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兩天,和一位在4s店工作的朋友聊天。當聊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的時候,他無意中提到了一件往事。他的朋友中,有一位是做市場經理的,年輕有為,工作表現十分出色,但是有一個弱點——不擅長管理自己的情緒。因為太過情緒化,這位市場經理曾經在多年以前得罪過一位主機廠的領導。結果,在他去新店面試的時候,領導還記著當年的事情,一句話就把他刷下去了。
這位市場經理的故事,其實挺具有代表性的。生活中有很多和他相似的人,工作能力十分出色,卻唯獨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有的人表現在隨意向同事或者領導發脾氣,有的人表現在回到家對另一半發脾氣,還有的人會把一些消極負向的情緒內化,演變成抑鬱症、躁鬱症、焦慮症、飲食失調症、邊緣型人格障礙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因此,了解「情緒」是什麼,以及學習如何控制「情緒」,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2、
《情緒》這本書,作者是全球權威情緒專家莉莎·費德曼·巴瑞特教授。她不僅是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加拿大皇家學會兩院院士。
在情緒這個領域,巴瑞特教授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論證,提出了本書中最重要也是最具顛覆性的觀點——情緒建構論。
按照傳統的認知,大多數人可能都會覺得情緒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是受外界環境左右的。當某些正向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就會很開心,比如因為工作表現優異,被升職加薪。而當另外一些負向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又會很難過,比如在和家人的相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不愉快。
如果情緒是被這樣的被動機制觸發的,是具有固定模式的,我們當然就很難掌控自己的情緒。但是,巴瑞特教授的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全新的顛覆性觀點——情緒是被我們自己構建的。
在每個清醒時刻,我們的大腦都會根據過去的體驗、根據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根據我們的社會文化背景,構建自己對一件事情的情緒反應。
這樣也就能很好地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面對同樣的事件,不同的人情緒反應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考試失利,或者工作出現問題。有的人會虛心吸取教訓,總結經驗,越挫越勇。有的人就會悲觀消極,開始自我貶低、自暴自棄。這是因為不同的人,構建的情緒實例是不同的。
所以,並不是每天經歷的事情影響了我們的情緒,而是情緒影響了我們對待事物的看法和方式。情緒不是我們對這個世界做出的反應,而是我們自己構建出來的世界。
既然情緒是我們自己構建的,我們自然也就可以通過後天學習、調整來掌控自己的情緒。在本書中,巴瑞特教授還介紹了諸如情緒粒度、內感受網絡等專業性概念,以及如何調控情緒的一些方法。
因為這本書專業性比較強,在前面幾章引用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以及實驗方法,可能讀起來會相對困難一些。不過,如果能堅持讀完,還是對自身挺有幫助的。畢竟,想要改變行為,首先要扭轉認知。因此,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