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達之父英若誠被曝曾多年從事中共情報工作(二)

2020-12-16 網易娛樂

中國著名喜劇導演英達父親英若誠被曝光曾多年從事中共情報工作,與當年著名的清華「間諜」案密切相關。

我們看到,他的祖父如何由搖煤球的窮旗人之子傳奇般地成長為一個紳士、天主教徒,並創立「英氏家族」,他的父親又是如何以自己的人生承傳了這種偉業與精神。不難看出,英若誠是引以為傲的,傳承這種家族的偉業與精神也成了他的責任。

這齣「戲」剩下的三分之一講述的則是他的藝術與政治的雙重職業生涯。然而,呈現出的更多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一面,裡面講述了很多他參與的舞臺藝術的幕後故事,比如,他將《推銷員之死》搬上舞臺的來龍去脈,他在美國堪薩斯市出演「李爾王」這一角色的夭折,等等,卻對他的政治生涯一筆帶過。我們看到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人生,卻遺忘了他的政治生涯。

比如,他為什麼蹲監獄?在這齣「戲」中曾提到是由於「為彭真同志工作」,也曾提到其收集消息,但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是如何做的?其命運的每一個轉折點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他是怎樣平反出獄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是如何得到了稀缺的食物來招待外賓的?在當時和外國人有接觸就可能被懷疑是間諜的情況下他怎麼毫無顧慮地常在家和外國朋友小聚?所有這些,在這齣「戲」中都是語焉不詳的。

對此,著名專欄作者王佩曾對中、英文版本做了比較,指出:「有些書僅讀中譯本是不夠的。」為此,我找到英文版本,查看這本書的英文版及一些資料,上面的疑問似乎有了答案,也為我們拼接出英若誠「戲」外的人生,還原出在時代大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真實的心路歷程。

對照英文版的《Voices Carry》,我們會發現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即「What to Put In and What to Leave Out」在中文版中是漏譯的。這部分內容披露,情報搜集工作貫穿了英若誠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也正是因為這一特殊工作,在那個特殊年代,他得以無顧慮地在家接待外賓,也因之受到政府的厚待,能得到普通市民很難得到的食品。然而,接待外賓的當晚他和妻子吳世良會將獲得的信息寫成長長的報告,裝進寫著「wuying」(音)的檔案袋裡上交。

這部分也披露了著名的清華「間諜」案。康開麗寫道:「在清華,英若誠夫婦已經和美國受到富布賴特基金資助的講師(Fulbright scholar-lectur-ers)Allyn 和Adele Rickett 成為好朋友。1950年安全部門到清華大學宿舍裡找了英和吳,警告他們Rickett夫婦是間諜,讓他們協助搜集這兩名美國人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隨後,這對外國夫婦入獄。」

這對美國夫婦出獄回國後曾寫回憶錄《Prisoners of Liberation》(《解放之囚》,又名《兩個美國間諜的自述》)。Allyn Rickett(李克)當時看到拘捕證思考哪些地方露了馬腳時,曾回憶到1951年6月和7月他的「清華最好的一個聯繫人」的兩次拜訪,而這兩次拜訪讓他感到事情有些不妙,感到忐忑不安。

雖然李克沒指明這位老朋友是誰,(在這本書的《序》中,李克夫婦說:「由於我們不願使任何清白無辜的人為難,所以決定在整本書中,除兩個和我們押在一起的美國人外,一律都用化名代替。」)但從其是「清華老學生」、「父親在臺灣,是一個國民黨官員」、「新出生了小女孩」等信息中不難得出印證:李克夫婦的這個老朋友其實就是英若誠。

在《Voices Carry》的「前言」中,英若誠向康開麗坦陳不願在傳記中講自己做情報搜集的工作。從中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水流雲在》中對有些事情的講述閃爍其詞和隻言片語。

