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接觸「學法研究」學者的感悟

2020-09-04 讀網參考

本文作者@純潔的萬事屋 來源:西北野戰軍


快開學了,學校正常的日常活動,基本上都開始了,所以又可以回到工作日常,那麼,家長朋友空閒下來,我這裡給各位老爺談談幼兒數學培養的注意點。

以下內容為本次暑假參訓,某位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的發言讓我印象深刻,我在這裡不是轉述,是個人感悟,所有言論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請勿關聯到專家本人。


這個專家是福建某地區的著名數學教學研究學者,簡單概括他的一生,就是『學法研究』。

最近不少教師招聘考試的朋友諮詢我,有些面試是『說課』,說課和上課不同,要向評委解釋自己如何上課,使用什麼教法,學生用什麼學法。事實上,在這種面試中,最大的薄弱環節是,很多老師知道『怎麼教』,但是無法闡述學生『怎麼學』,這也可以理解,能把握學生實際,從學生角度出發,用學生的理解思維,本身就很難,更難說設計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這需要大量的教學經驗積累,和教學觀察,以及教學反思。


所以這個專家之所以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值錢就值在這裡,『學法研究』。

他並不是鑽研高難強度的數學題目,而是研究如何用日常物品做互動遊戲,讓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掌握高二學生的數學概念(請注意,並不代表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就可以做高二的數學題,但是數學概念植入後,對後期的學習效率有極大的提升)。

這次培訓讓我感悟到兩個方面,先說第一個方面。

ONE

數學興趣的培養是愛好,愛好的前提是符合學生能力的設計遊戲流程,題海戰術本身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遊戲,但是題海戰術如果不是梯度設計,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從一維到多維,僅僅是機械重複,那也毫無意義。很多教師口中的做題的樂趣,並不是做題本身有多開心,而是推敲解謎挑戰成功後不可為常人道的快樂,這就是學霸騷起來沒普通人什麼事了。

我知道實現這個過程太難了,包括這個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一輩子也只能圍繞幾個著名案例,十幾個樣本,一套流程去做,但是我們作為普通人,有這個意識和概念,這樣和孩子交流也有話題能說。

TWO

無論是哪一個科目學習,方法論都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教師的方法論和學生的方法論是不一樣的,學生是攀爬者,需要輔助,需要信心,甚至需要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反向遷移到目前的學習內容中。

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談論學習的方法,提出『遊戲教學』,並不是真的打電子遊戲。以數學為例,這位專家用杯子,掛繩,兩個道具,演示一題多解,逆向思維。隨著杯子數量的增加,解釋繩索套杯子無論數字多少,題目還是那道題目,僅僅是解法需要循環重複。這樣的教學循環第一遍,反應過的孩子是天才,第二遍,是秀才,第三遍是人才,第四遍第五遍還沒反應過來的,基本判定孩子的數學素養需要再培養再觀察。這也幫助一些家長提前判定孩子的特長和短板,不要浪費時間,揚長避短還是取長補短的討論可以停一停,說到底,我們的目的,是要孩子走上快速發展的高速公路。


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各有特點,一個優秀教師的學習方法未必能在全國推廣,但是針對孩子的思維群體共性,研究『學法』,則可能在不同的地區有相同的體驗。

說人話就是,各位家長,請不要太在意名師的光環(這個我在第二方面說),你們更多的,是考慮在有空閒逛逛網購平臺,看看相關教學教具,以及bilibili有無類似教學遊戲的資源,自己如果能從中體會到有趣,這就是共同語言,甚至是比吃肯德基麥當勞一起去購物遊樂場更有意義的活動。

我在這裡談論學法,不是說學校不做,也不是說學校做不了,而是目前的現狀決定這很難,所以在網絡上呼籲看到這段文字的老爺們自救。

為什麼學校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我要談的第二個方面。

01

很多家長搶購學區房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兜底。實話實說,一個優秀的學校,一所超級中學,一所省重點全國聞名的學校,就連福建某地區號稱以8%的教師數量壓倒全省92%,也不能做到進去的學生都上清華北大。這是鐵一般的事實,無可辯駁。進入優秀的學校,更多是為自己的孩子兜底,而進入優秀的大學,也是為自己有一個兜底。清北的人去賣豬肉大家會覺得可惜,家裡蹲大學的孩子掏大糞也不覺得奇怪。


