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賞析這幅古畫,值與不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能流傳千古,它承載的是那一個歷史時期無法替代的歷史使命! ———古畫的歷史使命
《步輦圖》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作品,這幅流傳千古價值連城的古畫,一直以來都被專家學者認定為是吐蕃的松贊幹布為了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唐太宗接見他時的情景。作為高中時學歷史的文科生,我們歷史老師也是這麼給我講的,而我以前也從未想過要對前人這種觀點有所質疑,但是近幾年來,在賞析研討古詩詞中,常常會因為一些疑難問題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才有機會再一次認知這幅畫,當我很認真地觀賞了一番之後,突然發現,這幅畫所描繪的內容雖然與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之事有關,但畫面所描述的卻絕非唐太宗接見松贊幹布所派遣的使者祿東贊的情景。那麼,這幅流傳千古的名畫究竟表達了什麼呢?
要真正賞析出一幅古畫的意思,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古人給自己畫作中寄寓深刻的含意,因此他們無論是畫人還是畫物,都不像現代畫家人物就是人物,景物就是景物。譬如:崔白的《寒雀圖》,圖中所畫的「小鳥」,就暗喻了宋仁宗皇帝的子女;《雙喜圖》中的「野兔」,所暗喻的則是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的趙宗實。而今人畫作中絕不會這樣寓意。再譬如古人畫中的「山」、「水」,「雲」、「石」,「花」等,也都有一定寓意的,而今人所畫作中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花」就是花,也絕沒有古人的寓意。正是因為古人在作畫時給予畫中之「事物」有著深刻含義,所以作為今人的們在賞析古畫時,就不能以賞析今人之畫作的方式來賞析古人之畫。
我個人以為,賞析古畫,不僅要熟知一定的古代歷史知識,而是要根據作者所處當時社會所發生的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及社會大環境。了解一定古代歷史知識,那是因為在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歷程中,每一個朝代都會沿用或者借鑑以前各朝代一些的典章制度。譬如,這幅《步輦圖》,從畫中的人物來分析,這裡所牽扯到是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古代歷史知識———商朝的「井田制」。歷史課本上所講商朝的「井田制」隨著鐵製農具和牛耕的利用,到春秋時期逐漸瓦解。其實,我們在對古代歷史的研究中,我國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夏朝所鑄造的代表中央集權皇權的「九鼎」就以依據「井」字方位來擺放。從一些歷史資料可以看出,歷代帝王對於象徵皇權的「九鼎」也是極為看重的。這說明了以「九鼎」所代表的中央集權式的皇權制度一直貫穿了我國世襲制的整個封建王朝社會。熟知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古代皇帝總是把自己兒子分封為王,並分派到各地的小諸侯國去,這些諸侯國的「王」,其實就是九鼎中「井」字外圍的八個小王國,這八個小王國都受處於「井」字中間的最大豫州鼎,也就是中心皇權集中所領導。人常說:「母憑子貴」,所以這八個小王國的分封以及中央皇權集中制的君主以及皇帝後宮中的「嬪妃」有著直接的關係。
了解畫家當時所處的歷史朝代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及社會環境,有助於我們更好更準確地賞析他畫作的所表達表達內容及歷史意義。閻立本是大唐王朝的宮廷大畫師,他的畫自然是為了反映他當時所處時代的一些國家重大事件。由閻立本(601年——673年)生卒之年可知,他所生活經歷的大唐歷史時期,是唐太宗(629年——649年)與唐高宗(649年——683年)在位期間。這個時期的大唐王朝還處於初建時期,還存在著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因此,作為大唐王朝的宮廷畫師,他的畫作自然與大唐王朝的萬代江山社稷有關。在這一段歷史時期,與大唐王朝萬代江山社稷有關的重大事件不只是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這一件,其中包括了五皇子李佑與太子李承乾的謀反,唐太宗傳位給唐高宗,武則天由唐太宗的才人成為了兒子唐高宗的昭儀,逐漸成為皇后等等,作者的這幅畫究竟描繪的是哪一件事呢?從圖中人物分析,應該唐太宗傳位李治,武則天從唐太宗的「才人」成為李治「昭儀」,以及與她後來鑄造象徵皇權的「九鼎」有關。
大唐王朝的武則天,不僅鑄造了象徵皇權九鼎,而且還為安置九鼎舉行了特別隆重而盛大的典禮,更是親自為位於「九鼎」正中心的那個最大的豫州鼎制了《曳鼎歌》。從武則天安置象徵皇權的「九鼎」特意從唐太宗發動兵變取得皇權的「玄武門」而入的整個經過,和她以親制《曳鼎歌》內容詔告後人要以鼎上之法度來傳承皇位。還有一點,那就是在武則天鑄造「九鼎」之前,擔任「豫州刺史」的那個皇子是唐太宗的八皇子李貞。更有趣的是李貞之死,卻是因為反對武則天當政而死,而這一切所暗喻的意思恰恰與閻立本的這幅《步輦圖》相關。
我們還是對畫的內容來做進一步的詳細賞析吧。