英若誠曾解釋說,「擔心這樣會把別人牽涉到危險之中」,他「不希望自己的回憶錄造成麻煩,尤其不能影響到英氏家族」。他兒子英達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也曾說,「我父親一生有保密的習慣」,「很多話題在當時是很危險的」。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英若誠回憶自己「文革」中的三年監獄生活
    為此,我找到英文版本,查看這本書的英文版及一些資料,上面的疑問似乎有了答案,也為我們拼接出英若誠「戲」外的人生,還原出在時代大背景下一個知識分子真實的心路歷程。對照英文版的《VoicesCarry》,我們會發現在前言中有一部分即「WhattoPutInandWhattoLeaveOut」在中文版中是漏譯的。這部分內容披露,情報搜集工作貫穿了英若誠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
  •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八十歲的應若誠  《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  他曾蹲過三年的牢獄,飽嘗艱辛;他也當過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長,叱吒風雲。  他曾在在電影《知音》中扮演了袁世凱,入木三分;他也在情景劇《我愛我家》中做過客串,盡顯天真、幽默。  他出生名門,祖父英斂之是輔仁大學的創始人,父親英千裡是輔仁大學著名教授,他還是英達的父親……  他就是英若誠。  英若誠(1929—2003),是他的那個時代中國最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翻譯家、政治家。
  • 英達家族五世「吃洋飯」傳奇 慈禧親賜「英」姓
    英達的爺爺英千裡12歲就赴歐求學,回臺灣後余光中、馬英九都做過他的學生;父親英若誠外號「英大學問」,從小在教會學校念書,在人藝任職後,1986年擔任文化部副部長;以英達為核心的「英式三兄弟」(英達、英壯、英寧)已經到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境界;身為家族第五代領頭人的英巴圖,從美國留學回來後,在母親宋丹丹鼓勵下開始闖蕩娛樂圈;英達與現任妻子梁歡所生之子英如鏑,更是加盟了北美冰球聯賽的波士頓熊隊。
  • 英若誠:告別如此匆匆 生命如此多能
    於是在住院期間,英老已經又把《哈姆雷特》翻譯了一遍,並且自己做完了終校工作。雖然他過去也曾經譯過此書,但善於「咬文嚼字」的英若誠仍不滿意,認為過去的譯作不夠舞臺化,因此他住院期間再譯此書力求達到最佳的效果。翻譯工作是一件「苦差」,尤其是對一位重病纏身的老人更可以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 50年前的今天,英達的爺爺,創建輔仁大學的英千裡逝世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長大不成人) 【1969年10月8日】50年前的今天,英達的爺爺,馬英九的老師,創建輔仁大學的英千裡逝世
  • 朱旭與英若誠告訴你:愛喝酒的老藝術家才是真藝術家
    朱旭老師與英若誠老師之所以能夠在熒幕之外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友誼,除了他們對於藝術不懈的追求與無盡的熱愛之外,還源自於他們對於生活的美好嚮往。英若誠幹完農活,他招呼著同命相連的英若誠老師一起共飲,這時候人家管事的可不樂意了,心說讓你們上這裡勞動改造,你們不好好幹活,怎麼又把這套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給拾起來了。
  • 母親譯作手稿失而復得 英達重回人藝執導話劇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近日透露,多年沒有在人藝導戲的英達,今年將回歸劇院,為北京人藝執導一部由美國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編劇的世界名劇《陽光下的葡萄乾》。英達說,吸引他三十年來首次回人藝排戲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該劇作是自己的母親吳世良50多年前翻譯的作品。
  • 馬英九安排英若誠到臺灣掃墓
    英若誠的一生堪稱傳奇,他在「文革」時蹲過大牢,在改革開放後當過文化部副部長,演過《茶館》等名劇,還將《茶館》、《王昭君》等劇作譯成英文。  本書的成書也頗具特色,2001年至2003年,英若誠躺在病榻上用英語口述,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女士負責錄音,並整理成本書。2008年,此書英文版先在美國出版。如今,本書又被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英若誠的兒子英達負責此書中譯本的審讀。
  • 中共情報技術優於國民黨?
    [摘要]蔣介石曾懸賞,凡抄到一份中共電報,獎銀元10元,可見其需要中共情報的迫切情況。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留用百餘位曾破譯中、蘇密碼的日本陸軍密碼專家,命其繼續破解蘇聯密碼的工作,直至戰後臺灣,他們曾成功偵譯蘇聯遠東艦隊部署及蘇聯研究核武的電訊數據。日本陸軍電訊偵譯能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至於日本海軍的情報部門,自 1909年起即將其情報搜集的重點置於美國,並且自 1920年代起介入密碼偵譯活動,不過由於人力有限,成績比不上日本陸軍對蘇聯的情報工作。
