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過分關注於解決各種問題也會導致孩子不主動學習(一)

2020-08-26 孔祥安說

2020年5月底的時候有接到一個個案,案主是個男孩,11歲,五年級。剛接到這個孩子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一個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他都具備:叛逆、偷錢、厭學、不服管教、沉迷於網遊、寫作業拖拉、遇到問題習慣於推諉責任等等。

所以,在接這個孩子的個案之前,我問他的媽媽,「你信任我嗎?」

信,我才能幫助你和孩子;不信,對不起,真的幫不了。

「信,我當然信你。」

於是,這個孩子我接手了。可是,一個月之後,他的媽媽便放棄了。

無獨有偶,我有一個朋友,她的女兒今年初二。據朋友說,「學習成績不太好,中遊水平吧」。為了讓女兒能夠考上一個好一點的高中,不但語、數、英三門主科報了補習班,而且包括地理、生物也都參加了課外補習。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放學了要補課,補完課才能回家寫作業,寫完作業最早要到晚上12點。周六、周日更不用說,全天是課。初二的孩子,高血壓。

所以,我當時驚呆了,問她媽媽,「你信任我嗎?」

信我,就把孩子的地理、生物補習停掉(有做成績和心理分析),孩子的學習壓力太大了,這樣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沒有好處。她缺的不是課程的補習,她缺的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信心和方法;不信我,對不起,真的幫不了。

「信,我當然信你。」

但是,一個月之後,她媽媽也放棄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只要遇到個案,我就會詢問來求助的家長:「你信任我嗎?」家長給我的答案100%都是,「信,我當然信你。」但是,有些家長沒有看到孩子顯著的變化,放棄了;有些家長即使看到了孩子的變化,也堅持不了,也放棄了。

為什麼?家長明明知道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必須的,是對孩子心理、生理、學習成績有積極的、正向的作用的,可是,為什麼,大家就是堅持不下來呢?

我,其實一直都想不明白為什麼。直至最近,我終於明白了,原因就是家長過分專注於解決孩子學習成績的各種問題。

「孔老師,我家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怎麼辦?」——家長的想法:孔老師,最好給我一個「神奇的藥方」,我回家一用,今天晚上我家孩子就能主動的寫作業了,不拖拉。

「孔老師,孔老師,我家孩子愛玩手機,愛打遊戲,怎麼辦?」——家長的想法:孔老師最好你一說,我的孩子就能主動把手機放下,而且看見手機,深惡痛絕。

「孔老師,我家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太好,考試總也不及格,怎麼辦?」——家長的想法:孔老師,最好給我一個辦法,讓我家孩子在一周之內學習突飛猛進,一個月之內比肩學霸,一個學期之內傲視所有同年級的學生。

「孔老師……」,「孔老師,……」,「孔老師,……」

……

我又不是神仙!

我們曾說,志向是什麼?是孩子學習的動機。找到孩子的志向,就是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什麼?動機是行為的初衷,沒有動機,就沒有後續的行為。孩子為什麼要學習?家長為什麼要引導孩子學習?家長為什麼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些問題就是孩子學習的動機,也是孩子學習的初衷,同樣,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初衷——幫助孩子找到志向、理想、夢想,並鼓勵孩子堅持不懈地去實現它。

那麼,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的各種困難,家長想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是什麼?這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標。

目標是什麼?是行為的導向,希望通過某一行為最終達到的結果。

說實話,「孩子厭學」、「愛玩手機」、「逃學翹課」、「成績不好」……這些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能不能解決?能,沒問題,一定可以解決。但,問題是,我們的家長往往更希望這些問題可以立即、立刻、馬上解決,家長更關注於「迅速」解決這些有關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本來「解決問題」應該是家長的目標,而現在,「迅速」變成了家長的目標。這樣很危險。

首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個孩子學習、成長、生活問題的形成,往往是一個家長,甚至一個家庭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何況一個孩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成長行為習慣都是他經年累月,長期形成的結果。所以,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迅速解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要想解決它,家長必須要比培養孩子的時候付出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心力、更多的錢、更多的代價。所以我常說,家庭教育如同中醫養生,是個長期累積的結果,「防病」遠比「治病」要經濟實惠,也要有效的多,高性價比,可是家長呢?不願意搭理。

其次,如果我們給目標附加了一個時限,那麼它的後果可能是:一旦期限到來後,目標沒有實現,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做的不夠好?我們不夠努力?我們要承擔目標沒有實現的責任?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會承擔相應的壓力。

今天還聽到了這樣一個例子,朋友家的孩子,今年升高二。她爸爸媽媽說,「咱們好長時間沒好好聊天了,今天坐下,咱們好好聊聊。」閨女說,「坐下聊天可以,聊學習免談。」

如同我們很多教育專家說的,孩子身上的很多問題需要到家長的身上去找原因。同樣的,家長也很委屈,也想解決問題,但是就像上面那個例子裡的孩子一樣,孩子不配合,家長能怎麼辦呢?