展開閻立本的這幅《步輦圖》,我們可以看到,整幅畫的底色不僅全部都是「橙黃」色,而且它還是一幅長方形的橫幅畫作。從我前面所賞析的崔白《雙喜圖》與《寒雀圖》可知,這種橙黃的顏色是皇家專用的特有顏色,而畫之「豎幅」,代指的是立皇嗣;「橫幅」則表明與皇帝的嬪妃有關,所以這幅畫作的內容自然是與皇帝的嬪妃有關。
根據畫家對於整幅畫作的布局,在賞析的過程中,我將其分為左、中、右三個部分。我之所以這麼劃分,是以為古人以「左」為革新派,「中」自然是中立派,「右」是保皇派。當我們展開整幅畫,我們可以看到,佔據了三分之一還有多的左部分,屬於是文字的記述;稍微偏右的中間部分畫了三個人;最右的部分畫的是一群女子圍繞一個坐在「輦」上的男子,也就是歷代專家學者所認定接見吐蕃松贊幹布的「唐太宗」。
(一)《步輦圖》左部分賞析
我們先來賞析這幅畫作的左部分:
這幅《步輦圖》的左部分是文字記述。我們常說:「言為心聲」,文字作為語言的書面表達形式,比畫家筆下顏料更容易讓人明白作者所表達的意思,因此畫家也常常藉助於給自己的畫作題詩寫跋或做篆來表明自己作畫的意圖。前面我已說過,「左」為革新派,「字」,本義是屋內生子,對於皇室來說,他暗喻的就是皇位繼承人的確立。由此可見,畫家精心布局的這些「字」,暗喻是皇子們對於皇位繼承權渴望著更新,也就就是對於皇位繼承權的爭奪。那麼這幅畫作左部分文字的具體內容是:
「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
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
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重裝背
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祿東贊為右衛大將軍,祿東贊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許降文成公主於吐蕃,其贊普遣祿東贊來逆,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詔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妻之。祿東讚辭曰:臣本國有婦,少小夫妻,雖至尊殊恩,奴不願棄舊婦。且贊普未謁公主,陪臣安敢輒取。太宗嘉之,欲撫以厚恩,雖奇其答,而不遂其請。
唐相閻立本筆
章伯益篆」
關於畫作中的這些文字記述,我們依照古人從右向書寫的規律來看,第一行的「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與第二行的「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是上下平齊的。第三行的「 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重裝背」比第一、二行的字在上面要高出四個半「字」,———倘若賞畫的人足夠仔細,一定能夠發現第一、二行的第一個字所在位置處於「十」與「一」兩字的中間,那麼畫家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平齊」,對於「人」來說,則暗喻地位相當的,對於「事」而言,則指性質相同。
第一行字:「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太子」,皇位的繼承人;「洗馬」,太子的侍從官,太子出行前的先導;「武都公」,這裡代指權萬紀。他曾擔任唐太宗第三子李恪與第五子李佑的老師,因在唐太宗面前為皇子李佑謀反請罪而李佑被害。不過,李佑謀反事敗之後居然牽扯出了太子李承乾之謀反。也許正是權萬紀向唐太宗的稟明請罪才是兩位皇子的謀反篡位得以失敗,所以便成了後來的太子李治「出行的先導」。正是因為皇子們政權奪位謀反,才讓唐太宗為大唐王朝皇權的萬代傳承煞費苦心。「李道志」,這裡並非人名,它是指的唐太宗以大唐王朝李姓之「走之兒」馱負「首」讓大唐皇權萬代傳承的遠大志向。而這個遠大的「志」向,與唐太宗的嬪妃燕德妃有關。
第二行字:「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峪」,「中書侍郎」,古代官名,是中書省的長官,副中書令,幫助中書令管理中書省的事務,是中書省固定編制的宰相。「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斷決處理。受此銜者,是唐代非中書令,門下侍中而又實際擔任宰相者。「同三品」及「同平章事」都屬差遣性質,本身並無品秩,任此職者必另兼職事官街。凡五品以上職事官經過皇帝授權即可充任,不受資歷限制,這便於皇帝從中級官吏中選拔親信以分相權。「同三品」一銜,高宗、武后、中宗時期使用最多。
代指從李治為晉王時就侍奉他的李義府,他主張「廢王立武」,後為武則天之心腹。「李德裕」,這裡也非人名,它是指唐太宗以大唐王朝之李姓以「德」治讓左位的「上衣」(上位的嬪妃)配合之「穀物」(嬪妃)而豐饒。
第一句的「武都公」,暗喻以武則天之「公正」,沒有道出姓名的「權萬紀」,隱喻韋貴妃之子,十皇子紀王李慎,他與越王李貞齊名。第二句的「平章事」,「平」,指在氣受阻之後而越過「章」,白與赤之間的花紋,「事」,治事。意思就是在氣受阻之後越過赤與白之間的花紋來治事。沒有道出姓名的「李義府」,古代「義」字是「義」,從代指以唐王朝「李」姓符合公正道德之標準的正義,從下位相背之「戈」的「我」來支持上位之「羊」成為收藏文書的地方。這個相背的「我」,代指的就是「燕德妃」與「武則天」。我們知道,大唐王朝的江山是從隋王朝奪取來的,李淵與李世民作為隋王朝的「臣子」,謀奪君王的皇權江山本來就是非正義的,更何況他們後宮的嬪妃,又都是隋王朝皇戚權臣之女,李世民的後宮更有隋煬帝之女。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以符合大唐王朝「李氏」來傳承皇權江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兩行字不僅暗喻「權萬紀」以皇子老師教導皇子李恪與李佑,與李義府輔助當時的晉王李治所擔負的職業是相同的,同時也暗喻了當時唐太宗的十皇子李慎對於李治繼承皇權與八皇子李貞以「白帝少昊鳳鳥立制」———以隋王朝楊氏嬪妃立制的地位勢力是相當的。這兩行字從字面與暗喻兩方面反應了當時的嬪妃與皇子之爭權和「臣子」們的不同立場,而大唐王朝的皇權要以「李氏」
