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簡單的博弈論分析模型,解讀分析兆馳等的新進入者的進入策略

2020-12-17 電子發燒友

建立一個簡單的博弈論分析模型,解讀分析兆馳等的新進入者的進入策略

李倩 發表於 2018-07-26 11:10:43

寡頭博弈的決策變量包括價格和產量,但這主要是短期的,放在中長期來看,產能博弈才是決定競爭格局的結構性力量。

LED晶片的價格和產量(產能利用率)的博弈無疑是過去半年來LED行業的核心關注要素,然而產能的博弈同樣重要且精彩,並更加深刻的塑造了這個行業和業內企業的盈利能力。

本文通過建立一個簡單的博弈論分析模型,解讀分析兆馳等的新進入者(下文簡稱A公司)的進入策略(Entry Strategy,本文中戰略和策略等價)和在位者如三安,華燦等(下文簡稱S公司)的進入阻絕戰略(Entry-deterring Strategies)。

第一階段

A公司的進入決策

我們先建立一個簡單的一階段完全信息博弈的模型。

圖1 S公司和A公司的一階段完全信息博弈模型

模型的含義如下:

第一個數字代表A公司收益(payoff),第二個數字代表S公司收益。數字並無實際意義,僅代表收益的大小順序。為簡化分析,我們假定雙方是完全信息的,即清楚的知道競爭對手的收益狀況。

A公司選擇不進入策略時0收益,S不擴產時正好滿足市場需求,收益最大(0,1200);S公司擴產需要更多的資本支出,成本增加,因此收益減少(0,1000);

A公司選擇進入策略時,S公司不擴產會被搶佔一部分市場,且因為競爭加劇,價格下滑,S公司收益減少,A公司取得正收益,兩者總和收益小於A公司不進入時;

A公司進入,S公司擴產,市場供過於求,A公司虧損,S公司收益大幅降低(-100,500);

S公司代表在位廠商,具有先發優勢,A公司為新進入廠商,成本處於劣勢。能否實現盈利取決於S公司是否擴產。

這個博弈S公司有佔優策略,即不擴產,無論A公司選擇進入還是不進入,S公司的最優策略都是不擴產。因此納什均衡點是A公司進入,S公司不擴產。

這是故事的第一階段,2017年6月30日,兆馳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出資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且不高於16億元,在南昌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建設LED外延片和晶片生產項目。一期項目計劃於2018年相關設備安裝調試到位並正式投入運營。項目公司正式投入運營後,預計公司LED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將為公司新增產值約人民幣60-70億元。(詳見>> 投資15億!兆馳股份擬投建LED外延片和晶片項目)

當時的LED晶片市場需求還很旺盛,華燦的義烏新工廠還要10多天之後才正式舉辦開工儀式。

第二階段

S公司的進入阻絕策略

如果博弈只有一個階段,故事到這裡就該就結束了。

然而我們知道現實中的博弈實際上是多輪的,在位的S公司仍然可以觀察A公司的行動再做出自己的最優對策,上述的收益矩陣我們可以升級成一個三階段的動態博弈。首先是S公司選擇是擴產還是不擴產,然後A公司再選擇進入和不進入,根據A公司的決策,S公司再以獲得最優的收益,選擇對應的策略。我們建立模型如下圖2.

圖2 S公司和A公司的多階段完全信息博弈模型(A公司收益,S公司收益)

通過「修剪」樹枝,我們保留主幹的決策樹,來分析博弈參與者的最優決策。如圖3,在S2這裡,S公司有擴與不擴的選擇,不擴產獲益800,擴產獲益500,我們剪去擴的決策。同樣的道理在S3這裡,我們剪去擴的決策。剪枝法是通過比較每一個決策在相應的終點結上的收益(payoff),剪去對該結點上收益低的決策樹支線,一般過程是通過逆推。

圖3 剪枝多輪博弈樹第三輪決策樹枝(A公司收益,S公司收益)

可以看到在A1這裡,進入的決策獲益100,要優於不進入的決策收益0。在A2這裡,A公司的最優決策是不進入。因此我們繼續剪枝A1處不進入的決策樹,如圖4:

圖4 剪枝多輪博弈樹第二輪決策樹枝(A公司收益,S公司收益)

此時我們可以看清楚了,當S公司最初做出決策的時候選擇不擴產的收益是800,如果開始就選擇了擴產,收益是1000。到這裡為止,都是經典的利用產能威懾實現進入阻絕戰略所展示的結果。S公司的最優決策其實是先手選擇擴產,然後令競爭對手選擇不進入。

然而現實中,我們看到S公司並沒有先手選擇擴產,而是讓A公司進入了這個行業。是S公司的戰略失誤了嗎?

