫開了閘一樣,說的滔滔不絕。比如說裡面誰更能打,是怎麼打敗壞人的,涉及到的壞人事跡也要提一遍,整套下來就要小半天,和他玩的小朋友早就跑光了。

有的時候,為了講自己的東西,很少正面回答問題,羅裡吧嗦一大堆,讓人琢磨半天才知道答案是什麼。

面對孩子囉裡囉嗦、儼然一副「小話癆」的樣子,很多家長表示擔憂,因為在公共場合,會讓親戚朋友感到反感,久而久之喪失了自己的面子。

比如說每天都要面對孩子這樣說:

  • 媽媽,你知道我今天在樓下遇到什麼事嘛?
  • 媽媽,今天的動畫片那個大壞蛋……
  • 媽媽,明天晚上我想吃……等。

而面對滔滔不絕的孩子,父母不僅要認真聽講,還要時不時的發表意見,不然就會打擊到孩子的心靈,見過孩子最話癆的一種場景是,當孩子把父母聊困了之後,自己翻開故事繪本,又自言自語聊了半天,期間還把自己聊得哈哈大笑。

上面這種情況還算好的,最可怕的是孩子的表達欲上來,顛三倒四的說話。比如說上一秒還在說今天看到動物園裡的猩猩,下一秒就聊到了冰箱裡的香蕉,緊接著還要看動畫片裡的孫悟空等。

但是細想想,這三者都是孩子思維活躍的表現,猩猩喜歡吃香蕉,喜歡吃香蕉的還有孫悟空。

但是很多新手爸媽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們往往是「我們快被他煩死了」的想法和回復。

不僅如此,會在孩子每次開始說話時阻止孩子,讓孩子只回答問題,而不是講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是外面的公共場合,為了怕自己丟面子,往往是非常嚴厲的方式喊哭孩子,甚至是動手打孩子。

證明這些父母錯誤的道理有很多,最近有一則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給這些父母提了個醒:

美國早教界一項「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發現,從小愛說話、會聊天的孩子,長大後不僅詞彙量豐富,成績也比同齡人高!這個結果來自於對42個家庭2年半的觀察。

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通過簡單的分析就知道。

話癆的孩子,更多的是在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也說明他們的認知在不斷的發展,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於觀察認識,或者是從父母的口中引導中探索世界。而又不具備旅遊的條件。

而說話可以最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最省力的途徑。在描述的過程中,孩子的表達欲、想像力、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都在提升,探索世界的能力也在隨之提高。

但是孩子也不是說得越多越好,要激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用會說話代替「話癆」!

關於說話這個事,有位科學家曾經研究發現:人的智力很大一部分在3歲前就被決定,而影響孩子智力的最關鍵因素,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對話數量。

比如說在3歲前聽到5000萬個單詞的孩子與僅聽到1000萬個單詞的孩子相比,他的優勢不僅在於收穫了大齡的詞彙,還激發了大腦中3.7倍「流暢」的突觸結構,當這些突觸與大腦細胞相連接,大腦可以進行一種更加複雜的方式思考。

簡單來說,在孩子3歲左右,父母開始多和寶寶溝通,孩子長大後可能變得更加聰明。

所以只要家長們耐心啟蒙,做好孩子的語言能力激發,就能收穫一個聰明的小「話癆」。

所以每當孩子「嘮叨」時,父母不要煩惱,也不要及時的制止,而是採取良好的溝通方式。

做一次孩子的傾聽者,找到孩子的節奏,用幾句巧妙的反問,引導孩子正面回答問題,而不是扯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改掉話癆的習慣,表達變得言辭有理!

相信很多新手爸媽,第一次面對話癆的孩子總會措手不及,情急之下就會打罵孩子,孩子為了表達可能會哭著說,還說不清楚等。問題的根源在於孩子不知道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是怎樣的,沒有自己的邏輯,這就需要父母做好從小從日常生活中做好語言啟蒙。

專業的事情可以藉助專業的工具,比如說我在教育大寶二寶的時候,用的是下面這套《 寶寶學說話 語言啟蒙書》,就是專門激發孩子語言潛能的階梯訓練繪本,一共18冊。

別看這套書一共18冊,但裡面的故事都是按照孩子發展的規律排列的,做到了專家般科學引導。

在孩子的關鍵期,或者是有成為小話癆的苗頭時,就是給孩子看的好時候,裡面有豐富的生活場景對話,不僅可以鍛鍊孩子的口語能力,還能增強親子關係。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18冊《寶寶學說話 語言啟蒙書》搭配了有趣的卡通插畫,加上生動有趣的故事,在擴充孩子詞彙量的同時,為孩子的衣食住行的對話方式作出了明確的指導。

