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憶當年

2020-12-16 搜狐網

  生活即使是悲劇也要當做喜劇去演

  昨天清晨,天蒙蒙亮,接到英家打來的電話,得知英若誠伯伯夜裡病逝的消息,我不禁淚如雨下。我和英伯伯在7年前相識,並在那一年成為「忘年交」。通過他我認識了英氏家族的大部分成員,也聽他講述過許多英家的故事。

  因為英伯伯的爸爸早在1948年就去了臺灣,所以家族成員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受到了衝擊。但是,英伯伯總是說:「生活即使是悲劇,也要當做喜劇去演!」這一信念伴著他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留給大家的是一串又一串歡樂。無論外面風雲如何變幻,他依然飄逸灑脫,骨秀神清。這也是英伯伯留給我最深刻、最寶貴的東西,因為世界在他眼中永遠是明亮的。

  英家是個大家族,屬於那種僅得溫飽便可體面自尊的書香門第。英伯伯的爸爸媽媽共育有六男三女(二子、長女早逝)。由於歷史原因,英家一家人陸續從北京分散到全國各地及海外,聚齊一次極為不易,所以家族聚會往往被視為家族的頭等大事。家裡屈指可數的幾次聚會,對兒孫們而言,熱鬧非凡,用「盛況」形容決不為過。在英氏家族中,英達、英壯和英寧這一代人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聚會時往往扮演著端茶倒水、遞手巾板兒的角色。他們聆聽父輩們談古論今,妙語解頤,真的是一種享受和幸福。英若誠伯伯屬於「老頑童」系列,日常生活中趣事軼聞層出不窮,什麼時候回想起來都忍不住偷偷發笑。

  英若誠伯伯在眾兄弟中間以多謀善斷、學識廣博著稱。他因從小在外國人辦的教會學校長大,據說他的英文比中文還要好。他「在家都打著領帶」,以至於兒孫們背地裡都稱他為「假洋鬼子」。少年時,曾有出高額賞金誘騙弟弟們喝涼水,等弟弟們喝完幾公斤後又想賴帳,終遭兄弟們「追殺」的不良記錄。

  上個世紀60年代初,英伯伯在舊貨市場看中了一輛老式摩託車,買回來經多方修理後,總算能跑起來,儘管車屁股後一串串飛揚的黑煙和振聾發聵的噪音,可在當時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帥呆」、「酷斃」的機動車。事情壞就壞在修車師傅扔下的一句話:「這車玩命跑能超過50邁。」於是英伯伯就朝這個目標努力,揀人少的地方開練,當摩託車開到30邁時,已是車身亂顫,左右搖擺,當達到40邁時,已是上躥下跳,難於把握。這個時候,沒有人願意再進一步冒險了,英伯伯到底是英伯伯,危急關頭方顯英雄本色。只見他身縮腿弓,輕舒猿臂,猛地加上一把油門……剎那間車的結構基本散掉,人也像子彈般被射了出去———他肋骨斷了兩根,腦震蕩昏迷了3天。醒來時還惦記著這檔子事:「同志們,我飛出去時,速度絕對達到50邁了!」話雖這麼說,英伯伯卻終生不敢再碰任何型號的摩託車了。

   英若誠伯伯留給我另一深刻印象是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晚年的英伯伯趕上了學電腦的熱潮,看到別人用電腦打出來的稿子,他覺得比手寫的要清楚許多,於是就委託侄子幫他找一位電腦老師。他的侄子給我學電腦專業的弟弟打電話,於是20歲的弟弟就成了70歲英伯伯的電腦「老師」。第一次看到英伯伯,弟弟難免有些緊張,於是英伯伯就說:「別看你年輕,但是你會的東西我不會,你就是我的小老師,你要嚴格要求我呀!」電腦學習進行了幾個月,由於弟弟的赴美而停止了。

  最後一次接受採訪病中英老健談戲劇

  第一次得知英若誠先生罹患肝病的消息大約是在1996年底,儘管我只是一名與他素無謀面的戲劇愛好者,但心中對他的健康十分掛念,這當然是由於我對他在話劇《茶館》、《推銷員之死》以及《圍城》等影視劇中的風採仰慕所致。然而幾個月之後,我便欣喜地得知,在本報文化部和北京音樂廳合辦的除夕夜「唐宋名篇朗誦會」上,病中的英老先生表示願參加此次演出,幸運的是,我是負責報導此次活動的記者之一。

  據說,那是他病重之後第一次的公開亮相,但由於老先生身體的原因,那次活動我們並沒有去打擾採訪他。我只記得在後臺看見他的身影,那樣的枯瘦讓我心驚。他一身筆挺的西服,步履緩慢,但卻不讓人攙扶,堅持自己走上舞臺。他一上臺,臺下立刻鴉雀無聲。他朗誦的是李叔同的《送別》,不長,中途他卻停頓了一段時間———對於他虛弱的身體來說,走上舞臺表演真像是拼盡力氣。

