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純潔的萬事屋 來源:西北野戰軍
快開學了,學校正常的日常活動,基本上都開始了,所以又可以回到工作日常,那麼,家長朋友空閒下來,我這裡給各位老爺談談幼兒數學培養的注意點。
以下內容為本次暑假參訓,某位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的發言讓我印象深刻,我在這裡不是轉述,是個人感悟,所有言論僅代表我個人觀點,請勿關聯到專家本人。
這個專家是福建某地區的著名數學教學研究學者,簡單概括他的一生,就是『學法研究』。
最近不少教師招聘考試的朋友諮詢我,有些面試是『說課』,說課和上課不同,要向評委解釋自己如何上課,使用什麼教法,學生用什麼學法。事實上,在這種面試中,最大的薄弱環節是,很多老師知道『怎麼教』,但是無法闡述學生『怎麼學』,這也可以理解,能把握學生實際,從學生角度出發,用學生的理解思維,本身就很難,更難說設計針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這需要大量的教學經驗積累,和教學觀察,以及教學反思。
所以這個專家之所以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值錢就值在這裡,『學法研究』。
他並不是鑽研高難強度的數學題目,而是研究如何用日常物品做互動遊戲,讓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掌握高二學生的數學概念(請注意,並不代表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就可以做高二的數學題,但是數學概念植入後,對後期的學習效率有極大的提升)。
這次培訓讓我感悟到兩個方面,先說第一個方面。
ONE
數學興趣的培養是愛好,愛好的前提是符合學生能力的設計遊戲流程,題海戰術本身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遊戲,但是題海戰術如果不是梯度設計,從易到難,從簡單到複雜,從一維到多維,僅僅是機械重複,那也毫無意義。很多教師口中的做題的樂趣,並不是做題本身有多開心,而是推敲解謎挑戰成功後不可為常人道的快樂,這就是學霸騷起來沒普通人什麼事了。
我知道實現這個過程太難了,包括這個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一輩子也只能圍繞幾個著名案例,十幾個樣本,一套流程去做,但是我們作為普通人,有這個意識和概念,這樣和孩子交流也有話題能說。
TWO
無論是哪一個科目學習,方法論都是極為重要的,但是教師的方法論和學生的方法論是不一樣的,學生是攀爬者,需要輔助,需要信心,甚至需要用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反向遷移到目前的學習內容中。
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談論學習的方法,提出『遊戲教學』,並不是真的打電子遊戲。以數學為例,這位專家用杯子,掛繩,兩個道具,演示一題多解,逆向思維。隨著杯子數量的增加,解釋繩索套杯子無論數字多少,題目還是那道題目,僅僅是解法需要循環重複。這樣的教學循環第一遍,反應過的孩子是天才,第二遍,是秀才,第三遍是人才,第四遍第五遍還沒反應過來的,基本判定孩子的數學素養需要再培養再觀察。這也幫助一些家長提前判定孩子的特長和短板,不要浪費時間,揚長避短還是取長補短的討論可以停一停,說到底,我們的目的,是要孩子走上快速發展的高速公路。
所以教師的教學方法各有特點,一個優秀教師的學習方法未必能在全國推廣,但是針對孩子的思維群體共性,研究『學法』,則可能在不同的地區有相同的體驗。
說人話就是,各位家長,請不要太在意名師的光環(這個我在第二方面說),你們更多的,是考慮在有空閒逛逛網購平臺,看看相關教學教具,以及bilibili有無類似教學遊戲的資源,自己如果能從中體會到有趣,這就是共同語言,甚至是比吃肯德基麥當勞一起去購物遊樂場更有意義的活動。
我在這裡談論學法,不是說學校不做,也不是說學校做不了,而是目前的現狀決定這很難,所以在網絡上呼籲看到這段文字的老爺們自救。
為什麼學校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我要談的第二個方面。
01
很多家長搶購學區房的根本目的,是希望兜底。實話實說,一個優秀的學校,一所超級中學,一所省重點全國聞名的學校,就連福建某地區號稱以8%的教師數量壓倒全省92%,也不能做到進去的學生都上清華北大。這是鐵一般的事實,無可辯駁。進入優秀的學校,更多是為自己的孩子兜底,而進入優秀的大學,也是為自己有一個兜底。清北的人去賣豬肉大家會覺得可惜,家裡蹲大學的孩子掏大糞也不覺得奇怪。
但是,即便是優秀的學校,超級中學,省示範全國重點,也不代表教師資源優質。
這一點,我向各位家長講的更加透徹一些,因為生源一方面代表了學生基本素質,另一方面生源也代表了學生的生活環境。
過去半年的網課慘烈狀況證明了,學校不僅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提供學習環境。
住宿封閉式管理雖然不太人道,但是在同一學習氛圍下的孩子能動性確實非凡。
雖然現在的很多學校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優秀的學生是自帶乾糧自學成才。但所謂的一些學校每年上幾個清華北大,是多少家長在背後使勁,孩子自己努力?不說別的,我帶的奧賽班,有好幾組學生是一整個宿舍四個人都學習。
每年一些重點大學的信息專業提前批都有他們,一個孩子學當然累,四個娃娃回到宿舍就談論到是奧賽做題算法思路,他們在高中就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
02
學校大多養不起專業鑽研的學者,即便罕見一例,也是你摸不著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是越來越覺得自己力不從心。尤其是這次遇到了這位享受國務院津貼待遇的教育專家,一輩子圍繞兒童數學素養培養的老先生,你們覺得有哪一所學校養的起這樣的人物?人家早就不在學校待了,人家現在是在相關部門,就算是在同一個城市,你找不到這樣的人物。學校給孩子上課的那些老師,就是這位專家批評的『把孩子教傻了』的那幫人!
這位專家本身也是地方教育的一個重要幹部,但這個人更多出現在會議上,而不是出現在課堂裡,中國的教育專家尤其是有技術有義務能力的教育專家稀缺。這類人也迫於使命要在全國各地講學,比如我就很幸運的聽了這位老先生的一番談話,近距離感受了思維風暴。
但這個講座是公益性教育圈內的,外面商業機構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舉辦這類講壇,一沒有錄像二沒有材料,各位家長知道嗎?能看到嗎?能體驗嗎?
這位專家提到另一個問題引發深思『教育過度學術化』。
我對『學術化』理解是中國的教育研究者越來越封閉,誠然,封閉的好處是大家一個圈子裡的,效率高,專業強,目的明確,談論問題往往一陣見血。但毛病也很多,因為封閉,所以得到的教育成果也就圈子裡玩,要想了解,參加部級省級培訓,東西就牢牢的攥著這幾位老人的手上,大家聽的熱鬧,但回去傳達也就那麼回事了。最麻煩的是,有些教育研究,都是中文,但連在一起,連我們做老師的都看不懂。
所以我對中國的教育研究學者,雖總體表示尊敬,但那些純技術理論的學者,和那些上來就對學生XY的拍桌子,不知道變通,自己會做題卻不會說好課的數學教師,沒有本質區別。學術化過度的最終結果,就是不解地氣脫離群眾。
所以這也告誡我不要太依賴教育學理論知識,針對學生個別情況號脈,而各位家長對教學理論和教學專家,兼聽則明,對那些老頭子把玩的東西,在網際網路上如果能看到蛛絲馬跡,多留意幾眼,這種就像是卡池抽卡,雖然全憑運氣,但如果不重肝猛氪,想要輕易得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套路,顯然是不太可能的。
希望本文拋磚引玉,與各位朋友互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