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階段性竣工

2020-12-24 騰訊網

11月20日,瀋陽故宮博物館組織實施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2020年度階段性工程質量驗收工作。驗收成員一致認為施工過程控制的比較嚴格,總體對內簷彩畫的現狀保護及裱糊、外簷彩畫重繪部分繪製的圖樣及效果滿意。

瀋陽故宮彩畫修繕工程方案編制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彩畫專家陳青在數次現場勘察的基礎上,根據油飾、彩畫保存現狀,確定了本期彩畫工程對介祉宮、頤和殿等外簷彩畫進行修復重繪,對太廟東配殿、十王亭等歷史價值悠久、文物價值較高內簷彩畫進行現狀保護修復,對介祉宮、頤和殿室內裝修進行裱糊。由於工程項目涉及建築數量較多,為了在施工期間保證旅遊開放服務,加快工程進展並保證施工質量,項目分為兩年實施。2020年施工時間為6月28日至11月20日,實施範圍為東路鑲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東奏樂亭、西奏樂亭,東所垂花門、介祉宮、頤和殿。

內簷彩畫的現狀保護

內簷彩畫相比外簷彩畫保存環境較為穩定,所以普遍較為持久,現狀保護的措施主要為除塵、加固等。今年實施的保護對象有十王亭內簷以及東所垂花門外簷燕尾枋。在遺產監測中發現十王亭山牆四架梁和雙步梁上有彩畫遺存,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根據模糊的卷草紋樣判斷應該屬於比較有特色的關外彩畫。於是在編制彩畫二期方案的時候,將十王亭的內簷彩畫納入現狀保護的工作內容。

保護前後對比

保護前後對比

東所介祉宮、頤和殿室內裱糊

裱糊是指對室內窩紙重新進行裱糊。根據現狀勘查發現,東所介祉宮、頤和殿,中路飛龍閣、翔鳳閣內簷頂棚框架有糟朽情況,裱糊紙整體性受到破壞。宮廷室內做裱糊的形式流行於清晚期,重要建築多為綠色夔龍萬字不到頭銀印花紙裱糊表面,理政空間及佛堂空間多大白紙裱糊。新中國成立後的維修中,把原清代室內裱糊改變為牛皮紙打底,裱糊多層大白紙的做法,雖然介祉宮、頤和殿裱糊表面也使用了印花紙,但破損嚴重,不能體現清代晚期宮廷建築室內裝飾的歷史原狀及使用功能,損失了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根據北京故宮目前保存的室內舊紙裱糊,作為後宮生活區域清末銀印花紙裱糊的範例,對瀋陽故宮東所介祉宮、頤和殿內裱糊進行復原修復。首先清除破損裱糊層,室內做四白落地裱糊。頂棚底層裱高麗紙一道,布一道,蓋面綠色夔龍萬字不到頭銀印花紙兩道。

外簷彩畫重繪

外簷彩畫重繪之前,地仗工序必不可少。地仗是對傳統建築木構件外層的保護性措施,有「一麻五灰」的講究,即一層麻和五層灰,從下往上順序為:捉縫灰、掃蕩灰、麻、壓麻灰、中灰、細灰,之後還有磨細灰和鑽生油這兩道工序。「披麻」是地仗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具有明顯傳統特色的程序,即在灰層上面粘上一層麻,起加固整體灰層,增強拉力,防止灰層開裂的作用。而地仗之前,還有砍淨撓白(對木骨表面的舊油皮進行處理)、下竹釘、汁漿等多道工序。

砍淨

撓白

下竹釘

梳麻

披麻

壓麻灰

磨麻

為了遵循「不改變原狀」的文物保護修繕原則,本期工程在材料上,堅持使用彩畫傳統礦物質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綠、章丹、銀珠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建築原有彩畫為基礎,同時參考歷史資料並結合清代官式做法進行調整,使之更加符合建築的歷史原貌;在工藝做法上,多次組織召開油飾彩畫工程專家論證會,聘請國內具有優秀彩畫施工技術的匠師參與到施工中,堅持採用傳統的清代官式彩畫工藝做法,確保地仗及彩畫的質量。

