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善惡二邊都不沾,叫淨業

2020-12-22 紅塵禪緣

四德,是我們修行證果決定不能缺少的。第一個是「隨緣妙用」,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功德就是妙用。現在一般社會的人隨緣,隨緣他造業,隨緣他在造地獄業,那就不妙了。他將來受的是什麼?叄惡道。所以佛菩薩教給我們,隨緣要妙用,妙用是什麼?不造業,隨緣不造業。不但不造惡業,連善業都不造,為什麼?善業生叄善道,跟極樂世界不相應,這就不妙了。造要造,善惡二邊都不沾,也就是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什麼?這叫淨業。

淨業的果報,六道裡頭沒有,果報在哪裡?果報在極樂世界。你的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做一切善事,斷惡修善,為什麼?統統為了到極樂世界。我做的這些好事,斷惡修善的這種功德,迴向到極樂世界,提升自己的品位,這叫淨業。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我今天斷惡,我今天修善,是為阿彌陀佛,遵守阿彌陀佛的教誨,這是修行。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的平等心。如果不跟人接觸,不跟外界接觸,你的清淨平等到哪裡修?跟一切有情眾生修,那是最高明的。為什麼?環境複雜,你在這裡頭真的把好惡的心修掉,你平等心待人,不是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那不行,這個東西是煩惱習氣,要把它斷掉。斷掉,你就要常常接觸,接觸裡慢慢磨鍊,真的沒有這個念頭了,好惡的念頭沒有了,真的以平等心待人接物,這像阿彌陀佛。

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真修真幹,那就是第二句,「威儀有則」。我起心動念有規矩,我言語作為有規矩,這個規矩是什麼?在佛法,就是剛才講的,我們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提出五個科目,淨業叄福、六和敬、叄學、六度、十大願王,我提出這五個科目,這五科目就是我們的規矩。我們這一生做人起心動念不離開這五個範圍,都能跟這五個相應,我今天一天真學佛了,沒有離開阿彌陀佛,沒有離開釋迦牟尼佛,佛教給我的,我都做到,這叫學佛。如果把這個東西丟掉了,那叫佛學,不是學佛,那叫佛學。佛學是把佛的教誨當作世間一種學術來研究,與我自己的思想生活、因果報應不相干,這叫佛學。 真學佛的人,他的態度非常明朗,第叄句就是學佛人的心態,表裡一如,外表「柔和」,柔順、和睦,柔順就是他能恆順眾生,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和睦跟和諧不一樣,和睦的意思深,睦裡頭有親情,叫親和,和睦是親和,和諧還是有距離,和睦沒有距離。

和睦是什麼?兄弟姐妹,父子、兄弟、姐妹和睦;和諧是外人,外面鄰裡鄉黨,他有差距的,對一切人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質直」,質直是真心,這是本質,本質是直心,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真誠心,沒有一絲毫虛偽,這是什麼?這是佛菩薩。我們要不是用這種心待人,我們沒有學佛。人家騙我,我以真誠心對他,你說為什麼?我學佛,他不學佛,他搞六道輪迴,他欺騙我那個心是輪迴心,他造輪迴業,我要到極樂世界去,輪迴心去不了極樂世界,我必須把輪迴心放下。

