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皮球兒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這堂課是老師教孩子們做手工,在卡紙上粘上剪下來的蝴蝶、小草、太陽,再在卡紙上畫出一條河流,河流裡粘上一艘小船。孩子們都興致勃勃地在畫呀、剪呀、粘呀,小手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嘉嘉卻有點手忙腳亂,不知道應該先動手做哪個,一會兒想畫蝴蝶,畫不好;又畫小草,畫好就要剪了,可是小手怎麼也拿不好剪刀,小草剪斷了;又畫太陽,又剪破了。嘉嘉有點沮喪地看其他小朋友,他放棄了。
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做,他怯怯地說「老師,我做不好,我畫不好,剪不好。」老師看著嘉嘉桌子上弄得一團糟,蹲下身子,手把手地教嘉嘉怎麼拿筆,怎麼拿剪刀,怎麼裁剪。老師又問「嘉嘉,你在家不畫畫嗎?沒用過小剪刀嗎?」「媽媽嫌我搞得好亂,不給我畫,我家沒有剪刀。」嘉嘉小聲地說。老師知道嘉嘉的動手能力一直很差,現在也找到了原因,原來都是家長的錯呀。
只要是身體健康的孩子,他們的動手能力應該都不相上下,可是現實中為什麼卻有那麼大的差距呢?就像故事中老師想的一樣,孩子動手能力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家長的錯。那麼家長到底做錯什麼了,讓孩子的小手那麼不聽使喚呢?
一、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差的原因:
1.家長事事包辦,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家長太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動手,怕碰著磕著。吃飯、穿衣、穿鞋、洗臉、刷牙等等這些事全由家長包辦了,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力和機會。
2.嫌孩子做不好,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好不容易把臉洗好,媽媽一看弄得滿地都是水,衣服也溼了大半,就不耐煩地說「你看你,洗個臉都不行,小笨蛋呀。」孩子收拾玩具,可放得不整齊,媽媽看見又大聲地說「你走吧,放得還是亂七八糟,還得我重新放,真是什麼事都做不好。」孩子聽了心裡難受,感覺自己真的是沒能力做好事,以後做事就會縮手縮腳,做什麼都沒有積極性了。
3.沒提供一個好環境,捆住了孩子的手腳
家長特別有條理和愛乾淨,家裡布置的一塵不染,櫥櫃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沙發、茶几上沒一件多餘的東西。孩子這裡不能動,那裡也不能碰,不準在爸爸的書桌上畫畫,更不能在媽媽的梳妝檯上玩小車,不準在客廳玩玩具。孩子的小書桌上一覽無餘,畫畫塗到桌上媽媽就會罵,看小人書堆得亂七八糟,爸爸就趕快收拾放到櫥裡。這樣完美的環境害得孩子不敢動手。
4.沒有必要的材料,巧「寶」難為無米之炊
家長覺得三四歲的小孩子看看電視和繪本就行了,剪刀太危險;橡皮泥太髒;買畫筆孩子也畫不好,還到處在家塗鴉;成套的手工玩具太貴,孩子拆了又不會裝,就成一堆垃圾...... 這時孩子的學習和模仿能力都很強,有很強烈的動手欲望,可是當他腦子裡形成一個印象,想動手展示出來時,看看家裡卻什麼都沒有,沒有必要的材料,巧「寶」難為無米之炊呀。
孩子動手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由不會到會,再到熟練的過程。可是有的家長不讓孩子動手、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創造必要的環境、沒有必要的材料等等各種原因,束縛了孩子的手腳,更束縛了孩子的心靈。
二、動手能力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1.有益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人人都知道手腦協調的重要作用,而多動手就是鍛鍊手眼腦協調的最好方法,多動手可以促進左右腦智力發育。三四歲的孩子正值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動手能力強的孩子,他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都很強,會讓孩子更聰明。
2.促進孩子的肢體動作技能
孩子做事喜歡自己動手,他的肢體動作就會越來越靈活,動手技能就會越來越高,這是必然的,熟能生巧,勤能補拙。
3.讓孩子開朗和自信
勤於動手的孩子,會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並由此增強幸福感,性格會越來越開朗,內心也充滿自信。
4.讓孩子更愛學習
具備動手能力會讓孩子更喜歡觀察和提問,並且會自己動腦想出方法,再動手解決問題。這樣會讓孩子愛上探索,愛上創造,愛上學習。
孩子在動手時,他的思維就在不停地運轉、思考,小手更精確地去完成各種動作,會促進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聰明、能力強,那就要讓孩子動起小手來。
三、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方式方法
