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簡·奧斯丁學博弈論:她有意識地在小說中建立策略思維

2020-12-17 澎湃新聞
奧斯丁的六部小說可視作一個系統的研究項目。奧斯丁最終探索了博弈論的新應用,她的結論之一是:策略夥伴關係是親密關係最可靠的基礎。

本文節選自[美]崔碩庸著,遊嘉、王葦霖譯《簡·奧斯丁的謀略》,格致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電影《成為簡·奧斯汀》劇照

再也沒有比人類對同類更感到好奇的生物了。一直以來,社會學都在不斷地運用更加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方式去解釋: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博弈論是過去50年間,尤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廣為接受和最為流行的人類行為動機理論。然而我認為,簡·奧斯丁早在約200年前,就已經通過她的六部小說,系統探討了博弈論的核心思想。

奧斯丁對博弈論不僅在理論上具有獨立見解,還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著具體研究。她首先從選擇(個體行為源於自我選擇)與偏好(自我選擇源自個體偏好)兩個基本概念入手。奧斯丁用「洞察」(penetration)一詞指代策略思維,也就是博弈論的核心概念:一個人通過考慮他人的反應來選擇是否採取某個行為。她在系統性地分析大量的實例後,認為選擇和偏好之間存在一定的必然聯繫。隨後,奧斯丁又對策略思維與影響人類行為的其他動機,譬如情緒、習慣、規則、社會因素及意識形態等之間的聯繫進行了分析。此外,奧斯丁還仔細區分了策略思維與另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利己主義與經濟至上,也探討了策略思維的缺點。通過以上研究,奧斯丁最終探索了博弈論的新應用,她的結論之一是:策略夥伴關係是親密關係最可靠的基礎。

《傲慢與偏見》

奧斯丁的系列討論具有相當的廣度和前瞻性,我認為她也態度明確地表示了應從理論層面而非實用角度來探討策略思維。她是一名策略思維的理論家,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是一個「富於幻想的人」(imaginist)。奧斯丁筆下的小說並不只是簡單地為博弈論提供「案例分析」,它們還是作者的一項志向遠大的理論研究計劃,具有無法被現代社會科學所取代的見解。

就其志趣而言,奧斯丁獨樹一幟,但並非個例。比如,非裔美國人的民間故事推崇的是對他人的巧妙操控,我認為這些民間故事的策略思想也被美國民權運動所借鑑。早在博弈論作為一個專門的學術研究領域出現之前,「民間博弈論」就已被熟練應用到各類情境之中,正如在醫學出現之前人們早就靠著民間的方法行醫治病。《弗洛茜和狐狸》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如何通過示弱來躲避攻擊,與現代社會學中的威懾理論相比,故事的成熟度和複雜性毫不遜色。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民間博弈論中所蘊含的智慧,就像現代醫學也需要吸收傳統療法的精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奧斯丁的學說、非裔美國人口口相傳的那些民間故事,以及世界上的許多民間博弈論傳統,都應被視為博弈論真正的前身。

表面看來,通過數學建模的博弈論和為廣大讀者所喜愛的奧斯丁的英文小說似乎並無多大聯繫:奧斯丁的小說是挑剔的、敏感的;而由冷戰時期軍事工業智庫脫胎而來的博弈論卻通常被看作是技術的、抽象的。儘管它們有不同的研究方式,但兩者都是基於研究策略思維來指導個體行為,殊途同歸,也就形成了類似的概念。策略思維兼具很高的技術性和生活實用性。比如,「由於擔心你會把所有餅乾都吃完,我就把餅乾都藏起來了」,就是在實際生活中隨手可得的一個策略實例。從策略思維發展出來的博弈論也許並不是研究人類行為的惟一理論或者最切題的理論,但它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獨立發展起來,也就具備了普適性和通用性。

我們為什麼要關心奧斯丁在博弈論史上的地位?必須看到,在過去50年中,社會學的研究趨勢越來越明顯地偏向應用數學,這種趨勢很大程度上源自博弈論與其前身——理性選擇理論的發展。作為近代社會學領域最為廣泛研究的議題之一,博弈論與理性選擇理論具有廣大的社會參與度與足夠的學術影響力。舉例來說,有些人甚至聲稱,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一定程度上是由經濟學與金融學的理性假設造成的(Stiglitz, 2010;MacKenzie, 2006)。

