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再點關 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我知道大家希望看到一個度量準確的麵包配方,但我真心沒有,而且也不需要什麼度量精準的配方!
現在的我做麵包,各種材料需要多少,全憑手感。呵呵,也許看到這兒,你是不是頭都大了?其實也不必這麼想,我教給大家的方法,一定是簡單且好用的。
首先是和面,需要用到的材料如下:
麵包粉、酵母粉、奶粉、雞蛋、黃油、糖、鹽、蘇打粉(泡打粉)
注意「麵包粉」是指高筋粉裡專門做麵包的一種麵粉。區別是在高筋粉基礎上增加了蛋白質的含量(高筋粉蛋白含量11-13%,麵包粉蛋白含量一般在14%以上),營養價值和發麵出來的蓬鬆效果也更佳。一般網上和麥德龍超市都有賣。
因為麵包裡需要加糖的原因,酵母粉最好選用「高耐糖酵母粉」。我一般用安琪耐高糖酵母粉,也是麥德龍超市有賣。當然如果你要做低糖全麥麵包(一般歐洲家庭常吃的主食餐食麵包),也可以選用「高活性酵母」。
以上就是製作麵包時材料的選用技巧。
接下來是發麵環節:
每半斤麵包粉,可加入1顆雞蛋,這個可以根據個人喜好(有些人也不加雞蛋)。但我喜歡加,加入雞蛋和出的面,能改善延展性和蓬鬆度,也會增加「蛋香」的口感。加入大概炒個菜一半分量的鹽(3克左右),7克左右酵母粉(可以這麼記:1倍的鹽,2倍的酵母),奶粉3大勺(多點少點都沒關係,如果希望奶香更重,可以多加)。糖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甜度加入,一般2勺左右即可。如果是手和面的話,水可以逐漸加入,這樣更容易掌握麵團的溼度,通常做麵包和面要比普通家庭做饅頭、包子的面更軟些才好。
感覺和的面已經揉搓的表面光滑了,即可蓋上保鮮膜醒發了。醒發至2倍大。
和面和初次醒發
此時可把麵團扯成7-8個小劑子,放入麵包機。(對了,喜歡做麵食的人,家裡一定得買臺麵包機!)加入乳化後的黃油,黃油大約20克左右,繼續和面15分鐘。感覺面的光滑程度已經可以表明撐膜了,就算和好了。繼續蓋上保鮮膜醒發至2-3倍以上大。
發好的面,取出扯成6個小劑子,揉搓成小麵團,靜置鬆弛15分鐘左右。
然後再擀成麵餅,排出裡面的氣泡。
發好的麵團
靜置鬆弛的麵團
擀成麵餅的麵團
各1/3處折成如下的形狀。
調整形狀的麵團
然後再對摺成如下形狀,邊角上用手指壓緊成如圖形狀。
調整形狀的麵團
用手輕搓成長條狀(依據你家的麵包模具尺寸來)。
並排放入麵包磨具中,再二次發酵,能感覺有明顯長大至2倍左右。
二次發酵前
二次發酵後
烤箱預熱200度10分鐘後,調至180度,烤15-20分鐘左右。入烤箱前可表明刷層蛋液,烤出來的麵包表明呈金黃色,很好看!
寫在最後:
烤麵包是個需要耐心的技術活兒,很多人想知道每一步發麵的時間需要多長,這個真不好說,因為「溫度」決定發酵的時間長短,所以不需要看時間,需要看麵團長到多大了。一般適宜的發酵溫度是25-30度左右的室溫,長到2倍會很快(大約1個多小時);如果達不到這個室內溫度,要麼等更長時間,要麼藉助外力發酵(比如麵包機的發酵功能)。
調整成形後的二次發酵非常關鍵,很多人到了這個時候缺乏耐心,等不及要送進烤箱,結果功虧一簣。針對室溫偏低的二次發酵,可以藉助烤箱預熱後適當降溫後的餘溫(30度左右)來實現,一般用烤箱餘溫半小時左右可實現長1倍大。
如果家裡沒有麵包機,完全靠常溫發酵,時間過長(比如過夜),麵團會產生酸味,這時你需要在面裡加入泡打粉(小蘇打粉)來中和面的酸味。
如果喜歡蓬鬆柔軟的手撕麵包口感,除了面要和得更軟些以外;入烤箱前,在麵包表明塗層乳化後的黃油,是外表皮變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