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英若誠:副部長級的「劉麻子」

2020-12-18 鳳凰網讀書

1986年6月,此前幾乎從未擔任過任何行政職務的英若誠,從北京人藝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病榻上的北京人藝老院長曹禺先生親撰一聯送給他:大丈夫演好戲當好官,奇君子辦實事做真人。

展開剛剛出版的《英若誠傳》,縱覽英若誠生平始末,一個「奇」字確是貫穿始終,其淵深的學問,多方面的驚人成就,個性之多姿多彩,際遇之起伏傳奇,都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所罕見。

據《英若誠傳》所載,英若誠17歲畢業於天津聖路易中學,以全優成績獲得保送劍橋大學資格,自願放棄後旋即考入清華大學西語系。畢業後與戀人吳世良同時分配到對外友協,竟又不顧嶽父吳保豐教授(時任上海交大校長)的強烈反對,考入剛剛成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了一名專業演員。鮮為人知的是,英若誠最初的演藝生涯極為失敗,曾一度因為演技差被調離舞臺去了人藝資料室。然而英若誠利用在資料室的便利,短短兩年中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論巨著《演員的自我修養》(《奧德賽導演計劃》)譯成中文,後在巴金的關懷下出版。這部書對中國舞臺表演藝術的發展影響至為巨大,直到今天仍然是演員必讀的經典教科書。更令人驚詫的是,他在譯著過程中實現了對表演理論的頓悟,演技竟然突飛猛進,進入中國最優秀演員行列。他塑造的《茶館》中的劉麻子,《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等一系列藝術形象得到焦菊隱、老舍等大藝術家的盛讚,在中國舞臺藝術長廊中亦佔有一席之地。

從1976年至90年代初,在中國百廢待興、對外交流解禁的歷史時期,英若誠因通曉藝術、精擅外語而擔負了許多重要外事使命。他親自翻譯,把莎翁的《請君入甕》、肖伯納的《芭芭拉上校》以及《推銷員之死》、《譁變》等名作移植到中國舞臺,又努力推動《茶館》等民族藝術精品呈現給全世界觀眾。他在密蘇裡大學戲劇學院講學期間,為美國藝術家編排導演《家》和《十五貫》大獲成功,成為中美戲劇史上的一段佳話。在1982年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中,英若誠是唯一被載入的中國藝術家。

1986年,英若誠接到任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同時就任文化部長的是作家王蒙。此前英若誠幾乎從未擔任過行政職務,曾經的人藝資料室主任、創作組組長,也不過相當於「股」級幹部。可以確定的是除了因為中國政治形勢變化而出現的特殊時期的時代選擇,英若誠在對外交流中出色發揮了文化使者的作用。

英若誠的部長當得十分有個性,曾有外國記者當眾提問英若誠,如何看待演員當官?對此敏感問題,英若誠從容作答:「我想演員要當官就應做大官,比如裡根!」其不卑不亢、睿智機敏令人讚嘆。1988年,北京人藝《茶館》等五臺大戲赴上海演出,人藝請回了很多已經退休的原班人馬,唯獨顧慮到請英若誠這樣的部級領導出演「劉麻子」實在不成「體統」。誰知英若誠不但欣然同意參演,而且一演就是十八場,成為上海市民熱議的話題。

英若誠詼諧達觀的形象深入人心,生平極為多彩,是名副其實的戲劇人生。然而縱觀《英若誠傳》中所列他的生平事跡,其實頗多富於悲劇性的材料,只不過他作了喜劇的處理。在文革中失去登臺權利的英若誠,動手改良蜂窩煤爐子,製作摺疊書櫃,發明土暖氣,裱糊天棚,樣樣出色當行,看似逍遙快樂,內心的辛酸不問可知。

卸任文化部副部長之後,1990年英若誠在電視劇《圍城》中飾演了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一角。他把這個虛偽、專制的舊知識分子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成長在學者家庭(其祖父英斂之是《大公報》的創始人,也是輔仁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父親英千裡曾任國民黨政府北平市教育局局長),英若誠兒時熟悉的鄰居很多都是大學者大教授,很容易看到他們自私渺小的另一面,因而沒有對文化權威的盲目崇拜。研究英若誠,絕不應忽略這一段成長經歷對其思想形成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反觀英若誠生平,他對事業、生活、名位的態度和一生的進退抉擇,其精神內核始終都是一種中國知識分子式的價值觀。知識分子特有的家國憂患和歷史使命感,知識分子對權威思想天然的懷疑意識以及對自身局限的批判與反思,幾方面矛盾並交互作用著。除卻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因素之外,很多地方在眾多傳統知識分子身上似曾相識,更多的是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折射。