因此,為了正確地理解博弈論多樣化、抗爭性的歷史根源,我們需要認識到奧斯丁在博弈論史上的地位。在奧斯丁所處的時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庸;被壓迫的奴隸為自由而鬥爭——可以說奧斯丁與非裔美國的民間故事講述者都是主流社會的局外人。他們基於策略思維發展出來的博弈論學說並非為了爭強奪霸,而是為了幫助自己在社會上更好地生存。主流社會的強勢者當然也可以運用博弈論,但由於佔據著主導地位,他們認為其他人已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因此對博弈論的需求較少。而從依附與被壓迫的土壤中開花結果的博弈論,更加傾向為弱勢者所用,只要你通過該理論根據情勢採取正確的行動,效果就會非常顯著:女人可以找到丈夫,奴隸可以獲得自由。所以,從本質上來說,博弈論並非是美蘇爭霸時期的一套話語,而是「弱者的武器」(Scott,1985)。通過還原一部「人民的博弈論史」[people's history of game theory,借用Zinn(2003)的表達],我們可以推動它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奧斯丁作品集

奧斯丁的六部小說可視作一個系統的研究項目,理解這一點就能解讀到許多以前沒有被審視過的細節:比如,奧斯丁筆下的簡·費爾法克斯和約翰·奈特利先生,為什麼要討論郵遞員辦事可靠是出於自身利害,還是出於習慣?當愛瑪·伍德豪斯在繪製哈麗特·史密斯的肖像時,菲利浦·埃爾頓先生表露出欣賞,為什麼愛瑪認為他愛上的是畫上的哈麗特,而非畫者自己?為什麼範妮·普萊斯沒有在埃德蒙·伯特倫和瑪麗·克勞福德的項鍊中選擇其中一條,而是決定把它們都戴上?當她們第一次見面時,為什麼克羅夫特夫人要問安妮·埃利奧特是否聽說她兄弟結婚的消息,而不指明是哪一個兄弟?當然,我不能說自己對奧斯丁大量文學作品的解讀是最好的,但藉助策略思維,的確可以幫助回答以上問題。

認可奧斯丁作為一位博弈理論家的貢獻,不僅僅有助於知識譜系的豐滿。她的研究成果卓著,任何對人類行為感興趣的人都應該閱讀她的作品。

尤其是因為明顯缺乏策略思維而造成的我所謂的「無知」(cluelessness,或譯「缺乏頭緒」「缺乏線索」),在這個尚未納入現代博弈論研究的問題上,奧斯丁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儘管策略思維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技能,但人們一般並不習慣自發地運用這種思維,甚至偶爾還會主動抵制它。如當愛瑪提到「女人拒絕男人的求婚,男人總覺得不可思議。男人總以為女人不管遇到什麼人求婚,都應該欣然答應」(E, p.64)時,她認為這正好說明了男人是無知的,他們居然不認為女人也有自己的偏好和選擇。無知的人也會傾向於忽略身份的差異:在非裔美國人的民間故事《馬力提斯》(Malitis)裡,一名奴隸主致力於在他與奴隸之間建立種姓與階級,卻忽略了他的奴隸也會運用策略思維,因此常常被奴隸所欺騙。因此,「無知」並不是籠統地指愚蠢,而是指一種缺乏策略思維的性格特質。

奧斯丁還探討了「無知」的幾種解釋。比如,無知的人會專注於數字、視覺細節、脫離具體語境的字面意義,以及社會地位,這些特質通常會被認為是泛自閉症人群的特徵,因而奧斯丁提出了一種基於個體人格特質的對無知的解釋。她的另一個解釋是:不必從對方的角度考慮,是在社會地位上比對方更優越的標誌。因此,強者在與弱者相處過程中往往會呈現一種無知的狀態,儘管這一點導致了強者無法意識到後者對他的操縱。奧斯丁對無知的解釋同樣可以適用於解釋現實世界的情境,比如美國在越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