相關焦點

  • 淨土法門:隨其業因,感的善惡之報
    果報要受,受都不放在心上,都不會引起分別執著,這就是高,真修行人就這一點。我們還把事情放在心上,錯了!心上沒事好,什麼都沒有。「隨其業因,感的善惡之報」。我們跟人事物接觸,感受有苦樂,那就是善惡之報,一笑了之,沒把它當作一回事情看,這就對了。《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果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
  • 淨丨李炳南居士:修淨土法門必須要了解的十件事
    西方三聖接引圖(資料圖)文:李炳南居士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別途」之分,淨土法門是屬於「別途」,也就是「二力法門」,與普通法門不一樣。修一般法門是「信解行證」,但淨土法門重在「信願行」。為什麼沒有「解」呢?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
  • 劉素雲老師:淨土法門有七寶,修學之人要記牢
    海賢和尚作證轉,一生念佛不拐彎。都是彌陀好弟子,都是菩薩世間現。睜開慧眼看一看,多少菩薩在表法,多少菩薩世間現。菩薩表法為哪般,為救眾生離苦難,但願眾生早醒悟,快上彌陀大法船。大悲慈父翹首望,企盼嬌兒快回還,切莫忘了回家路,西方極樂是家園。
  • 我們認識的概念、是眾生界當中所謂相對的淨的概念
    家裡幾天不打掃會有很多灰塵,你看見灰塵覺著不很舒心、相應的辦法就是把它清理一下,清理過程在佛法教誨中稱為淨業燻修。為什麼稱為淨業燻修?《二十五大聖念佛圓通章》裡說得很清楚,因為有清淨念的認識,在理性認識當中有染、淨的概念、達到某種狀態稱之為淨,這是我們認識的概念、是眾生界當中所謂相對的淨的概念。
  • 平常你都做不了主,睡覺還亂作夢,臨命終時善惡業都會起現行
    1.淨空法師:平常你都做不了主,睡覺還亂作夢,臨命終時善惡業都會起現行【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諸位想想,平常你都做不了主,一天到晚打妄想,睡覺還亂作夢,亂作夢就是做不了主;能做得了主的人,不作夢,能做得了主的人,心裡沒有雜念,真正是身心安穩。他做不了主,這一生所造的善惡業,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所造的善惡業,這個時候都會起現行。下面舉幾個例子,或者『惡念』起來,這些惡念就是貪瞋痴慢,尤其是瞋恨、嫉妒。
  • 淨空法師:沒有善惡叫無記性,果報是「無明」,難聽點講就是「愚痴」!
    這是哲學上的名詞,跟佛法上講的本體是一個意思,萬法之本,也就是萬法都是從它而生,整個宇宙。「《大日經》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前面我們學到此地。身是有形有相,都稱之為身。天地萬物,小,一粒塵沙,它有形體,也稱之為身,樹木花草也都稱之為身。所以無量身就是無量萬物,同一個本體,同一個自性。「此正明根本之義」,這個名詞的意思、義理。「又本者本心,即本源之自心。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苦、有我、不淨」的,我們做一個恰當的推測,如果把這些東西全部斬斷,全部不見了,那麼也就意味著變成了「常樂我淨」。此時還會有業力嗎?答案是沒有了,之前的各種壞事,都將不再受報。這個解釋就是就是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
  • 人不可縱慾,也不可禁慾,為什麼人生不失中道才能成就
    凡是能夠思維、能夠言說的全是對立的,大就有小,長就有短,說就有不說,它都是二邊的。中道跟二邊是對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叫中道。在哪裡?就在當前,就在現前,就在當下。上淨下空老法師說,誰知中道?菩薩知。誰行中道?大乘菩薩、諸佛如來都行中道。中道是什麼?中道是自性、是本性,中道是真心。用真心、用本性,這不是凡人,法身大士,別教三乘都做不到。在哪裡?就在當下。故換言之,中道就是法界。
  • 佛教的三種淨業是什麼?
    於是世尊以三種淨業,答思惟十六妙觀酬正受。故知三種淨業,乃往生淨土之因也。(梵語韋提希,華言思惟。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十六妙觀者,日觀、水觀、地觀、寶樹觀、八功德水觀、總觀、華座觀、像觀、佛真身觀、觀世音觀、大勢至觀、普想觀、雜想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也。)  [一、孝養父母等業],謂若能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則必慈心不殺,修行十善,是為淨業。
