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此前幾乎從未擔任過任何行政職務的英若誠,從北京人藝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病榻上的北京人藝老院長曹禺先生親撰一聯送給他:大丈夫演好戲當好官,奇君子辦實事做真人。
展開剛剛出版的《英若誠傳》,縱覽英若誠生平始末,一個「奇」字確是貫穿始終,其淵深的學問,多方面的驚人成就,個性之多姿多彩,際遇之起伏傳奇,都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所罕見。
據《英若誠傳》所載,英若誠17歲畢業於天津聖路易中學,以全優成績獲得保送劍橋大學資格,自願放棄後旋即考入清華大學西語系。畢業後與戀人吳世良同時分配到對外友協,竟又不顧嶽父吳保豐教授(時任上海交大校長)的強烈反對,考入剛剛成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了一名專業演員。鮮為人知的是,英若誠最初的演藝生涯極為失敗,曾一度因為演技差被調離舞臺去了人藝資料室。然而英若誠利用在資料室的便利,短短兩年中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論巨著《演員的自我修養》(《奧德賽導演計劃》)譯成中文,後在巴金的關懷下出版。這部書對中國舞臺表演藝術的發展影響至為巨大,直到今天仍然是演員必讀的經典教科書。更令人驚詫的是,他在譯著過程中實現了對表演理論的頓悟,演技竟然突飛猛進,進入中國最優秀演員行列。他塑造的《茶館》中的劉麻子,《駱駝祥子》中的劉四爺等一系列藝術形象得到焦菊隱、老舍等大藝術家的盛讚,在中國舞臺藝術長廊中亦佔有一席之地。
從1976年至90年代初,在中國百廢待興、對外交流解禁的歷史時期,英若誠因通曉藝術、精擅外語而擔負了許多重要外事使命。他親自翻譯,把莎翁的《請君入甕》、肖伯納的《芭芭拉上校》以及《推銷員之死》、《譁變》等名作移植到中國舞臺,又努力推動《茶館》等民族藝術精品呈現給全世界觀眾。他在密蘇裡大學戲劇學院講學期間,為美國藝術家編排導演《家》和《十五貫》大獲成功,成為中美戲劇史上的一段佳話。在1982年美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中,英若誠是唯一被載入的中國藝術家。
1986年,英若誠接到任命,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同時就任文化部長的是作家王蒙。此前英若誠幾乎從未擔任過行政職務,曾經的人藝資料室主任、創作組組長,也不過相當於「股」級幹部。可以確定的是除了因為中國政治形勢變化而出現的特殊時期的時代選擇,英若誠在對外交流中出色發揮了文化使者的作用。
英若誠的部長當得十分有個性,曾有外國記者當眾提問英若誠,如何看待演員當官?對此敏感問題,英若誠從容作答:「我想演員要當官就應做大官,比如裡根!」其不卑不亢、睿智機敏令人讚嘆。1988年,北京人藝《茶館》等五臺大戲赴上海演出,人藝請回了很多已經退休的原班人馬,唯獨顧慮到請英若誠這樣的部級領導出演「劉麻子」實在不成「體統」。誰知英若誠不但欣然同意參演,而且一演就是十八場,成為上海市民熱議的話題。
英若誠詼諧達觀的形象深入人心,生平極為多彩,是名副其實的戲劇人生。然而縱觀《英若誠傳》中所列他的生平事跡,其實頗多富於悲劇性的材料,只不過他作了喜劇的處理。在文革中失去登臺權利的英若誠,動手改良蜂窩煤爐子,製作摺疊書櫃,發明土暖氣,裱糊天棚,樣樣出色當行,看似逍遙快樂,內心的辛酸不問可知。
卸任文化部副部長之後,1990年英若誠在電視劇《圍城》中飾演了三閭大學校長「高松年」一角。他把這個虛偽、專制的舊知識分子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成長在學者家庭(其祖父英斂之是《大公報》的創始人,也是輔仁大學的第一任校長,父親英千裡曾任國民黨政府北平市教育局局長),英若誠兒時熟悉的鄰居很多都是大學者大教授,很容易看到他們自私渺小的另一面,因而沒有對文化權威的盲目崇拜。研究英若誠,絕不應忽略這一段成長經歷對其思想形成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反觀英若誠生平,他對事業、生活、名位的態度和一生的進退抉擇,其精神內核始終都是一種中國知識分子式的價值觀。知識分子特有的家國憂患和歷史使命感,知識分子對權威思想天然的懷疑意識以及對自身局限的批判與反思,幾方面矛盾並交互作用著。除卻他特立獨行的個性因素之外,很多地方在眾多傳統知識分子身上似曾相識,更多的是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折射。
本文摘自《英若誠傳》,姚家餘著,春風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