《簡·奧斯丁的謀略》

閱讀本書並不需要讀者熟知博弈論的相關知識。在第2章中,我會從頭講解博弈論,它雖然常常用來解決複雜的情況,但其基本思想是十分淺顯易懂的。我將從「選擇」和「偏好」的概念開始介紹。我會將策略思維分解為一系列技能,包括換位思考、推測他人的行為動機,以及有意識地操控情勢。為了展示博弈論的實用性,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博弈論模型來說明:莎翁戲劇《無事生非》中的貝特麗絲和培尼狄克,理察·賴特(Richard Wright)自傳《黑孩子》(Black Boy)中的理察和哈裡森(Harrison),以及所有反抗強權的人們,都面臨著相同的情勢。忽略具體情境、技術至上,以及為利己心辯護——博弈論常常招致這樣的批評,因而被視為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最純粹的形式。而奧斯丁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些批判,按照她的說法,女人無需太過在意別人是否會認為她是個自私的人,女人應該為自己而選擇。在第2章末,我將介紹一些嘗試將博弈論、其他相關概念(比如「心智理論」),以及文學研究相結合的工作。

第3章中,在帶領讀者深入分析奧斯丁的作品之前,我會先探討非裔美國人民間故事裡的策略思維,比如著名的「柏油娃娃」(Tar Baby)的故事。而《弗洛茜和狐狸》的故事會呈現一個關於權力與反抗的簡單分析:小女孩弗洛茜不承認自己知道對方是狐狸,有效地阻止了狐狸的攻擊。在第4章中我也會通過數學語言來重新講述這個故事。這些民間故事教會了弱者可以利用強者痴迷於地位差異而陷入無知這一點,這確實是一種能夠派上用場的策略。比如1963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的競選活動中,民權運動的智囊們期待聲名狼藉的種族主義警察局長布爾·康納(Bull Connor)能來點讓媒體競相報導的舉動,最後,康納也確實如其所願,出動了警犬和高壓水槍來驅趕人群。

讀者無需擔心自己對奧斯丁的作品不夠熟悉,在第5章中,我會對奧斯丁的六部小說進行一個歸納總結。讀者可以了解到小說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如何逐步學會用策略思維來思考的:《諾桑覺寺》的女主人公凱薩琳·莫蘭必須學會在一系列越來越重要的情境下獨立做出自己的選擇;而《愛瑪》的女主人公愛瑪·伍德豪斯意識到,為自己的策略技能沾沾自喜,可能也是一種無知。奧斯丁讓我們看到,人們在成長為獨立成年人的過程中,是如何學會運用策略思維的。

第6章至第12章是本書的核心,在這七章中我會對六部小說進行整體分析,從而整理出奧斯丁的小說與博弈論之間的緊密聯繫。奧斯丁十分尊重個人選擇的權利,認為任何阻礙個人選擇的企圖都應當受到譴責。奧斯丁一貫喜歡探討截然不同的感受可以如何相互補償,比如她將心碎的痛苦和烤火取暖的愉悅放在一起。可以把複雜多樣的感受還原為單一的「淨感受」的這種相通性,正是博弈論數值「收益」形式的偏好背後的基本假設。奧斯丁有時甚至也開玩笑說,感情可以用數字來表示。一個人的選擇揭示了他的偏好,就像經濟學的「顯示性偏好」理論告訴我們的一樣。比如,伊莉莎白·貝內特認為,需要克服的困難越多,說明達西的愛越強烈。

奧斯丁小說中採用了幾個固定詞彙來代表策略思維,比如「洞察」(penetration)和「預見」(foresight),她的六部小說還包含了50多個具體被稱為「計劃」(schemes)的策略操作。對於奧斯丁來說,「盤算」(calculation)一詞並不表示純粹技術主義或機械主義。對像詹寧斯太太這樣的對策略思維一知半解的人物,奧斯丁則毫不留情進行了嘲諷,認為他們的舉動充分表露出他們策略技能的匱乏,其操作大錯特錯。有策略頭腦的人會非常仔細地觀察別人的眼神,不僅是因為「洞察」和「預見」是對視覺的類比,也因為人們的眼神會流露出他們的偏好。