之合乎正義的道德傳承下去,那是必定要經過一次次「血雨腥風」的洗禮。
第三行字「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重裝背」,這裡的「大和」,並不是唐文宗的年號「大和」,是唐高宗李治於649年繼承皇位,結束了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唐高宗李治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那是因為接納自己父親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並於651年將其封為「昭儀」。從此大唐王朝以《唐大食拜洛樂章》之《昭和》《致和》《顯和》《歸和》《九和》等等一系列之「和」,以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一代女皇武則天,讓大唐王朝的皇權以唐太宗李世民之「李氏」而合乎了正義與道德。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唐太宗的八皇子李貞和她母親燕德妃。是他們在皇子們政權的形勢下,以武則天作為條件,並以與其「相背」的方式與李治「和」為一處共同支撐著大唐王朝的皇權之傳承。大唐王朝之「和」,是從武則天被接回皇宮被封為「昭儀」之時開始的。這裡所說的「大和七年」,應該指的是唐高宗在位的658年.「重裝背」,「重」,《說文解字》作者許慎認為「重」形聲字,從(tǐng)聲東。但從圖形文字來看,構形更像一個彎著腰的人正吃力地用背馱著一個上下綑紮著袋口如包裹狀的東西(「東」),步履蹣跚地往前走,看起來所背的東西異常沉重。「裝」,形聲。從衣,壯聲。本義:行裝。「壯」,男子三十曰壯。「背」,形聲。從肉,北聲。本義:脊背。
「重裝背」,意思就是一個人背負著上下扎著袋口的東西.以下位上衣(嬪妃)支撐上位三十而壯的男人之行裝,因為「背」。這裡意思暗喻的是武則天與堂表姐燕德妃「相背」,一個人背負著讓下兩頭扎了口的東西,並以下位上衣支撐三十歲強壯的唐高宗之行裝與燕德妃相背(至於其中的原因,在圖畫中再做進一步的解釋)。唐高宗生於628年,658年的他三十歲,這一年的十一月,也是武則天的心腹李義府被貶。當時身為「反面人物」的武則天,她不僅背負了李治取了自己父親老婆的「惡名」,倍受朝中各派勢力及嬪妃們的排擠,而且還要背負著篡奪大唐皇權的罪名與表姐燕德妃表面「相背」,李貞聯絡諸王討伐的重負,所以她背負著的是兩頭都扎了口的「東西」(嬪妃),可是她卻不得不以左右襟相覆的「上衣」(嬪妃)來支持唐高宗李治,由此可知,武則天當時的處境是非常艱難的。
隨便說一下,武則天所做一切並不是為了篡奪大唐王朝的皇權,相反的是,她卻是以不合乎正常的「忠義」之舉費盡心血讓大唐王朝皇以「李氏」而萬代永傳。這一點,後面再做祥解。
關於畫中「貞觀十五年春正月甲戌,……而不遂其請。」的這段話,賞畫者可以仔細讀讀,它所寫的是吐蕃松贊幹布派使者祿贊東來迎娶大唐文成公主,而唐太宗卻欲要將琅邪長公主的外孫女許與他為妻,被他以「臣本國有婦」,「奴不願棄舊婦」而拒絕。那麼,唐太宗將文成公主許給松贊幹布,為何還要再將一位公主許與身為宰相的祿東贊呢?他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讓祿贊東為大唐效力,讓吐蕃徹底臣服與大唐王朝。這也是他統一國家的夢想,但不成想卻遭到了祿贊東的拒絕。唐太宗時期的大唐,屬於初建時期,政局不穩,正處於內患外憂的動蕩階段。國內,隋王朝的遺留的「忠臣良將」時刻準備著顛覆大唐;邊國,各族的強大勢力不時騷擾。作為大唐王朝的君主,他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和親,只是求得與吐蕃的邊關安穩,但要吐蕃真正的臣服,只好另尋他法。
我們知道,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句子之間也沒有間隔,但畫家在這段文字的中,卻有著明顯的幾處空缺,譬如:「祿東贊吐蕃使者之相也」與「太宗既許文成公主於吐蕃」之間;「召見顧問進對皆合旨」與「詔以琅邪長公主外孫女妻之」之間;「陪臣安敢輒取」與「太宗嘉之」之間,都空出了一「字」。正是因為這空缺的一個「字」,讓句子之間失去該有的銜接。「字」,在屋內誕子,代指皇位繼承人的誕生。這裡所暗喻的意思是,———皇位繼承人的確立中並非一筆寫盡,而是留有一「字」的「空」缺。
「唐相閻立本筆」,這句話不只是說明這幅畫是閻立本之作,他還表明了大唐王朝以「閻羅王」之手段確立大唐王朝之根本,並將此融入以「筆」寫「字」(確立皇位繼承人)的過程中。其實,從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李貞的「反武」,唐玄宗的「神龍政變」,以及後來「安史之亂」,和大唐中後期的一個個政變,全都是以「血的洗禮」在大唐王朝皇權的萬代傳承過程中來確保「李姓之根本」。
畫幅的最左邊有「章伯益篆」四個黑色的字,那麼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章」,會意。從音十。音指音樂,「十」是個位數已終了的數,合起來表示音樂完畢。本義:音樂的一曲。在繪畫或刺繡上,赤與白相間的花紋叫「章。「伯」,形聲。從人,白聲。本義:排行第一的,老大。「益」,古字形像器皿中的水滿溢而流出,本義為充滿而向外流,後表示增益,本義由「溢」字表示。由滿溢引申,指增加、增多,又引申指更加。由於增加了,得到的好處更多了,所以「益」,又引申指好處。在古漢語中,「益」字還有超出、過度的意思。
