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帶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一些十分令人頭疼擔憂的問題。
比如孩子出現:記不住東西即使說過多遍、自己的東西愛丟三落四、語言表達能力差且害怕陌生環境、笨手笨腳等行為。
父母擔心孩子是不是太笨或者「生病了」,因為與我們認為的「正常」孩子不一樣。如果孩子出現以上行為,很有可能是他「感統失調」了。
感統全稱為感覺統合,每個寶寶生下來都有感覺統合的基本能力,是孩子大腦與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如果大腦對身體感覺器官輸入信息的統合能力不足,身體感官與大腦的學習便會協調不佳,造成混亂,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現象。
孩子的一生都在參與「感覺統合」,先天或後天環境的影響,使孩子無法避免出現感統失調,因此如果父母能夠了解一些感統方面的育兒知識,那麼就可以面對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狀況或降低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的程度。
1.孕期規律生活
孩子出現感統失調現象,除了後天因素的影響,有一部分也是先天情形造成的。
因此懷孕的媽媽一定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避免油膩刺激性的食物,並增加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運動。
此外,輕鬆、愉悅的心情也是必不可少,甚至相當重要的,因為感覺統合需要孩子大腦神經系統的發展,如果媽媽懷孕期間長期處在鬱悶、精神緊張的狀態裡,那麼對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是沒有好處的。
2.對孩子放手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裡的掌上明珠,一個孩子被全家人捧在手心裡。
不可以玩滑梯你還小、不可以跳下臺階太危險了、不能吃這個會拉肚子...等等,父母認為圍繞在孩子身邊的只有危險,怕磕著、碰著。
但是孩子的感統能力發展是與周圍環境的共同作用,孩子的視覺、觸覺、聽覺都需要環境的參與鍛鍊。
過度保護孩子,使他失去了探索自身環境的機會,對他的大運動以及精細運動的發展產生阻礙。
3.多帶孩子參與戶外運動
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的普及,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
尤其是新一代的孩子,從出生起電子產品就伴隨他們的成長,從蹦蹦跳跳坐不住的畫風變為捧著手機、呆坐在電視機前的情景。
孩子大量接收從手機、電視上得到的信息,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少,視角越來越窄,直到最後已不會主動思考,只有被動接受。
除了眼睛加深的度數,隨之而來的還有孩子思維能力的減弱,這都會導致孩子感覺統合的失調。
因此,帶孩子多與大自然親近,多讓孩子參加運動,在運動中把孩子的感官調動起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