奧斯丁在用一種輕鬆的、不帶教條的方式來解釋博弈論。她傾向於從選擇、偏好和策略的角度來解釋,但對於情緒、直覺和習慣等其他角度,她也大方承認其重要性。奧斯丁筆下的女主人公即便在情緒激昂之際,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連臉紅這種貌似情緒化的反應,也至少部分地是一種選擇。至於本能和習慣對選擇的影響,奧斯丁從不否認,卻並不喜歡:在她看來,基於本能做出的決策往往都很糟糕;而從習慣出發所做的選擇,比如範妮·普萊斯選擇了順從,威洛比選擇了懶惰,卻通常飽含痛苦或導致毀滅。奧斯丁曾兩次明確地將習慣性選擇與偏好性選擇進行對比,並認為偏好對選擇的影響更重要。奧斯丁允許人們在選擇時遵循規則或堅守原則,而不只是下意識地行動,但她也指出遵循規則本身就是一個選擇。

奧斯丁承認嫉妒、責任、驕傲和榮譽等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但總體上對其持批判態度。她筆下的女主人公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這些社會因素,而是因為擺脫了這些因素的束縛。例如,當範妮·普萊斯面對亨利·克勞福德的求婚時,她的親戚們紛紛用社會階層、順從、責任和感激等理由來強迫她答應求婚,但範妮聽從自己內心的意願並勇敢地做出了選擇。因此,奧斯丁認為,社會因素只能影響到你的行為,卻無法影響獨立思考的過程。即便面對最嚴格的社會約束,一個人也可以運用策略思維去應對和周旋,事實上,這些約束反而能促使你更好地將策略思維學以致用。

奧斯丁還注意區分了「策略思維」與其他容易混淆的概念。策略思維不同於自私,如範妮·達什伍德在自私的同時也犯了策略性的錯誤;策略思維不同於「你應該做什麼」的說教,就像瑪麗·貝內特雖然遵循了教科書上的社交準則,但從策略思維來看這些舉動毫無益處;策略思維與經濟至上價值觀中的節儉不一樣,諾裡斯夫人就是在經濟上節約但在策略上愚蠢的例證;策略思維也不同於在紙牌遊戲這樣的人為博弈情境中做贏家,亨利·克勞福德喜歡玩紙牌遊戲,但現實生活中他卻不能在範妮·普萊斯和已婚的瑪麗亞·拉什沃思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一敗塗地。

奧斯丁的研究碩果纍纍,她為現代博弈論貢獻了許多新的洞察。除了上文提及的「無知」,她還在四個方面取得了成果。第一,奧斯丁認為,兩個人攜手成為策略夥伴,共同操控第三人,是友誼和婚姻最可靠的基礎。她筆下的每一對情侶都是因為共同操控或觀察第三人,比如某一方那位快要出醜的母親,而走到了一起。向你的夥伴解釋自己的動機與選擇,一起進行策略性的復盤,這在奧斯丁看來是最高程度的親密。第二,奧斯丁認為一個人其實有多個不同的自我,它們之間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談判,不存在誰命令誰的「指揮鏈」。既然一個人可以預期別人的行為,自然也能預期自己的行動和偏見。而一個人的目標決定了他的自我管理策略。第三,奧斯丁提出偏好也是會改變的,當你對他人心懷感激,或者當一個行為有了新的社會內涵,偏好就會隨之改變(比如,當你被追求者拒絕時,你就渴望和另一個人結婚來予以「報復」)。第四,奧斯丁認為,堅定的愛情並不是被動的等待,而是基於對所愛之人心意和動機的理解,而產生的一個主動的、不斷調整的策略過程。