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在閱讀這套書中的故事時,會跟著故事裡的哥哥姐姐學會如何正確表達一件事。

不僅如此,這18冊書還涵蓋了自然、認知、辨識、社交、表達等多方面的知識,最終培養的是孩子愛護自然、關愛親人,友善待人、表達情緒一系列的文明用語。

想讓家裡的「小話癆」成為說話有理有據的「演講家」,父母不妨就從這套《語言啟蒙說》開始,通過在「滔滔不絕」的基礎上面科學有效的訓練,讓寶寶全面發展。

《寶寶學說話 語言啟蒙書》一共18冊,從文章下方【去看看】購買,

可以享受活動團購價。


孩子說話「沒完沒了」?麻省理工發現:孩子越會聊天,長大越聰明

孩子的未來是家長的希望,正確的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的成長事半功倍。

我是小凡媽媽,希望跟新手爸媽分享&34;,跟老手爸媽交流&34;!

相關焦點

  • 孩子說話「沒完沒了」?麻省理工發現:孩子越會聊天,長大越聰明
    證明這些父母錯誤的道理有很多,最近有一則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給這些父母提了個醒:美國早教界一項「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發現,從小愛說話、會聊天的孩子,長大後不僅詞彙量豐富,成績也比同齡人高!這個結果來自於對42個家庭2年半的觀察。
  • 孩子話多像「唐僧」?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愛聊天的孩子更聰明
    可能很多父母都曾經抱怨過,自己的孩子話太多,總是有那麼多的問題,這讓他們很頭疼。可實際上,如果擁有話多的孩子,那他們的父母都非常的幸運。之所以這樣說是有原因的,擔心孩子話多像"唐僧"?其實父母完全不必這麼想,根據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愛聊天的孩子更聰明。
  • 麻省理工研究:愛聊天的孩子更聰明,超過安靜看書的孩子
    可最近麻省理工卻做了這樣一項研究部,結果表明愛聊天的孩子要更聰明,超過那些總是安安靜靜看書的孩子,思維更加活躍,掌握的詞彙量也更大。麻省理工的一項最新研究或許能給出答案。他們聯合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對30多名4到6歲的兒童進行測試,主要是觀察孩子們在接受不同信息時,大腦語言區域的活動性是否有差距。為此,他們在這些孩子收聽音頻故事和與家長互動時,分別利用大腦掃描儀來搜集孩子大腦產生的核磁共振圖像,並對這些素材進行分析研究。
  • 麻省理工研究:智商高的孩子都「話多」
    文/彩玉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愛聊天了,很多時候都給家長整的煩躁不已,以前在公園是很多孩子在互相你追我趕,但是家長坐在一邊聊天。麻省理工研究:智商高的孩子都「話多」1. 話癆智商更好很多人非常討厭自己的還真是個話癆,認為話癆是很招人煩的,於是就會逼迫孩子閉嘴,但是這是錯誤的,因為麻省理工有研究表明,高智商的孩子說話多,因為我們都知道說話是一門藝術。
  • 麻省理工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
    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麻省理工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不是通過閱讀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除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之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又聰明,因此,一些父母為孩子安排了很多課外閱讀時間,讓孩子們讀書多些,但是讀書確實可以激發兒童大腦的發育?
  • 麻省理工:每一個聰明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陪聊的媽
    而且時隔六年以後,當貝蒂和託德再次回訪時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無論是語言能力、學習成績還是目前的詞彙量,都更好!這和他們當年的預測是一致的——這3000萬字的差距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閱讀能力,學校後的學業表現,甚至還會產生社交、成年之後的收入差異。
  • 3000萬詞彙計劃的重要發現:父母越嘮叨,孩子越聰明
    現在有太多文章都說,父母嘮叨是孩子的毒藥。其實未必,這取決於孩子的年齡。孩子年齡越小,父母要越嘮叨。我有一個同事,孩子1歲時,不得已只能讓姥姥帶回老家帶。我同事跟她媽媽說:「穿衣多少、用尿布還是尿不溼等,媽你做主就行。我就希望,您每天都要不停的跟樂樂說話。越嘮叨越好。「姥姥想,沒問題啊,不就說話嘛又不花錢。於是,天天說,天天嘮叨小樂樂。
  • 為什麼說:越聰明的孩子越不好帶,越調皮的孩子長大後越有出息?
    有些家長經常抱怨:我家娃太難帶了,每次有點事不是哭就是鬧,怎麼哄都哄不好,孩子不好管教是我們父母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對此有一句話總結得非常好,所有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老人們經常會說「越是聰明的孩子越不好帶,越是調皮的孩子長大後越有出息」,這些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難帶的孩子可能智商會比較同齡人高,具體都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 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可別被欺騙了,超過這個年齡父母就該著急了
    文|文兒從孩子出生到稍微長大一點,走路、說話這些都要學會。若是相比於其他孩子,自己孩子遲遲學不會走路說話,父母肯定要擔心孩子會不會出什麼問題了。然而,在孩子什麼時候開口說話這一方面,有些人就認為「說話越晚的孩子以後越聰明」,並且對此深信不疑,所以在訓練孩子說話這一方面也就不是太上心,完全讓孩子自由發揮,看他什麼時候打算開「金口」。 事實真的如此嗎?孩子說話越晚越聰明?可別被欺騙了,超過這個年齡父母就該著急了。
