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快4歲了,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差,扣扣子要半天,穿鞋子也慢吞吞,校車都到門口接了,她還磨磨蹭蹭的一點不著急,家長如果不幫忙,她連衣服都穿不上。
這位媽媽有些心急的說:「如果我不在家的時候,孩子這樣笨手笨腳要怎麼幫她才好?」
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
1. 身體不協調,走路常摔跤
2. 做事三分鐘熱度,買來的玩具,不到三分鐘就扔一邊
3. 不喜歡吃飯,吃飯磨磨蹭蹭,邊玩邊吃
4. 對於精細動作一概不會,不會穿鞋帶,不會系扣子,上幼兒園鞋帶開了都要老師來系
5. 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磨磨唧唧,一塊橡皮就能玩上半天
一旦孩子出現這樣磨磨蹭蹭的情況,恨不得上手把這孩子好好修理下,看看能不能教利索點。很多家長都對磨磨唧唧的孩子感到頭疼,尤其急性子家長,看到孩子慢吞吞的樣子就想動手。說了那麼多可孩子根本就不按照自己的意思來,還不如替他做好一些,省時更省口舌。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站在大人的角度去看孩子,甚至直接代勞,都是對孩子動手能力的破壞和體驗機會的剝奪。
孩子動手能力差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是孩子本身的本體能力發展不足。很多家長平時溺愛包辦過多,孩子缺乏發展本體覺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顯得笨手笨腳。
想讓孩子糾正,家長就要採用正確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可以這麼做,
充分相信孩子的動手能力
所謂「熟能生巧」,指的就是本體能力需要在不斷練習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提高。
當孩子穿衣系扣動作慢,或者系了好幾次都沒成功,我們要做的是相信孩子,不斷鼓勵孩子:「沒關係,這個確實很難,慢慢來……」
我們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方法
有時候孩子慢或者做不好,是不知道怎麼做好,比如牙齒要怎麼刷才能刷乾淨。
這時候我們要做的就不僅僅是站在旁邊加油打氣了,而是要先授之以漁。先教會孩子如何拿牙刷,從哪邊刷,都要刷哪些位置。然後親身給孩子示範,並對孩子的動作進行指導矯正。
有了正確的方法,才有期待的速度和結果。
家長要學會適當示弱
孩子3歲開始,是自我意識逐漸萌芽的時期。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本體能力的關鍵時期。
此時我們需要適當的放手,學會示弱。不僅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還可以鼓勵孩子幫忙做一些家務來提高孩子的感統能力。
比如,「媽媽今天上了一天班好累,你能幫媽媽擇菜嗎?」「今天陽臺上收回來的衣服好多,媽媽一個人忙不完,你能幫媽媽疊衣服嗎?」
讓孩子在不斷參與的過程中收穫成就感和自信,會不斷激發孩子嘗試的動力。
除了讓孩子鍛鍊動手能力外,家長還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對孩子進行時間鍛鍊,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項任務。
舉例來說,今天家長想讓孩子幫忙洗碗,那就給孩子用手機倒計時,並跟在旁邊報數,讓他明白一分鐘只有60秒,而十分鐘也不過是數到600而已。
和孩子共同制定時間計劃列表。
比如說,孩子周末作業一共有六門課,那就需要把周末兩天劃分為六個部分,一門功課佔一個時間段,完成一項在計劃旁邊打上一個對號,全部完成了家長有獎勵。
對於做事喜歡磨蹭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幫助孩子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