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每一個聰明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陪聊的媽

2020-09-18 仨個寶寶

在過去,經常會聽到「寒門出貴子」的勵志故事,但近些年,細觀高考狀元,多集中在省會或者名校,家教極好,素質全面。

很多人都在所,如今的趨勢,是比你有錢人家的娃比你娃還努力,地主家也不產傻兒子了。很多牛娃,都是父母優秀、家境殷實、自信樂觀。

還記得3年前父親是外交官的北京高考狀元熊選昂實事求是的一席話:

教育真的要按階層或者金錢來劃分了嗎?

如果不是,「又有錢又優秀」的現象又如何解釋呢?

先來看一項研究。

貧富家庭的孩子三年累計詞彙

竟差3000萬?智商值差30?!

美國人類學家貝蒂·哈特和發展心理學奠基人託德·裡斯利做過一項非常著名的研究,結果顯示,美國幼兒三周歲之前聽到的詞彙數量,貧富家庭之間的差距竟然有3000萬之大!

他們跟蹤調查了49個家庭,其中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13個,處於中等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10個,處於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13個,貧困水平的有6個。

研究整整進行了三年,通過記錄這些家庭裡父母和孩子間的對話,以及數據對比,最後得出了3000萬累計詞彙差的結果。

如果沒有數據報告,這簡直讓人難以置信!

研究結束時,研究團隊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智商測試,貧困家庭孩子的智商值平均為79,而富裕家庭的孩子是117,這樣的結果是驚人的!

而且時隔六年以後,當貝蒂和託德再次回訪時發現,那些詞彙量大的孩子無論是語言能力、學習成績還是目前的詞彙量,都更好!

這和他們當年的預測是一致的——這3000萬字的差距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閱讀能力,學校後的學業表現,甚至還會產生社交、成年之後的收入差異。

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孩子們並不是生來就聰明,是成長環境讓他們變聰明。

除了詞語數量外,貧富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回應也有很大的差異。

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時對孩子的回應有250次,但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回應每小時不到50次。二者每小時獲得的口頭批准分別是40個和4個。

那些出生在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的小孩,一出生就在一個語言豐富、正面的環境中薰陶著。

低收入家庭生活的窘困與不順,使他們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心情與孩子交流,即便交流語言也比較消極甚至粗鄙。

這樣孩子的大腦,每一天的發育都比語言豐富家庭的孩子大腦發育落後一些。

然而,貧富差距不過是表象,真相是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家長更善於溝通、回應和有積極的狀態。

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共同組織的一個新項目同樣驗證了這一觀點。

他們以波士頓地區30多名4~6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發現孩子與父母交談的頻率越高,他們大腦中語言相關區域的活動就越強。無論家庭收入多少,父母教育程度如何。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中也說: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

可見學齡前父母的語言以及親子間的溝通,對孩子的成長和大腦發育是何等重要。

美國兒科專家Dana Suskind教授認為:孩子並非天生就聰明,而是通過與父母的對話和互動而變聰明的。

看到這兒,一直懸著的心終於又可以放肚子裡了,原來真正拉開孩子之間距離的,其實並不是金錢和地位,就算不是高知、高收入家庭的普娃一樣具備競爭力,那就是父母和孩子多聊天,好好聊,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語言發展。

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3T原則法,聊出一個聰明的娃

如果你也沒有頭緒,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陪聊,可以給大家分享Dana Suskind教授提出的3T原則,即Tune in共情關注、Talk more充分交流、Take turns輪流說話。我平時跟寶寶溝通,也會有意注意這三個原則。

雖然現在剛上一年級,目前還沒有涉及到最直接的成績,但是她的適應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學習能力,都遠超過了我的預期,也讓我很放心,回想起來,也算沒白費這些年說的話。

01

Tune in 共情關注

用我的大白話說就是在一個頻道上。

這是第一步,這一點在孩子還小,尤其是三歲以前尤為重要。

在很多人眼裡「孩子小,不懂」所以家長很習慣「我行我素」。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你覺得無聊給他聊繪本,孩子在玩沙土,你覺得無趣拉著他數數。

看似在說更有意義的內容,但實際上根本沒跟孩子在一個頻道上,這樣說話明顯就是「驢唇不對馬嘴」。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並在合適的時機談論,給予熱烈的語言回應。

寶寶小時候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玩紙箱子,我就覺得這沒有我給她買的樂高、拼圖「有用」。於是就安利樂高各種好玩,希望她能來玩,但結果是無論我怎麼說她就是不聽,甚至越說越跟你對著幹。