第三階段

S公司改進版的進入阻絕策略

採用產能威懾固然可以避免新玩家的進入,但是有一個問題是,潛在進入者在確定進入之前,S公司並不知道他的存在。就好像A公司在宣布進入LED晶片行業之時,絕大部分行業人士都是相當意外的。

如果總是為了阻止潛在的進入準備額外的產能以達到威懾效應,可能需要付出大量的額外成本,這也是不必要的浪費。

對此,如果S公司在獲得A公司要進入的信號後,再實行進入阻絕是否可行呢?

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假設,稍微修正一下收益(payoff)和策略。如圖5,S公司如果預期A公司還有一種選擇就是退出,儘管A公司已經宣布投入而且也有了項目啟動資金的投入,但是沉沒成本還不高,如果S公司強硬的選擇擴產(即使收益大幅下降也要擴產),不擴產的選擇將會被刪去,A公司不得不重新衡量堅持不退出和止損退出的結果。顯然,選擇止損退出會是更好的選擇。

圖5 S公司強硬的選擇擴產

此時強硬的聲譽成為關鍵的戰略資產,A公司是否會選擇退出,就要看S公司宣布的擴產是否為可置信的承諾。歷史的來看,三安宣布的擴產計劃,基本上都是達成的,而華燦對產能擴產更有強烈的意志,甚至不惜陷入短期虧損(2015年)。

現實中也是如此,三安和華燦在兆馳宣布新項目之後,都推出了大手筆的LED晶片擴產計劃。

2017年10月,華燦光電公布擴產計劃,公司全資子公司華燦光電(蘇州)有限公司與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雙方就在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華燦光電(蘇州)有限公司LED外延片、晶片四期項目」籤署附生效條件的《華燦光電(蘇州)有限公司LED外延片、晶片四期項目投資協議》。項目預計總投資25億元,建設周期三年。項目建設後,將形成年產LED 外延片900萬片及不同規格LED晶片的生產規模。

2017年12月5日,三安光電發布公告稱,公司與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和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政府籤署《投資合作協議》。根據協議約定,公司擬在福建省泉州芯谷南安園區投資註冊成立一個或若干項目公司,投資總額333億元(含公共配套設施投資),全部項目五年內實現投產,七年內全部項目實現達產,經營期限不少於25年,達產後年銷售收入約270億元。

第四階段

A公司的退出決策

一旦考慮到退出的可能性,即使是用多階段的動態博弈表現出來,結果也相似。

圖6 考慮到退出可能性的博弈樹(A公司收益,S公司收益)

只要A公司存在退出的可能性,S1決策擴或者不擴,A公司選擇進入和不進入,對S公司來說,收益都是一樣的。在A1這裡,我們已知如果S1選擇不擴,A1選擇了是進入,所以不進入的分支需要剪掉。用剪枝法最終可以看到,S公司的收益都是1000。

相反,A公司選擇進入,在強硬對手的擴產決策反擊之下,如果選擇再退出,將承受額外的損失,主要是項目前期的沉沒成本。

在兵法上這叫半渡而擊。不僅可以將自身決策的時間點向後推遲,提升風險決策收益的淨現值,還可以起到懲戒進入者的作用,對未來的潛在進入者形成警示,提升整個行業的進入成本。

問題是在S公司的擴產威懾下,A公司就只能選擇退出,別無他法嗎?

其實並不是的,A公司仍然有破釜沉舟的機會,如果A公司創造一個巨大的沉沒成本,使之比堅持留在行業面臨的虧損還要嚴重,此時,A公司的佔優決策也變成不退出。如果S公司知道A公司的佔優決策是不退出,那麼S公司的最優決策就會變成不擴產。

圖7

然而考慮到S公司一貫強硬的聲譽,即使A公司破釜沉舟,選擇了不退出,S公司仍然選擇擴產,則最後的結局不免是對行業最差的情形。即A公司選擇不退出而虧損(-100),S公司選擇擴產,而收益(500)低於其他情形。