伯益,皋陶,也作咎繇,出生地一般有兩個說法,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與之對應的,皋陶的姓氏有兩個說法,一說為偃姓 ,一說為嬴姓。在堯朝時作士 官,享年106歲逝世。後代擔任理官,後代改為李氏(古代以業為氏,始於商朝,最早文獻載戰國時時齊稱獄官為「李」 ,「大理」最早出現於漢朝)。在堯和舜時期任士師、大理官,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即司法長官。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後,協助執政司禹處理領導事務。禹即位,被禹選為繼承人。但皋陶在帝禹之前先死了,未能繼位。皋陶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
唐玄宗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生於山東曲阜,可能葬於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皋陶幫助禹當上了中原華夏的大領袖。禹繼帝位後,為了尊重禪讓制度,推舉皋陶當繼承人,並讓他全權處理政務。禹繼位後,江淮諸國對禹有不滿情緒,他多次巡視江淮,宣講禹功績:「身執耒鍤,以為民先」,不畏艱險,吃苦耐勞,公而忘私,一心為民排除水患,使民安居樂業。終使淮夷畏威懷德,一致擁戴禹。皋陶為開創華夏盛世立下赫赫功勳。但是,皋陶在帝禹二年就逝世了,享年106歲。皋陶死後,大禹又把繼承人定為皋陶之後一一伯益。
「篆」,形聲。從竹,彖( tuàn)聲。從竹,與簡冊有關。本義:即篆書。漢字的一種書體,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
篆,引書也。謂引筆而箸之於竹帛。——《說文》。故史籀所作為大篆, 李斯所作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為繆篆。其實 許君所云八體, 唐元度所云十體,下至 韋績所云五十六種雲, 夢英所云十八種書,皆得之篆也。
鳥書篆素。——左思《吳都賦》。注:「篆書於素也。」
「彖」,會意。字從彑(jì),從豕。「彑」指「豬頭」。豬頭有長吻部,其中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彑」與「豕」聯合起來表示「半包邊的豬嘴」。本義:包邊、包括。
從上面這段
「章伯益篆」的意思從「字」的含義解釋就是一曲音樂終止「白與赤中間的花紋」,以左位側立之人右位之白為排行第一的老大(丈夫的哥哥),在水充滿容器外溢之時以幫助大禹治水獲取增益,讓「半包邊豬嘴」支持「上半竹」作為「引書」(引出正文)。
那麼這四個字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這就要從唐太宗的傳承他的皇位說起。
李貞在他的《金陵感述》中是這樣記述「空聞玉樹傳遺曲」,這一句講述的就是唐太宗是以「空聞」和「玉樹」之傳承的方式,通過「走之兒」馱負「貴」(妃)以打破田(嬪妃)界為樂曲。說的明白一點,那就是唐太宗為了大唐王朝的皇位能夠萬代傳承,他是以「遺曲」來安排的。讓一首「曲子」(音樂)終止於「白與赤之間的花紋」,是以「伯益」(李貞)幫助大禹(李治)治水(嬪妃)患作為「引書」———引出書的正文,即皇位的繼承人。從「伯」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以側立之人右位的「白」,也就是女子丈夫的哥哥作為排行第一的老大,所以,這個「側立之人」代指武則天,「白」,代指燕德妃的兒子李貞。這四個字的真正意思那就是在唐高宗繼位武則天勢力強大「稱帝」時,讓李貞以幫助「大禹」治理水患(後宮奪權)之「反武」成為皇位第一繼承人,以此結束大唐皇位傳承中的第一首「音樂」,也就是大唐王朝皇位傳承的第一個階段。
從唐太宗,武則天,李貞的詩作賞析中,可以看出武則天從唐太宗的「才人」成為唐高宗李治的「昭儀」到「皇后」,再到「皇帝」,那都是唐太宗的有意安排,他的目的就是讓「武則天」以嬪妃之勢力過大,篡奪大唐王朝的皇權「假象」,讓李貞以保皇派之「反武」合乎正義之手段取的皇位的繼承權。只是李貞對吸取大唐皇室之鮮血深惡痛絕,不願為之。李貞的《詠狗蝨》就是對此事的闡述。武則天沒有辦法,只好以反覆廢立李顯與李旦,給李貞製造自己篡權的機會,無奈李貞拒不接受,最後只好以「反武」事件被流放,武則天也因此成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女皇帝。李貞的墓誌中記述中他以「慷慨延首」在「反武」事件做出的犧牲;武則天也在她的《贈胡天師》中也以「延首望靈槎」對自己的表姐道出自己迫不得已無奈。
從唐玄宗二年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之事來說,其實,他追封並非遠古時期的「皋陶」,他真正追封的正是唐太宗的八皇子「李貞」,他之所以追封李貞為「大唐明德皇帝」,是為了遵從武則天《曳鼎歌》中「上玄降鑑,方建隆基」的遺詔,將李貞的後人李白召喚出來,讓他同楊玉環一起終結唐太宗「傳遺曲」中第二首音樂「安史之亂」。
綜上所述,左部分文字是告訴我們唐太宗是在祿東贊拒絕為大唐王朝效力的情況下,為消除大唐皇權萬代傳承過程中的「內患」,平復嬪妃們的爭寵皇子們的爭權,以武則天馱負李治,李貞幫助李治理天下來完成大唐皇權的萬代傳承。
(二)《步輦圖》中部分賞析
我們再來賞析這幅畫的中部分:
畫的中部分畫著三個人,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三個人所站立的位置次序及距離以及神態。
以賞畫者的左右方向而言,最左邊穿著白袍,腰圍黑帶,頭戴有兩翅的軟體幞頭帽,這種帽就是我們所說的烏紗帽,腳穿黑靴;雙手抱於胸前,神態謙恭,面色白淨,略顯稚嫩。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之遙,便是中間的穿著彩袍(少數民族服飾)之人,此人亦腰圍黑帶,不同的是垂下兩穗,頭上帶著一頂圓形的小帽,腳穿黑色靴子;雙手抱於胸前,神態謙恭,面色略黑,兩鬢有黑髮,年齡比穿白衣的略長;向著左前方再跨出一步,便是最右邊的穿著紅袍者,腰圍黑帶。值得注意的是他赤紅的袍子右側露出了一個打了結的白色帶頭,頭戴黑色軟腳幞頭帽,這頂帽子與穿白衣者所帶帽子的區別是後面的兩翅變成下垂帶子,雙手抱於胸前,拿著一個白色朝朝板,也稱「笏」,面色略黑,鬍子濃密,年齡不僅較前兩者長,身體也較前兩者強壯。
這裡我們要著重弄清古人所言的「一步」和穿白袍者與紅袍者頭上所帶「軟腳幞帽」的細微變化,還要弄清穿紅袍者所拿的那塊白色的「朝板」與所穿「靴」之深意。古人的所言的「一步」,是兩隻腳各向前跨出一次的距離,這與我們今天所說向前跨出一隻腳的距離為「一步」是不同的。也就說,穿白袍者向左前方跨出一步就到了穿白色袍子者位置,穿彩色袍子的人向左前方跨出一步,就到了穿紅袍子者的位置。
古人的「一步」相當於現在人的兩步(跨出一隻腳的距離)。
「軟腳幞頭」帽子,是在幞頭之下襯以「巾子」(即假髮),或「木圍頭」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兩腳加厚並塗漆,成為軟腳,使其乎展下垂,行動時則飄動爾雅,為文官與學士所愛戴用。畫中穿白袍者和穿紅袍者戴的雖然都是「軟腳幞頭帽」,但兩人所戴的帽子是有區別的。穿白袍者所戴的帽子後面象張開的兩翅,也就是我們所說「烏紗帽」,它是官帽;而穿紅袍者所帶帽子後面是下垂之帶,是文人和學士所戴。穿白袍者年齡小,為何戴的卻是有兩翅的烏紗帽?而穿紅袍者年齡長,為何戴的卻是帶子下垂的文人學士帽?原因就是位於赤與白之間這個穿彩色花紋衣服者,白與赤兩者的中間。其實,畫中的這三個人本是同一個人,他的服飾位置的變化,暗喻的意思也就是整幅畫最左邊「章伯益篆」這四個小字所隱喻意思。這個穿白袍的年輕人代指出自「白門」或者以「白帝少昊」之稱的八皇子李貞,他向左前邁出一步就成為穿彩色袍子(胡服)之人,代指唐高宗繼位,他為了協助李治治理嬪妃的赴藩之舉;李貞的赴藩,並不是被貶官和流放,而是地位與權力在諸位皇子之上。他赴藩目的就是在地方聯絡各位居於邊陲的各樣與吐蕃諸王的勢力,以反對武則天篡奪大唐王朝的皇權的正義之舉取得大唐王朝李氏對皇位繼承權。然而從穿彩色胡服向左前方再邁出一步,就到了穿紅袍者的位置,暗喻他以「伯益」在幫助大禹(李治)治水(嬪妃)的「反武」過程中是通過殘酷無情戰爭之「鮮血」染紅自己身上的白袍,並在右方留下一個白色的結,獲得的便是「文人學士」手中那個可與皇帝議事的白玉之笏。「笏」,古代臣子記錄君命或旨意,或者將君王之言記錄在笏板上,以防遺忘。前面說過,李貞在他的《詠狗蝨》一詩中表示自己象蝨一樣吸取大唐王朝之血液而變為赤色很反感,所以他對兒子的管教也是十分嚴格的,但他最終還是在接到清點大唐之鼎內人數的通知後,以犧牲五子的「反武」之壯舉將,那些有勢力嬪妃皇子以及支持他們的其他勢力,讓武則天一舉消滅,讓此時的大唐王朝在內患外憂中走向空前的鼎盛,更為李隆基通過「神龍政變」以正義之舉取得大唐王朝李氏皇權鑑定基礎。同時也為「安史之亂」中李白作為之後與楊玉環作為隋王朝楊氏之後的復出埋下了伏筆。所以,畫家將八皇子李貞之赴藩聯絡諸位分封到邊的皇子及,在維護大唐王朝的萬代傳承中,通過兩步走的「反武」之手段由「白袍小生」到「紅袍之士」的過程安排與整幅畫的中間部分,表明了李貞是肩負大唐王朝興亡的中心力量,他所邁出的這兩步,乃是大唐王朝李氏皇權德以傳承關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武則天在他的《唐大食拜洛樂章昭和》中給予他們母子以「德以恆固,功由永貞。」的高度讚譽。
(三)《步輦圖》右部分賞析
下面我們看看畫的右部分的:
這一部分的畫面是一群女子簇擁著一個盤腿坐於「輦」上的男子。男子身穿與畫面底色顏色相近的袍子,頭戴黑色的軟腳幞頭帽,面部有稀疏的鬍鬚,神態祥和,身體肥碩,手裡拿著一個白色布袋,穿著黑鞋的右腳向著左方露出。這一群女子共有九人,統一的著裝,上衣的顏色與畫面底色相近,從胸往下的裙子間雜著從上到下長帶狀的紅色。這九個女子,既不是宮女,也不是舞姬,她們就是唐太宗的嬪妃。其原因就是前面所言,從夏朝以「九鼎」象徵皇權開始,皇帝依照「井田制」之「九鼎」將皇子們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王來控固自己統治。從畫中女子在「男子」身邊所處位置的方向及各種神態,可以看出,她們之間也有黨派之分。我們可以以「輦上男子」為中心將其分為四組……
第一組:位於男子左前方和正前方的兩個女子為一組。這兩個女子距離最近,位於左前方者面向後,位於男子正前方者脖子上套著繩子,兩手抓著「輦」轅,是承載「輦」上男子前行的主要力量,她們的姿勢「背對著背」。從我賞析古詩文時查閱的大量資料中可知,這個面向後者是唐太宗八皇子母親燕德妃,「駕轅者」是武則天。燕德妃與武則天是堂表妹,在殘酷宮廷爭鬥中,她們是以隋王朝皇室宗親之後成為互幫互助友愛仁義一致對外的一個團體,她們本是支持八皇子李貞為皇位繼承人。但在唐太宗傳位給皇子的過程中,武則天被唐太宗當做抓背上夠不著「癢」處的如意與燕德妃達成了協議,以武則天作為燕德妃為唐高宗李治暫居皇位墊付的店錢。而她們則是以「我」之兩個戈相「背」的姿態為了共同目標一致對外,這個共同目標———大唐江山皇權的萬代傳承。這就像一些武打片中兩個俠士背靠著背面對一群圍攻著自衛的情景那樣。武則天之所以煞費苦心地修建大唐王朝的明堂與天堂,鑄造象徵皇權的「九鼎」,並且以九鼎盛大的安置場面特意從李世民發動兵變的「玄武門」曳入的,其用意就是告訴天下人,大唐王朝皇權傳承是從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正式開始的。她還將大唐皇權的後續傳承以鼎法寫進了她的《曳鼎歌》。這其中就有李貞以犧牲五子的「反武」事件和他的後人被武則天賜「虺」姓流放之事,當時流放不只是燕德妃兒子李貞的後人,還有其他嬪妃所生皇子及後人。這就是這幅畫中這九個女子裙子為何都呈現紅色的豎條帶子狀。「裙子」,左位上衣(革新派上位嬪妃)配合右位以口(嬪妃)治事之君的兒子,意思就是指上位嬪妃在配合李世民這個皇帝通過嬪妃治事之兒子。