  • 因果業報的根本原理緣由.
    不打,偷了我怎麼辦。殺人犯為什麼人人喊打喊殺。不抓不殺,哪天給我一刀怎麼辦。這叫共同都有的利益。人人都有的生命,財產保障利益。所以,社會治安需要維持。首先,我們先不講善惡了。我們先單講業,與業力。什麼是業呢。習以為業。學業,農業,商業,事業,作業。任何行為都是一種業的體現。相續的做出一種行為,就能培養這個行為的業。
  • 《成佛之道》第三章: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二)
    二、善與不善之標準   1、從自己的內心說   「心淨」是善的;如「或不淨」那就是不善的。   我們的內心,經常有一些煩動惱亂(煩惱)的不淨因素,如不起雜染的煩惱,而心起清淨的因素,就是善。這些,都是淨的,善的;反之,如貪、嗔、痴、無慚、無愧、不信、放逸等,就是不淨的不善了。   2、從見於事行的對他影響來說   「利」於「他」的,是善;如「或」有「損」於「他」的,是不善。   人與人(人與眾生),都有著關係,應該是互助共濟的合作,遵行自他共處的和樂法則。
  • 淨空法師:「二邊不住,中道不存」在佛法裡頭叫做「禪定」
    我們這就完全明白了,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的業因果報從哪裡來的?從妄想生。我們所有一切的念頭都叫「妄想」;沒有妄想就沒有這些境界,是什麼?是「一真法界」。「善念」,三善道;「惡念」,三惡道;「無記」就是非善非惡,說不上善惡。好!「二邊不住,中道不存」,佛法裡頭叫做「禪定」,「禪定」就在這個境界裡頭,定久了,念頭自然不生了,沒有念頭了,一片光明,叫「大光明藏」。那是什麼?那就是「法性」。
  • 我寺監院仁悟法師佛七為眾講解:圓暎大師《勸修淨土法門》(第二講)
    2018年5月7日,農曆三月二十二,下午二時許,我寺監院仁悟法師於佛七為大眾講解:圓暎大師所著的《勸修淨土法門》。法師時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時而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結合生活的常事,精彩之處多次被掌聲打斷。法師的法語似甘露滋潤著每個念佛人的心,令聽著受益匪淺。法師說,《勸修淨土法門》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禪宗祖師、寧波天童寺方丈圓暎大師所著,文字不長,道理很深。
  • 大安法師開示淨土法門如何進行夢修?
    (省庵大師《淨土詩》)我們每天都需要睡眠,那如何將念佛法門滲透到睡眠裡面呢?佛弟子臥時要吉祥臥,就是像佛右側臥的那種睡眠姿態。不要仰體臥,也不要向左側臥,更不能俯臥,這些姿勢都不對。右側臥為什麼叫吉祥臥?
  • 什麼叫回向發願心?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宏海法師講解136淨土法門非常高妙,為什麼?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明了,不以深心去信佛語,不動心的去跟佛相應,沒辦法。因為裡邊說的登地菩薩只能知其少分,就我們現在來講,無非就其他的宗派就學教法,有次第,《廣論》也罷,《道次第》也罷等等這些教法。
  • 『空』業報: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真正的佛學告訴你不要迷信,一切「唯心」造,是自己造的,生命的主宰還是自己,是自己的前因後果的「因果報應」;■業力不但是催生人類生命的根本原因,也是催生其他有情眾生輪迴六道的根本原因,更是宇宙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人的高低、貴賤、苦樂均是業力使然;世事的得失、善惡、毀譽和苦樂等也絲毫逃不過業力;■許多人都誤以為「房子是我的,存款是我的,轎車是我的」,自認為是這一切的主人,卻不知自己只是一個過客
  • 明學長老: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怎麼下功夫?
    明學長老:佛教寺院可以學習印光大師給靈巖山訂立的五條寺規,這五條寺規蠻好,比如不做其他的經懺佛事,不收出家徒弟,我們也堅持到現在。同時,專修淨土法門、念佛,明確十方叢林的道場性質。
  • 定業和不定業的區別在這裡
    」一切有為法的東西都是夢幻泡影,佛性屬於無為法。那麼業力呢?首先業力是由我們的肉身犯下的,而肉身屬於有為法,什麼五蘊都是空,既然都是空,那麼業力何來?在《大般涅槃經》中禪宗最愛「頓悟」成佛,那麼頓悟的一剎那業力的報應鏈條也就斷了,要不然怎麼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呢?但這又有點不太符合世俗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