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利用單分子成像揭示應激顆粒中mRNAs翻譯過程

2020-12-25 BioArt生物藝術

撰文 | Qi

責編 | 兮

細胞經常暴露在如氧化應激、溫度變化、病毒感染等壓力條件下,為了抵禦這些不利條件並將應激期間的損傷降至最低,細胞激活一種進化上保守的途徑,稱為整合應激反應(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這一途徑會觸發翻譯起始因子eIF2α的磷酸化,導致大多數mRNAs的翻譯受到抑制。這種翻譯重編程允許細胞保存能量並將其資源轉移至細胞內穩態恢復【1】。在此期間,整合應激反應也導致應激顆粒(stress granules,SGs)的產生,即由mRNA和RNA結合蛋白組成的無膜細胞器。截至目前,雖已有許多研究報導SGs的成分,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角色,然而人們對其生物學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的。

近年來,在活細胞中使用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研究已逐步揭示SGs的mRNA募集動力學,但是仍不清楚將mRNA隔離到SGs是否對基因表達有任何影響【2,3。由於SGs的形成往往與翻譯沉默相吻合,人們推測SGs直接導致應激下的翻譯抑制,且普遍認為SGs中只包含非翻譯mRNA。然而,卻很少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猜想。

近日,來自瑞士弗裡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的Jeffrey A. Chao課題組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 Single-Molecule Imaging Reveals Translation of mRNAs Localized to Stress Granules的文章,在這項研究中,作者利用活細胞中mRNA翻譯的單分子成像來重新驗證上述假設,以明確的證據表明定位於SGs的mRNA可以完成翻譯,且整個翻譯周期能完整運行,同時可以觀察到mRNA在胞漿和SGs之間的動態轉換。總體而言,作者提出SGs的mRNA定位與翻譯是相容的,並反對SGs在應激條件下抑制蛋白質合成的直接作用。

儘管大多數轉錄本在應激過程中受到抑制,但也有一些轉錄物,如ATF4是啟動應激反應所必需的,並且在eIF2α磷酸化時優先翻譯。為了描述翻譯狀態與應激時SGs對mRNA募集之間的關係,作者首先構建了ATF4-Sun Tag報告轉錄本,用於活體細胞翻譯的單分子成像(見圖1)。此外,為標記活細胞中的SGs,作者將SNAP-tag標記的G3BP1引入細胞系。通過給予細胞應激條件,翻譯和非翻譯mRNA可以通過Sun Tag信號的存在與否來區分,如前所述,SGs中存在大量非翻譯mRNA,而令人驚訝的是,可以觀察到翻譯的ATF4-Sun Tag mRNA定位於SGs中,這表明SGs並不會抑制mRNA的翻譯過程。

圖1

圖1. ATF4-SunTag報告基因mRNA的示意圖以及用於單分子成像以揭示與SGs相關的mRNA翻譯

考慮到在SGs和胞漿中均觀察到非翻譯和翻譯的mRNAs,接下來,作者開始量化翻譯狀態與SGs定位之間是否存在任何相關性。通過圖像分析系統,作者發現SGs中約有30% ATF4-SunTag mRNAs進行翻譯,而胞漿中翻譯mRNAs的比例稍高,約佔mRNAs的44%。因此,相對而言,SGs中的mRNA翻譯也並非罕見事件。重要的是,SGs定位的和胞漿定位的mRNAs在Sun Tag信號強度上沒有顯著差異,由於SunTag強度與核糖體數量相關,這表明核糖體在翻譯mRNAs中的佔有率在胞漿和SGs中是類似的。

一些研究支持SGs並非勻質的,包含穩定的核心和動態的外殼。那麼mRNAs的翻譯狀態是否與其在SGs中的定位有關呢?為此,作者在固定細胞中進行3D斑點檢測和SG分割實驗,並測量從SGs中每個ATF4-Sun tag mRNA到最近SGs邊界的距離(邊界無法精確定義)。分析表明,SGs中的大部分翻譯(76%)和非翻譯(65%)mRNA位於SGs邊界的0.3 μm範圍內,然而,翻譯的mRNA也可以在SGs內部更深層被檢測到,並且更大的SGs中在距離邊界1 μm的地方也可以觀察到。值得注意的是,與SGs邊界的距離與翻譯mRNA的Sun Tag強度無關。因此,這些數據結合先前研究共同表明,翻譯狀態與SGs內mRNAs的定位並無必然聯繫。