後來我改變了策略,先跟她一起玩箱子、聊箱子,我倆打成一片後,再聊其他的效果明顯要好很多,這其實就是共情的過程。

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小孩很不情願地參加了某項活動,那麼他就很難學會活動中使用的詞彙。

畢竟語言訓練或詞彙積累不是靠某一個特定時刻,而是隨時隨地。

一旦共情,你給與孩子的正向肯定也會變多。

還記得研究裡很重要的一點嗎?——積極的肯定和回應孩子。就算拒絕也說明原因,避免使用簡短消極的詞語,不耐煩的語氣。

如果你理解了1歲的孩子喜歡翻垃圾桶只是出於好奇,你就不會說:

髒死了,別碰!而是說垃圾桶是用來裝垃圾的,看咱們吃剩的蘋果核,房子裡的灰塵都會放在裡面;

如果你理解5歲的孩子突發奇想用骨頭當畫筆的發散思維,你就不會說:

幹嘛呢?別整這些沒用的,快好好畫!而是告訴他媽媽給你洗乾淨吧,我們看看還有什麼可以當畫筆,羽毛?刷子?

做父母的一定要保持對孩子願望和需要的「敏感性」。

敏感的捕捉寶寶在關注什麼,並給予熱烈的語言回應。



02

Talk more 充分交流

這一點非常好理解,簡單點說就是「多說」

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總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就不說,或者簡化,實際上應該恰恰相反,應該多說,說準確,說到位。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去理解、聯想和認識你說所的人或物。

在日常交流中父母一定不要吝嗇你說的話,要儘可能詳細地、豐富地、有意識地來進行描述。

比如吃米粉。

無意識版:

  • 寶寶,該吃米粉啦!

有意識版:

  • 寶寶,吃米粉的時間到啦,我們先來洗洗小手吧~洗完了真乾淨,媽媽給你戴上罩衣,這樣就不會弄髒衣服了哦!今天我們吃的是三文魚米粉,營養價值很高喲,能夠幫助寶貝更好成長!哎呀,還有點燙,媽媽幫你吹吹~好啦,不燙了,可以吃啦,張嘴,啊……

同樣一件事,對比很鮮明有沒有,才幾句話,詞彙量就差距很大!



02

Talk turns 輪流說話

這一點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它不僅是親子交流的黃金準則,還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何能夠更好地互動呢?兩點非常重要,第一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第二以啟發為主,回答為輔,通過交流多引導孩子思考和表達。

第一點說著容易做著難,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聽孩子說話或解釋的,「行了我知道了,你別說了」「你說的根本就不對,balabala…..」

這完全是剝奪孩子交流的權利,實際上,哪怕是學語期,只是簡單的咿咿呀呀,也要給寶寶表達的機會,鼓勵他多說才能產生互動。

就拿上周末我和寶寶在某個商場門口的一次交談為例。

無意識版:

  • 媽媽,這是怎麼這麼多人,他們在幹什麼?
  • 不太清楚,好像是在演出吧!

有意識版:

  • 媽媽,這是怎麼這麼多人,他們在幹什麼?
  • 好像是有樂隊的演出吧,你有沒有聽到樂器演奏的聲音?
  • 嗯,聽到了,好像有鋼琴,我想過去看看。
  • 好的,可以。
  • 媽媽,那個人彈的是鋼琴嗎?
  • 是的,只是和咱們家的看上去不一樣,你能看出有什麼區別嗎?
  • 我看到它好像需要用電,因為連著有電線。
  • 沒錯,這是電鋼琴,插電才能演奏。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鋼琴嗎?
  • 不知道。但是我看出它明顯比家裡的鋼琴小多了!
  • 是的,家裡的立式鋼琴是不是不容易搬運?而電鋼相比之下就方便很多,走哪帶哪。
  • 哦,原來是這樣呀!

在這樣有意識的交談中,我認真地告訴了寶寶樂器的名稱,並且通過啟發式的問題,引導她去觀察和思考,不僅使交談的詞彙變豐富了,連思考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給孩子說話需要做這麼多準備和工作的話,那我不用做別的了。

但其實,構建一個豐富的語言環境,並不會佔用我們太多時間,而是隨時隨地去應用,將這些方法融入到生活中,你會發現疊被子、穿衣服、吃飯、洗澡、玩耍等都可以成為積累詞彙、開發孩子大腦的活動。

起初可能會覺得需要你有意識的去引導,但是習慣了,真的就是自然而然!

而且長期下來你還將收穫一個大彩蛋:改善親子關係。

妥妥兒的一舉多得呀,還等什麼,趕緊縮短那「3000萬詞彙的差距」,陪娃聊起來吧!