奧斯丁還綜合考慮了策略思維的缺點。策略思維需要耗費心神,會讓人面臨更複雜的道德生活,更容易為他人的過錯找到理由,也會讓人為更多的事情感到遺憾。運用策略思維既不討人喜歡,也顯得沒有誠意,人們會認為你早已洞悉一切而失去對你的信任。去冥思苦想他人的算盤會令人痛苦,所以有時候最好是勇往直前,別過多擔心人們會作何反應。善於策略思維也會讓人陷入傲慢自大的境地:你自認為看到了別人的策略而事實可能並非如此,過度自信也會讓你錯誤地認為他人的一舉一動都在你的掌握之下。

我認為奧斯丁有意識地在她的小說中建立了策略思維的理論,因此本書對策略思維的興趣並非只來自我本人,也來自奧斯丁。雖然我沒有給出直接證據(比如,奧斯丁在一封信中直接表露她的目標),但這些觀點都有可靠的間接證據。我們可以看到,奧斯丁的小說與博弈論之間,存在著大量緊密的聯繫。比如在她小說裡,孩子要麼是在學習如何運用策略思維(一個三歲大的孩子藉助不停地哭泣來吸引大人的注意,並得到止哭的糖果),要麼是別人策略行動中的一枚棋子(愛瑪在與奈特利先生爭吵之後,抱著8個月大的侄女取樂,藉此消除爭吵後的不良情緒)。而在亨利·克勞福德向範妮·普萊斯求婚後,奧斯丁給出了至少七個「參照依賴」的例子。所謂參照依賴是指,一個結果是否理想,取決於它與現狀的比較。如此眾多的重複很難說是巧合或無心之舉,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奧斯丁探討策略思維的明確態度。

也許奧斯丁對博弈論最大的貢獻還是她對「無知」的分析。奧斯丁給出了五種對於「無知」(明顯缺乏策略思維)的解釋。第一,奧斯丁認為,無知是由於先天能力不足導致的:她筆下無知的人有好幾種性格特徵(對數字、視覺細節、字面意義,以及社會地位的痴迷),這通常被歸類於泛自閉症人群的特徵。第二,如果你對另一個人缺乏了解,就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所以,社會距離和身份隔閡會導致無知,例如性別、婚姻狀態、年齡的差異都會帶來對對方的無知。第三,過多的以己度人會導致無知,例如你不喜歡某樣東西,你就會認為其他人也不喜歡。第四,地位的差異會導致無知:地位較高者無需從地位較低者的角度去考慮,而這實際上是地位較高的標誌或特權。第五,大膽做出推斷,認定自己了解對方的想法,有時候確實有效:打個比方,如果你能讓他人對你產生需要,他之前的動機究竟如何,已經不重要了。最後,我會運用這些解釋來分析奧斯丁小說中那些地位較高者的決定性失誤。

接下來,我結合現實的例子,又提出了五種對「無知」的解釋:首先,無知可以被簡單看作一種心智上的懶惰。其次,要進入他人的思想,就要想像自己走進他人的身體,設身處地,透過對方的眼睛來打量世界,然而,因為種族或地位的差異,那些自詡為強勢方的人會對這種切膚的換位思考感到厭惡。第三,因為社會地位能把複雜的社交情境簡單化和表面化,那些不善於策略思維的人,會更願意對社會地位進行投資,他們也更喜歡那種由社會地位決定人際互動的社交環境,比如等級制。第四,在某些情況下,無知能幫助你在談判中佔據有利地位,一旦不去猜測別人會做什麼,就可以堅持不做出任何反應。最後,即使策略思維並不等同於同理心(理解別人的目標不代表同情他們),但兩者可能會互相轉換。比如,無知的奴隸主可能很容易被他的奴隸欺騙,但如果他運用策略思維去思考奴隸們的觀點,他可能就不再相信奴隸制了。最後,我用上面這些解釋來分析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針對費盧傑的傷亡慘重的軍事行動。