正是這些嬪妃皇子的鮮血染紅了位於畫幅中間部分李貞身上的袍子,同時也給他與他的後人留下了一個白色的「結」。不信,你可以仔細看看畫中穿紅色袍子男子所站的位置是不是在駕轅女子的正前方?他站在拉「輦」的武則天正前方,擋住了她前行之路,手裡卻拿著臣子與皇帝議事的「朝板」,這說明他的「反武」並不是謀反大唐王朝,相反,還表明了他對大唐王朝的一片赤心忠膽。而要想成為繼承皇位的皇子,需要的就是這一片赤心忠膽,「李貞」血紅色袍子上留下的這個「白色的結」,為後來歷史上著名的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埋下了伏筆。「安史之亂」,是武則天以「上玄降鑑,方建隆基」的大唐鼎法給予當時年僅十一歲的李隆基的詔書,所以李隆基的登基,楊玉環的受寵,都是人為的安排。因為「安史之亂」是唐玄宗遵照武則天的遺詔有意而為,所以他才特意賜予安祿山、史思明兩人這帶有一定寓意的名字。
第二組:位於男子右前方和右側的兩個女子為一組。這兩個女子中在前的一位手執傾斜的長柄屏風扇,身體正面向內稍側,她在男子右側所處的位置與左前方面向後的女子(燕德妃)相同。這個女子就是唐太宗四妃之首的韋貴妃,她的兒子是唐太宗的十皇子李慎,當時與八皇子李貞其名,人稱「紀、越」。李慎與其後人因受李貞「反武」事件的牽連被流放,途中卒。位於韋貴妃身後側立以正面站立在「輦」上男子右側的女子,是韋貴妃的堂姐韋尼子。她與韋貴妃同時進入唐太宗的後宮,被封為「昭容」,是唐太宗的九嬪之一。
第三組:位於輦上男子右後方的兩個女子為一組。這兩個女子中位於前方者正面向著男子緊隨其後。位於她後面的是一位手執一桿紅旗,面向前方的女子,這位女子就是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的長孫文德皇后。古人以「旗杆」作為後宮皇權正中心之所在。身為唐太宗皇后的長孫文德,原本可以以自己的兒子——太子李承乾作為大唐皇權正統的傳承人,怎奈李承乾與兒子李泰爭權,後又因五皇子李佑的謀反被揪出「太子謀反」,因此她雖作為唐太宗的中宮之首,但其所處的地位在唐太宗心中已有所偏移。她手中高高舉起鮮紅的旗幟,難道不是在爭奪皇位繼承權中以兩個兒子——李承乾與李泰的鮮血所染就?再看看這面鮮紅的旗子,迎風飄蕩。從旗子頂端露出的旗杆與旗子穗子位置(在女子後方),熟悉風向的人應該能判斷得出,風向來自於左前方。也就是燕德妃與武則天的方向。前邊的這個女子,應該是唐太宗第七子李惲之母王氏。李惲雖然被誣告謀反,但性質與韋珪之子李慎受「反武」事件的牽連是一樣的。他們並沒有反對太子繼位,屬於以正面向著太子李治的保皇派。
第四組:這一組女子三人,有兩位位於「輦」上男子之身後以力抬「輦」,左側有一女子手執向右傾斜的長柄屏風扇。這三個女子雖為唐太宗的後宮並為唐太宗生育了皇子,但都與大唐王朝有「仇」。這其中有隋煬帝的女兒,另一位是與她同為楊姓的貴妃,能成為李世民妃子,自然也是隋王朝宗親;再有一位就是五皇子李佑的母親——陰妃,陰妃的父親是隋王朝的忠臣良將,他殺了唐高祖李淵五子李智雲,李淵攻破長安,抄了陰妃的家。這三位與大唐王朝不只是亡國之恨,更有滅家之仇,因此在皇權的傳承過程中,她們都屬於革新派中「謀反派」。譬如:隋煬帝女兒所生的三皇子李恪,受房遺愛謀反案牽連;同母弟六皇子李愔受李恪牽連被流放。同姓楊妃之子十四皇子李明捲入章懷太子謀反案;而陰妃之子四皇子李佑更是舉兵謀反。
這裡要說的是燕德妃與武則天,她們母親雖然也屬於楊氏宗親,但她們父親卻為大唐王朝的建立出了力立了功。在大唐王朝建立初期根基尚不穩固的情況下,能有穩固局面的唯有八皇子李貞。他既能與保皇派同心同德共保大唐王朝,又與隋王朝的遺臣沾親帶故,所以唐太宗將他赴藩聯絡諸王尋求外援的最佳人選。由此可見,唐太宗對大唐王朝皇權的傳承真可謂煞費苦心。
那麼,「輦」上所坐的這個男子究竟是不是唐太宗呢?不是!他是唐高宗李治。因為畫家在此幅畫中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唐太宗對皇位的傳承。我們可以看到同,坐在「輦上」的男子並非在長孫文德皇后手中旗杆之正前方,因為長孫文德是唐太宗的正宮皇后。倘若這個「男子」唐太宗,長孫文德應該在他的身後。更何況,武則天與兩位楊妃共同所抬之「輦」以向左(革新派)偏移,而這樣的偏離是與燕德妃母子有關,燕德妃有個志向,———以大唐王朝李氏與隋王朝楊氏作為大唐皇權萬代傳承的根本,所以李貞才以「貞觀之治」的皇位繼承人,成為以「鳳鳥立制」的部落首領白帝少昊赴藩而去。所以李治「暫居」是以隋王朝「楊氏」為大唐後宮之根本,所以他的身後抬「輦」的是唐太宗的兩位楊姓嬪妃。
李貞赴藩成為了幫大禹(李治)治水(嬪妃)的伯益。那麼他幫大禹(李治)治水(嬪妃)的?我們可以看到「輦」上的男子向左露出右腳黑色的鞋底。畫家以此暗喻什麼呢?將右腳伸向左邊讓人看見露出的黑色鞋底。「鞋」是韋珪之「珪」左邊的「王」被「革」,其意思就是讓於右邊的韋貴妃伸向左邊的燕德妃,「革」去左邊之「王」(皇子),而且要看得見「底」,畫家以此暗喻李貞的「反武」事件是有意而為的要將李慎牽扯在內。雖然李慎當時並沒有響應參與,但後來還是以同等之罪將其與後人流放,再說「反武」事件本來就是為了清點大唐皇權鼎內的人數,———有實力可以繼承皇位的皇子,李慎與李貞齊名地位相當,以「權萬紀」暗喻他,是說明他的勢力很大。
李治的手中為何拿著一個小白布袋?