  • 這3類孩子典型的「小時候越難帶,長大後越聰明」,中了偷樂吧!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可愛,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有化身「小惡魔」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格外調皮搗蛋,讓父母們「操碎了心」。很多家長沒想到的是,小時候越難帶的孩子,長大就越聰明。澤宇小時候是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經常氣得澤宇媽胸悶氣短。
  • 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和父母聊天多的孩子,測試中會取得更高分數
    導讀:麻省理工研究發現:和父母聊天多的孩子,測試中會取得更高分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
    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如果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比較聰明」。這一觀點說完家長們都很不理解,李玫瑾教授為什麼會這麼說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大多都很聰明1.喜歡問問題三四歲的孩子就像一個「小話癆」,一天當中除了睡覺,基本是一刻不停地說話。
  • 6歲前,「話癆家長」培養的孩子更聰明,麻省理工研究結果證明
    我的一位老師同事家的孩子只比大寶大一天,我們帶著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她家的女兒已經能夠背幾首古詩了。可再看看大寶,完整的句子都說得不是很清楚。開始我以為是人家爸爸媽媽教得好,結果一聊才知道,她家孩子基本上都是姥姥帶的。
  • 哈佛、麻省理工研究證實:這是比閱讀更能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
    最近,一個能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被科學家證實了,而且效果還奇佳哦!那就是——聊天。What?跟孩子說話這麼簡單的事,居然能有那麼大的作用和好處?孩子與父母聊天的頻率越高,布羅卡氏區就越發活躍,從而孩子在語言、語法和理解能力測試中的得分也越高。而這跟家庭貧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卻並沒有太大的關聯。越交流,越聰明。原來,親子之間的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認知發展哦,amazing!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
    導讀: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讓孩子大腦發育的更好方法,並非靠閱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啥說「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這些毛病別嫌棄,是聰明表現
    ,得把強強接回家,對他的興趣進行培養,這次我們發現了孩子的天賦,應該高興才對。為啥說「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這些毛病別嫌棄,是聰明表現看到呱呱墜地的寶寶,家長們在喜愛的同時也非常好奇,寶寶將來會不會聰明過人?長大後是否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聰明」從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能看出。
  • 孩子越長大越笨,生活中的壞習慣不容忽視,小時候再聰明也沒用
    父母們雖然不會奢求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天才,但也希望孩子能夠聰明機靈,學東西一學就會。但是孩子腦子愚笨不一定是天生的,其實跟一些壞習慣息息相關,許多父母還不知情。孩子越長大越笨,生活中的壞習慣不容忽視李先生的孩子今年剛剛上小學,他認為教育孩子只要督促孩子學習,注意孩子的三觀形成,便能讓孩子成才成人了。
  • 麻省理工研究:鍛鍊孩子大腦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悶頭閱讀」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工作很好,生活很好。而這一切都有一個最根本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的頭腦是很聰明的。為了讓孩子變得聰明,以前很多家長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教工作,甚至胎教,也成為了很多父母選擇的一種教育方式。
  • 父母做對這些,孩子越變越聰明
    上一篇:上一篇說到,智力代表人的學習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挺「聰明」的孩子上學後卻越來越「笨」的現象,本質上是孩子能力不足。這一篇就接著這個話題,討論父母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越變越聰明,也就是具備更強的能力。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若有這3種表現,家長就偷著樂吧
    其實,2歲的孩子,大腦已經到了發育的高峰期,孩子的精力旺盛證明大腦發育良好。這時候孩子越是難帶,說明大腦發育的越快,孩子也就越聰明。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這3種表現,就偷著樂吧。麻省理工的教授經過對全球天才科學家以及頂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