相關焦點

  • 麻省理工研究:想讓孩子更聰慧,家長應學會這樣「陪聊」
    很多家長都覺得和孩子「閒聊」,並沒什麼意義。有時間不如讓他去看書學習。我朋友恰好也是其中之一,兩口子都是高知,比起和孩子聊天,更喜歡三個人各抱一本書的閒暇時光。但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孩子上小學以後,常常感覺學習越來越吃力。
  • 孩子說話「沒完沒了」?麻省理工發現:孩子越會聊天,長大越聰明
    文丨小凡媽媽-育兒點金術(歡迎新手爸媽交流育兒經驗,老手爸媽探討養娃心得)有寶媽抱怨:家裡的孩子4歲半了,一遇到別人跟他討論動畫片上的東西,就跟水庫開了閘一樣,說的滔滔不絕。證明這些父母錯誤的道理有很多,最近有一則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給這些父母提了個醒:美國早教界一項「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發現,從小愛說話、會聊天的孩子,長大後不僅詞彙量豐富,成績也比同齡人高!這個結果來自於對42個家庭2年半的觀察。
  • 孩子說話「沒完沒了」?麻省理工發現:孩子越會聊天,長大越聰明
    證明這些父母錯誤的道理有很多,最近有一則麻省理工的研究發現給這些父母提了個醒:美國早教界一項「3000萬字差距」的調查發現,從小愛說話、會聊天的孩子,長大後不僅詞彙量豐富,成績也比同齡人高!這個結果來自於對42個家庭2年半的觀察。
  •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陪聊」的媽媽,那你做到了嗎
    好多父母都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他的好朋友,可是忙碌一整天回到家,卻發現孩子一直抱著手機玩,根本沒有機會能好好溝通一番來培養感情。那麼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在手機和家人之間選擇後者呢?
  • 麻省理工實驗揭秘:有錢人家的孩子智商更高?互動對孩子智商的影響...
    這和他們當年的預測是一致的——這3000萬字的差距不僅會影響到孩子早期的閱讀能力,學校後的學業表現,甚至還會產生社交、成年之後的收入差異。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孩子們並不是生來就聰明,是成長環境讓他們變聰明。
  •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陪聊」的媽媽
    5、圍繞今天家裡發生的特別的事情展開討論,比如奶奶生病了,我們該怎麼做,家裡冰箱壞了,我們該怎麼做,等等;6、可以聊聊周末的計劃,看什麼電影,去哪裡玩,讓孩子來參與策劃;7、可以聊聊最近他的學習狀態,哪個學習習慣需要改進;8、跟孩子聊聊你小時候經歷的糗事、挫折,孩子會覺得很好玩或很震撼,能增強孩子的抗挫力;9、跟孩子聊聊你小時候學習、成長的小事,讓孩子看到一個更加豐富的爸爸或媽媽,對他們的人格、性格發展都有幫助
  •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陪聊」的媽媽|精選
    中教君為你推薦一位孩子媽媽關於睡前陪孩子聊天的心得,也許對你會有幫助,一起來品讀——1我的一個朋友Mandy,是個很忙碌的職場媽媽。每天回到家都9點了,基本上只來得及在睡前陪孩子半個小時。她跟我說,這半個小時,她除了跟孩子一起看看繪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認真地跟孩子聊聊天。聊天的時候,每一分鐘她都全情投入,問問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有什麼要跟媽媽分享的,或是有時候就跟孩子說說自己工作上或家裡的事情。
  • 麻省理工研究:孩子6歲前,父母當"話癆家長",將來娃更聰明
    偶然間得知了一位媽媽的育兒經驗,就是要做一個話癆家長。當然這位媽媽的話癆並不是將一件事翻來覆去地講個不停。她是在孩子6歲之前,每天都喜歡問孩子問題,給孩子講睡前故事,還和孩子一起分享讀故事的感受。孩子也喜歡媽媽這樣的"嘮叨",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跟媽媽分享。
  • 沒考上印度理工,才來上麻省理工?又是一個被吹起來的大學
    大學是體現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重要參考,比如美國有哈佛耶魯,麻省理工,中國有清華北大,英國有劍橋牛津等。在印度,許多人對一所大學十分嚮往,這就是印度理工大學,著名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就是發生在這所大學裡。
  • 宋慧喬大婚:每一個女神背後,都有一個更神的媽
    我可以把所有的脆弱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樣我就假裝這些脆弱不是我的!我可以認為這都是孩子的,這樣我就可以扮演一個救世主了!她滿意了:看來孩子還是不適應啊。第二天她去接孩子的時候,聽到孩子和另一個好朋友這樣的談話:你媽很黏你?我媽才真正黏我呢,到現在她還非要和我一個床睡覺!你說該有多煩!
  •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陪聊」的媽媽
    聊天的時候,每一分鐘都要全情投入,問問孩子今天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有什麼要跟媽媽分享的,或是有時候就跟孩子說說自己工作上或家裡的事情。同樣,因為聊天的氛圍比較輕鬆,當發現孩子有問題時,順著聊天的線索往下走,去柔和地跟孩子講幾句建議、提個醒,比苦口婆心地對著孩子講大道理要有用得多。
