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孩子常會打翻碗碟,拿不好筷子,扣不好扣子,甚至連平時走路都會突然摔跤,運動能力差、身體協調性差,手部精細動作就更不用說了,家長常常為此頭疼不已卻又無可奈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孩子笨手笨腳可能主要是本體覺失調。
本體覺屬於感覺統合中的一種。是通過肌肉、肌腱以及關節周圍的神經接收器,使身體的骨骼和肌肉在收縮、伸張、關節彎曲或伸直、關節面拉大或壓縮時,都能準確的了解到我們身體的位置、力量、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相當於一張身體地圖。
比如,當我們閉上眼睛時,也能準確的將飯送進嘴裡,在黑暗中能摸到自己的臉、鼻子、嘴巴,坐在凳子上能知道自己坐直了沒有,不看階梯可以靈活上下樓梯,拍球、遊泳、騎車、開車時雙手雙腳及身體雙側協調運作自如等,這便是本體感。
笨手笨腳背後的原因及影響
孩子笨手笨腳背後的原因:
孩子笨手笨腳的現象背後是因為其動作發展不足,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感統失調中的本體感失調,而這也主要源於兩方面:
1、家長太忙,根本不知道孩子每個發展階段他的運動能力應該達到那個程度。
2、家長的過度保護,孩子失去成長機會。
本體感失調主要表現:動作不協調、反應遲緩、手腳笨拙,做手工、塗色、剪紙等精細動作總是做不好;跳繩、拍球、滑滾軸總也學不會;寫作業時,速度特別慢,邊寫邊玩,寫字不工整;計劃性、條理性、自理能力差,所以事事愛依賴家長。
本體感失調影響兩個方面:
一、生活方面:
影響照顧自己方面能力的發展。
(1)由於缺少肌肉訓練,孩子在穿脫衣服,穿脫鞋子等照顧自己方面都需要成人來幫忙,達不到獨立的能力。
(2)由於缺少大運動的訓練,孩子在走路的時候會無緣由的摔倒,經常碰到身上到處是傷口。
二、學習方面:
影響孩子的閱讀及書寫能力的發展。
(1)由於小動作發展不足,肌肉控制力量弱,孩子很難達到正確握筆及書寫等繁瑣的事情。
(2)由於大動作小肌肉發展不足,很多動作完成度不高,甚至完成不了,會產生挫敗感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的發展。
感覺統合教育
對於本體感失調的孩子,要怎麼做呢?
孩子身體的協調性,屬於本體覺的範疇,本體覺是後天鍛鍊的結果。只要在12歲之前,也就是孩子的大腦網絡沒有固化之前,把握機會,帶其進行感統訓練,還有改變的機會喲。
在這裡給大家分享幾個小遊戲,家長有時間了可以和孩子在家玩一下哦~
1.跳躍(5歲以上):準備一長棒或類似東西,隨地橫掃,讓孩子在長棒掃過來時跳起而不被長棒打到,每次跳過50-100下左右。高度逐漸增加,先貼地進行練習,等孩子的速度上來以後可逐步增加高度,以實際的能完成為主,要求孩子速度也要加快,不能太慢(訓練時,最好在草坪或地上鋪軟墊進行)。
2.下肢力量:蹲起(3歲以上):一組50個,每天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練習,體能好的時候可以達到連續6組,中間休息5-10 分鐘,做腿部放鬆,體能一般的時候可做4組,中間休息時間可長一點;
3.倒立(不分年齡):家長可幫助孩子做倒立,每次5秒到15秒,逐步增加倒立時間,如果孩子能夠自己手撐地面,家長只需要抓住他的腳就可以,如果孩子不能夠自己手撐地面,家長提住孩子的腳,每天可做3-5次;
4.反應速度類(不限年齡):家長可安排投球進框、邊跑邊投球、邊跑邊撿東西等等所有關於速度的練習,而且伴隨孩子能力增強,也要有速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