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共有六個年級,一般可以分化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為低段;三、四年級為中段;五、六年級為高段。
孩子剛剛從幼兒園過渡到一年級這個階段,孩子是有些跳躍式,這時孩子還不適應小學的生活,特別在剛開始的階段還是在探索,如果這個時候出了一些問題沒有及時的糾正,那麼以後就很難糾正回來了。
一年級教育跟幼兒園的教育有所不同,幼兒園的教育主要以開發智力為主,一年級教育已經開始準備要灌輸理論的知識。所以也是高一個臺階去讓孩子去學習,這個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厭倦的情緒,有些孩子因為跟不上老師講課,所以會產生厭學的情緒。
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原因
一、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是孩子學習不好的主要原因。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尤其對小學生更為重要。
他們年紀小、自控力差,學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幹擾。只有當孩子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後,才會主動地學習,持久地學習,學習成績才會提高。
調查顯示,對學習有濃厚興趣、自主學習的學生,大都能專心聽講,專注力集中,肯動腦筋,愛提問題,按時完成作業。而那些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學習上往往很被動,學習不專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難易產生消極畏難情緒,把學習看成一種負擔。
二、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只對於學習過程和課外活動感興趣,在學習的深入化和老師家長正確的教育引導下,孩子才會對內容和結果發生興趣。
孩子的學習興趣在最開始沒有學科差異的,是隨著他接受的教育,才逐漸對不同的學科產生不同的興趣。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有些孩子講他喜歡數學,絕大程度取決於孩子在這科的成績突出。
學齡初期的孩子的學科興趣是不穩定的,孩子喜歡成績好的學科,心情愉快,成績不好就有痛苦感情。
因此,小學階段的家長應注意設法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是保持和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很多孩子厭學,不願意上小學,主要是因為在幼兒園家長過度放縱孩子。孩子想玩手機就玩手機,孩子想出去玩就出去玩,三天兩頭不好好上學請病假。沒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過度的放鬆讓孩子形成了放鬆心理。當孩子進入小學後,家長一反常態,整天督促加壓。那時候孩子怎麼會有學習的熱情,只是把學習當包袱,成為自己不能每天想玩幹嘛就幹嘛的罪魁禍首。
這時候,孩子很容易形成厭學心理,認為學習就是完成任務,結束了就可以繼續玩了。在這種情況出現下,首先要給孩子放下思想包袱,其次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最後為孩子創造一個心情舒暢的環境,恢復、保持和提高學習興趣。
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言傳不如身教。當父母熱愛學習對孩子也自然會受到影響。在學習氣氛濃厚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家長和孩子一同學習。
對於剛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因為自控能力較弱,建議家長讀一段,多關心孩子的學習,了解孩子的作業情況,並及時幫助改正錯誤,多和老師溝通,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
而且家長作為榜樣更要以身作則,說話要算數,給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兌現,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輕易承諾。
2、 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感
家長要告訴孩子,他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和幼兒園的時候不不同了,上學不能遲到早退,每天作業必須完成,從心裡建立起來一份責任感。
3、 從特長出發激發學習興趣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自己喜歡的東西有著自己的追求。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優點、特長和成功,趁機培養學習興趣和毅力,取得較好的效果。
帶孩子去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
4、滿足孩子正當的要求,堅決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孩子想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容易助長孩子的炫耀、攀比的心裡。
應該少給物質獎勵,多鼓勵表揚。例如:考試成績好了、老師表揚了,家長可以獎勵孩子一次親子活動,陪孩子去遊樂園度過一個快樂的周末等,增加親情。
當孩子的點滴成績被大家認可時,他們倍感自豪。這種溫和的表揚方式很容易被孩子接受,孩子也不會因一次成績不好而失去學習興趣更收穫了親情。
5、目標傾斜法
心理學上面有一種目標傾斜法,指的是當人們在努力工作或學習時,「痛苦」的前方應同時安排有快樂的報酬。
簡而言之,就是不管多麼痛苦的事情,只要前方有自己最期待的東西,就不會感覺特別痛苦。
家長可以為孩子設計兩種「目標傾斜法」,使孩子提高學習效率。
「先樂後苦」如果當孩子正常看他喜歡的電視節目或者畫本,你強行打斷他讓他去寫作業,這時候孩子的內心是不開心的,甚至對你行為感到反感。
即使他去學習或者寫作業,心裡首先帶著情緒其次肯定也會心不在焉,對於作業應付差事。
與其如此,家長不如把時間調整一下,等孩子把畫書或電視看完,再囑咐他們去學習。家長必須明白,時間是為提高效率而定,必要時可做調整。
「先苦後樂」家長可以事先了解到孩子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或者玩的娛樂遊戲,收看前的一段時間和玩遊戲前定為孩子的學習時間,當作業保質保量完成後,可以進行自己的娛樂活動。這樣,孩子不僅樂意接受,而且比平時多學,效果也好。
特殊情況時,教會孩子和你商量。
本文由敏學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