「白」,日出前天色不算。燕德妃之後,代指李貞。
「布」,從父從巾,「巾」,布巾下垂,代指後代。從父親向下所傳的後代。
「袋」,從代從衣。代指以下位左右相覆的上衣(嬪妃)支撐上位之更替。
意思就是以李貞為日(新皇帝)出前天(皇帝,李治)色(一個人馱負一個人,武則天馱負李治)不算,以父親(唐太宗)下傳的後代通過下位上衣(地位高的嬪妃,代指武則天)支持上位之更替。也就是說,李貞才是皇位的繼承人,皇位是要在上位嬪妃(武則天)的支持下完成更替的。這就是唐太宗的九位嬪妃為何簇擁著坐在「輦」上的唐高宗,穿著「血色紅袍」的李貞為何站在正在前行的「輦」正前方。在「李貞」這個「日」未出之前,李治作為「皇帝」只是暫居「客店」過夜而已,這就是李治為何沒有戴皇冠,而是戴了一頂與李貞相同的軟腳幞頭帽。他與李貞原本是要通過李貞「反武」完成皇位的更替,只因為李貞不願成為吸血的蝨子,才不得不「延首」。前面說過,這在武則天《贈胡天師》和李貞的《詠狗蝨》和墓志銘中都有體現,只是我們以文字今意在賞析古詩文中對其產生太大偏差,以至於誤解了作者的本意!
仔細看看畫中女子的腳,那邁開的步子說明她們正在前行。倘若真是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他怎麼會在眾位女子的簇擁下一邊向前走一邊與使者商議公主的婚事,更何況還是商議「出嫁」文成公主出嫁與吐蕃交好「合為一家」這樣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難道作為一國之君的他連最基本待客之禮都不懂嗎?「吐蕃」使者又如何能接受他如此怠慢的行為?!
畫中還有韋貴妃與陰妃手中所持的兩把長柄扇,畫家以此來暗喻什麼?畫中的這把長柄扇,稱為障扇或掌扇,是為蔽日(皇帝)遮塵(三鹿奔跑騰起的飛塵,鹿,代指政權。)而用。也就是說他們是皇帝的遮擋物,換種說法,她們新皇帝取得皇權的障礙。這就是左部分第一行字「太子洗馬武都公李道志」中暗藏「權萬紀」之名的真實用意。李貞要通過武則天支持李治完成燕德妃之「志」,必須越過紀王李慎這個障礙!當然,第二行「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的意思,就是通過旗杆正中(李治)以下位不耕土(武則天)支持右手寫字(確立皇帝)服侍郎,通過李對「義」的收藏,讓大唐李氏以「德」而讓上衣與穀物豐饒。古詩文往往有著字面與隱喻兩層意思。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步輦圖」這三個字。
在這中間部分與右部分的分界處,有「步輦啚」三個字。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啚」,不僅與我們現代的「圖」字不同,與古代的「圖」字也不同。不同之處就是四邊沒有界限。那麼問題來了,在唐代,明明「圖」字已經普遍應用,為什麼畫家還要用「啚」字呢?這只能說明唐太宗時期,並沒有明確大唐四周的疆域,所以他是有志於要把大唐的版圖無限擴展的,完成統一大業的。
「步」,既「步子」,也就是李貞邁出之「步」。「輦」,會意。從車,兩「夫」(男子)並行,拉車前進。本義:古時用人拉或推的車。
「啚」,會意字,上面的口表示區域,下面的部分表示農業。
這三個字的意思很明顯,唐太宗就是要以李貞之「步」與李治之「輦」相配合,通過「反武」事件在皇權的變更中完成皇權的更替並勢力強大的皇子皇孫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讓他們開拓邊疆,從而擴大大唐王朝的版圖。
關於《步輦圖》的真偽之說
關於這幅《步輦圖》也有諸多的真偽之說,說它是宋代臨摹者,無非就是以畫幅左部文字的一些內容作為判斷的依據,譬如:第二行字的「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認定這個「李德裕」是唐文宗時擔任「中書侍郎平章事」之官職的李德裕,又以「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重裝背」斷定是李德裕於唐文宗大和七年對其進行了「重裝背」。從唐文宗自己詩作《宮中題》可知,他的年號是「太和」,「太」字與「大」字不僅只是只是一點之差,其意思也是有區別的。譬如:我們稱呼的「太奶奶」「太爺爺」與「大奶奶」「大爺爺」就有些輩分之差,由此可見,我們的先輩給予自己所造的每一個字都賦予了特定的意思,那麼,我們該如何能夠斷定「大和七年」就是唐文宗的年號呢?更何況,我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也沒有發現唐文宗太和七年的十一月十四日,有與吐蕃和「重裝背」有關的歷史重大事件。