但是,即便是優秀的學校,超級中學,省示範全國重點,也不代表教師資源優質。

這一點,我向各位家長講的更加透徹一些,因為生源一方面代表了學生基本素質,另一方面生源也代表了學生的生活環境。

過去半年的網課慘烈狀況證明了,學校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提供學習環境。


住宿封閉式管理雖然不太人道,但是在同一學習氛圍下的孩子能動性確實非凡。

雖然現在的很多學校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優秀的學生是自帶乾糧自學成才。但所謂的一些學校每年上幾個清華北大,是多少家長在背後使勁,孩子自己努力?不說別的,我帶的奧賽班,有好幾組學生是一整個宿舍四個人都學習。

每年一些重點大學的信息專業提前批都有他們,一個孩子學當然累,四個娃娃回到宿舍就談論到是奧賽做題算法思路,他們在高中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


02

學校大多養不起專業鑽研的學者,即便罕見一例,也是你摸不著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力不從心。尤其是這次遇到了這位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的教育專家,一輩子圍繞兒童數學素養培養的老先生,你們覺得有哪一所學校養的起這樣的人物?人家早就不在學校待了,人家現在是在相關部門,就算是在同一個城市,你找不到這樣的人物。學校給孩子上課的那些老師,就是這位專家批評的『把孩子教傻了』的那幫人!

這位專家本身也是地方教育的一個重要幹部,但這個人更多出現在會議上,而不是出現在課堂裡,中國的教育專家尤其是有技術有義務能力的教育專家稀缺。這類人也迫於使命要在全國各地講學,比如我就很幸運的聽了這位老先生的一番談話,近距離感受了思維風暴。

但這個講座是公益性教育圈內的,外面商業機構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舉辦這類講壇,一沒有錄像二沒有材料,各位家長知道嗎?能看到嗎?能體驗嗎?

這位專家提到另一個問題引發深思『教育過度學術化』。

我對『學術化』理解是中國的教育研究者越來越封閉,誠然,封閉的好處是大家一個圈子裡的,效率高,專業強,目的明確,談論問題往往一陣見血。但毛病也很多,因為封閉,所以得到的教育成果也就圈子裡玩,要想了解,參加部級省級培訓,東西就牢牢的攥著這幾位老人的手上,大家聽的熱鬧,但回去傳達也就那麼回事了。最麻煩的是,有些教育研究,都是中文,但連在一起,連我們做老師的都看不懂。

所以我對中國的教育研究學者,雖總體表示尊敬,但那些純技術理論的學者,和那些上來就對學生XY的拍桌子,不知道變通,自己會做題卻不會說好課的數學教師,沒有本質區別。學術化過度的最終結果,就是不解地氣脫離群眾。

所以這也告誡我不要太依賴教育學理論知識,針對學生個別情況號脈,而各位家長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專家,兼聽則明,對那些老頭子把玩的東西,在網際網路上如果能看到蛛絲馬跡,多留意幾眼,這種就像是卡池抽卡,雖然全憑運氣,但如果不重肝猛氪,想要輕易得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套路,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希望本文拋磚引玉,與各位朋友互勉!

