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底的時候有接到一個個案,案主是個男孩,11歲,五年級。剛接到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一個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他都具備:叛逆、偷錢、厭學、不服管教、沉迷於網遊、寫作業拖拉、遇到問題習慣於推諉責任等等。
所以,在接這個孩子的個案之前,我問他的媽媽,「你信任我嗎?」
信,我才能幫助你和孩子;不信,對不起,真的幫不了。
「信,我當然信你。」
於是,這個孩子我接手了。可是,一個月之後,他的媽媽便放棄了。
無獨有偶,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女兒今年初二。據朋友說,「學習成績不太好,中遊水平吧」。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一個好一點的高中,不但語、數、英三門主科報了補習班,而且包括地理、生物也都參加了課外補習。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放學了要補課,補完課才能回家寫作業,寫完作業最早要到晚上12點。周六、周日更不用說,全天是課。初二的孩子,高血壓。
所以,我當時驚呆了,問她媽媽,「你信任我嗎?」
信我,就把孩子的地理、生物補習停掉(有做成績和心理分析),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了,這樣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好處。她缺的不是課程的補習,她缺的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信心和方法;不信我,對不起,真的幫不了。
「信,我當然信你。」
但是,一個月之後,她媽媽也放棄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只要遇到個案,我就會詢問來求助的家長:「你信任我嗎?」家長給我的答案100%都是,「信,我當然信你。」但是,有些家長沒有看到孩子顯著的變化,放棄了;有些家長即使看到了孩子的變化,也堅持不了,也放棄了。
為什麼?家長明明知道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必須的,是對孩子心理、生理、學習成績有積極的、正向的作用的,可是,為什麼,大家就是堅持不下來呢?
我,其實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麼。直至最近,我終於明白了,原因就是家長過分專注於解決孩子學習成績的各種問題。
「孔老師,我家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怎麼辦?」——家長的想法:孔老師,最好給我一個「神奇的藥方」,我回家一用,今天晚上我家孩子就能主動的寫作業了,不拖拉。
「孔老師,孔老師,我家孩子愛玩手機,愛打遊戲,怎麼辦?」——家長的想法:孔老師最好你一說,我的孩子就能主動把手機放下,而且看見手機,深惡痛絕。
「孔老師,我家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太好,考試總也不及格,怎麼辦?」——家長的想法:孔老師,最好給我一個辦法,讓我家孩子在一周之內學習突飛猛進,一個月之內比肩學霸,一個學期之內傲視所有同年級的學生。
「孔老師……」,「孔老師,……」,「孔老師,……」
……
我又不是神仙!
我們曾說,志向是什麼?是孩子學習的動機。找到孩子的志向,就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什麼?動機是行為的初衷,沒有動機,就沒有後續的行為。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家長為什麼要引導孩子學習?家長為什麼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就是孩子學習的動機,也是孩子學習的初衷,同樣,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初衷——幫助孩子找到志向、理想、夢想,並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去實現它。
那麼,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的各種困難,家長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是什麼?這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標。
目標是什麼?是行為的導向,希望通過某一行為最終達到的結果。
說實話,「孩子厭學」、「愛玩手機」、「逃學翹課」、「成績不好」……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能不能解決?能,沒問題,一定可以解決。但,問題是,我們的家長往往更希望這些問題可以立即、立刻、馬上解決,家長更關注於「迅速」解決這些有關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本來「解決問題」應該是家長的目標,而現在,「迅速」變成了家長的目標。這樣很危險。
首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孩子學習、成長、生活問題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長,甚至一個家庭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何況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成長行為習慣都是他經年累月,長期形成的結果。所以,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迅速解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要想解決它,家長必須要比培養孩子的時候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心力、更多的錢、更多的代價。所以我常說,家庭教育如同中醫養生,是個長期累積的結果,「防病」遠比「治病」要經濟實惠,也要有效的多,高性價比,可是家長呢?不願意搭理。
其次,如果我們給目標附加了一個時限,那麼它的後果可能是:一旦期限到來後,目標沒有實現,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做的不夠好?我們不夠努力?我們要承擔目標沒有實現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會承擔相應的壓力。
今天還聽到了這樣一個例子,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升高二。她爸爸媽媽說,「咱們好長時間沒好好聊天了,今天坐下,咱們好好聊聊。」閨女說,「坐下聊天可以,聊學習免談。」
如同我們很多教育專家說的,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需要到家長的身上去找原因。同樣的,家長也很委屈,也想解決問題,但是就像上面那個例子裡的孩子一樣,孩子不配合,家長能怎麼辦呢?