卻發現了「十一月十四日」的秘密,———古人以「月」代指太陰之精,比喻皇后,以「日」代指皇帝,因此才有日月之陰陽結合之說。巧的是唐文宗恰恰是大唐王朝(除了武則天與唐殤帝)第十四位皇帝,而大唐的皇后在唐德宗於786年冊封了昭德皇后之後的一百多年,沒有立過皇后,直到唐朝滅亡的前夕,唐昭宗才冊立了何皇后。再看看畫中的「貞觀五年……而不遂其請」這段話,其中三處留有一字的空白。空「字」,就是空缺繼承皇位的皇子。對於皇室來說,自然是不會缺乏繼承皇位的皇子,就算皇帝無子,那還有其他兄弟之子。前面我們提到過,燕德妃的志向是以大唐王朝李氏大(日)之與隋王朝楊氏(月)作為大唐皇權傳承的根本。李姓皇子自然是不缺的,可是隋王朝楊姓的嬪妃就不一定了。譬如:武則天為自己取名「曌」,並且親自稱帝。那還不就是因為支持「日月」相合的下位空缺了(沒有合適的人選)。她在《贈胡天師》一詩中就以「今日星津上,延首望靈槎。」道出了她的不得已,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當時有李貞,李顯與李旦三個符合做皇帝皇子,但他們後宮卻沒有符合標準的隋王朝楊氏嬪妃,只好將皇位的傳承「延首」。再說「七年」吧,「七」的本意是「切斷」,「年」的本意是一個人背負成熟的禾穀。「谷」,代指嬪妃。「七年」的意思就是切斷成熟的禾穀(嬪妃)。為什麼要將成熟嬪妃切斷呢?嬪妃的勢力過大,容易導致後宮篡權。因此這「大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重裝背」,應該是唐太宗對大唐皇權傳承過程的長規劃。至於唐文宗以「太和」為自己的年號,只不過是對先輩唐太宗以「大和」傳承皇權的效仿。至於那個在唐文宗時期任職「中書侍郎平章事」的李德裕,從資料可知,他是太和六年十二月才拜此相職。而他的父親李吉府也是擔任此職;還有擔任太子洗馬一職的權萬紀,他的侄子權懷恩後來擔任他這一官職,由此可知,大唐王朝的諸侯與官職是世襲的。李義府的後人為了表明自己對大唐王朝的一片忠心,為自己的後人取名「李德裕」來完成唐太宗賦予自己的歷史使命那也是情理之中。
還有,憑藉「章伯益篆」四個字就斷定此畫左部分的字為宋代書畫家章友直的篆書,這自然就更不可能。試想,當閻立本畫下這幅畫時,他怎麼可能留下三分之一的空白讓後世的人為他題跋呢?倘若他真留下三分之一空白,那還是一幅完整的畫嗎?再說古人無論是在詩文還是畫作的留名處,都是署自己的名,而不署自己的字,譬如李白,他的詩作署名就是李白,而沒有署名李太白;白居易的詩作署名就是白居易,而沒有署名白樂;我特意在網上翻看一些唐代的畫作,並不見有畫家的署名;宋代的《雙喜圖》《寒雀圖》雖然有「崔白」二字,但也不是以署名而出現,更不是以他的字「崔子西」而標明;明代畫家唐寅的《李端端圖》《江南農事圖》,在畫的題跋詩句之後的署名都是唐寅,而不是唐伯虎。以此推斷,這「章伯益篆」四個字應該不是宋代書法家「章直友,這四個字的意思已經全融入貫穿與畫作的人物之中。
從這整幅畫意分析判斷,這幅畫不僅是閻立本的真跡,而且此畫畫作的時間應在658年的十一月之後。從圖中的李貞由「白衣王子」變成「紅衣壯士」來看,這只是對李貞「反武」事件都一個行動規劃,所以李貞還能手拿「朝板」攔道與唐高宗議事,但在真實的「反武」事件中,李貞和兒子李衝卻是以被武則天「懸首於城門」示眾而「延首望靈槎」。武則天並不是一個壞女人,從閻立本這幅畫可以看出,是她以一個女子瘦弱的身軀,以前方引路人馱負李治行走在唐太宗為大唐皇權傳承規劃的道路上,儘管她的一些做法過於「狠毒」,但有誰能夠體諒她的迫不得已和無可奈何呢。儘管她成為了中國歷史第一個女皇,可她在她的《贈胡天師》一詩中以「高人也高志,山服往山家」,道出了她與表姐燕德妃在後宮一路行走的艱辛,以「迢迢間風月,去去隔煙霞。」道出自己在打擊嬪妃,殘害皇子迫不得已的無奈,尤其是對於「反武」事件中失去性命的李貞父子,她更是痛悔不已。正是因為如此,她力排眾議,修建了唐大明堂,天堂,要完成燕德妃與李貞以隋王朝楊氏之「鳳鳥立制」讓大唐王朝圖騰的之志;她鑄造九鼎,並將皇位傳承以鼎法詔告後人。可是她的良苦用心及所做所為一直都被人們所誤解所歪曲。閻立本的《步輦圖》是在告訴後人,武則天,她是大唐王朝那個駕轅負重前行的人。沒有她的忍辱負重,就沒有大唐王朝九百多年的歷史壽命;沒有她的忍辱負重,就沒有大唐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繁榮與昌盛。
武則天,她是大唐王朝的功臣,而不是我們今人依舊「口傳筆伐」篡權了大唐皇權的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