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持續低溫,我國流感進入高發期。
最新一期的中國流感監測周報顯示,我國大陸地區報告流感樣病例暴發疫情238起,全國累計共報告病例6172例。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根據每年的監測數據顯示,北京地區12月中旬以後進入到流感流行的高峰期,兒童是最易感人群。
隨著兒童患病率的增加,兒科門急診量直線飆升,兒童專科醫院門急診量單日最高紀錄達到2000多人次,兒科臨床醫生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驟增。
兒童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人群,主要是因為:
1、兒童免疫系統功能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建立和完善,0~3歲嬰幼兒期皮膚和黏膜的屏障功能較弱,體內抗體數量和功能有限,免疫功能相較於成人更弱,易發生感染性疾病。
2、大多數學齡前兒童開始幼兒園集體生活,一旦消毒措施不到位或防護不當,易造成感染性疾病的暴發。
3、兒童日常膳食種類相對單一,易導致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特別是消化不良、厭食挑食的兒童,更易出現微量營養素尤其是免疫相關營養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鋅、鐵等)攝入不足,導致易感性增加。
其中,維生素A又被稱為「抗感染維生素」,與兒童免疫功能有較強的相關性。
研究發現,維生素A缺乏會增加兒童罹患感染的風險,維生素A缺乏的兒童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為健康兒童的2倍,腹瀉的發生率為健康兒童的3倍。同時,感染性疾病會進一步導致維生素A吸收減少、消耗增加,從而加重維生素A缺乏程度,形成惡性循環,給兒童健康帶來不利影響。
1、感染導致維生素A攝入不足
患有肺炎、腹瀉等感染性疾病的兒童大多會出現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的症狀,從而導致進食量減少,營養攝入必然會相應受到影響。
同時,因病情恢復需要,感染的兒童需食用易於消化的食物。但由於維生素A較多存在於動物性食物和一部分深色蔬菜中,在病程期間這類食物攝入量會相對減少,而幫助維生素A吸收的脂肪類食物攝入減少,也會導致維生素A吸收率下降。
2、感染導致維生素A消耗增多
感染導致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上皮細胞受損,其結構修復和功能恢復需要大量維生素A的參與,血清中的維生素A被最早消耗,並且不斷調用肝臟中存儲的維生素A。
3、感染導致維生素A丟失增多
攝入不足和消耗增多是目前被證實比較多的原因。而除此之外,感染性疾病導致維生素A在尿液中的過多丟失,更應引起兒科醫生的關注。
感染會導致血清視黃醇含量急速下降,使機體處於維生素A缺乏的狀態,發生一次感染甚至會消耗掉超過50%的肝臟存儲量。
■Lancet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統計了臨床常見感染性疾病維生素A的丟失情況。
試驗統計了4種感染(水樣腹瀉、痢疾、肺炎和膿毒症)期間隨尿中排出的維生素A的量及兒童肝臟中維生素A存儲量的消耗情況。
圖1.不同感染期間維生素A的排出量與FAO/WHO的比值
從左往右,從上往下,依次是水樣腹瀉、痢疾、肺炎、膿毒症每天從尿中排出維生素A的量與FAO/WHO每天推薦攝入量的比值分布情況。
按平均病程10天計算,一次水樣腹瀉、痢疾、肺炎和膿毒症將分別消耗維生素A 1.8、6.3、3.8、6.0 μmol。按照肝臟中維生素A的存儲量為0.07 μmol/g計算,2歲兒童肝臟中大約儲存維生素A 35 μmol。而在發展中國家,兒童肝臟中維生素A的存儲量還遠達不到這個水平。有調查顯示一些發展中國家兒童維生素A存儲量往往低於0.017 μmol/g。由此推算,對於一個2歲男童患一次水樣腹瀉、痢疾、肺炎和膿毒症將分別消耗23%、79%、47%和75%的肝臟存儲量。
腹瀉、肺炎、膿血症患兒感染期間由尿液排出大量的維生素A。且對於腹瀉而言,病毒感染要比細菌感染消耗更多維生素A,而健康兒童尿液中幾乎檢測不到維生素A,或只有極少量維生素A。
急性腹瀉的患兒尿液中維生素A的排出量遠高於健康兒童,肺炎、膿血症的患兒尿液中維生素A的排出量較健康兒童也有明顯增加,且感染合併發熱的兒童其維生素A的排出量中更大。
圖2.急性腹瀉患兒尿液中維生素A的排出量
圖3.肺炎、膿毒症患兒尿液中維生素A的排出量
圖4.感染合併發熱患兒尿液中維生素A的排出量
感染越嚴重,維生素A的排洩量越大,隨著C反應蛋白、α-酸性糖蛋白的升高,維生素A排洩量增多。
圖5.兩組不同體溫、C反應蛋白、α-酸性糖蛋白與尿中維生素A量的關係
■ 感染期間給患兒補充維生素A可以改善預後,並可降低未來6個月再患感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