相關焦點

  • 「芭提雅」綠山野生動物園,與動物近距離親密接觸
    「綠山國家動物園」,又稱「綠山國家公園/Khao Kheow Open Zoo 」,位於曼谷和芭提雅之間,佔地面積約650 萬坪,是泰國目前受國家保護最大的野生動物園。動物園飼養了300種、8千多隻動物,也包含列入保護名單中的馬來貘,「馬來貘」在野地已滅絕,目前園方除了飼養還肩負研究工作,園內現有50隻馬來貘,據說每一隻都有100萬泰銖的身價。
  • 日本東北冬天必看奇景:去「藏王樹冰」和雪怪近距離接觸
    成群的「雪怪佇立」在覆蓋著白雪的藏王山中,這是日本東北地區難得一見的奇景,名為「樹冰」,究竟要怎樣才能與這些「雪怪」們相遇呢?跟著「樂吃購!日本」的特派記者一同來去探險吧!▋什麼是樹冰?樹冰的形成需要獨特的地形及氣候條件,像位於日本山形縣和宮城縣交界處的「藏王山」,擁有來自日本海中帶著大量水蒸氣的暖流和來自西伯利亞的冷冽西北季風,由於雲層中含有大量的過冷水滴(在低於0度的環境中也不會凝結),因接觸到樹木而凝結,之後再被雪覆蓋,在藏王山上平均約-10~-15度的氣溫中,形成獨特的「樹冰景觀」,由於樹冰的形狀特殊像怪獸,所以樹冰也被稱為雪怪「ICE MONSTER」。
  • 周永明 道路研究與「路學」
    如果我們要全面深入地了解這一複雜現象,就應該跳出單一學科的限制,不要拘泥於「道路生態學」、「道路經濟學」、「道路社會學」的視域,而應該從跨學科的角度,對其影響做全面綜合的深入探討,在此基礎上形成一門「路學」(Roadology)。
  • 到日本「九州自然動物公園」近距離餵獅子大象
    跟一般動物園不同的是,在九州自然動物公園,可以搭乘「叢林巴士」超貼近餵食這些動物喔!在「小動物交流區」也能觸摸各種溫馴的貓、狗,體驗騎乘迷你馬、餵食袋鼠,大人小孩都會被深深療愈!從「JR別府站」可以搭乘直達公車,或是自行開車前往九州自然動物公園哦!▋搭乘「叢林巴士」前往野生動物大草原,餵食野生動物!
  • 去「神戶動物王國」與超可愛水豚君、貓頭鷹親密接觸
    除了吃神戶牛、六甲山看夜景、有馬泡溫泉之外,還有一個必去人氣景點「神戶動物王國」(神戸どうぶつ王國)!不僅交通方便,不用擔心日曬雨淋,還能跟水豚、貓頭鷹等可愛動物做近距離互動!無論是三五好友出遊、親子旅行,或是情侶約會,都超推薦唷!
  • 到日本宮城縣的「藏王狐狸村」與可愛的狐狸們來場近距離的接觸吧
    藏王狐狸村在藏王的美麗自然環境中,自然放養了100隻以上的狐狸,可以近距離接觸這些可愛的狐狸們。近幾年來因為社群上的照片,吸引了許多外國的旅客前往藏王狐狸村。尤其秋季到冬季時,狐狸的毛最為蓬鬆柔軟,是最能拍到狐狸可愛模樣的季節。
  • 「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究竟學什麼?
    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他者異人」的文化社會研究文化人類學◆ 關於:文化人類學 ◆文化人類學在日本是有一個慢慢的周期演變過來的,最早的學界公認的始祖就是日本的民俗學大師:生活方式的殖民地文化與居民的探究心風行,想更多地去了解這些所謂的「他者異人」,而對於「他者異人」的這份好奇心正是文化人類學的出發點。大多數的學科領域,都會從各自的角度直接或間接地解答「何為人類」。
  • 到宜蘭「斑比山丘」與梅花鹿近距離接觸,這幾件事要注意
    跟卡通中的小鹿斑比一樣可愛的梅花鹿,今年五月中下旬,即將在宜蘭的新景點「斑比山丘」與民眾近距離接觸!想近距離與小鹿互動,最好以放鬆的心情,融入它們的日常生活模式。
  • 雷鼎鳴:經濟學家與「袋住先」
    行止兄的根據是今年初《經濟前景學報》(JEP)的一篇論文,按照行止兄所引述,該研究發現,在經濟刊物AER(2000至2009年間)所發表的文章中,其引用的論文四成來自25份經濟學自己的頂尖刊物,但政治學者及社會學者卻心胸廣闊,政治學論文所引述的研究中,只有0.8%是同行論說,社會學家所引述的,則只有0.3%來自同行。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禪宗發揮《華嚴經》「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 「一網通辦」交警二大隊積極推廣「學法免分」新舉措