接下來,作者通過成像系統觀察到SGs中的mRNAs可以正常經歷「起始、延伸和終止」的完整翻譯周期,與此同時,作者在一些影像中觀察到少部分ATF4-Sun Tag mRNA在胞漿和SGs之間的動態轉換,例如非翻譯的mRNAs從胞漿到SGs或從SGs到胞漿的轉移,但並沒有改變其翻譯狀態。然而,通過分析發現與到達SGs的mRNA相比,離開SGs的mRNA更可能具有翻譯活性,而非翻譯的mRNA更傾向於定位到SGs,並且一小部分SGs的mRNA在離開SGs之前可以從非翻譯狀態切換到翻譯狀態。

上述觀察表明與SGs相關的翻譯對於ATF4-Sun Tag mRNA而言是相對常見的,這是由於其複雜的5』 UTR和兩個上遊開放閱讀框(upstream open reading frames, uORFs)結構,使其在應激階段翻譯上調。那麼,許多僅具有簡單5』 UTR結構的mRNA是否能在應激條件下完成翻譯呢?

與上述ATF4-Sun Tag mRNA系統類似,作者在強力黴素誘導啟動子下生成一個攜帶5』 TOP-Sun Tag報告基因並穩定表達scFv-GFP、MCP Halo和G3BP1-SNAP的細胞系。利用單分子成像技術,作者檢測到在正常條件下至少有76%的5』 TOP -Sun Tag mRNA進行主動翻譯,而在亞砷酸鹽應激處理期間,翻譯mRNA的比例顯著降低到2%以下。有趣的是,應激條件下翻譯分析顯示,僅存在6/292個翻譯的胞漿mRNA和2/169個翻譯的SGs mRNA。這些數據表明,5』 TOP mRNA的SGs相關翻譯是罕見的,但並不是由於SGs本身的定位所致。

圖2

圖2. 5』 TOP-Sun Tag報告基因mRNA示意圖,用於應激條件下SGs中的單分子成像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通過單分子成像技術打破先前普遍認為的「SGs只包含非翻譯mRNA且直接導致應激條件下的翻譯抑制」的觀點,並提出對細胞器內外的生物過程進行定量檢測,對於了解細胞器功能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11.010

參考文獻

1. Pakos-Zebrucka, K., Koryga, I., Mnich, K., Ljujic, M., Samali, A., and Gorman, A.M. (2016). The 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 EMBO Rep. 17, 1374–1395.

2. Moon, S.L., Morisaki, T., Khong, A., Lyon, K., Parker, R., and Stasevich, T.J. (2019). Multicolour single-molecule tracking of mRNA interactions with RNP granules. Nat. Cell Biol. 21, 162–168.

3. Guzikowski, A.R., Chen, Y.S., and Zid, B.M. (2019). Stress-induced mRNP granules: Form and function of processing bodies and stress granules. Wiley Interdiscip. Rev. RNA10, e1524.

