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官司又如何?被仇恨捆綁,毀掉孩子身心健康的離異父母

2020-10-27 兔子哥職場生活記

已離婚的父母,有時會因為假日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分配無法有共識,而選擇對簿公堂。 身在這些處境下的孩子,在我面前會一派輕鬆地說:「跟誰在一起幾天我都無所謂,他們不吵架就好了」,這些孩子的父母則會告訴我:」我很努力不 讓孩子涉入,不在孩子面前談目前的司法進度」,甚至會說孩子在校學習正常、成績優秀,或是異口同聲地說:「孩子沒有受到影響」。

很多父母離婚後,往往帶著無法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的愧疚,以及帶著對另一方的憤怒與鄙視而生活著。 即使分開了,如果在孩子照顧等重大事項上無法協商,還是會選擇訴諸法律,在司法現場上相互廝殺。 然而,離異家庭的孩子身心,真的不會受到父母的衝突所影響嗎?

孩子的無所謂,是「有所謂」的偽裝

與在家事法庭纏訟的父母工作時,父母會談他們在子女會面方案的各自堅持,抱怨孩子在兩個家的生活不如自己預期,並各自戴著濾鏡傾聽孩子分享與另一方父母的生活。 不過,這往往容易產生誤會:孩子體貼另一方父母經濟上的辛苦,卻被解讀成另一方苛刻孩子;孩子討好雙方的言語,成為了父母攻擊彼此的素材。 試想,來回兩個家的孩子,心裡會好過嗎?

對於這些一派輕鬆或冷靜訴說「我無所謂」的孩子,當我再往下探問時,他們則說:「父母因為我的事情(如親權、會面、撫養費、變更姓氏等)而有所衝突 ,我怎麼可能真的無所謂呢?」其實,孩子的「無所謂」,可能是「有所謂」的偽裝;「無所謂」會讓他可以堅強,「有所謂」反而會讓他情緒不穩定。 孩子的心情是很矛盾的,於是假裝「無所謂」,就成為他心理調適的一種方法。

在我十多年來接觸這些父母與孩子的經驗中,見過不少原本可以給孩子很好學習成長資源的父母。 若不是因為父母與家事法庭惡鬥太久,這些資質優秀、環境資源充足的孩子,其成長應是一帆風順、未來可期。 然而,孩子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如停止補習、轉換學校等來協助父母的紛爭儘快落幕。 我甚至見過有些孩子在國中就罹患憂鬱症,並有自傷行為,身心失衡到需要住院,此時父母才願意停手。 最終,父母衝突的代價是孩子在承受。

父母拉起封鎖線之必要

孩子為何會涉入父母的家事紛爭? 有的孩子是被迫,有的孩子是自願加入。

有些父母告訴我:「沒辦法了,我們已經走到這裡,回不了頭了。這是孩子的命,因為對方告我,這是個事實,我不該跟孩子說謊,孩子有知的權利,所以 我一五一十告訴孩子」。 這樣的父母也常主動要調解委員、要法官傳孩子來作證。 身為專業人員的我們,有多不希望孩子現身於這樣的場合,但父母卻要孩子為了他們走進法庭。

有的孩子是努力用自己來牽起父母的手,希望父母別再鬥了。 但父母的「合不合」該由父母自己處理,當孩子的位階跑到父母之上,就會變成心裡無父無母的孤單小孩。

可以想想在高速公路的車禍現場、社區的火災現場,警消第一時間的處理是擺起三角錐、拉起封鎖線,避免任何車輛、人員再受到傷害。 所以,衝突中的父母要做的也是如此,讓孩子遠離危險區域(父母的衝突),而不是把孩子拉進封鎖線內。

當大人與孩子同時遭遇危險時,為人父母的天性都是先救孩子,如前些日子令人痛心的新聞——嘉義火災中再回火場中救兩個孩子,卻命喪火窟的 母親。 但我在法院的家事調解、社區的家事商談現場,常見是相互攻擊的父母已顧不了孩子。

我相信這些攻擊、憤怒、冷漠的父母也有善良、寬容、同理、自製的一面,這是我們成長過程中被鼓勵呈現的面向;但被仇恨捆綁的父母無法寬容,無法捨身先救孩子,只 為了替自己爭那一口氣、爭一時的官司勝利,甚至偷偷對孩子錄音、拍照等種種不利孩子身心的作為。 最終,父母輸掉了一個健康的親子關係、輸掉孩子的身心健康卻不自知。

父母可以妥協讓步,創造三贏

我除了接觸這些離異家庭的孩子,更重要的工作是定期與父母會談,推動父母以不同方式處理衝突。 父母可運用專業人員協助溝通,如以家事調解、家事商談來處理紛爭、學習不同以往的溝通與互動方式。

離婚、子女照顧的衝突不會只停留在法院這段時間,這是整個家庭結構的重組、家庭關係的改變,父母終需要建立一個最小衝突的互動。 那些堅持「我要給法官判」「我要法官評評理」的父母,可試問自己,官司結束後,你的痛苦就消失了嗎? 孩子照顧事項得到你心裡的公平正義嗎? 你們知道日後如何以離異父母的角色,與對方進行溝通與互動了嗎?