圖8

因此此時S公司應該做的就是降低A公司的退出成本,讓A公司的退出相比不退出的決策要誘人很多,避免A公司走上破釜沉舟的方向。

從實際商業層面來說,A公司的退出成本主要有幾方面,一方面是大量訂購的外延晶片設備,務必使之不要變成沉沒成本,一旦成為沉沒成本,則退出成本會激增。S公司可以考慮接收設備。

另一方面是A公司的封裝事業部的晶片採購成本下降,這是A公司堅持進入LED晶片產業所預期的潛在內部化收益。S公司和A公司的封裝事業部一直有晶片生意往來,可以通過在購買合約中安排給予A公司最惠國待遇條款,如果S公司在未來一定期間內,以較低價格賣給其他客戶,A公司將自動獲得最新的低價。這對A公司來說通過內部化晶片生產降低成本的收益將會大幅降低,亦即降低了LED晶片項目的退出成本。

圖9,A公司最後面對的博弈(A公司收益,S公司收益)

除此之外的基建成本和人力成本等沉沒成本金額並不大,對一個上市公司來說完全在可承受的試錯成本範圍內。接下來需要的是在一個簡單的博弈樹枝上做選擇,結論是顯而易見的。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LED晶片產業進入與退出決策博弈分析
    本文通過建立一個簡單的博弈論分析模型,解讀分析兆馳等的新進入者(下文簡稱A公司)的進入策略(Entry Strategy,本文中戰略和策略等價)和在位者如三安,華燦等(下文簡稱S公司)的進入阻絕戰略(Entry-deterring Strategies)。
  • 戰略管理會計:競爭策略的博弈分析
    【摘要】戰略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的最新發展階段,競爭策略分析是戰略管理會計的核心。本文對戰略成本管理的特徵及方法進行探討,並圍繞競爭問題引入博弈論進行了初步分析。
  • 跟簡·奧斯丁學博弈論:她有意識地在小說中建立策略思維
    奧斯丁的六部小說可視作一個系統的研究項目。奧斯丁最終探索了博弈論的新應用,她的結論之一是:策略夥伴關係是親密關係最可靠的基礎。本文節選自[美]崔碩庸著,遊嘉、王葦霖譯《簡·奧斯丁的謀略》,格致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 漫談博弈論之一:演化博弈模型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注意的關鍵性問題
    漫談博弈論之一:演化博弈模型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注意的關鍵性問題2017-12-09 演化博弈模型及其相關數學分析、數學求解方法的確是一個非常好、非常聰明的工具,物理意義明確​​引子:博弈論是一個非常重要和非常有實用價值的學術分支,在經濟、軍事、政治、管理等領域都有大量的運用(最近十幾年在環境領域的運用也越來越多)。
  • 競爭環境分析的波特五力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麥可•波特提出的一套關於行業競爭的影響因素的理論。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分析競爭環境。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  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我們可以對許多行業的發展做出分析。
  • 博弈論常見模型初學筆記
    大家早安、午安、晚安,今天我先從機器學習的學習中休息一下,來了解一些常見的博弈論模型,然後繼續學習機器學習等。以下博弈論的介紹來自網絡。
  • 經濟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及案例分析
    眾所周知,在經濟類畢業論文中加入一些經濟模型,利用簡單而深刻的經濟學模型表達自己的觀點,並利用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可以使論文更具有說服力,給論文加分不少
  • 博弈論
  • 博弈論中的策略:強者未必勝券在握,弱者也未必永無出頭之日
    這種方式,與我們在生活中運用博弈科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大量的數學模型嚇不倒我們,因為我們可以對它們置之不理。有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是這樣的:在什麼情況下零大於二,二大於五,五又大於零?答案是:在玩「石頭-剪刀-布」遊戲的時候。博弈,就是用這種遊戲思維來突破看似無法改變的局面,解決現實的嚴肅問題的策略。
  • 想要精通生活的策略,一定要讀懂博弈論 | 書單
    全書分策略博弈、完全信息擴展式博弈、不完全信息擴展式博弈和聯盟博弈四部分。對於幾乎所有章節,作者對內容的選擇都保持適度而又精煉。作者之一的阿里爾·魯賓斯坦是享譽全球的「博弈論四君子」之一,博弈論中討價還價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是呼聲很高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人。
  •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