回到本書開頭:人們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要回答這個迷人的問題,我們不能局限於小說或數學模型,局限於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局限於過去或現在。我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後會感到:奧斯丁這樣一位對人類行為有強烈興趣的作家,會在博弈論領域有所建樹,這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重述博弈論的「道統」:簡·奧斯丁與經濟學
    此書試圖把簡·奧斯丁塑造為一位深思熟慮的博弈論學者,從她的小說裡勾勒出博弈論思想,從而回應對於博弈論的種種批評,讓博弈論的「道統」脫離數學界、脫離軍方,脫離一切使其「政治不正確」的特徵,使當代美國社會公眾願意接受博弈論。
  • 黃昱寧︱當簡·奧斯丁遇見博弈論
    因此,作者完全可以通過一系列分析和闡釋,最終提出這樣的判斷:「無論奧斯丁有沒有在小說中講解博弈論的意圖,讀者都能讀出博弈論的思想精髓。」三下一個容易聯想到的問題是:作者為什麼要選擇奧斯丁的作品作為策略論的研究對象,為什麼堅定地認為「早在200年前奧斯丁就已經通過她的六部小說向世人提出並討論了博弈論的核心思想」?
  • 策略思維:了解博弈論,讓你成就自我
    《策略思維》將幫助你學會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擴大勝面。這是一本講博弈論的經典書,源於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頓大學開設的相關課程。這本書作者:奈爾伯夫,在耶魯大學教授博弈論和政治決策的課程,經常為《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等媒體撰寫關於策略問題的文章。同時,他還運用策略思維為麥肯錫公司提供決策諮詢。迪克西特,在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博弈論和商業決策課程,同時研究國際貿易中的策略行為。
  • 博弈論中的策略: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
    博弈,就是用這種遊戲思維來突破看似無法改變的局面,解決現實的嚴肅問題的策略。在博弈中,每個參與者都在特定條件下爭取其最大利益,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因為在博弈中,特別是多個參與者的博弈中,結果不僅取決於參與者的實力與策略,而且還取決於其他參與者的制約和策略。事實上,博弈過程本來就不過是一種日常現象。
  • 博弈論,誰主沉浮?
    這是一部由博弈領域的兩位領軍人物——朱·弗登博格和讓·梯若爾編著的集大成之作,囊括了迄今為止除演化博弈之外的所有博弈論的理論和方法,代表了博弈論發展的最高水平。它不僅涵蓋了博弈論的方方面面,而且幾乎對每一個論題都給出了嚴密的數學推導和證明。《博弈論》具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覆蓋面廣,幾乎涵蓋了博弈論的各個領域。
  • 漫談博弈論
    但是,在通常語境下、尤其是在媒體報導裡,「博弈」還能作為一個動詞來使用,諸如「中美博弈」、「勞資博弈」等等。這跟學術語境下想表達的意思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產生非常恰當的聯想;而「對策」這個詞一般不作為動詞使用,在日常語境中也產生不了我們所期望的聯想。此外,「對策」跟「博弈」不同,它是單方視角而非全局視角,這也跟博弈論的研究方式相衝突。
  • [趣味數學]從日常生活中看「博弈論」
    」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於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如此眾多的「博弈論」研究專家的頻頻獲獎,凸現了「博弈論」在主流經濟學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博弈論」原本是數學的一個分支,但由於它較好地解決了對競爭等問題的可操作性分析,成為經濟學中激蕩人心的一個研究領域。可以說,「博弈論」已經改變了經濟學的傳統輪廓線。  「博弈論」的英語原文是Game Theory,直譯過來就是遊戲論、運動論或競賽論。
  • 14思維模型:博弈論一動態決策法
    2、博弈論4要素:參與人:在一場競賽或博弈中,每一個有決策權的參與者成為一個局中人。只有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現象稱為「兩人博弈」,而多於兩個局中人的博弈稱為「多人博弈」。策略:一局博弈中,每個局中人都有選擇實際可行的完整的行動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階段的行動方案,而是指導整個行動的一個方案,一個局中人的一個可行的自始至終全局籌劃的一個行動方案,稱為這個局中人的一個策略。得失:一局博弈結局時的結果稱為得失。
  • 智慧樹博弈策略與完美思維答案
    博弈策略與完美思維單元測試答案1【單選題】(20分) 博弈論中,參與人從一個博弈中得到的結果常被稱為( B )。 A. 效果 B. 支付 C. 決策 D.策略就是行動 B. 參與博弈的每一個局中人都只有一個策略 C. 一個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D. 策略與行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策略是關於行動的詳細計劃 2【單選題】(20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 策略式表達更適合於動態博弈 B.