面對互不相讓、毫無妥協可能的父母,我常會說:「你們最在意的孩子,其實比你們以為的還受苦,你們可以選擇讓多少疤痕留在孩子心中」。 此時常見父母靜默,戴著口罩只露出雙眼的父母眼眶含淚。

我也告訴這些父母,孩子在長期慢性的壓力之下,容易身心出狀況,如罹患焦慮症、憂鬱症、身體症狀障礙症等。 而這絕對不是我們大人在這裡努力這麼久想要見到的結果。 父母若是真正為了孩子,「創造三贏」是在司法現場能彼此妥協與讓步的做法。

小結

最後,我想問問身在家事法庭中的父母:你期待孩子帶著什麼樣的關係範本成長? 處在你們的衝突中,孩子真的可以心無旁騖地展翅高飛嗎?

不管你與對方的衝突有多複雜,你的目標應該是很簡單與明確的,那就是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長。 當你個人出現情緒糾結、思緒混亂時,請從爭辯「誰對誰錯」的思考模式,轉移到大家的共同利益——孩子的身心健康——來思考。 而孩子需要知道,父母是有共同的目標,而不是敵對的,父母可以讓紛爭儘快落幕。 我想,這應該也是所有孩子的期待。

(版權說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參考來源:電視劇)

相關焦點

  • 依法維護離異父母探視權行使 切實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富平...
    依法維護離異父母探視權行使 切實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富平法院執行局和解執行一起探視權糾紛案 2020-12-19 14: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富平法院:依法維護離異父母探視權行使 切實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執行經過:執行法官考慮到這是一起特殊的探視權執行案件,涉及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問題,還涉及到家庭關係糾紛,採取強硬的執行措施並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更深入細緻地了解案情、耐心地化解糾紛。經過調查發現,孩子主要由其爺爺奶奶撫養,因離婚時婆媳積怨較深,馬某的父母不願意鍾某探視孩子。
  • 探視權強制執行太難了 離異父母勿給孩子拉仇恨
    夫妻離婚後,非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在探望孩子遇阻時,往往會選擇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是對於重複性的探望周期而言,每次探望都要藉助法院的力量,十分耗時耗力。探望權執行案的標的並非錢物,而是活生生的孩子。法官提醒,探望權不僅是一方父母的權利,更是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成長,離婚父母的仇恨不應延續到下一代。
  • 心理學 父母離異仇恨式的解決方式 不要讓孩子成為犧牲品
    父母離異仇恨式的解決方式是造成孩子心靈創傷最根本的因素。更多案例敬請關注了解更多。在見到趙彥博之前,和他的媽媽以及他媽媽的朋友通了多次電話,對他的情況基本了解:單親家庭,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父母離異仇恨式的解決方式是造成孩子心靈創傷最根本的因素。
  • 父母離異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影響,家長應該如何彌補?
    當父母離異後,一般都要重組家庭,即使是選擇單身,但對於家長來說,要給孩子重新創造一個新的成長環境。並且要適合孩子身心成長的環境,是很不容易的。一般來說,父母離異之後的孩子,有的跟著父母一方生活;有的則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照顧著。
  • 父母離異,如何讓孩子不因此自卑?
    很多人都知道,父母離婚容易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孩子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容易自卑、缺少安全感、學習成績下降,未來婚戀關係也容易出現問題。甚至有研究得出離異家庭子女生病、吸毒、犯罪率都高於非離異家庭的結論。但大家並不一定知道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哪些因素在發揮作用。
  • 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
    導讀: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毀掉孩子性格的,不是打罵和離異,而是家長回家後這個舉動!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由於離異家庭環境所影響,許多孩子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缺少父母雙方的關愛,他們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會顯得格格不入,他們缺少關愛,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做出異於常人的行為,所以現在「問題少年」也日漸增多,而其中離異家庭的孩子所佔比例遠遠高於普通家庭。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勝訴:自私父母,贏了法律輸了家庭
    02這對自私的父母,贏了法律,卻輸了家庭。從表面看,麗麗的父母打贏了官司,成了最大的贏家。但同時也暴露出了這對夫妻極度自私自利,毫責任感的心態。他們從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只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當初不管大女兒願意不願意,直接要了二胎。生完之後,才發現自己經濟條件不允許,才發現自己年齡大了,養不了。
  • 有借條又如何?3種情形,就算你有借條,也打不贏官司
