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即將來臨,孩子們又要開始過天天學習的日子了。
不少同學,本來高高興興,但一提到學習,整個人都變得很喪。
如何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也成為了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其實,沒有孩子天生喜歡讀書,喜歡上學。
學習的興趣,是可以被訓練和被培養的。
為什麼孩子一提學習就很喪?告訴你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
孩子不愛學,除了對知識本身不感興趣,更主要的原因是:
主觀意願上不想學——因為學習沒有帶給他們良好的體驗感和成就感。
很多時候,促使我們學習的不是「興趣帶來的喜歡」,而是「擅長帶來的成就感」。
總結一下,孩子不愛學,主要是以下四點原因的集合表現:
1. 對知識本身沒興趣;
2. 沒有從學習中獲得自信和成就感;
3. 學習壓力長期過大,選擇性逃避;
4. 嘗試改變,但缺乏毅力,沒有堅持到見效的那一天。
學習興趣屬於孩子求知的內在力量,具體表現為能夠「持續、專心致志地研究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認為某一學科沒有意思,只是孩子缺乏「直接興趣」。除去直接興趣,父母要從孩子的「間接興趣」入手,讓孩子愛上學習。
間接興趣指的是:人在做某事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或良好體驗後,愛上某項學習內容。
能夠保持學習興趣、對各個學科接受度都很高的學生,一定是很優秀的孩子。
不是所有孩子都天然地對學習有興趣,更多的孩子需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間接興趣」,不斷進行自我調整。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對知識本身並沒有強烈的興趣,但他只要保持間接興趣,只要靜下心來鑽研知識,那麼也可以取得不錯的學習效果。
如何做,才能發揮間接興趣的強大作用呢?
為什麼孩子一提學習就很喪?告訴你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
持續的努力
決定成績提高與否的關鍵,不是我們有多聰明,而是我們對此多感興趣,以及我們的學習效率有多高。
某科研團隊研究了住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大約3500名公立學校學生的數學成績。
研究發現,真正影響學習成績的是學習的過程。
以數學為例,不少學生成績慢慢提高的孩子表示:「做數學時,我越用功,表現得越好。」
即使他們開始時成績並不好,但持續性的努力,讓他們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了持續的進步和成就感。
有效的方法
以數學為例,找到數學思路之間典型聯繫的孩子,比起那些使用粗略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的孩子,進步要快得多。
至於每科最適合你的學習方法,除了向任課老師和班裡的學霸請教,也可以多多關注公眾號裡的學法分享。
許多方法,同樣只要堅持,就會慢慢形成習慣,最終成為適合你的學習方法。
生活中勤於思考
生活中,可以有意識地對周圍的事物進行思考。
比如「從家到學校大概多遠」這個問題,就有很多估算的方法。
例如數地鐵的站數,公交車開的時間,走路的時間,路口個數,或者是周圍的地標性建築等等。
我曾經拿著一個房地產廣告「開車30分鐘直達國貿」問學生:
你們覺得這個樓盤離國貿多遠?
你覺得開發商會儘可能把距離說得近還是遠?
如果假設開發商沒說謊,他少說了什麼?
孩子們回答:車速。
我又說:
在不堵車的時候,高速的限速是120公裡。
所以誇張點,這個樓盤可能離國貿60公裡,而就算保守一點,估計最近距離國貿也有40公裡。
最後再結合這個樓盤的價格,大概不到25000一平,所以我們的猜想是科學的。
思考的習慣,不一定在學習中培養,在生活中也可以。
為什麼孩子一提學習就很喪?告訴你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
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持續性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呢?
原復旦附中校長謝應平給出了9條建議,現在推薦給大家。
給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
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衝衝,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父母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
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父母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
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千萬不要為了面子逼孩子
有些父母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
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式,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
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
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父母要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
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慧型的?
如果答案是後者,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迴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
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這就是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熱愛思考的習慣。
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受到鼓勵的人總會更容易成功。
我的一個學生初二學物理,第一次考試大家都90+分數,但這個學生是為數不多100分的。
我當時當著全班的面誇獎她,認為她是非常有天賦的孩子。
結果第二次第三次,這個學生都考到滿分,每次都第一名。
隨著知識越學越多,一學期下來,大家的分數慢慢拉開了。
但當別人80多時,她仍是100分。
那時候,我認為這個女孩子很有學物理的天賦。
直到期末複習的時候,這個女生翻出第一份試卷,才發現那次老師判錯了,她第一次根本沒有滿分。
但就是因為第一次享受到了特別的嘉獎,再加上之後的持續努力,這個孩子的物理水平,已經比別人好很多了。
這就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為什麼孩子一提學習就很喪?告訴你根本原因和解決辦法
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
對父母來說,只有鼓勵也不夠。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
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道題,記下時間後進行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
這種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父母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坐在孩子身邊看會兒書吧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
「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中學生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父母。
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別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要站在門口監督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