本文摘自《英若誠傳》,姚家餘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8.00元

相關焦點

  •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八十歲的應若誠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他曾蹲過三年的牢獄,飽嘗艱辛;他也當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叱吒風雲。  他曾導演並演出阿瑟•米勒的顛峰作《推銷員之死》,轟動一時,堪稱經典;他也扮演過老舍《茶館》話劇中的劉麻子,到位傳神。  他曾在在電影《知音》中扮演了袁世凱,入木三分;他也在情景劇《我愛我家》中做過客串,盡顯天真、幽默。  他出生名門,祖父英斂之是輔仁大學的創始人,父親英千裡是輔仁大學著名教授,他還是英達的父親……  他就是英若誠。
  • 英若誠生前口述錄音:《茶館》的來由挺有意思
    英若誠:我與《茶館》  今年是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誕辰80周年。日前,《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錄音整理而成。她花了3年(2001年-2003年)時間,錄了100多個小時,經編輯整理,再加上她7年的研究,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 英若誠:告別如此匆匆 生命如此多能
    英若誠說這就是戲劇的全部意義所在。此劇上演後,英若誠被稱為「中國的推銷員」。英若誠同時是一位優秀的話劇導演,他曾先後導演了《上帝的寵兒》、《芭芭拉少校》、《家》、《十五貫》等中外名劇,並與美國當代戲劇大師阿瑟·米勒共同執導了《推銷員之死》。  ■翻譯:咬定口語不放鬆  英若誠還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
  •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事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英若誠1945年考入清畢大學外國文學系,熱衷於演劇活動。新中國誕生後,英若誠考入北京人藝任演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誦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他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1979年,他的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中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做了準備。
  • 搜狐娛樂悼英若誠:轟隆隆的《雷雨》聲響在天堂
    轟隆隆的《雷雨》聲,如今響在天堂……--悼奇才奇藝的藝術家英若誠  (1979年) 今夜劇場: 雷雨  編劇:曹禺 導演:夏淳 演員:  四鳳——胡宗溫、張馨 魯貴——英若誠、李大千  魯大海——
  • 英若誠回憶自己「文革」中的三年監獄生活
    有的作者忠實於人生,「戲」裡「戲」外合一;有的則時刻惦記著「觀眾」的感受,抽身「戲」外,比如英若誠。晚年,在病榻上的英若誠對自己的一生進行回顧,用英語向美國學者康開麗講述了自己一生的故事。《水流雲在》就是康開麗根據其談話錄下的四十一盤錄音帶整理而成的,2008年先是在美國出版,2009年才翻譯成中文在大陸出版。
  • 馬英九安排英若誠到臺灣掃墓
    英若誠的一生堪稱傳奇,他在「文革」時蹲過大牢,在改革開放後當過文化部副部長,演過《茶館》等名劇,還將《茶館》、《王昭君》等劇作譯成英文。  本書的成書也頗具特色,2001年至2003年,英若誠躺在病榻上用英語口述,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負責錄音,並整理成本書。2008年,此書英文版先在美國出版。如今,本書又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英若誠的兒子英達負責此書中譯本的審讀。
  • 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逝世 享年74歲
    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逝世
  • 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憶當年
    生活即使是悲劇也要當做喜劇去演  昨天清晨,天蒙蒙亮,接到英家打來的電話,得知英若誠伯伯夜裡病逝的消息,我不禁淚如雨下。我和英伯伯在7年前相識,並在那一年成為「忘年交」。通過他我認識了英氏家族的大部分成員,也聽他講述過許多英家的故事。
  • 朱旭與英若誠告訴你:愛喝酒的老藝術家才是真藝術家