瀝粉

刷色

貼金

東所垂花門修繕前後對比

頤和殿維修前後對比

介祉宮維修前後對比

東路旗亭維修前後對比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表示,為了提升公眾的古建築知識水平,讓更多的普通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瀋陽故宮根據維修工序和工程進度,分別於6月30日、8月5日、9月13日、10月25日舉辦了4次文物保護工程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同時邀請央視新聞直播間來到瀋陽故宮東所頤和殿、介祉宮的油飾彩畫保護修復現場,帶領全國觀眾通過「雲端」近距離觀摩古建築彩畫修復工藝。本期工程2021年施工計劃時段為3月1日至7月30日,實施範圍為東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黃旗亭、鑲黃旗亭、正紅旗亭、東大門;中路飛龍閣、翔鳳閣以及太廟東配殿內簷保護。在施工過程中,將繼續組織開展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繼續組織現場直播活動,請社會各界繼續關注我們的彩畫保護修復工程,同時期待更多社會公眾走進瀋陽故宮,參與到古建築保護修復中來,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共同守護好瀋陽故宮這一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瀋陽故宮油飾彩畫修復四大看點
    瀋陽故宮博物館供圖瀝粉是古建築彩畫傳統工藝。遼瀋晚報記者查金輝攝瀋陽故宮完成東所頤和殿明清最高等級彩畫和璽彩畫修復重繪,東所介祉宮、頤和殿室內裱糊及太廟東配殿、十王亭等內簷彩畫現狀保護,明年將繼續實施古建築保護修復二期工程。
  • 沈故宮展現古建築修復工藝「過譜子」 重繪明清最高等級彩畫和璽彩畫
    6月30日,遼寧省文物保護工程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迎來首批體驗者。30餘位新聞記者走進東所頤和殿修繕現場,近距離觀摩體驗古建築油飾彩畫的「過譜子」等修復工藝,了解彩畫和文物修繕的原則、理念。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 今年聯辦特展
    今年,瀋陽故宮將會進一步提升環境,種植與古建築相融合的植物和花卉;更換景區夜間照明電線;維修景區無障礙通道和防滑臺階等等,讓市民和遊客擁有更舒適的參觀體驗。同時,今年瀋陽故宮的文創產品種類將力爭達到1100種,產業收入850萬元。
  • 瀋陽故宮實現100%對公眾開放
    10月5日上午,瀋陽故宮舉行盛京太廟建築群修繕工程竣工暨「清代皇帝的首座家廟」展覽開幕儀式,吸引大量中外遊客的目光。盛京太廟的對外開放,也標誌著瀋陽故宮實現了100%對公眾開放。盛京太廟是清代首座皇家宗廟。初建於皇太極時期,原地處盛京城東門外,主要供奉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四位先祖神位。清定都北京後,所有神位奉遷北京太廟。
  • 順義區古建築彩繪施工人員優質商家
    5 劉樹林;;首都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十年回顧與展望[A];繼承 發展 保護 ——北京博物館學會保管專業十年學術研討紀念集[C];2010年古建築風水學不僅在我國古建築有重要的影響,也浸透了如今的建築規劃設計。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為求好風水好環境,人們都願意費心機,對理想生活環境的追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永恆主題。
  • 養心殿的修復,運用「八大匠作」,在故宮古建築修繕中的一次創新
    養心殿後殿穿堂內景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正式啟動了「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下文簡稱「養心殿項目」),其目的簡而言之就是恢復養心殿區的建築與環境健康,讓其更好、更長久地保存下去。而與以往的古建築保護項目不同,此次養心殿項目更強調研究性與科學性。
  • 中法合作公輸堂古建油飾彩畫保護修復培訓班結業 法國學員談感受
    中法合作公輸堂古建油飾彩畫保護修復培訓班近日順利結業。本期培訓班學員共20名,其中來自法國方面的學員共有5名。一位法國學員說:「這次經歷讓我對中國的一切產生了熱情」。  公輸堂內一個很小的套鎖梅花 竟由24件形態各異的花瓣組成  公輸堂位於西安市鄠邑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僅存的小木作天宮樓閣式古建築。
  • 2020年故宮整體開放面積將擴大到80%
    2016年,養心殿研究性保護工程啟動。而至今,故宮的施工隊伍卻遲遲沒有「進駐」養心殿。那麼,這兩年8個月的時間裡,故宮人在做什麼呢?讓我們來聽聽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怎麼說。「此前,我們在研究性保護方面已經從可移動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複方面得到了有效的經驗。比如,故宮文物醫院的『開張』,在動工修復文物本體之前,項對文物進行分析、檢測、探傷,建病例、出診斷、研究修複方案,徹底『體檢』之後再下手修復。」單霽翔表示,古建築的修復也要借鑑這方面的成功經驗。