  此後幾年雖然鮮有他的消息,但我總是想,這是他身體安好的表現吧,我並沒有想過,作為記者,一定要採訪他。然而去年5月份,在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即將訪華演出《威尼斯商人》的發布會上,英若誠先生不僅出席亮相,還與記者們大談戲劇。看到老先生精神健旺的樣子,我不由得問演出主辦方:如何把老先生請出來的?他的病好了?對方說:「沒有,老先生對這臺演出很感興趣,從醫院裡出來參加發布會的。他對戲劇活動特別熱心,也特別願說,要不給你安排一個他的專訪?」我問:「可以嗎?」對方說:「估計沒問題。」

  採訪約在了英若誠住院的協和醫院,進病房之前我被叮囑,別讓老先生說太多話。等到我進了病房,立刻對自己的來訪感到歉疚:老先生半臥在病床之上,正在輸液。想起他在發布會上的談笑風生,我開口便問:「您現在身體是不是好多了?」他看了我一眼,舉起自己插著管子的手說:「你看這樣,像好嗎?」

  那一天我再次體會到這個了不起的藝術家對舞臺和戲劇的深深迷戀,他一談起戲劇便滔滔不絕,眼中充滿了光彩。他說起戲劇的雋永和電視的粗糙,提到了劇作家決定劇院的風格和受歡迎的程度,說起他對眼下戲劇界一些問題的擔憂,談到他希望自己工作過很長時間的北京人藝能像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一樣長盛不衰。他的觀點獨到、精闢,語言相當乾淨清晰,讓我覺得像上了一堂精彩的戲劇課。其間他幾次因說話費神而喘息,旁邊的人和我都欲終止談話,都被他擺手阻止了。我不忍向他提問題,以免打擾他太多,但他卻以自己的博聞強記告訴我戲劇世界諸多我不了解的精彩。結果那天我沒能遵守事前得到的囑咐,我的到訪讓他說了很多話,讓他累得直喘氣,也讓他激動了。但走出醫院時,我在心裡對自己說,這對我個人來說,或許是一生中的重要一課,無論是因為作為記者採訪到他,還是因為自己對戲劇的熱愛。

  後來,儘管那時候老先生並沒有因新聞事件成為新聞人物,但那天我的採訪仍以《病中英若誠健談戲劇》為題發在了文娛新聞版上,因為我們都認為,病中的他能這樣和我們暢談戲劇,便是那些因他的經典演出而感動的人們願意看到的最好消息。

  然而現在他走了,他是今天新聞事件的主角,卻告訴我們他已離去不再回頭。餘下的,是他一生的精彩。(記者姜薇、王巖)