    為進一步推廣山西公安「一網通一次辦」交通違法教育平臺的「學法免分」新舉措,切實提高廣大駕駛員的知曉率和使用率,近日,交警二大隊積極向轄區群眾開展推廣工作,力求使更多群眾了解、註冊、使用。民警通過進企業以及向前來辦事的群眾面對面推廣的方式,向廣大駕駛人重點講解「學法免分」的好處及重要意義,告訴大家「學法免分」這一舉措是山西公安「一網通一次辦」最新推出的又一利民措施,駕駛人通過交通違法教育平臺學習交通安全法規及相關知識考試可以獲得相應積分,而這些積分可以抵扣本人的交通違法記分,在一個記分周期內最高可免6分。
  • 「明哲老師」與「明哲文選」(附活動預告)
    這套《文選》收集了我過去三十多年所發表的文章,向讀者呈現了我個人從草根出生成為國際管理學者的心路歷程。個人有幸,早年能有機會從師修習華夏智慧經典,近年又長期旅美,從事現代管理的研究。這套《文選》從精微之處體現了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整合管理科研、教育培訓、企業諮詢與專業社會服務的核心理念,更闡述了傳統中國文人從做人到做事再到做學問知行合一的最高準則。
  • 「發物」是什麼、到底有哪些?生病到底能不能吃「發物」?
    本期,小薇就來聊聊「發物」這事兒。究竟什麼是「發物」?總之,雖然前人總結出「發物」的飲食禁忌,出發點確實是為了飲食安全,但由於是經驗總結而出的,太過絕對並且其中也有許多誤區,所以,我們應該要科學地對待「發物」,而不是一味盲從。如何科學、辯證性地看待「發物」?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是由孫茂松教授領導、劉洋副教授與劉知遠助理教授協同組成的一支 NLP 研究團隊,有20餘名研究生、訪問學者和訪問學生。今年 6 月,劉洋副教授開源的神經機器翻譯工具包,包含被選為 ACL 2017 傑出論文的神經網絡可視化的原始碼和圖形化界面。
  • 文學作品中的「言外之意」真的存在嗎?
    在一個完全依賴電子郵件、印表機甚至傳真機的世界裡,麥克阿利斯特仍然設法接觸那些活著的傳奇人物,他在課堂上讀了他們的作品。正如「思考得來」網站(Brain Pickings)所描述的那樣,這個少年「設計了一個由四個問題組成的調查報告來探討這個問題,並油印出來,寄給了150位最著名的作家。」他的努力並沒有被忽視——其中有75名作家回復了他的郵件。
  • 「高智商犯罪」是扯淡|大象公會
    王勇,《大眾傳媒與社會越軌行為社會控制視閾下的越軌新聞信息傳播研究》,p.1272013年發生的復旦投毒案,可能是更符合今天大眾認知的「高智商犯罪」,但其「高智商」含量依然很可疑。林森浩作為復旦上海醫學院醫學專業的研究生,在飲水機裡投入致死劑量30倍的N-二甲基亞硝胺原液,導致受害人黃洋中毒身亡。老實說,這一作案手段與馬加爵比還是有智力痕跡的。
  • 新iPhone 沒實現的「遠距離」無線充電,就靠它來彌補吧! | 愛範兒
    新 iPhone 沒實現的「遠距離」無線充電,就靠它來彌補吧! 9 月 13 日之前,曾有傳聞表示蘋果三款新 iPhone 將搭載 Energous 公司的 WattUp 無線充電技術,這使得它們可能具備「遠距離」無線充電功能。不過遺憾的是,在上周的蘋果發布會上,三款新 iPhone 並沒有加入這項技術。
  • 自然農法創始人「福岡正信」vs 樸門永續設計之父「比爾·莫裡森」
    1938年返回故鄉當農民,以種植柑橘、稻米來證明自己「一切無用論」的想法,從此開始實踐自然農法;同年種植柑橘失敗,被父親趕下山另找工作。1939-1946年間,任職高知縣試驗農場,從事病蟲害防治,並繼續研究自然農法,1947年再回故鄉全心投入自然農法研究,並應用在水稻、小麥和柑橘的種植上。1961年開始採用不耕地直播、冬季播種、培植綠肥等耕作法。
  • 對話IJCAI 07「卓越研究獎」得主 Alan Bundy :理解智能的本質是...
    Lesser、Robert Kowalski、 Hector Levesque、 Barbara Grosz、 Andrew Barto、Jitendra Malik; 5 位 IJCAI「中國學者第一人」:林堯瑞教授、張鈸院士、陸汝鈐院士、林方真教授以及楊強教授。
  • 因微信群被吊銷籤證,西雪梨大學公開為中國學者打抱不平
    近日,西雪梨大學公開為籤證被吊銷的中國學者打抱不平,校長在「品行證明書」上簽字。(ASIO)吊銷籤證,理由是「威脅國家安全」。雪梨大學教授 Yingjie Guo 提到:「最近幾天,我所接觸到的華人學者都表示為此寒心。」Yingjie Guo 在 1988 年移民澳大利亞,稱這次突擊和撤銷籤證是「異常嚴重的舉動」,與他過去三十多年來見過的情況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