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巧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小麗最近發現自己4歲的女兒總是好動,坐立不安,喜歡蹦跳,一刻鐘也不能安靜。幼兒園的老師也發現小麗的女兒在別的孩子午休熟睡的時候根本睡不著。
不僅如此,小麗的女兒脾氣也比較急躁,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幼兒園老師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建議小麗帶孩子去看醫生,可能是女兒「感覺統和失調」了。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表現:行為古怪,笨手笨腳,閱讀總是不能集中。或者多動,坐立不安,走路不穩,不願意和別人觸碰,不樂意洗澡,不樂意刷牙。或者沒有辦法好好戴紅領巾,不能自己繫鞋帶,做不了這些稍微複雜的動作。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這可能也是「感覺統和失調」。
一.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也稱感統失調)
先來了解感覺統合:人利用身體各個感覺通道有效地獲取信息,大腦對信息加工處理,最後發射信號給四肢,做出適應性的反應回應刺激的過程。
感覺統合失調可以簡單理解為「孩子的行為配合不了他的思維」,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耳朵,眼睛,鼻子,身體四肢的感官接收到外界的感覺刺激信號,卻不能在大腦進行有效的組合,身體不能做出正常的反應去回應。當代的城市家庭中,出現各種感統失調症狀的孩子比例將近三成。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又有些普遍存在的兒童問題,對孩子終生的發展和學習生涯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有些家長不理解,總是責怪孩子不努力學習,亂動好動,或者笨拙,其實孩子可能已經面臨著思維和行為不統一,不協調的困境了。
二.造成感統統和失調的原因:
1.活動範圍過窄
這是造成現在孩子普遍面臨感統失調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孩子從小生活中父母創建的安全區中,在家很少外出。活動範圍過窄,接觸到的總是同樣或者重複的東西,缺少外界的刺激和其他體驗,這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啟蒙都是致命的打擊。
2.缺少自由玩耍時間
總是被強迫著學習,沒有時間去體驗新事物。遊戲其實是刺激孩子和讓孩子學會專注,學會模仿得最好方式。家長不是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遊戲,但是在孩子和孩子的互動和自由玩耍中,孩子感覺到豐富的刺激,在玩耍中協調四肢,配合大腦運作,更能健康的成長。
3.過多的方便,導致孩子動手能力不足
4歲以前的孩子能做的事情並不多,可是也不少,家長為了孩子少辛苦,總是給予孩子「方便」,讓孩子過度的「輕鬆」並不好。減少了孩子的實際活動量的同時,也約束了孩子成長。
四.怎麼解決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1.支持孩子朋輩交往和遊戲
支持孩子們聚在一起互相玩耍,像是橡皮筋,跳繩,躲貓貓或者其他集體遊戲都能幫助孩子們感覺統合的能力發展,也對促進孩子的社會化,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有幫助。
2.帶領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
自然是最能給予孩子豐富的色彩體驗,讓孩子領略世界美的。讓孩子多置身於秀美的自然環境中,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都會比在家裡有更特別,更豐富的體驗。
心理學對於緩解焦慮和抑鬱,就會建議讓病患處於自然環境下放鬆。家長的壓力可以在戶外排解,孩子的快樂也可以通過自然獲得,同時也能增加親子關係,多帶孩子去戶外走走,擁抱大自然吧。
3.多觀察孩子的小動作,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通常感統失調的孩子在嬰兒期就會有表現了。抓握東西比較困難,行走容易跌倒,排斥被父母抱著,這時候寶媽寶爸就要留心了。父母也要多留心孩子是否能輕鬆的完成比較複雜的動作,肢體能力是否協調,是否太遲鈍或者太多動。
12歲以前,治癒孩子的感統失調都是比較容易的。輕微得多訓練一個星期一個月,嚴重的在半年一年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也可痊癒。平衡車,平衡橋,滑板車都可以幫助孩子訓練。
網上還有很多針對孩子各方面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的訓練,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但是過了12歲的孩子,就不太容易康復了,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五.總結
孩子一輩子的成長都需要自己去體驗和經歷,但是在嬰幼兒和童年時期,一定要在父母的關愛和看護中才可以健康成長。父母一定仔細觀察孩子在成長時,那些不對勁的地方,思考原因。
當孩子閱讀學習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總是毛手毛腳,毛毛躁躁,或者和同齡人相比行動遲緩,反應特別慢的時候,家長就要敲起警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