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韋川南)7月3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了《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在此之前,多個地區就已經發布了關於增補、刪除醫保目錄中部分藥品的文件通知,在多省份增補、刪除的目錄中,有不少是常用藥品種,比如7月份湖南省發布的調出醫保目錄中,就包括感冒解毒片、銀翹片、藿香正氣滴丸、川貝枇杷露複方阿膠顆粒等。
「藥品分為常用藥和基礎必備用藥,醫保是保證基礎必備用藥,而不是常用藥。比如本次湖南省調出醫保目錄的這些藥品,大部分就是醫保乙類藥物。」北京中醫藥大學藥劑學陸洋教授介紹,醫保甲類藥物是獲得了全國相關專科大專家的普遍的認可度,認為是在臨床必須使用的,己經基本滿足了臨床常規用藥的需求。乙類的藥品則屬於是大家習用的,雖然在臨床上效果也不錯,但不是必須的用藥,這些藥目前在各省也是逐步移除的過程。
「這是規範臨床用藥,提高醫保使用效率的制度化舉措。」對此,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研究院零售所研究員李子浩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指出,如何讓有限的醫保基金滿足民眾基本的用藥需求,這是對政府如何優化醫保基金使用的一個挑戰。
一個藥移出醫保,要有臨床依據和經濟學依據。陸洋解釋,簡單地說,如果一種藥品是有效又經濟的,那一定會納入醫保,如果一種藥是有效但是不經濟的,就會考慮移除醫保,如果一種藥是經濟的但是效果一般,這些藥肯定也要調出。
陸洋介紹,對於大眾來說,常用藥被移除醫保,主要是用藥習慣的變更,而習慣變更可以很快找到替代藥品,不會出現用藥匱乏問題。另外隨著藥品集中度的提高,也會降低大家用藥的盲目性,選擇更簡單一些,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實惠、安全。
醫保目錄調整,對於企業來說,長遠看來也是一件好事。陸洋指出,比如以前藥品市場中藥品有上百個品種,企業面臨的是品類很多,生產量很少,成品和產量控制也難以控制。通過的醫保目錄的調整等方式,會讓企業對自己的優勢和未來進行更加理性的分析,最終可以幫助企業明確定位,也有利於促進行業內的資源整合,收購、原料共享等,提高藥品集中度。「這樣無論從生產、檢驗還是物流上,成本都會下降,同時還可以維持較好的利潤率度。即達到了臨床用藥的降價,也保證了企業的效益,就是以量來換價。」
因此,大家也不用擔心目錄調整了,從而影響用藥。即便是一些常用的藥品調出了醫保目錄,這些藥品的售價往往也不是很高的,如果真的很習慣用這些藥,自費使用影響也不會很大,而且同時也會有很多替代藥品可以使用。
此外,在此輪各省的醫保目錄調整中,健康時報記者留意到,還有一些注射劑也被調出了醫保。陸洋解釋,一些省份進行注射劑的調整,是因為在整個用藥的過程中,注射用藥的支付水平很高,因為注射劑本身價格就比口服製劑要高不少,而且注射製劑有一個注射周期,對患者來說,如果用注射製劑,除了藥品本身的費用,還會有注射的服務費用、耗材費用,還有些藥物要住院使用。
所以國家醫保局明確了注射輔助用藥,如果不是特別重要的治療性藥物,而是調理性的、改善性的注射輔助藥,是不符合醫保中基本醫療的目標。,把這些藥物調出醫保目錄後,可以讓醫保將費用用在口服藥和更有效的注射製劑上,保證醫保效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