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本質是溝通。透過語言與人溝通,是需要學習的。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在與人交往溝通時,說的都是假話、大話、空話,那麼他很快就會遭到別人的唾棄。可為什麼現在有的中學生要做「兩面人」呢?生活中人人誇獎的勤奮刻苦、善良有禮、志向遠大的高材生,在作文中卻謊話連篇、大話累牘。
有人曾經戲稱「第一次說謊,就是從寫作文開始。」不要以為作文中的謊言只是文學的虛構,「虛構」多了,自然就形成習慣。以後在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就有可能隨時準備撒謊。這絕不是寫作的初衷!
當今時代,寫作早已不是什麼少數文人雅士的專屬技藝,而是人人都要具備的能力。讓我們重新認識寫作。
過去我們聽到最多的是:閱讀引導寫作,把閱讀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創造能力。通過閱讀欣賞,產生共鳴, 喚起曾經的體驗, 進而有一種「 情動於衷, 不吐不快」 的強烈願望,激發創作熱情和寫作欲望。
寫作對閱讀同樣能起到引領作用。像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就會自然引領學生去研讀相關書籍。今年的上海卷,題目是「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這是一個靠「套路」很難解決的哲學問題。
近幾年各地的高考作文,提醒人們:現在的高考作文更注重考察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文學文化、跨學科素養和人文情懷。因此要想取得高分,必須去關注相關的書籍,注意閱讀積累。
美學家朱光潛說:「看一部書,自以為懂了,可是到要拿筆撮要或加以批判時,就會發現對於那部書的知識還是模糊隱約的,對於那部書的見解還是不甚公平正確的,一經提筆寫,就逼得你把它看仔細一點,認清楚一點。」寫作不僅僅是整理自己所學知識的過程,在引領閱讀方面同樣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很多信息,要想更好地消化信息與整理思緒,最佳的方式就是寫作。
一旦你要開始落筆寫作,成千上萬的思緒就會突然湧出,要如何把這些信息組織成讓別人看得懂的內容,那就必須先消化,然後進行拆解與梳理,最後產生出帶有個人觀點的文字。
通過寫作教學,老師能讓學生從寫作中發現、創造並探索他們的思考能力,深化既有知識,去培養智能的自主性,去推測可能性,去與難懂的概念奮戰,在學習中發揮想像力。所以,寫作是最能催生學習動機、學習效率的。
正所謂說話必須言之有物,當你準備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時,就必須更用力地感受生活的當下,必須對生活更有體悟,否則寫出來的只能是「假大空」,沒辦法有力地訴說自己想傳達的內容。
因此,教會學生學會觀察、與人交流、開放地去面對各種聲音,這三者都很重要。其實,學習生活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事,常常能在你想提筆的時候幫上一把。就把自己想像成為一個巨大的海綿吧,學會過濾與提煉生活中紛擾的信息,把重要的留下,不重要的排出。
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越認真地生活,寫出的文字就會更有張力與情感,也更能打動人心。
對這一點,可能大部分學生無法體會到的。對他們而言,寫作能帶來高分就好,至於價值,是無所謂的。事實上,如果你領悟到寫作的價值,那就不會出現「假大空」的作品了。
認真寫就的一篇文章,先不論好壞,作者自己必然會從寫文章過程中學到東西,而如果你寫的文章有很多人看,那就代表你的想法或文字表述能力得到了認可,這將成為一股驅使自己前進的動力。
當思考與體會越多,就有能力寫出更多的東西,而當更多人理解作品的內容、甚至因而有所學習成長,則代表你創造了更多的價值。與此同時,你的文字與觀點也會承擔更多的責任,你會更仔細的雕琢自己的文字,試圖用最精準的方式傳遞你想說的話。
寫作其實就是這樣一種創造價值的過程,不論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都是一種正向的循環。
正因為寫作可能催生閱讀,催生學習,既能讓人更懂得生活,又能為自己和他人創造價值。寫作真的很重要。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然而,這一切都是基於真正的創作,是「真善美」的傳遞,而非「假大空」的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