    博弈論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Game Theory)、賽局理論等,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博弈論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間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數學理論和方法。
  • 九方智投:行業研究的黃金分析法 ——用「波特五力分析法」建立你...
    然而,研究一個行業談何容易,行業信息太多,產業鏈上中下遊,無數需要關注的信息難以入手,但是市場上就有一種神奇的方法可以化繁為簡,將紛擾的信息歸納在一個簡單框架裡,幫助投資者理清行業內各個企業的競爭關係,迅速建立對一個行業的能力圈,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波特五力模型,由競爭戰略之父麥可·波特提出,廣泛應有於券商、公募等專業機構的研究分析之中。
  • 漫談博弈論
    該書一經出版就引起了學術界(主要是數學界)的巨大轟動,並吸引了一大批最優秀的年輕人(包括納什、夏普利、奧曼等)追隨研究,形成了博弈論歷史上無出其右的「普林斯頓學派」。馮·諾依曼寫作該書的終極目的,是嘗試用博弈論的框架為經濟學建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其能像物理學一樣成為一門嚴格的科學。但殘酷的是,在這部六七百頁的皇皇巨著中,能留在現代博弈論教科書的內容卻並沒有多少,而且今天也很少有人再去研讀它了。
  • 重述博弈論的「道統」:簡·奧斯丁與經濟學
    為了實現這一雄心,崔碩庸在展開對於簡·奧斯丁小說的分析之前,堅持用整整一章「民間故事和民權運動」分析了黑人民間故事中的策略思維,以及20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中體現的策略思維。他還在短短的第4章裡分析了一個黑人民間寓言故事《弗洛茜和狐狸》,闡述了弱者如何採用博弈策略反抗強者。
  • 博弈論雜談:基本假設
    簡單來說,完全理性指的就是參與人足夠聰明、擁有無窮的計算和推理能力,而且從來不會犯錯誤。而博弈論研究的主要範式,便是如果大家都這樣聰明,最終會出現一個怎樣的結果呢?比如說,我和黃博士、潘博士、張博士四個人分一個蛋糕,我們都足夠聰明,都會選擇最大的,那麼最終蛋糕會分成什麼樣呢?在博弈論中,這個最終可能出現的結果就被稱為「納什均衡」。
  • 14思維模型:博弈論一動態決策法
    認識博弈論現代經濟博弈論是在20世紀50年代由匈牙利/美國著名數學家馮·諾依曼的經濟學家奧斯卡·摩根斯坦引入經濟學的,目前已成為經濟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對產業組織理論、委託代理理論、信息經濟學等經濟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 博弈論(Game Theory)| 知識
    有時也稱為對策論,或者賽局理論,是研究具有鬥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它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既是現代數學的一個新分支,也是運籌學的一個重要學科。目前在生物學、經濟學、國際關係學、計算機科學、政治學、軍事戰略和其他很多學科都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勵結構(遊戲或者博弈(Game))間的相互作用.博弈論考慮遊戲中的個體的預測行為和實際行為,並研究它們的優化策略。
  • 黃昱寧︱當簡·奧斯丁遇見博弈論
    這本書裡幾乎沒有這些詞,有時會出現直觀的「決策樹」或者「博弈模型」,更多的是把文本細節一條條理出來,解析其中的「策略」,並且觀察這些策略相互作用的效果。於是,心裡接連浮出了幾個問號:「這還是我熟悉的奧斯丁嗎?可以這樣讀奧斯丁嗎?為什麼要這樣讀奧斯丁?」
  • 懂點博弈論,人生會大不一樣
    接觸過博弈論課程的會覺得這是門很難的課程,佔優策略,零和博弈,納什均衡等等,更有多人多策略的組合,完全摸不著頭腦,又怎麼能在生活中利用博弈論思想為自己謀福利呢?有人說看到數字我會頭禿,得到知名專欄作家,前物理學家、現科學作家萬維剛的新書《博弈論究竟是什麼》,不涉及過多的數學分析,抽出大量生活案例中的博弈論思想,告訴我們如何在生活中使用博弈論,過個不一樣的人生。
  • 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
    並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他的「社會博弈論」, 它表現為三個層次: 結構博弈、鑲嵌式博弈和「結構—博弈—功能主義」 模型。本文節選自該文第二部分《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參考文獻和注釋省略。博弈論困境的一些解決路徑文/王水雄在過去的50 多年裡,博弈論逐漸成為經濟學的一種標準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