1.多做些小遊戲
家長要陪孩子多做一些小遊戲,遊戲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過做遊戲來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並且會讓孩子願意自己動手。比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拼圖,一起捏橡皮泥,一起塗鴉,只要家長用心,會找到很多孩子喜歡的小遊戲,輪流地玩,孩子的動手能力自然會越來越棒。
2.多做手工製作
有的孩子幾個月時就特別喜歡撕紙,這是孩子動手能力開始發展的表現,這也是孩子最早的手工製作了,家長千萬不要制止,讓孩子盡情地撕。稍大點的孩子就會有自己的創作想法,而手工製作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將腦海裡的想法,通過自己動手一點一點來完成,這樣會快速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
3.適當地做些家務
動手能力應該是多方面的,要求孩子適當地做些家務活,能很好地鍛鍊孩子生活方面的動手能力。比如洗小毛巾、收拾玩具、整理書桌,或是幫媽媽洗碗、摘菜等等。可不能讓孩子做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呆子。
4.加強身體鍛鍊
家長可以陪孩子做些簡單的體育鍛鍊,這樣能夠提高孩子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做事動起手來自然會輕鬆許多。比如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踢皮球、跑步、放風箏等等,能讓孩子全身動起來、跑起來,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鍛鍊。這樣會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自然也有益於孩子的動手能力。
孩子的動手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的,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多種方法不斷地促進孩子動手能力的發展。
四、培養孩子動手能力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替孩子代勞,讓孩子自己來
家長有時看孩子總是什麼事都做不好,或是孩子本身也沒有耐心,做什麼都是半途而廢,於是家長就把孩子擠一邊去,要替孩子做。比如孩子在拼一個玩具車,可是有一個輪子怎麼也裝不好,家長看著孩子笨手笨腳的樣子,就著急地說「走開,我來裝。」幫了這次,孩子下次可能還不會,所以要讓孩子自己來。
2.不要寄望於未來,讓孩子從小做起
有的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沒必要這麼急就讓他做這做那,長大自然就會了。可是會做和做得好是兩個概念。家長不要寄望於未來,要讓孩子從小做起,動手能力才會越來越高,長大後做事才會越來越好。
3.不要一再催促,讓孩子慢慢來
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可能很慢,畢竟他的反應能力不強,還是在慢慢的積累和學習過程中,家長如果這時在旁邊一再地催促,孩子只會更加不知所措、手忙腳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讓孩子慢慢來。
4.不要打擊孩子,讓孩子有信心
孩子做不好是太過正常的現象了,每個人做事都是從不會做到會做,再到做得更好。所以家長要有包容心,允許孩子做不好,不要打擊孩子。比如孩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疊好了一隻小船,可能有個步驟不對,這隻小船是殘缺的,這是家長來句「就這也是船,教了那麼多次還不會,你真夠笨的呀,疊不好就別浪費紙了。」孩子的滿腔熱情頓時化為烏有了,自信心也被踐踏。
5.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愛上動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就要培養孩子的興趣,通過
孩子愛好的興趣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動手能力。
能否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怎麼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都需要家長的引導和支持。不要當看到別的孩子熟練地疊出一個千紙鶴,看看自家連筆都拿不好的娃就感到失落,甚至怪罪於娃。家長要認識到孩子動手能力差,都是家長的錯。所以各位家長趕快行動起來吧,為孩子做好榜樣、創造條件、鼓勵加油,想信孩子會有驚人的變化。
你家孩子動手能力強嗎?您是怎麼引導孩子提高動手能力的呢?歡迎留言分享參與討論!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我是皮球兒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家庭教育指導師,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