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在用麵包機做麵包的時候,總忍不住想起小學時聽過的勵志故事。
甲國做的顯微鏡片裡總有氣泡,乙國的出品便沒有,甲國攻關科研良久後仍無所獲,最終只得出大價格向乙國購買此項技術,在將乙國提供字典厚度般的技術文件研究完成後,發現關健只有兩個字:拌拌。簡單說,他們與高手只差一步,將原料攪拌均勻即可做出無氣泡的顯微鏡片。
這種兩字千金的故事其實在很多領域都適用,確切說,我們在進入某一領域後總要有一個從生到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通常會伴隨很多類似上面故事中這種「只差一步」、「只錯一著」、「只需拌拌」的情況。
比如做麵包時如果好死不死的將酵母與鹽拌在一處,或者忘記了做麵包要用專用耐高糖酵母,隨手抓袋做饅頭的酵母投進去,或者將酵母同黃油放到一起,那麼麵包做不成功這事兒便有了很大概率。
很多時候,看似只需幾個字就能說清的小竅門,其實是許多人許多年的經驗總結。
從前,作為一個在做麵包這事兒上有點兒半吊子常識的外行者,我經常會對網上曬出的那些麵包失敗作品照片表示疑惑,怎麼可能失敗呢,怎麼會做不成功呢?
後來,親眼得見老娘身為縱橫廚房多年的老手,在攀登做麵包這顆知識樹的過程中,犯了若干新手才犯的錯誤,才明白原來任何人在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都要有一個從生到熟的過程。
下面便是我對自己和身邊小夥伴們做麵包時常犯錯誤的總結清單,供廣大烘焙新手們避雷之用。
這些錯誤包括但不限於:
用蒸饅頭的普通酵母做麵包。
做麵包前沒有將酵母粉提前從冰箱裡拿出來激活。
和面時把黃油和酵母一起投進面桶裡。
麵團沒有充分和到延展程度,便被拿去發酵。
醒發時沒有在烤箱中放杯熱水製造蒸汽,只顧了溫度沒注意溼度。
做黑麥麵包時居然全用黑麥麵粉和面,沒有加入同量普通麵包粉,導致麵團發酵失敗。
可以說,在麵包的製作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可能影響與最終結果,而生手與熟手之間的主要區別,也正在這裡了。
量化講,一個人從生手到熟手的過程中隔著少說有一百個做壞麵包間的距離。
那句歌詞唱得極俗,可是卻說的極對,「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其實,比別人更容易成功的人只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而且主要是教訓。
然後,就是善於學習,能比別人更快發現個中竅門(也有人管這叫捷徑)的人。
少走許多彎路的同時,也能把同行人拋在後面。
而且與之相伴的,是這個最先成功的人者多半比別人練習的更勤奮。
如果上述各點都能做到,多管齊下的結果,就是這個聰明人會將同行者們且越甩越遠,差距也由此呈現。
於是多年之後,大家完成有如兩個世界的人一般,但是,這個真的不只是別人天生聰明一類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實事求是的努力起到效果才是個中真義。
做麵包如是,做事更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