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在親子教育方面的深入體驗,我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尊重度愈增。
對於有耐心有方法情緒平和的教師,我打心底裡敬佩,敬佩她他的了不起;
對於缺耐心缺方法暴躁易怒的教師,我也心生理解,理解她他的不容易。
為何我會理解缺耐心缺方法暴躁易怒的教師呢?
因為我作為對孩子比較用心的家長,卻在輔導孩子做題時也總忍不住焦躁。
舉個例子:
上周三,兒子在做《從課本到奧數》二年級的數學題,被一道題難住了,向我求助。
我讓他看答案後再思考,兩秒後,兒子稱他看不懂,讓我講給他聽。
其實他壓根都沒有細看,只想讓我給他快點講解,以便快點完成作業後玩手機。
於是,我對兒子心生不滿。以至於我給他講題時也帶著情緒。
果不其然,在我教了兒子一遍,讓他複述解題思路,他依然一臉茫然時,我變得躁動起來。
但我還是按耐住煩躁又給兒子講解了一遍,估計是感覺到了我的情緒,兒子除了有點惴惴不安,還心不在焉起來。
我好想發火,但內心的聲音一直在提醒我:「耐心,耐心。」
於是,我又壓抑著講解了一遍,但是聲音漸大,言語有了指責。
完了,見兒子還是一臉懵樣,我的火實在壓不住了,便開始呵斥他,質問他到底哪裡不懂?譴責他不開動腦筋,連問題都不知道問,巴拉巴拉......
在我的一番譴責轟炸下,平日囂張無比的兒子竟抹起了眼淚,把頭埋得低低的。
此時,剛才那個聲音又從心底湧出:「耐心,耐心。」將想揍兒子的那種狂躁壓下去了。
我仰頭做了一個深呼吸,一把攬過兒子,他順勢把頭埋在我雙腿上,小聲地哭起來。
我撫摸著兒子的頭髮,告訴他先不做題了,可以先玩20分鐘玩具或是手機。
聽見可玩手機,兒子忽地抬頭,神情頓時小雨轉晴......
20分鐘的鬧鈴響後,兒子將手機還給我。
我讓他將剛才的題目再讀一遍,讀完後,我給他講解了一種更好理解的解題方法,這次,兒子一下就聽懂了。
在他講給我聽後,又讓我給他出了一道類似的題,他也一下就做出來了。
其後,兒子說他還有另一種方法,隨即在草稿紙上寫寫畫畫後,開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這不就是媽媽剛才教你的第一種方法嗎?」
「你確定你教的第一種方法是我這種?你剛才都像個兇鬼,把我罵懵了......」
事後,我想,是我不夠愛孩子嗎?
怎麼可能,孩子是我親生的!
是我沒耐心沒方法嗎?
我算夠有耐心和方法的媽媽了。
原因是,我事先將對孩子不滿的情緒與孩子做題這事捆綁在一起了。忽略了情緒成本。
若想成功毀掉一個孩子對學習的興趣,這種情緒捆綁,家長們可每天多用哈。
正因為我還做不到非情緒捆綁,所以,我特別敬佩那些在教學中,能將個人情感、情緒與工作分開、不糾纏在一起的實事求是的教師,這得多有修為,多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