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統失調:孩子笨手笨腳註意力不集中,巧用3個小妙招,進行規避

2020-12-22 巧媽育兒日記

文丨巧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小麗最近發現自己4歲的女兒總是好動,坐立不安,喜歡蹦跳,一刻鐘也不能安靜。幼兒園的老師也發現小麗的女兒在別的孩子午休熟睡的時候根本睡不著。

不僅如此,小麗的女兒脾氣也比較急躁,容易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幼兒園老師在一段時間的觀察後,建議小麗帶孩子去看醫生,可能是女兒「感覺統和失調」了。

你家孩子有沒有這種表現:行為古怪,笨手笨腳,閱讀總是不能集中。或者多動,坐立不安,走路不穩,不願意和別人觸碰,不樂意洗澡,不樂意刷牙。或者沒有辦法好好戴紅領巾,不能自己繫鞋帶,做不了這些稍微複雜的動作。

打起十二分的精神,這可能也是「感覺統和失調」。

一.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也稱感統失調)

先來了解感覺統合:人利用身體各個感覺通道有效地獲取信息,大腦對信息加工處理,最後發射信號給四肢,做出適應性的反應回應刺激的過程。

感覺統合失調可以簡單理解為「孩子的行為配合不了他的思維」,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耳朵,眼睛,鼻子,身體四肢的感官接收到外界的感覺刺激信號,卻不能在大腦進行有效的組合,身體不能做出正常的反應去回應。當代的城市家庭中,出現各種感統失調症狀的孩子比例將近三成。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又有些普遍存在的兒童問題,對孩子終生的發展和學習生涯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有些家長不理解,總是責怪孩子不努力學習,亂動好動,或者笨拙,其實孩子可能已經面臨著思維和行為不統一,不協調的困境了。

二.造成感統統和失調的原因:

1.活動範圍過窄

這是造成現在孩子普遍面臨感統失調問題的最主要的原因。孩子從小生活中父母創建的安全區中,在家很少外出。活動範圍過窄,接觸到的總是同樣或者重複的東西,缺少外界的刺激和其他體驗,這對兒童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對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啟蒙都是致命的打擊。

2.缺少自由玩耍時間

總是被強迫著學習,沒有時間去體驗新事物。遊戲其實是刺激孩子和讓孩子學會專注,學會模仿得最好方式。家長不是孩子,不能理解孩子的遊戲,但是在孩子和孩子的互動和自由玩耍中,孩子感覺到豐富的刺激,在玩耍中協調四肢,配合大腦運作,更能健康的成長。

3.過多的方便,導致孩子動手能力不足

4歲以前的孩子能做的事情並不多,可是也不少,家長為了孩子少辛苦,總是給予孩子「方便」,讓孩子過度的「輕鬆」並不好。減少了孩子的實際活動量的同時,也約束了孩子成長。

四.怎麼解決孩子感覺統合失調:

1.支持孩子朋輩交往和遊戲

支持孩子們聚在一起互相玩耍,像是橡皮筋,跳繩,躲貓貓或者其他集體遊戲都能幫助孩子們感覺統合的能力發展,也對促進孩子的社會化,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有幫助。

2.帶領孩子多參加戶外運動

自然是最能給予孩子豐富的色彩體驗,讓孩子領略世界美的。讓孩子多置身於秀美的自然環境中,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都會比在家裡有更特別,更豐富的體驗。

心理學對於緩解焦慮和抑鬱,就會建議讓病患處於自然環境下放鬆。家長的壓力可以在戶外排解,孩子的快樂也可以通過自然獲得,同時也能增加親子關係,多帶孩子去戶外走走,擁抱大自然吧。

3.多觀察孩子的小動作,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通常感統失調的孩子在嬰兒期就會有表現了。抓握東西比較困難,行走容易跌倒,排斥被父母抱著,這時候寶媽寶爸就要留心了。父母也要多留心孩子是否能輕鬆的完成比較複雜的動作,肢體能力是否協調,是否太遲鈍或者太多動。

12歲以前,治癒孩子的感統失調都是比較容易的。輕微得多訓練一個星期一個月,嚴重的在半年一年醫生等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也可痊癒。平衡車,平衡橋,滑板車都可以幫助孩子訓練。

網上還有很多針對孩子各方面感覺統合能力失調的訓練,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但是過了12歲的孩子,就不太容易康復了,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五.總結

孩子一輩子的成長都需要自己去體驗和經歷,但是在嬰幼兒和童年時期,一定要在父母的關愛和看護中才可以健康成長。父母一定仔細觀察孩子在成長時,那些不對勁的地方,思考原因。