    朱旭老師與英若誠老師之所以能夠在熒幕之外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誼,除了他們對於藝術不懈的追求與無盡的熱愛之外,還源自於他們對於生活的美好嚮往。英若誠幹完農活,他招呼著同命相連的英若誠老師一起共飲,這時候人家管事的可不樂意了,心說讓你們上這裡勞動改造,你們不好好幹活,怎麼又把這套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給拾起來了。
  • 英達之父英若誠被曝曾多年從事中共情報工作(二)
    中國著名喜劇導演英達父親英若誠被曝光曾多年從事中共情報工作,與當年著名的清華「間諜」案密切相關。為此,我找到英文版本,查看這本書的英文版及一些資料,上面的疑問似乎有了答案,也為我們拼接出英若誠「戲」外的人生,還原出在時代大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真實的心路歷程。對照英文版的《Voices Carry》,我們會發現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即「What to Put In and What to Leave Out」在中文版中是漏譯的。這部分內容披露,情報搜集工作貫穿了英若誠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
  • 她叫「劉麻子」,人稱「胭脂虎」,民國狠辣「王婆」被槍斃!
    西門慶與潘金蓮的苟合,最關鍵之人便是王婆,若沒她誘引撥撩、推波助瀾和牽線搭橋,春色滿屋便不會發生。上篇說到民國時期在上海、天津、蘇杭一帶,盛行的偷情歡愛場所「臺基」。除了男女相好主動自願到「臺基」幽會外,「臺基」老闆也會做牽線搭橋的工作,她們與水滸傳中的「王婆」一般無二。
  • 民國最大掃黃案:長沙「提調」劉麻子,被警察局長抬了「籮筐」
    各位看官,您可別誤會了,這位劉麻子雖然名字叫得大氣,可她卻是一位花枝招展、風韻猶存的「半老徐娘」。說是「半老徐娘」,其實劉麻子年不過三十而已,劉麻子常常一手掐著楊柳細腰;一手揮舞著刺繡的手帕嬌嗔道:「老了老了,想當年,老娘也是鮮花一朵,圍著老娘轉的人比蒼蠅還多呢!哈哈!」 聽鑼聽聲,聽話聽音 。劉麻子說的還真沒錯,十幾年前,劉麻子也是長沙城名噪一時的「名妓」,她不僅容貌俏麗,還會吹拉彈唱。
  • 祁門奇人王伯順異事
    今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經朋友介紹,與祁門奇人王伯順認識,幾次交往後成為了新的朋友。稱王伯順為祁門奇人,而一個在祁門縣城單位工作了近四十年的我,竟然不知曉祁門縣城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奇人,並非我坐井觀天,孤陋寡聞,因為六十出頭已經退休的王伯順很早就離開祁門縣,在遙遠的阜陽市穎州區工商局和商務局工作。今年王伯順葉落歸根,在祁門縣城購置了新房定居,因此我才有幸與他交往相識。
  • 50年前的今天,英達的爺爺,創建輔仁大學的英千裡逝世
    (英千裡過60大壽) 1900年11月11日,英千裡出生在上海,祖籍北京,是滿族人。父親英斂之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 英千裡的英文極佳,錢鍾書曾回憶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裡。」當時,臺灣從初中到大學,所有的英文教科書均出自英千裡之手。馬英九、余光中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
  • 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叄)》出版
    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叄)》出版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2020-03-05 馮驥才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叄)》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帶若的男孩名字(有解釋)
    、若芳、若英;甫:甫字原是對男子的美稱,後也表示大或開始等意義。5若軒若表示靈木、若芳、若英;軒:軒字的本義是指一種曲轅有番的車,為卿大夫及諸侯夫人所乘坐,又因飾物不同而分為魚軒、犀軒、朱軒等。後來,又引申為高起、高仰、飛舉,常見詞語軒輕、氣宇軒昂等即有此義。軒表示飛揚、高大、高揚,意義優美。
  • 英達家族五世「吃洋飯」傳奇 慈禧親賜「英」姓
    英達的爺爺英千裡12歲就赴歐求學,回臺灣後余光中、馬英九都做過他的學生;父親英若誠外號「英大學問」,從小在教會學校念書,在人藝任職後,1986年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以英達為核心的「英式三兄弟」(英達、英壯、英寧)已經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境界;身為家族第五代領頭人的英巴圖,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在母親宋丹丹鼓勵下開始闖蕩娛樂圈;英達與現任妻子梁歡所生之子英如鏑,更是加盟了北美冰球聯賽的波士頓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