  • ...也有博弈?看下西南交大校長徐飛如何解讀「博弈論與行為策略」
    5月31日,西南交通大學「卓越講堂」系列講座在該校舉行,此次做客的嘉賓是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他以「博弈論與行為策略」為主題,與現場的同學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交流。「讓我們沒想到的是,中華詩詞大會的賽制裡頭,也有博弈論的內容。」
  • 讀書筆記 | 博弈論
    本書是「博弈論之父」馮·諾依曼的代表作,囊括了迄今為止除演化博弈之外的所有博弈論的理論和方法,代表了博弈論發展的高階水平。◆ 前言博弈論就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充分考慮博弈各方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並運用數學方法找出最合理的行動方案的一種理論或方法。
  • 建立一個簡單的博弈論分析模型,解讀分析兆馳等的新進入者的進入策略
    建立一個簡單的博弈論分析模型,解讀分析兆馳等的新進入者的進入策略 李倩 發表於 2018-07-26 11:10:43 寡頭博弈的決策變量包括價格和產量,但這主要是短期的
  • 博弈論
    博弈論又被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生物學家使用博弈理論來理解和預測進化論的某些結果。博弈論已經成為經濟學的標準分析工具之一。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
  • 《清徵江湖》第十九期:區塊鏈與博弈論:對抗與統一
    清:我們在之前的節目中,探討過這麼幾個話題:區塊鏈、央行數字貨幣、新基建、比特幣、大數據、Defi等,上一期我們探討了P2P與Defi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簡單回顧上一期內容)。徵:今天我們來和大家一起做一做思維體操,來聊一個邏輯性很強的話題:博弈論。其實在咱們的生活中也是處處充滿博弈的,所以博弈論是一門非常有意義的學科,可能有很多聽眾在大學的時候也多多少少接觸過一點。
  • 納什紀念與博弈論視野下的國際關係
    天才留下的理論對於博弈論來說,這位天才最廣為人知的貢獻是,在他年僅22歲時,就提出了後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納什均衡是一種策略組合,在這一組合中,每個參與人的策略是對其他參與人策略的最優反應。由此,從自身利益出發,沒有任何單獨的一方願意改變其策略。不少學者認為,「納什均衡」使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陷入尷尬。
  • 什麼是博弈論與納什均衡
    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約翰-納什命名。假設有n人局中人參與博弈,給定其他人策略的條件下,每個局中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個人最優策略可能依賴於也可能不依賴於他人的戰略),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構成一個策略組合。
  • 博弈論(Game Theory)| 知識
    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目前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遊戲或者博弈(Game))間的相互作用.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
    博弈論思想古已有之,中國古代的《孫子兵法》等著作就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論著作。博弈論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橋牌、賭博中的勝負問題,人們對博弈局勢的把握只停留在經驗上,沒有向理論化發展。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 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
    序數論革命之後,當今微觀經濟學的前提假設已經越來越建立在行為人稟賦的一組最基本的、容易作真實性檢驗的假定之上, 越來越脫出微分最大化的傳統,這與博弈論帶來的影響不無關係。比較典型地, 如: 安德魯•馬斯—科萊爾、麥可•D•溫斯頓、傑裡•R•格林的《微觀經濟學》。不過,隨著博弈論方法和理論模式在與社會科學融合的過程中, 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
  • 想要精通生活的策略,一定要讀懂博弈論 | 書單
    此書以其在博弈論體系和發展方向上的把握,一出版立即成為國際上博弈論領域的權威教材,至今無人超越,對全世界博弈論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博弈論領域人手一冊的聖經級教材,此書全世界銷量已有數十萬冊。書中涵蓋了非合作博弈的全部重要內容,並包括馬爾可夫均衡等普通博弈論教科書中不會提及的內容,時至今日,它仍然是博弈論領域中最前沿的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