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經常會聽到「寒門出貴子」的勵志故事,但近些年,細觀高考狀元,多集中在省會或者名校,家教極好,素質全面。
很多人都在所,如今的趨勢,是比你有錢人家的娃比你娃還努力,地主家也不產傻兒子了。很多牛娃,都是父母優秀、家境殷實、自信樂觀。
還記得3年前父親是外交官的北京高考狀元熊選昂實事求是的一席話:
教育真的要按階層或者金錢來劃分了嗎?
如果不是,「又有錢又優秀」的現象又如何解釋呢?
先來看一項研究。
貧富家庭的孩子三年累計詞彙
竟差3000萬?智商值差30?!
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發展心理學奠基人託德·裡斯利做過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幼兒三周歲之前聽到的詞彙數量,貧富家庭之間的差距竟然有3000萬之大!
他們跟蹤調查了49個家庭,其中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13個,處於中等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10個,處於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13個,貧困水平的有6個。
研究整整進行了三年,通過記錄這些家庭裡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以及數據對比,最後得出了3000萬累計詞彙差的結果。
如果沒有數據報告,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研究結束時,研究團隊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智商測試,貧困家庭孩子的智商值平均為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這樣的結果是驚人的!
而且時隔六年以後,當貝蒂和託德再次回訪時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無論是語言能力、學習成績還是目前的詞彙量,都更好!
這和他們當年的預測是一致的——這3000萬字的差距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閱讀能力,學校後的學業表現,甚至還會產生社交、成年之後的收入差異。
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孩子們並不是生來就聰明,是成長環境讓他們變聰明。
除了詞語數量外,貧富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也有很大的差異。
在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有250次,但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每小時不到50次。二者每小時獲得的口頭批准分別是40個和4個。
那些出生在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的小孩,一出生就在一個語言豐富、正面的環境中薰陶著。
低收入家庭生活的窘困與不順,使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心情與孩子交流,即便交流語言也比較消極甚至粗鄙。
這樣孩子的大腦,每一天的發育都比語言豐富家庭的孩子大腦發育落後一些。
然而,貧富差距不過是表象,真相是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長更善於溝通、回應和有積極的狀態。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共同組織的一個新項目同樣驗證了這一觀點。
他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中也說: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
可見學齡前父母的語言以及親子間的溝通,對孩子的成長和大腦發育是何等重要。
美國兒科專家Dana Suskind教授認為:孩子並非天生就聰明,而是通過與父母的對話和互動而變聰明的。
看到這兒,一直懸著的心終於又可以放肚子裡了,原來真正拉開孩子之間距離的,其實並不是金錢和地位,就算不是高知、高收入家庭的普娃一樣具備競爭力,那就是父母和孩子多聊天,好好聊,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語言發展。
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3T原則法,聊出一個聰明的娃
如果你也沒有頭緒,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陪聊,可以給大家分享Dana Suskind教授提出的3T原則,即Tune in共情關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輪流說話。我平時跟寶寶溝通,也會有意注意這三個原則。
雖然現在剛上一年級,目前還沒有涉及到最直接的成績,但是她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遠超過了我的預期,也讓我很放心,回想起來,也算沒白費這些年說的話。
01
Tune in 共情關注
用我的大白話說就是在一個頻道上。
這是第一步,這一點在孩子還小,尤其是三歲以前尤為重要。
在很多人眼裡「孩子小,不懂」所以家長很習慣「我行我素」。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你覺得無聊給他聊繪本,孩子在玩沙土,你覺得無趣拉著他數數。
看似在說更有意義的內容,但實際上根本沒跟孩子在一個頻道上,這樣說話明顯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並在合適的時機談論,給予熱烈的語言回應。
寶寶小時候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玩紙箱子,我就覺得這沒有我給她買的樂高、拼圖「有用」。於是就安利樂高各種好玩,希望她能來玩,但結果是無論我怎麼說她就是不聽,甚至越說越跟你對著幹。
後來我改變了策略,先跟她一起玩箱子、聊箱子,我倆打成一片後,再聊其他的效果明顯要好很多,這其實就是共情的過程。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小孩很不情願地參加了某項活動,那麼他就很難學會活動中使用的詞彙。
畢竟語言訓練或詞彙積累不是靠某一個特定時刻,而是隨時隨地。
一旦共情,你給與孩子的正向肯定也會變多。
還記得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點嗎?——積極的肯定和回應孩子。就算拒絕也說明原因,避免使用簡短消極的詞語,不耐煩的語氣。
如果你理解了1歲的孩子喜歡翻垃圾桶只是出於好奇,你就不會說:
髒死了,別碰!而是說垃圾桶是用來裝垃圾的,看咱們吃剩的蘋果核,房子裡的灰塵都會放在裡面;
如果你理解5歲的孩子突發奇想用骨頭當畫筆的發散思維,你就不會說:
幹嘛呢?別整這些沒用的,快好好畫!而是告訴他媽媽給你洗乾淨吧,我們看看還有什麼可以當畫筆,羽毛?刷子?
做父母的一定要保持對孩子願望和需要的「敏感性」。
敏感的捕捉寶寶在關注什麼,並給予熱烈的語言回應。
02
Talk more 充分交流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簡單點說就是「多說」。
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總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就不說,或者簡化,實際上應該恰恰相反,應該多說,說準確,說到位。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聯想和認識你說所的人或物。
在日常交流中父母一定不要吝嗇你說的話,要儘可能詳細地、豐富地、有意識地來進行描述。
比如吃米粉。
無意識版:
有意識版:
同樣一件事,對比很鮮明有沒有,才幾句話,詞彙量就差距很大!
02
Talk turns 輪流說話
這一點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它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何能夠更好地互動呢?兩點非常重要,第一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第二以啟發為主,回答為輔,通過交流多引導孩子思考和表達。
第一點說著容易做著難,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聽孩子說話或解釋的,「行了我知道了,你別說了」「你說的根本就不對,balabala…..」
這完全是剝奪孩子交流的權利,實際上,哪怕是學語期,只是簡單的咿咿呀呀,也要給寶寶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多說才能產生互動。
就拿上周末我和寶寶在某個商場門口的一次交談為例。
無意識版:
有意識版:
在這樣有意識的交談中,我認真地告訴了寶寶樂器的名稱,並且通過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她去觀察和思考,不僅使交談的詞彙變豐富了,連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給孩子說話需要做這麼多準備和工作的話,那我不用做別的了。
但其實,構建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會佔用我們太多時間,而是隨時隨地去應用,將這些方法融入到生活中,你會發現疊被子、穿衣服、吃飯、洗澡、玩耍等都可以成為積累詞彙、開發孩子大腦的活動。
起初可能會覺得需要你有意識的去引導,但是習慣了,真的就是自然而然!
而且長期下來你還將收穫一個大彩蛋:改善親子關係。
妥妥兒的一舉多得呀,還等什麼,趕緊縮短那「3000萬詞彙的差距」,陪娃聊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