相關焦點

  • Cell:顛覆傳統認知!細胞應激顆粒中的mRNA確實可以表達蛋白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1.010。mRNA是單鏈RNA分子,在真核生物的細胞核中由DNA轉錄而來,然後被運送到細胞質中,在那裡它們被翻譯成蛋白。在細胞應激反應過程中,許多mRNA簇集在應激顆粒內---這一觀察使科學家們認為,當細胞受到威脅時,這些mRNA就停止了翻譯。
  • 研究揭示SG定位的mRNA翻譯
    研究揭示SG定位的mRNA翻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5:28:50 瑞士弗裡德裡希·米歇爾生物醫學研究所Jeffrey A. Chao研究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單分子成像揭示成體細胞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0:38:20 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Ulrich Steidl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利用單分子成像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的轉錄動力學
  • 【分析】突破濃度限制的單分子FRET成像新方法
    然而傳統的基於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TIRF)的單分子螢光技術只能在溶液中濃度不超過50 nM螢光標記物種的條件下進行測量。該濃度限制遠低於許多生物大分子的生理濃度和許多生化過程的結合常數,制約了單分子螢光技術的應用。
  • Cell|新技術讓我們看得到RNA病毒翻譯和複製的動力學過程
    Tanenbaum研究團隊聯合在Cell雜誌上發表題為Translation and Replication Dynamics of Single RNA Viruses的研究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開發了一種新的單分子成像分析技術—VIRIM,以此來研究+RNA病毒的翻譯
  • 2020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新方法首次詳細揭示核孔複合物的組裝過程doi:10.1016/j.cell.2020.11.00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和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使得他們能夠首次詳細研究大型蛋白複合物的組裝過程。作為他們的案例研究,他們選擇了最大的細胞複合物之一:酵母細胞中的核孔複合物。
  • 研究人員開發出微筏陣列成像結合CRISPR庫的篩選方法
    研究人員開發出微筏陣列成像結合CRISPR庫的篩選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12 15:14:36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Gene W. Yeo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隨後,研究人員將胚胎內的細胞按類型進行分層,他們依賴一個重要的計算框架MorphoSeq,運用非負矩陣分解迭代法的單細胞表達分類模型 (single-cell expression classification through iterations of nMF/SCECTION),即一個胚胎中的所有細胞被迭代地分成亞組直至在某一個亞組中基因表達變化保持最小變化
  • 【回顧】PNAS | 雙光子成像癲癇腦內MPO介導的氧化應激及其化學調控
    錢勇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氧化應激相關的關鍵生物分子及疾病標誌物的螢光診斷成像與化學調控。        MPO是一種含有兩個鐵素基團的過氧化物酶,以氯離子和過氧化氫為底物,可催化產生HClO和其他氯化物種,導致潛在的氧化應激。一些研究表明,腦中MPO的上調與癲癇的發生發展密切有關,揭示MPO可能是癲癇早期診斷的重要生物標記物和潛在的治療靶點。
  • 莊小威團隊發表《Cell》揭示人類染色體3D結構成像
    >對於所有的生物來說,「創造」出的新細胞來取代那些衰老的細胞是維持生命的必要過程。為了將自己「封裝」進染色體這種複雜的結構中,長長的DNA需要藉助組蛋白讓自己纏繞成緊密的結構,當DNA在複製或重新纏繞的過程中出現了任何錯誤,都有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或功能障礙。因此,理解包圍這些DNA的染色質的3D構造、這些構造背後的分子機制,以及它們如何調節基因組的功能是非常關鍵的。 但是,放大到足以看到染色質結構是困難的,同時觀察結構和功能則更加困難。
  • 研究揭示卵子發生過程中核孔的組裝機制
    研究揭示卵子發生過程中核孔的組裝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8 15:20:16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artin Beck和Bernhard Hampoelz研究團隊合作的最新研究發現
  • RNA顆粒利用溶酶體「搭便車」
    RNA顆粒利用溶酶體「搭便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6:35:15 RNA顆粒使用Annexin A11蛋白作為分子拴繩搭便車到溶酶體上進行長距離運輸,這一成果由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Jennifer
  • 專家解讀丨莊小威組在Science總結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
    第一大類中,STED及其衍生RESOLFT都是利用「甜甜圈」狀的空心光束來修飾位於中間激發光的PSF,從而達到直接超分辨成像的目的。不同的是STED利用了螢光染料分子的「受激輻射損耗」性質,RESOLFT利用了螢光蛋白的「光控可逆轉化」(photo-reversible)性質。
  • 核糖體碰撞觸發應激反應來調控細胞命運
    核糖體碰撞觸發應激反應來調控細胞命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 13:21:56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Rachel Green研究組發現,核糖體碰撞觸發應激反應來調控細胞命運
  • 研究揭示內質網應激傳感器激活自然殺傷免疫細胞
    研究揭示內質網應激傳感器激活自然殺傷免疫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6 10:44:57 2019年7月出版的《自然—免疫學》雜誌,發表了美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Laurie
  • 背照式sCMOS:突破單分子定位超分辨成像技術壁壘
    在超分辨顯微成像技術中,單分子定位顯微技術(SMLM)自誕生之日起就受到廣泛關注,PALM還在2014 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與其他超分辨技術相比, SMLM 具有最高的空間解析度(~20 nm),但是由於圖像重建需要採集大量的原始圖像,導致 SMLM 的時間解析度較低,限制了其在活細胞成像中的應用。
  • 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揭示細胞非自主性的線粒體應激新機制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劉穎研究組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Neuropeptide signals cell non-autonomous 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的研究成果,並於2016年11月8日以封面文章見刊
  • 研究揭示線粒體應激信號傳遞通路
    研究揭示線粒體應激信號傳遞通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9 12:26:18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Martin Kampmann
  • 【學術前沿】畢國強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原位成像揭示抑制性突觸受體...
    精確解析突觸的蛋白分子結構和組織架構、及其在神經活動或異常過程中的變化是解密大腦奧妙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腦科學與腦疾病研究中最基礎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由於缺乏有效的研究手段,神經突觸在很大程度上仍舊是一個「黑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