為什麼?很多家長只注意到了孩子不配合,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為什麼不配合?孩子不配合的行為表象是「厭煩」——嫌父母囉嗦;「憤怒」——和父母犟嘴甚至大打出手;「倔強」——家長說什麼他都不聽……但是真正的原因卻是:家長逼的,家長太想解決問題了,所以目標很明確:我不僅要幫助你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迅速解決問題」。在目標之前,父母任性地添加了一個時限。
比方,我很胖,是個胖子,160斤,現在我想減肥,減掉20斤,那麼,減掉20斤或者體重達到140斤就是我的目標,這個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如果我想一天之內減掉20斤,或者一周之內減掉20斤,又或者一個月之內減掉20斤呢,如果我在目標之前添加了一個時限呢?
我的朋友告訴我,一天減掉20斤是不可能的,一周也不行,我這有個辦法,我自己嘗試過了,一個月可以減20斤,你要不要試試?於是,我聽從了朋友的建議,開始嘗試一個月減掉20斤,然後我就天天去看稱,第一天沒啥變化,第二天沒啥變化,第三天還是沒啥變化,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然後我會怎麼想?我就會想,如果一個月我減不掉20斤怎麼辦?是不是朋友的方法不太適合我?是不是這個減肥的方法本身就是沒啥作用的?我不想承擔我減不掉20斤贅肉的責任,於是,我放棄了,於是,直到今天,我仍然是個胖子。
有目標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過分專注於目標,實際上可能會降低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目標是一次性的事件,你實現了目標,事件實際上就算完成了。體系則不一樣,它是讓你目標實現的方式、方法。體系是你為了實現目標而遵循的基本過程,它們能夠引導你朝著目標不斷前進。換句話說,如果目標是一段旅行的目的地,那麼體系就是如何到達目的地的一段旅程。
比方,我很胖,160斤,現在我想減肥,減掉20斤,那麼,減掉20斤或者體重達到140斤就是我的目標;而均衡飲食、經常鍛鍊就是如何減掉這20斤的體系。下次考試考及格,達到60分,這是目標;每天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就是保證「我能考試達到60分」的體系。
一旦你擁有了一個良性的、健康的體系,那麼目標就不再是必需的了。注意啊,在這裡,我們並沒有說目標沒有用,相反,我們依然相信,擁有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不知道自己需要建立一種怎樣的體系。
但是,如果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目標之後,還繼續專注於目標,就只會適得其反。因為,當我們在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不斷地的經歷失敗。就像剛剛減肥的例子,每次我減肥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所以,我現在依然是一個胖子,為什麼?假設我的目標是減掉20斤,但目前我只減了10斤,這就意味著,我努力了很久,但是依然還沒有實現我的目標,哪怕我減掉了15斤,我還是沒有成功實現我的目標,這可能就會下意識的導致我情緒上的一種沮喪或者痛苦,因為我沒能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如果我們實現目標的時間很長,那麼,沮喪和痛苦的感覺就會常常讓我們放棄目標。所以,從長期來看,那些專注於過程的人(建設系統的人)往往會做得更好。
我是麒麟爸爸,曾經在一線教書十餘年,現在側重於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這一期因為篇幅的原因,我們並沒有把主題討論完,下一期,我們會繼續探討這一期的主題,「家長應該關注於孩子學習體系的建設,而不是過分關注於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目標,尤其是不要在目標前再添加一個實現目標的時限,這樣會給自己、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無法承受。」下面的圖片,展示了我們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其中,綠色部分為前幾期的主要內容,加粗部分為本期主要內容,未加粗的部分為下一期的主要內容。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轉發或者收藏,關注亦無不可,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見。
本圖片版權屬於麒麟爸爸,禁止任何單位與個人未經授權隨意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