為什麼?很多家長只注意到了孩子不配合,但是往往忽略了孩子為什麼不配合?孩子不配合的行為表象是「厭煩」——嫌父母囉嗦;「憤怒」——和父母犟嘴甚至大打出手;「倔強」——家長說什麼他都不聽……但是真正的原因卻是:家長逼的,家長太想解決問題了,所以目標很明確:我不僅要幫助你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迅速解決問題」。在目標之前,父母任性地添加了一個時限。

比方,我很胖,是個胖子,160斤,現在我想減肥,減掉20斤,那麼,減掉20斤或者體重達到140斤就是我的目標,這個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是,如果我想一天之內減掉20斤,或者一周之內減掉20斤,又或者一個月之內減掉20斤呢,如果我在目標之前添加了一個時限呢?

我的朋友告訴我,一天減掉20斤是不可能的,一周也不行,我這有個辦法,我自己嘗試過了,一個月可以減20斤,你要不要試試?於是,我聽從了朋友的建議,開始嘗試一個月減掉20斤,然後我就天天去看稱,第一天沒啥變化,第二天沒啥變化,第三天還是沒啥變化,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然後我會怎麼想?我就會想,如果一個月我減不掉20斤怎麼辦?是不是朋友的方法不太適合我?是不是這個減肥的方法本身就是沒啥作用的?我不想承擔我減不掉20斤贅肉的責任,於是,我放棄了,於是,直到今天,我仍然是個胖子。

有目標是好事,但是,如果我們過分專注於目標,實際上可能會降低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目標是一次性的事件,你實現了目標,事件實際上就算完成了。體系則不一樣,它是讓你目標實現的方式、方法。體系是你為了實現目標而遵循的基本過程,它們能夠引導你朝著目標不斷前進。換句話說,如果目標是一段旅行的目的地,那麼體系就是如何到達目的地的一段旅程。

比方,我很胖,160斤,現在我想減肥,減掉20斤,那麼,減掉20斤或者體重達到140斤就是我的目標;而均衡飲食、經常鍛鍊就是如何減掉這20斤的體系。下次考試考及格,達到60分,這是目標;每天認真聽課、獨立完成作業、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就是保證「我能考試達到60分」的體系。

一旦你擁有了一個良性的、健康的體系,那麼目標就不再是必需的了。注意啊,在這裡,我們並沒有說目標沒有用,相反,我們依然相信,擁有目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我們就不知道自己需要建立一種怎樣的體系。

但是,如果當我們知道了自己的目標之後,還繼續專注於目標,就只會適得其反。因為,當我們在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不斷地的經歷失敗。就像剛剛減肥的例子,每次我減肥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所以,我現在依然是一個胖子,為什麼?假設我的目標是減掉20斤,但目前我只減了10斤,這就意味著,我努力了很久,但是依然還沒有實現我的目標,哪怕我減掉了15斤,我還是沒有成功實現我的目標,這可能就會下意識的導致我情緒上的一種沮喪或者痛苦,因為我沒能實現自己想要的目標。如果我們實現目標的時間很長,那麼,沮喪和痛苦的感覺就會常常讓我們放棄目標。所以,從長期來看,那些專注於過程的人(建設系統的人)往往會做得更好。

我是麒麟爸爸,曾經在一線教書十餘年,現在側重於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這一期因為篇幅的原因,我們並沒有把主題討論完,下一期,我們會繼續探討這一期的主題,「家長應該關注於孩子學習體系的建設,而不是過分關注於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目標,尤其是不要在目標前再添加一個實現目標的時限,這樣會給自己、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無法承受。」下面的圖片,展示了我們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體系和框架,其中,綠色部分為前幾期的主要內容,加粗部分為本期主要內容,未加粗的部分為下一期的主要內容。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轉發或者收藏,關注亦無不可,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見。

