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LG化學的競爭力分析和思考
我們其實可以坐下來,仔細分析一下為什麼LG化學成長如此之快,把全球的主要車企是通用汽車、福特、雷諾、現代、起亞、沃爾沃、日產、戴姆勒、大眾和奧迪,這些車企都給拉上一條技術路線一條船。你在以前的汽車產業的供應鏈,這麼有喜劇效果的可能是博世的核心產品了。為什麼Navigant Research在好幾年的報告裡面,將LG化學一直列為領先者?這個問題,其實是我們需要共同去探討和思考,我們怎麼能在這種形式下,發展鋰電產業,這裡提的是一些猜想和假說。
1)注重產業鏈整體效益:電芯的開發,說起來涉及的因素很多,電芯內的材料NMC(專利),Safety Reinforced Seperator(專利),這些東西讓電池企業本身去做是比較費勁的,把一個圈子圈起來,在電芯前端進行整合,就能在材料和電芯這個反覆迭代的過程中佔據先機。
2)曾仔細閱讀Martin Klein先生的Viewing the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Many Lenses的材料,LG的美國工程中心,對於BMS的開發,特別是軟體方面至少領先國內許多年。對於電池往下的模組和電池包設計,還有電子設計,LG化學在韓國和各個工程中心的能力也不容小看。
3)資金的持續投入:看LG化學的財務報表,對電池這塊其實都在虧,在虧也在持續投入,這種魄力不得不說韓國的領導真是決心甚大,毅力不凡。
4)全球化和本土吸收:其實韓國公司是以韓國本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為主體進行研究和工程開發,配合全球各個工程中心運作,相比日本公司而言,更加開放和有侵略性。
5)設備整合能力:韓國的鋰電設備,一開始是向日本買,通過聯合本國的製造商,也在進行升級改造,特別是工藝級別的探索,配合完整的ITS信息系統,對過程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這方面很難比。
小結
在這裡拋磚引玉,希望對大家有幫助,狼來了,會不會成為中國車韓國芯呢,中國的鋰電業能把它打回去麼?生存或是毀滅,鋰電業是必須經歷一場大的整合,經歷一場金融資本擴充和產業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