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上歷史課時,講到文成公主入藏這段,讓我有種天朝上國的榮譽感。什麼松贊幹布多次懇求,什麼促進了藏族文化,經濟的繁榮。然而長大後漸漸疑惑,歷史真的如此嗎?教科書怎麼可能錯呢,只不過他只講了想讓你知道的部分,卻隱藏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首先,松贊幹布為什麼求婚?不得不說他真是一代人傑,貞觀3年(629),松贊幹布繼任贊普(吐蕃最高統治者),之後厲兵秣馬,平息各地叛亂,陸續徵服蘇毗、多彌、羊同等部落,試圖一統吐蕃。貞觀八年(634),松贊幹布於內亂未平時,為謀求我中土大國支持,遂向太宗皇帝請婚,遭拒!未幾,再次求婚,亦未獲準!後來松贊幹布見軟的不行,來硬的了,他兵發鬆州(今四川松潘),被唐軍所敗,和親之議也就暫時擱淺了。貞觀十四年(640),松贊幹布以武力一統吐蕃,大亂之後急需大治,想要大治則更需借重我中土之力,遂陳兵邊境,再度遣使請婚,並將工匠、農書、文教、政體等方面的幫助列為嫁妝。這就是他多次懇求公主下嫁的由來。
之後為什麼唐太宗又同意了呢,說好的犯我大唐,雖遠必誅呢?因為大唐帝國正遠徵高麗,且因東西突厥內亂,大唐趁此絕佳機會發兵討伐,實無餘力三面開戰,再與剛剛一統兵鋒正盛的吐蕃交兵,不得已才同意和親。而且大家看看地圖,吐蕃地處西藏高原,這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因為高反的存在,吐蕃已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畢竟我們去旅個遊還要氧氣瓶呢,不能指望大唐軍隊一邊克服高反一邊打仗啊。
貞觀15年(641)唐太宗將文成公主下嫁松贊幹布,同行的還有大量農業文化方面的書籍和工農業的人才。對松贊幹布來說,他娶到了大唐的公主(雖然是宗世女,並非太宗女兒),榮耀加身。對吐蕃而言,獲得了許多無價的知識,與大唐的距離拉近了。正如詩中寫道:自從貴主和親後,一般胡風似漢家。
那對於大唐和文成公主而言又獲得了什麼呢?當然,和親迎來了兩國幾十年的和平,雖然不是因為一位女子,實實在在因為大唐的強盛。(松贊幹布的妃子可不止一個文成,他還迎娶過象雄國的公主,而且他的妹妹就嫁給了象雄王,貞觀十八年,松贊幹布滅象雄國,殺死象雄王)
文成公主怎麼樣呢?拋開歷史貢獻,拋開國家,她很苦,特別苦。十六歲便跋山涉水遠嫁吐蕃,從此永別故裡。可她與松贊幹布十年夫妻,相處的時間滿打滿算也不足三年,之後的三十年歲月裡更是孤苦伶仃,沒有孩子。確實,她對藏族同胞的貢獻被世代銘記,可她生前的悽苦又有幾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