相關焦點

  • 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逝世 享年74歲
    、翻譯家英若誠逝世 享年74歲 2003年12月27日 17:49
  •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事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英若誠1945年考入清畢大學外國文學系,熱衷於演劇活動。新中國誕生後,英若誠考入北京人藝任演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誦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他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1979年,他的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中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做了準備。
  • 英若誠:告別如此匆匆 生命如此多能
    昨日凌晨1時35分,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因  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彌留之際譯完新《哈姆雷特》  本報記者姜薇、王巖報導昨天凌晨1時35分,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 搜狐娛樂悼英若誠:轟隆隆的《雷雨》聲響在天堂
    他還在電影《白求恩》中扮演童翻譯、《知音》中扮演袁世凱、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中國與義大利合拍)中扮演元世祖忽必烈。1982年義大利觀眾投票選舉他為當年最佳電視演員。1983年,在第22屆義大利電視授獎大會上,英若誠被授予最佳男主角獎。英若誠表演鮮明、深刻、含蓄,熔粗獷與細膩為一體。他善於剖析角色、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徵,並以鮮明的外部動作體現出來。
  •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八十歲的應若誠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他曾蹲過三年的牢獄,飽嘗艱辛;他也當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叱吒風雲。  他出生名門,祖父英斂之是輔仁大學的創始人,父親英千裡是輔仁大學著名教授,他還是英達的父親……  他就是英若誠。  英若誠(1929—2003),是他的那個時代中國最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翻譯家、政治家。有人評價他是「一位世界性的高級知識分子,極有才能的演員,導演,是中國最後一位二十世紀前期培養出來的對文化發展極有影響的人物」。
  • 奇人英若誠:副部長級的「劉麻子」
    展開剛剛出版的《英若誠傳》,縱覽英若誠生平始末,一個「奇」字確是貫穿始終,其淵深的學問,多方面的驚人成就,個性之多姿多彩,際遇之起伏傳奇,都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所罕見。 據《英若誠傳》所載,英若誠17歲畢業於天津聖路易中學,以全優成績獲得保送劍橋大學資格,自願放棄後旋即考入清華大學西語系。
  • 朱旭與英若誠告訴你:愛喝酒的老藝術家才是真藝術家
    很懷念那時候的「老人藝」,那是中國話劇舞臺最百花齊放的年代,藍天野、于是之、鄭榕、黃宗洛等等都是如雷貫耳的人民藝術家,當然,還有朱旭和英若誠。如今兩位老先生早已先後作古,但關於他們的故事卻早已成為了傳奇,我們不該忘記他們,也無法忘記他們。
  • 英達之父英若誠被曝曾多年從事中共情報工作(二)
    中國著名喜劇導演英達父親英若誠被曝光曾多年從事中共情報工作,與當年著名的清華「間諜」案密切相關。不難看出,英若誠是引以為傲的,傳承這種家族的偉業與精神也成了他的責任。這齣「戲」剩下的三分之一講述的則是他的藝術與政治的雙重職業生涯。然而,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一面,裡面講述了很多他參與的舞臺藝術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將《推銷員之死》搬上舞臺的來龍去脈,他在美國堪薩斯市出演「李爾王」這一角色的夭折,等等,卻對他的政治生涯一筆帶過。
  • 英若誠回憶自己「文革」中的三年監獄生活
    不難看出,英若誠是引以為傲的,傳承這種家族的偉業與精神也成了他的責任。這齣「戲」剩下的三分之一講述的則是他的藝術與政治的雙重職業生涯。然而,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一面,裡面講述了很多他參與的舞臺藝術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將《推銷員之死》搬上舞臺的來龍去脈,他在美國堪薩斯市出演「李爾王」這一角色的夭折,等等,卻對他的政治生涯一筆帶過。
  • 英若誠生前口述錄音:《茶館》的來由挺有意思
    英若誠:我與《茶館》  今年是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誕辰80周年。日前,《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錄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2001年-2003年)時間,錄了100多個小時,經編輯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 馬英九安排英若誠到臺灣掃墓
    英若誠的一生堪稱傳奇,他在「文革」時蹲過大牢,在改革開放後當過文化部副部長,演過《茶館》等名劇,還將《茶館》、《王昭君》等劇作譯成英文。  本書的成書也頗具特色,2001年至2003年,英若誠躺在病榻上用英語口述,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負責錄音,並整理成本書。2008年,此書英文版先在美國出版。如今,本書又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英若誠的兒子英達負責此書中譯本的審讀。
  • 許淵衝:從西南聯大出發,詩譯英法翻譯家
    這時聞一多教授的鬍鬚已有近尺長,曾昭掄教授滿身爬滿了蝨子…… 當年聯大的學生多數成為著名的學者、科學家,至今健在者已是耄耋之年。西南聯合大學為何能在抗戰時期取得這樣大的成就?馮友蘭教授撰寫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寫道:「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 痛別,著名表演藝術家逝世
    根據文匯報等媒體報導,據上海作家協會相關負責人透露,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作家黃宗英於12月14日凌晨逝世,享年95歲。她曾在電影《烏鴉與麻雀》《家》《聶耳》中扮演過重要角色。
  • 娛樂圈中的父子檔:父親當年名滿天下,兒子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第三對:英若誠、英達父子:1988年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電視專業主持人大賽,獲得"全國十佳電視主持人"稱號。1992年進入中央電視臺,主持節目《天涯共此時》。1994年春節與倪萍共同主持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同年擔任《正大綜藝》節目主持人。1999年擔任《歡樂總動員》主持人,成為中國內地第一代娛樂節目主持人。
  • 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楊武能名重士林,「巴蜀譯翁亭」在重慶武隆落成
    為表彰著名德國文學翻譯家楊武能教授「巴蜀譯翁亭」在重慶武隆落成揭牌文/高關中圖/張曉暉>「巴蜀譯翁」就是著名的德語文學翻譯家楊武能教授,他在德國僑界也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是通過他的譯作了解德語文學,進而了解德國的社會和文化。
  • 英達家族五世「吃洋飯」傳奇 慈禧親賜「英」姓
    英若誠  第三代  文化部副部長 多部名劇主演  虎父無犬子,英家幾代男丁都在用自己的一生近似完美地詮釋這個詞,而英若誠也不例外。  英若誠,英驥良的第三兒子,他的一生也近於傳奇:他蹲過三年大牢,做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他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黃金時代的臺柱之一,也是翻譯阿瑟·米勒等人戲劇作品的翻譯家。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  英若誠從來就是個與政治不太相關的人物,卻一輩子都有政治糾葛和起落。從獄中出來之後,英若誠經歷了一年的下放,最後回到了人藝。
  • 著名表演藝術家,黃宗英今日逝世,享年95歲
    哈嘍大家好,我是雪妮姐聊娛樂,今天為大家帶來新一輪的娛樂資訊,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2月14日上午7點50分,封面記者從上海獲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和作家黃宗英,於今天上午去世享年95歲。黃宗英的代表是《家》 《烏鴉與麻雀》。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去世 曾播講《三國演義》
    人民網官方微博截圖   據人民網報導,今日凌晨,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因心臟衰竭,在北京去世,終年86歲。袁闊成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被大家合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因其家學淵源,功底深厚,家喻戶曉。袁闊成倡導說新書,將小舞臺的傳統評書術帶到大舞臺上,使評書真正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袁闊成在繼承傳統評書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語言生動幽默,人物形象鮮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內容新、風格新、語言新。袁闊成表演的《三國演義》家喻戶曉,代表了中國評書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