    根據證明責任分配來說,假如我要起訴老李還錢,那麼我首先要證明老李收到了我的借款,如果不能證明老李收到了我的借款,那我打贏官司就比較困難的,如果只憑一張借條,法院是如何認定的呢?第一,如果借條完整規範,所出借的金額比較小,老李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借條是虛假的,這種情況下可以認定老李收到了我的借款。
  • 談《隱秘的角落》:毀掉孩子的不是夫妻關係,而是父母的修行
    不禁扼腕嘆息:一個好好的孩子就這樣被毀掉了!假設朱朝陽的父母沒有離婚,家庭和和美美,那麼朱朝陽應該是個成績優異十足的好學生乖學生,是為父母臉上貼金的那種小孩。又假設朱朝陽的父母的確是離婚了,但是父母即便離婚,也都是時刻關心朱朝陽的身心發展,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雙方離婚後父親對兒子漠不關心,母親對兒子嚴格控制這種情況,那麼朱朝陽也應該是一個在父母的親浸泡下長大的擁有健康心態的孩子。
  • 毀掉孩子人生的,不是手機,也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不是誰都有足夠的語言天賦,但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們表現出來的語言天賦可謂彌足驚人。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機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是什麼在毀掉孩子的一生?是手機還是遊戲?
  •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是家庭的希望,稍有不當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是家庭的希望,父母承擔著教養孩子的偉大使命,稍有不當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現在社會的呼籲,家長的心聲,都說遊戲害了孩子。其實,真正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父母的一句惡言,會像刀劍一樣刺痛孩子。雖然沒有鮮血,不留痕跡,卻深深的刺傷了孩子那顆幼小而純潔的心,還有孩子的尊嚴和一生。生活在家長語言暴力下的孩子怎麼會感到家的溫暖呢?也會扭曲孩子幼小的心靈,因為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完全在於父母。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產生心理陰影,成為任性,叛逆或一生抑鬱的孩子。
  • 離婚並不能毀掉孩子,但無知的父母會
    ——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中曾總結道:在完整家庭中,父母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係;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發生非婚非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要高於完整家庭的孩子;父母離異增加了孩子學習不良的可能性;父母離異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學和獲得教好職業的可能性;在離婚過程中,夫妻雙方若是沒有及時處理好自身情緒
  • 幼兒園5種冷暴力,正在毀掉孩子,家長要引導,保護孩子身心健康
    幼兒園這5種冷暴力,正在毀掉孩子,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在幼兒園時期,經常會遇到許多問題,遭遇冷暴力是其中之一,受到冷暴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害怕與人交朋友,因此,家長請注意!幼兒園這5種冷暴力,正在毀掉孩子,家長要學會引導,保護孩子身心健康!
  • 3歲的他馬上要入園 離婚父母卻因撫養探視打起官司
    2020-09-08 11:21圖文來源: 金陵晚報 父母離婚後,兒子的撫養權牽出2起官司,父親起訴請求中止母親探視權利,母親則訴請變更撫養權。眼看幼兒園就要開學,3歲的小男孩歸誰撫養、在哪裡上學,成為一個難題。
  •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語言天賦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身上的泥漬惹怒了父母,他的身上寫著:「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生活中因為父母語言暴力,導致孩子自殺的案例不在少數。因為在本質上,父母只是高高在上的發洩自己的怒氣和怨氣。長時間的不平等對待,會讓孩子走向兩條路:一條是將仇恨向內發洩,自我傷害或者自殺,一條是將仇恨向外,產生暴力傾向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
  • 可成功毀掉孩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情緒捆綁
    因為我作為對孩子比較用心的家長,卻在輔導孩子做題時也總忍不住焦躁。舉個例子:上周三,兒子在做《從課本到奧數》二年級的數學題,被一道題難住了,向我求助。我讓他看答案後再思考,兩秒後,兒子稱他看不懂,讓我講給他聽。其實他壓根都沒有細看,只想讓我給他快點講解,以便快點完成作業後玩手機。於是,我對兒子心生不滿。
  • 女大學生拒養弟弟被告,如今現狀如何?父母贏了官司卻沒被同情
    女大學生拒養弟弟被告,如今現狀如何?父母贏了官司卻沒被同情婷婷的家境很是困難,但是牢記父母的養育之恩,由於這樣的家庭環境導致婷婷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懂事了,上學的時候也比較刻苦,希望通過自己的好成績來改變家庭的困境。
  • 6歲男孩的畫作讓人淚目,原來離異家庭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這樣的
    傷害孩子最深的不是離異,而是父母的漠視!就像網友說的,孩子們真正感到受傷的並不是父母離異,而是父母離異之後對孩子的漠不關心。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當做累贅,或者發洩不滿的工具,家庭裡每天爭吵不休,炮火連天,那麼即便是父母不離婚,這個孩子都不會感到一絲快樂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