  • 麻省理工研究:智商高的孩子都「話多」
    文/彩玉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你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現在的孩子實在是太愛聊天了,很多時候都給家長整的煩躁不已,以前在公園是很多孩子在互相你追我趕,但是家長坐在一邊聊天。麻省理工研究:智商高的孩子都「話多」1. 話癆智商更好很多人非常討厭自己的還真是個話癆,認為話癆是很招人煩的,於是就會逼迫孩子閉嘴,但是這是錯誤的,因為麻省理工有研究表明,高智商的孩子說話多,因為我們都知道說話是一門藝術。
  • 一個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聽話」的媽
    在育兒的過程中,每個父母都要明確自己的定位,你是木匠還是園丁,木匠式育兒會給孩子一個框架把他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園丁式育兒會給予孩子一個良性成長的環境,讓他們發揮自己無限的潛能,有更多成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共情陪伴和孩子共同成長,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 麻省理工:開發孩子腦力的最佳辦法是「遊戲」,並不是「閱讀」
    我們都希望和孩子有個聰明的大腦,然後學習也就不自己太操心了。我也是這樣想的,我就想著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變聰明。然後我就去我的朋友那裡打聽,想讓孩子的大腦發育的好,什麼樣的辦法最好?朋友說:很多人都認為閱讀是開發孩子大腦的最佳方案,就讓孩子在家閱讀各種書,我們並不否認閱讀確實有用處,但是並不是最好的辦法,其實遊戲才是最好的辦法。麻省理工的研究表明:「閱讀並不是開發大腦的最佳方案。」
  • 麻省理工:開發孩子腦力的最佳辦法是「遊戲」,並不是「閱讀」
    我們都希望和孩子有個聰明的大腦,然後學習也就不自己太操心了。我也是這樣想的,我就想著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變聰明。麻省理工的研究表明:「閱讀並不是開發大腦的最佳方案。」在這階段玩益智類遊戲會更好的開發大腦,對開發大腦會更有益處。斯佩裡博士還有一個割裂腦的實驗,去證實左右腦的分工問題。
  • 孩子英文總學不好?試試找個「陪聊」,將英文用起來效果會更好
    "陪聊"即是說專業人士陪伴聊天,孩子英文總是學不好,不是單詞沒有記住,就是語感不好,就拿我們的中文來說,活在一個講國語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會被潛移默化,孩子自然而然也就會用國語跟大家交流溝通,英文也是一樣,純粹地讓孩子死記硬背,上課認真聽講,很難讓孩子掌握並運用出來,現在都出了很多英文教程軟體,更多的是口語化的,老師一對一培訓講解,這也是為什麼強調"陪聊"最重要
  • 大江大河2:每一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母親
    01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話放在楊巡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從小失去父親,母親辛辛苦苦拉扯著他們兄妹四人,既當爸又當媽,楊巡看著母親那麼苦,那麼累,從15歲開始,他就拖著瘦弱的身子,蹬著腳踏三輪車,沿村叫賣饅頭討生活。後來,他隻身去了東北,從哪裡開始學著做生意,回來以後,在揚子街電器市場有了自己的小櫃檯。
  • 加州理工 VS 麻省理工,誰才是理工屆的扛把子?
    那麼,如果讓你在這兩所學校之間挑選,你會選擇誰,他們之間存在哪些差異?不用糾結,今天,咱們一起來詳細對比一番。 簡單對比 眾所周知,兩校都叫「理工學院」,即都是以理工為主的大學,學校均提供大量理工專業課程及項目。
  • 每一個懂感恩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會愛的父母
    02.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是可喜的,這樣我們才能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不足,進行正向的的啟發引導。孩子不是我們的續集,他們有自己的人生劇本。事事都聽我們的,不過活成了又一個我們,而我們真正所期盼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麻省理工研究:鍛鍊孩子大腦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悶頭閱讀」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工作很好,生活很好。而這一切都有一個最根本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的頭腦是很聰明的。為了讓孩子變得聰明,以前很多家長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教工作,甚至胎教,也成為了很多父母選擇的一種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