  • 故宮太和殿年初大修 重繪彩畫更換琉璃瓦
    後年十月竣工  俗稱「金鑾殿」的故宮太和殿將於明年年初啟動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繕工程。昨天,記者從故宮了解到,該殿大修工程的論證工作已完畢,修繕方案也已獲得國家主管部門批覆,預計最快在明年1月初開始啟動前期的腳手架搭建工程  棄用傳統修繕工序  「落架大修」是中國古建修繕工程常用的工序,但此次大修卻不會採用整體落架的方式,即不會採取將建築各部件按照嚴格順序拆下,然後再按拆時順序逐一「組裝」。
  • 故宮太和殿維修工程將步入實施階段計劃工期兩年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28日於此間介紹說,故宮太和殿維修工程「將運用傳統材料工藝技術和現代科技保護材料技術相結合進行保護維修」,工程將很快步入實施階段,計劃工期兩年。他表示,「有決心、有信心把太和殿保護維修工程做成名副其實的優質工程」。    位於紫禁城南北中軸線的最顯要位置的太和殿,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古代建築物,是明清兩朝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
  • 故宮東、西六宮啟動古建「零修」,修繕將在這一重要慶典前完成
    記者昨日(3月28日)從首開旗下的房地集團獲悉,故宮現已經啟動了東、西六宮古建築的下架油飾保養。太極殿、儲秀宮等宮殿不久就將以更「健康」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工人們這是在顛砍油皮(砍活),這屬於古建傳統油漆施工工藝裡的一環一一砍活,是將舊油漆和地仗(油飾前的基層)按規範清除乾淨。」站在柱前的房地集團總承包部故宮項目(部)項目經理王旭向記者揭秘。地仗工藝,是中國古建築油漆作傳統營造技藝中的一種特殊工藝,通俗地講,就是為木構件穿上一層「防護衣」,以更好地對其保護。
  • 故宮太和殿完成正脊合龍 「鎮物」寶匣被放回
    紫禁城主要建築都有寶匣放在正脊作為「鎮物」 故宮大殿此種物品已被歸位 除金錁和五經外——  「太和殿修繕紀事」入「鎮物」寶匣  太和殿正吻已安裝完成 但「十一」還不能參觀 其餘建築寶匣也將復位 體現保護古建本體與傳統文化
  • 故宮600歲生日背後,這位匠人默默無聞堅守7000天
    他就是李永革,原任北京故宮修繕技藝部副主任,同時還是"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遺傳承人。他主要負責的是,古建築營造技藝「八大作」中的,油漆作、彩畫作和裱糊作的工作。油漆作就是指,對門窗、柱子、大門等木構件的油飾施工。
  • 故宮太和殿修繕工程年底啟動
    據京華時報報導昨天,故宮博物院負責人向北京市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匯報工作時表示,今年年底將啟動太和殿的修繕工程。  據故宮博物院工程管理處張克貴稱,太和殿修繕工程將於年底啟動,其它兩大殿也將進行修繕。三大殿的修繕工作將輪流進行,不影響遊客參觀。
  • 故宮太和殿百年大修工程過半(圖)
    「這標誌著金鑾殿百年大修工程完成近六成。」昨天,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晉宏逵透露,明年奧運前,彰顯皇家氣派的太和殿有望重新迎客。寶匣半個世紀後「回家」  此次安放在太和殿正脊中心的寶匣為銅鎏金質地,抽屜樣式,表面雕有龍紋,體積大約是25釐米×30釐米×8釐米。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在宮牆內外,打撈歷史記憶的碎片,解鎖中華文明的密碼  2016年播出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展示了紫禁城裡的奇珍異寶,也借著紅牆裡的貓、樹上的杏以及文物修復人員的手,讓「歲月靜好」變得真實可觸。跨年熱播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再次聚焦故宮匠人與學者,細膩地呈現了古建築修繕的過程和技術,將數百年新舊交替的時光凝練出一個雋永片段。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瀋陽故宮的歷史變遷
    提到「故宮」,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實,能稱之為「故宮」的,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宮(又叫「南京紫禁城」),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瀋陽故宮
  • 故宮太和殿大修竣工重開放 首次放「鎮物」(圖)
    太和殿的彩畫規制為皇家最高等級——「金龍和璽」。太和殿相當於故宮的「眼珠子」,如何保證糾錯不犯錯呢?「古建的內外簷彩繪是協調的,而太和殿的內簷彩繪依然保留了康熙時候的原狀。」故宮古建修繕部主任李永革說,專家便根據殿內彩繪及老圖片等史料記載,按「斬砍見新」(一種傳統工藝,即,用特製的小鏟刀將木結構表面的彩畫砍掉,為了比較徹底地清除原來的彩畫——編者注)技術,去掉彩畫油皮、油灰,原汁原味地恢復了最高規格彩畫的皇家氣勢。  彩繪是種專業性極高的手藝,70多歲的老專家也被故宮返聘回來,親自按照內簷彩繪起「譜子」,之後工作人員再按照樣子,一點點地謄在外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