  • 奇人英若誠:副部長級的「劉麻子」
    展開剛剛出版的《英若誠傳》,縱覽英若誠生平始末,一個「奇」字確是貫穿始終,其淵深的學問,多方面的驚人成就,個性之多姿多彩,際遇之起伏傳奇,都是當代中國文化史上所罕見。 據《英若誠傳》所載,英若誠17歲畢業於天津聖路易中學,以全優成績獲得保送劍橋大學資格,自願放棄後旋即考入清華大學西語系。
  • 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憶當年
    生活即使是悲劇也要當做喜劇去演  昨天清晨,天蒙蒙亮,接到英家打來的電話,得知英若誠伯伯夜裡病逝的消息,我不禁淚如雨下。我和英伯伯在7年前相識,並在那一年成為「忘年交」。通過他我認識了英氏家族的大部分成員,也聽他講述過許多英家的故事。
  • 宋丹丹和英達離婚後提到對方,基本都是否定的態度,英達更絕一些
    宋丹丹和英達的婚姻可以算得上門當戶對。宋丹丹的父親是北京文聯書記,母親在教育部工作。而英達的父親英若誠是畢業於清華外交系的著名翻譯家,而後又擔任文化部的副部長,母親是原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吳保豐教授的女兒。除了家世相配,兩人的情感經歷也十分相似,都是彼此的第二次婚姻。
  • 宋丹丹:3次婚姻,多年耿耿於懷,不挽留任何一個想要離開的人
    英千裡的英文水平頗高,錢鍾書曾回憶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裡。」英達的父親英若誠, 1945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英若誠都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
  • 英達與宋丹丹離婚後不久,就娶了北大才女,坦言自己三婚被騙
    離婚後一個多月,英達懷著對美好新生活的憧憬地與小自己8歲的梁歡結婚了。慣於貧嘴的他曾打趣妻子"其貌不揚",戲謔聲稱"她是梁天的妹妹,能美到哪兒去?"隨即又一本正經地稱讚她的編劇才能有目共睹。英、梁兩家原本就是世交,關係匪淺。
  •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生平簡介  英若誠,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事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英若誠1945年考入清畢大學外國文學系,熱衷於演劇活動。新中國誕生後,英若誠考入北京人藝任演員,先後在話劇《龍鬚溝》、《雷雨》、《明朗誦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他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1979年,他的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中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做了準備。
  • 搜狐娛樂悼英若誠:轟隆隆的《雷雨》聲響在天堂
    1983年,在第22屆義大利電視授獎大會上,英若誠被授予最佳男主角獎。英若誠表演鮮明、深刻、含蓄,熔粗獷與細膩為一體。他善於剖析角色、捕捉人物的性格特徵,並以鮮明的外部動作體現出來。  英若誠曾於1980年及1986年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茶館》劇組出訪聯邦德國、法國、瑞士及日本等國。
  • 電視三十年之專訪英達:呱呱墜地的情景喜劇
    1979年,英達被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錄取。在報到之前,英達原以為心理學會很有趣,但後來他發現這門學科對自己而言並非如此。第二年,不安分的英達著手創辦起北大話劇社,辦話劇社的經費,全靠省吃儉用。專業課程上一直絆絆磕磕的英達,在戲劇方面卻發揮了天賦和勤奮的學習精神。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英達開始積累起寶貴的戲劇和表演基礎。
  • 一起參觀英達的家,客廳設計遊戲區,巴圖同父異母的弟弟很帥氣
    不過除了這些大家討論比較多的身份以外 英達還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導演 中國的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就是由英達執導的 而這部影視作品也是英達自己執導的第一部作品 也是憑藉著這一部電視劇的播出
  • 情報司長:中共早期「新聞發言人」
    中共中央隨即採取各種措施加強了蘇區的對外聯絡和宣傳工作,利用新聞宣傳武器反擊國民黨。1936年成立中央對外聯絡局,李克農任局長。  李克農在1936年4月與周恩來、張學良、王以哲在延安會談後,曾與劉鼎密切配合,開闢了瓦窯堡-膚施(延安)-甘泉-洛川-西安的地下秘密交通線,沿線設立交通站,用以運輸物資、接送人員,成為蘇區與外界聯繫的秘密通道。
  • 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逝世 享年74歲
    中新網12月27日電 據北京晚報報導,今天凌晨1時35分,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