本圖片版權屬於麒麟爸爸,禁止任何單位與個人未經授權隨意盜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家長過分關注於解決各種問題也會導致孩子不主動學習(二)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面對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焦慮、無助、擔憂,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分關注於「解決孩子學習的各種問題」這個目標,而忽略了「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完整體系的建設。
  • 關注於解決問題,孩子犯錯就是學習機會
    人生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每個人都是在犯錯中不斷成長起來的,大人會犯錯,孩子更會犯錯。但我們很多家長會採用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或者因為別人是「那麼說的」而要做什麼。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甚至有一些家長會有這種典型的錯誤概念:為了讓孩子們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們感覺更糟。他們更看重的是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而不是從自己的行為中學習。
  • 孩子為什麼不自覺?很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同樣是年齡段相同的孩子,為什麼自覺性卻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很多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特別是在生活中,當孩子碰到問題,不論大小,他們總是會第一反應呼叫「父母」,而不是自己想著去解決,這樣下去,孩子的「自覺性」變得越來越差。
  • 為什麼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生病?(家長必讀)
    一個孩子的生病症狀可能沒有顯現,所以沒有採取隔離治療,在學習、玩耍時可能會通過飛沫、四肢傳染給其他孩子。、生物鐘沒有適應,會因為睡眠不足而白天運動量過大,身體容易感到疲憊,導致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但實際上,家長插手太多,會讓孩子失去培養自理能力的機會、讓孩子無法適應變化。所以這些孩子一上幼兒園就無法適應各種變化,就容易生病。
  • 孩子不知道主動學習,家長應該怎麼教育?
    孩子不知道主動學習,家長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成績差,寫作業磨蹭拖拉? 面對這樣的問題,大多數父母都會跟在孩子後面監督、催促,一刻都不敢懈怠。就像教孩子學鋼琴,家長一放鬆,孩子就打馬虎,結果孩子學得痛苦不堪,家長陪得也心力交瘁。
  • 孩子一到學習就犯困?家長用好「稀缺性原理」,讓孩子主動學習
    現在的社會對於孩子的學業要求特別看重,國家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以及培養人才方面要求更加的嚴格,因此,孩子的學業繁重,壓力大,所以很多家長都反饋說孩子一學習就犯困的現象,但是孩子只要一看動畫片或者不做作業,就又會回到精神的狀態。
  • 孩子在寫作業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一)
    為什麼孩子會認為自己反覆寫不好用橡皮擦,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已經將這個反覆擦寫的行為成為習慣了,孩子在幼兒階段過早的握筆書寫,比如書寫數字,書寫拼音字母等等,數字和拼音字母都是有固定的書寫格式和筆畫,孩子小手部肌肉力量沒有發育好,握筆書寫能力就會弱,下筆力量以及握筆姿勢總是不對,書寫就會不規範,那麼,孩子之間就會比較誰寫的好,誰寫的需要加強,老師和家長就會無形中給孩子增添壓力,孩子就會頻繁出現反覆擦寫的現象
  • 為什麼孩子對學習和上學不敢興趣?學校和家長,到底是誰的原因?
    ,但實際長期的打壓上80%就死掉了,頑強的只是一小部分;你會說現在誰還捨得打孩子?,很優秀,學習很好還報了各種才藝班,最後那個女孩自殺了,他說他都沒想明白,我說有什麼想不明白的,女孩壓力太大了,又沒有人可以訴說或理解,因為他的父母總是拿她和其他孩子比較,說他家孩子多優秀多優秀……孩子為什麼自殺都想不明白,也是可憐的孩子……父母們的言行舉止都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有很多的父母是雙標,比如自己打遊戲不讓孩子打遊戲,孩子心理就會失去平衡,孩子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或不被尊重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 家有上學娃:為什麼父母那麼焦慮孩子卻不肯主動學習?
    網友紛紛感慨:再不開學家長就要被逼瘋了,但其實,疫情發生前,輔導作業的各種話題就熱搜不斷,「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輔導作業被氣出心臟病」等等的討論也引起了許多家長的共鳴,疫情只是一個放大鏡,讓家長的焦慮看起來更嚴重。
  • 心理學:即將開學,家長做什麼能讓孩子主動學習?(下)
    學習過程讓孩子的控制力受到挑戰,體驗到了挫折感,如果家長引導的方法不當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挫敗感和無力感,進而打擊孩子的學習主動性。因此,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但,如果家長忍不住給孩子一巴掌,孩子的內疚與同理就會被憤怒替代。憤怒之下的人要麼「反擊」,對抗家長;要麼「逃跑」,躲避學習。給大家講個故事。
  • 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
