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情緒我做主》
作者:Mcmillian
人的每一種情緒就像是音階中的每一個音符,它們可以和諧或不和諧地組合。
如果心理治療師和來訪者理解情緒是如何工作的,那麼每一種情緒都可以作為資源加以運用;
但當我們阻滯於一種情緒或者一種情結中時,問題便產生了。有一些健康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走出糾纏於某種情緒的狀態,情緒轉換法就是其中的一種。
《黃帝內經》中曾經提及「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的以情勝情的理論,但這樣一種理論似乎並不被現代心理諮詢與治療所接受。
本書作者McMillan博士在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這本關注不同情緒之間如何相互轉化的簡明指南。
相信本書的出版一定會給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的同行們帶來一種嶄新的視角和技術,幫助其更好地提供臨床服務;
也一定會給受情緒問題困擾的讀者們帶來一種新方法,幫助其在每天的練習中不斷進步,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02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
作者:Judith.S.Beck
囊括了作者朱迪·S·貝克博士豐富的臨床治療、教學與督導經驗,以及15年來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進展。
以清晰的筆觸、明了的語言全面地展現了認知行為療法的重要內容,並輔以大量對話示例及明晰的圖表。
除此之外,關於行為激活、家庭作業、治療關係及更多內容的介紹讓《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第2版)》變得更加無與倫比。
無論你是一名學習認知行為治療的學生,還是一位有經驗的臨床治療師,這本書都值得從頭到尾一讀再讀。
03
《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
作者:雅羅姆
這本《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為lrvin Yalom教授的最新著作,是他寫給新一代治療師的信。
他從自己幾十年的臨床筆記中選取了85則建議,匯集了臨床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觀點和技術,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經驗傳遞給下一代治療師。
心理治療並不是生活的代替品,而只是生活的預演。
治療關係的親密性具有多重目的:它給病人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使得他們能夠儘可能充分地表達自己;而且,在充分表達自己之後,它還提供了被接受和理解的體驗;
04
《人生腳本》
作者:東野圭吾
本書是溝通分析創始人伯恩最重要的著作,講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時候「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腳本,又如何踐行「失敗者」的角色。
伯恩與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張是,心理治療不應該僅僅是使人好受一點或是更適應一點,而是要徹底改變原有的腳本命運,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你新認識了某個人。你說「你好」。對方也說「你好」。接下來你會說什麼?你又會做什麼?你會匆匆離去嗎?你會主動交流嗎?還只是等著?還是什麼?
好吧,在本書中,艾瑞克·伯恩說,無論你接下來做了什麼,都取決於你的「腳本」。
腳本的內涵相當深厚。本書是一本經典著作,因為腳本這個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學及溝通分析領域被提出。
05
《戰勝抑鬱的十二堂課》
作者:盧森瓦德
本書作者曾被診斷為重性抑鬱障礙,其生活的大部分時光都伴隨著抑鬱的煎熬。
本書基於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及有關抑鬱的科學信息而寫成。
書中配有大量幽默的卡通插圖,讓讀者對抑鬱有更清楚的了解,並且告訴讀者如何去面對抑鬱。
本書適用於那些感到自己正經受抑鬱或有情緒問題的人。它能幫助讀者決定自己是否應該尋求醫學幫助。
如果你已經被診斷為抑鬱症,本書將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緒狀態,理解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本書也是給抑鬱患者家人和照顧者的指導手冊。它將幫助人們理解患者在經受些什麼,以及如何給予他們更多支持。
覺得本期不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