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瀋陽故宮博物館組織實施瀋陽故宮古建築油飾彩畫保護修復二期工程2020年度階段性工程質量驗收工作。驗收成員一致認為施工過程控制的比較嚴格,總體對內簷彩畫的現狀保護及裱糊、外簷彩畫重繪部分繪製的圖樣及效果滿意。
瀋陽故宮彩畫修繕工程方案編制負責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彩畫專家陳青在數次現場勘察的基礎上,根據油飾、彩畫保存現狀,確定了本期彩畫工程對介祉宮、頤和殿等外簷彩畫進行修復重繪,對太廟東配殿、十王亭等歷史價值悠久、文物價值較高內簷彩畫進行現狀保護修復,對介祉宮、頤和殿室內裝修進行裱糊。由於工程項目涉及建築數量較多,為了在施工期間保證旅遊開放服務,加快工程進展並保證施工質量,項目分為兩年實施。2020年施工時間為6月28日至11月20日,實施範圍為東路鑲紅旗亭、鑲藍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東奏樂亭、西奏樂亭,東所垂花門、介祉宮、頤和殿。
內簷彩畫的現狀保護
內簷彩畫相比外簷彩畫保存環境較為穩定,所以普遍較為持久,現狀保護的措施主要為除塵、加固等。今年實施的保護對象有十王亭內簷以及東所垂花門外簷燕尾枋。在遺產監測中發現十王亭山牆四架梁和雙步梁上有彩畫遺存,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根據模糊的卷草紋樣判斷應該屬於比較有特色的關外彩畫。於是在編制彩畫二期方案的時候,將十王亭的內簷彩畫納入現狀保護的工作內容。
保護前後對比
保護前後對比
東所介祉宮、頤和殿室內裱糊
裱糊是指對室內窩紙重新進行裱糊。根據現狀勘查發現,東所介祉宮、頤和殿,中路飛龍閣、翔鳳閣內簷頂棚框架有糟朽情況,裱糊紙整體性受到破壞。宮廷室內做裱糊的形式流行於清晚期,重要建築多為綠色夔龍萬字不到頭銀印花紙裱糊表面,理政空間及佛堂空間多大白紙裱糊。新中國成立後的維修中,把原清代室內裱糊改變為牛皮紙打底,裱糊多層大白紙的做法,雖然介祉宮、頤和殿裱糊表面也使用了印花紙,但破損嚴重,不能體現清代晚期宮廷建築室內裝飾的歷史原狀及使用功能,損失了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根據北京故宮目前保存的室內舊紙裱糊,作為後宮生活區域清末銀印花紙裱糊的範例,對瀋陽故宮東所介祉宮、頤和殿內裱糊進行復原修復。首先清除破損裱糊層,室內做四白落地裱糊。頂棚底層裱高麗紙一道,布一道,蓋面綠色夔龍萬字不到頭銀印花紙兩道。
外簷彩畫重繪
外簷彩畫重繪之前,地仗工序必不可少。地仗是對傳統建築木構件外層的保護性措施,有「一麻五灰」的講究,即一層麻和五層灰,從下往上順序為:捉縫灰、掃蕩灰、麻、壓麻灰、中灰、細灰,之後還有磨細灰和鑽生油這兩道工序。「披麻」是地仗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具有明顯傳統特色的程序,即在灰層上面粘上一層麻,起加固整體灰層,增強拉力,防止灰層開裂的作用。而地仗之前,還有砍淨撓白(對木骨表面的舊油皮進行處理)、下竹釘、汁漿等多道工序。
砍淨
撓白
下竹釘
梳麻
披麻
壓麻灰
磨麻
為了遵循「不改變原狀」的文物保護修繕原則,本期工程在材料上,堅持使用彩畫傳統礦物質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綠、章丹、銀珠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建築原有彩畫為基礎,同時參考歷史資料並結合清代官式做法進行調整,使之更加符合建築的歷史原貌;在工藝做法上,多次組織召開油飾彩畫工程專家論證會,聘請國內具有優秀彩畫施工技術的匠師參與到施工中,堅持採用傳統的清代官式彩畫工藝做法,確保地仗及彩畫的質量。
瀝粉
刷色
貼金
東所垂花門修繕前後對比
頤和殿維修前後對比
介祉宮維修前後對比
東路旗亭維修前後對比
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表示,為了提升公眾的古建築知識水平,讓更多的普通公眾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瀋陽故宮根據維修工序和工程進度,分別於6月30日、8月5日、9月13日、10月25日舉辦了4次文物保護工程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同時邀請央視新聞直播間來到瀋陽故宮東所頤和殿、介祉宮的油飾彩畫保護修復現場,帶領全國觀眾通過「雲端」近距離觀摩古建築彩畫修復工藝。本期工程2021年施工計劃時段為3月1日至7月30日,實施範圍為東路左翼王亭、右翼王亭、正黃旗亭、鑲黃旗亭、正紅旗亭、東大門;中路飛龍閣、翔鳳閣以及太廟東配殿內簷保護。在施工過程中,將繼續組織開展公共示範和觀摩體驗活動,繼續組織現場直播活動,請社會各界繼續關注我們的彩畫保護修復工程,同時期待更多社會公眾走進瀋陽故宮,參與到古建築保護修復中來,增強文物保護意識,共同守護好瀋陽故宮這一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