    正文:「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我們應該思考三個問題:(見下圖)第一個問題:家長為什麼要陪伴孩子?孩子做家務好處很多:(1)增強孩子的責任心,有利於端正學習的態度和保持學習的恆心。(2)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有利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樹立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有利於提高團隊協作能力。
  • 孩子就要上小學,家長做好準備了嗎?(內附家長自檢測試)
    幼升小又將拉開帷幕了,您家是否有將要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呢?其實不僅孩子面臨著從幼兒園寶貝到小學生的轉變,家長也將迎來許多的變化,您做好準備了嗎?如果分數不高也不要灰心,因為您會從中看到自己在教養孩子方面還有哪些不足,只要您肯用心,不斷調整自己教育孩子的觀念和做法,相信一定會成為一名好家長。還有短短40餘天,眼看孩子就要步入小學了,現階段,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呢?
  • 120套家庭教育:如何解決孩子不懂禮貌的問題(講座稿)
    如何解決孩子不懂禮貌的問題(主持人部分)各位家長,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微課堂的題目是《如何解決孩子不懂禮貌的問題》,課程將會在晚上20:00準時開始!各位家長,掌聲、鮮花送給我們的今天講課的老師:老師介紹:接下來,有請XX老師帶來精彩的講座內容(主講老師部分)各位家長,大家晚上好!
  • 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愛吃飯?看完後也可以大口吃飯(一)
    門診經常會遇到孩子不愛吃飯的問題,往往都是治療,比如說先口服點助消化的藥物,健脾的藥物,補補鋅。特別容易忽視引起厭食的原因,今天我也轉變一下思路,和大家一起學習引起厭食的原因,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幫助。那麼什麼是厭食呢?是指排除全身性和消化道器質性疾病,較長時間的食慾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甚至拒食的一種常見病症。
  • 孩子在學校總是調皮,家長不要過分擔憂,這樣的孩子不一定不好
    前言: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在學校裡總是非常調皮,惹老師生氣,要麼欺負其他小朋友,要麼在學校成為了學校中的小霸王,其實家長不要因為此事過分擔憂,因為這樣的孩子不一定不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孩子在學校裡調皮搗蛋,總是惹老師生氣是一種非常差勁的表現,可是事實上並非這樣。
  • 經常打罵孩子,解決不了學習問題,教育孩子是細活,急不得
    如何讓孩子嘗試著自己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幫孩子找到學習技巧和方法?如何讓孩子克服浮躁、學會思考,幫孩子樹立耐心?父母如何言傳身教?何為寬嚴有度?何為教子有方?讓我們一起去分析、去探討。 經常大罵會導致孩子自卑,容易形成自閉,會使孩子失去對學習的自信。容易導致孩子性格內向,生活中與人不喜歡交流,學習上缺乏獨立思考。這樣的言行,會使孩子毛毛躁躁不穩重,畏首畏尾顧慮多,礙手礙腳行動少。孩子總是瞻前顧後,自己字寫不規範怎麼辦?作業做不對怎麼辦?考試成績不理想怎麼辦?話說不好怎麼辦?這一大堆的問題源自於父母經常性的大罵。
  • 專家支招考前壓力疏導:家長切勿「過分關注」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6月24日電(童笑雨)「一些家長會特地用『沒關係,考得差不要緊』安慰孩子,以減少他們的考前壓力,但這有可能適得其反。」6月24日,談到疫情後學生如何應對考前壓力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胡少華說,其實家長越說沒關係,考生反而越緊張。臨近考試,家長切勿「過分關注」。
  • 各種壞習慣-不聽話(一)
    而不能:想做什麼做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做完。要做到這點,難得一兩次,一兩天,是沒問題的,只要你重視了,執行了,孩子也能夠有改變。但是,要天天堅持,並希望孩子自覺自愿,又不可能了。 一、有關目標,內容和方法今天想講的,是嬰幼兒時期,根源上的問題。生活習慣,很多會自動遷移成學習習慣。
  • 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三)
    就像大海航行,沒有燈塔,沒有羅盤,你就不知道會行駛到哪裡,說不定原地轉圈呢?但是,我們父母跟孩子在討論學習進步的目標時,往往會抽象的說,「努力學習」、「主動學習」、「持續進步」,首先,這不是一個好目標,因為它不明確。其次,即使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可能這個目標依然不是一個好目標。
  • 孩子的惰性是慣出來的,家長應「放鬆保護」,讓孩子變得積極主動
    作者/昕姐(圖文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倩倩是鄰居老趙一家的&34;,倩倩的任何事情都是由老趙他們打理,具體到了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昨天下午剛好在小區碰到了老趙帶著孩子出去玩,也聊上了幾句,誇讚他孩子的幸福。但是老趙卻是憂心忡忡,說: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孩子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凡是報的興趣班,沒有一個學成下來的,休息時間要麼躺要麼看電視,完全沒有其它孩子的活潑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