當孩子閱讀學習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總是毛手毛腳,毛毛躁躁,或者和同齡人相比行動遲緩,反應特別慢的時候,家長就要敲起警鐘了。

相關焦點

  • 孩子注意力總是不集中,很可能是感統失調,父母要儘快重視起來
    目前,很多家庭的孩子都存在明明頭腦很聰明,但總是會存在丟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等一些問題,專家對此提出見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總愛忘事,很可能是患有「感統失調」症狀。「感統失調」的症狀1、笨手笨腳,身體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2、注意力不集中,易發脾氣;3、平衡感差,走路易摔倒;4、經常寫
  • 判斷孩子是否感統失調,及時進行感統訓練
    本體覺統合失調的兒童 肢體不協調,多數不會跳繩,跑步跳躍動作不協調,容易受挫,笨手笨腳,口吃。 前庭覺統合失調的兒童 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不專心聽講,小動作不斷,走路容易跌倒,比一般孩子更能給家長老師添麻煩,邏輯能力陷於混亂中。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要做好引導
    一位姓陳的女士向我們分享了自己的煩惱:她的女兒今年8歲,在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表示孩子十分好動,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因此陳女士對女兒進行了口頭批評。有一次,孩子又做錯了事情,陳女士正準備批評孩子,不料孩子不以為然地說:「我就是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媽媽你也知道,我犯錯也是沒辦法得嘛。」孩子屢屢拿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作為犯錯的藉口,陳女士終於覺得不對勁。但作為母親又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心裡很是著急。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感統失調惹的禍?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感統失調惹的禍?「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寫字偏旁顛倒,也會害怕上下樓梯、好動而笨拙、缺乏自信心等。」。「他們易驚、脾氣大、愛咬手指、並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學習時走神。」·「可能運動時笨拙,呼吸和語言的協調也差,出現發音不準、說話時不會呼吸、口吃等。」「孩子聽不懂老師、家長的話,也不清楚老師布置的任務,學習上出現困難。」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別不當回事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孩子「感統失調」了,家長別不當回事不知道家長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挺聰明的,就是注意力不太集中。」或者是孩子走路走的好好的,突然就手腳不協調,甚至是東倒西歪。就像我們開頭所提到的,走路東倒西歪,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丟三落四。很多家長可能就以孩子的年紀還小,手腳不協調,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還有些家長還認為,小孩子天真活潑是一件好事,說明孩子頭腦比較靈活。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健忘,家長別不當事,「感統失調」或出問題了
    下午朵朵媽又被老師談話了,內容還是圍繞著孩子注意力的問題展開。老師說,朵朵在課堂上很難集中精力,經常是東張西望,或者做小動作,從來沒有把老師講課的內容放在心上。這已經是第N次被老師告狀了,關於孩子注意力的問題,朵朵媽真的很發愁。生活中,也曾嘗試過用多種方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但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孩子我行我素的毛病,依舊改不了。
  • 孩子感統失調的表現
    有許多孩子看似挺聰明,但是好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很難堅持做一件事情;好像很懂事,卻脾氣急躁、愛黏人,動不動就哭鬧、打滾;看著很可愛,一出門或遇見生人就膽小害羞,適應新環境困難;3.觸覺防禦過度不喜歡被別人觸摸,這些孩子小的時候不喜歡剃頭、剪指甲,脾氣暴躁、任性,吃手咬指甲、害怕陌生環境,不合群、膽小、退縮、交往不良。
  • 記不住東西、笨手笨腳,你的孩子可能是感統失調了
    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一些十分令人頭疼擔憂的問題。比如孩子出現:記不住東西即使說過多遍、自己的東西愛丟三落四、語言表達能力差且害怕陌生環境、笨手笨腳等行為。父母擔心孩子是不是太笨或者「生病了」,因為與我們認為的「正常」孩子不一樣。
  • 孩子上課小動作多,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感統失調「惹的禍」
    文/ 養娃女神Miss劉(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評論)寶媽們是不是經常會覺得自家的娃平時在家挺聰明,一到學習上面就「掉鏈子」,什麼上課不認真聽講,小動作多,放學回家寫個作業也是拖拖拉拉,老師家長怎麼說都不管用。其實這樣的孩子真的不少,不管是在學齡前還是在學齡後,普遍老師都會反應這些孩子們上課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與人交流有問題,考試馬虎,讀書跳行。
  • 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感統失調」了,家長別不當一回事
    不知道家長們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這些事情:孩子總是坐不住,比如看書,寫作業時一會趴著一會躺著,一會又要上廁所,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也不專心,總愛做些小動作。2、後天原因後天環境也會讓孩子「感統失調」。當孩子接受到的環境刺激越小,出現「感統失調」的機率就越大。比如現在因為都市化生活,使得兒童可活動的範圍縮小,再加上大人對幼兒的事事包辦,容易讓孩子從小前庭平衡失調、觸覺刺激失調、右腦感官刺激不足。
  • 注意力不集中是感統失調了,家長不幹預,孩子長大後會更痛苦
    不是一種疾病,如果不及時糾正,隨著孩子的成長,將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影響。先來看看孩子感統失調有哪些症狀:前庭平衡覺失調:好動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容易違反課堂紀律,容易與人衝突,語言表達困難。
  • 【科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特別好動?家長要注意了,可能是感統失調
    如果發現孩子有那些異常行為,家長可以先帶孩子到來賓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做一個心理測評,看看孩子屬於感統失調的哪一階段,再由醫院的專業指導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感統訓練。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由專業的訓練師為孩子制定最為適宜的訓練方案。    感覺統合失調不是病,但是小時候不幹預,長大無法改變。0-3歲是感覺統合的形成期,3-6歲是最佳矯正期,6-13歲是彌補期,13歲後感覺統合基本定型,難以矯正。所以,很多小時候不運動的笨拙娃,長大很努力也沒法精通一門運動,因為肢體靈巧性,平衡性已經沒法彌補。
  •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暈車、做事無條理……兒童感統失調有多種...
    小北的美術早教班老師告訴她,小北跟別的小朋友有些「不一樣」,他非常「安靜」,而且很怕別人碰到他,別的小朋友互相追趕玩鬧時,他總是一個人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老師建議小北的媽媽帶他去檢查一下是否有感統失調或發育落後的問題。小北的媽媽當時對老師的話並沒有在意,她覺得小北只是像他爸爸一樣,性情安靜罷了。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如何通過感統訓練改善?
    有很多家長發現,孩子總是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3歲以後,例如:上課時精神不集中,坐不住,左顧右盼,小動作特別多,老師反映常常走神發呆,有時家長就會產生疑問,孩子的注意力,到底是集中,還是不集中?這是什麼原因呢?
  • 孩子注意力差,聽說是感統失調?真相原來在這裡
    小微,愁眉苦臉的來到工作室,她還沒坐下來,就滿嘴都是兒子的問題。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倒不會因為腦子不夠用,只要是孩子自己不認真......她滔滔不絕,半個小時以後我做了總結:你就是想說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嗎?
  • 感統失調孩子的一天:我很辛苦,可是你卻不知道……
    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包括解釋、比較、增強、抑制、聯繫、統一),大腦統合這些感覺信息之後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就是感覺統合。感統失調則是指「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微的障礙」,藥力是無效的,必須通過訓練才能糾正。感統失調的孩子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腦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出現了障礙,使得許多優秀的方面表現不出來。
  • 感統失調的7大類型,對比下自己孩子表現,是不是有感統失調?
    感覺統合是人的大腦和身體各組織的協調配合能力,而感統失調就是人的大腦和各組織器官的配合出現了障礙,以至於人們等外在行為上出現各種問題,比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怒、容易摔倒等。歸根結底,感統失調是感覺統合的三個過程(感受、傳輸、統合)出現了問題。
  • 動因體育:平衡失調、注意力差,感統失調的孩子12歲就會定型
    注意力差、焦躁易怒、跳讀漏字 竟然是感統失調惹的禍「孩子今年5年級,老師在期末測評裡說他感統失調,老師還說超過12歲就改不了了,急的我帶著孩子去了趟醫院,大夫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也沒開藥,怎麼辦啊?」家長群裡的一段話,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隨後一長串的「我家的也是」的家長附和中,還穿插著這樣的留言「我帶孩子去了小區旁邊的早教機構,說能糾正這個問題,3個月就花了1萬多,啥作用都沒有,白花錢……」還有很多家長留言「感統失調是個啥?」
  • 娃的這些鬧心行為,可能是「感統失調」惹的禍,不幹預影響一生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磨蹭拖拉、笨手笨腳;無法理解別人講話、說話含糊不清;學習上也有障礙,寫字歪七扭八;閱讀跳行漏字,注意力不集中;不論怎麼管教,都無法糾正,讓人太不省心了。這一過程,任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形成孩子感統失調的現象。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半是感統失調造成的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呢?從原因分析上面我們會從五個角度來分析。1.孩子的年齡導致的孩子的腦發育不完整,會出現一些注意力失調的原因,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往下看,腦發育不成熟,比如說6歲以上的孩子尿床的發病率只有10%,孩子到了6歲之後,尿床的現象大大減少了,可是注意力失調的孩子,他的尿床的發病率是遠遠高於這個數字的,你要留意你家的孩子,如果到6歲以上還在尿床,你就要考慮一下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