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面一行中「北京 邵勇」後面的藍字「數學教學研究」, 關注本微信公眾號(sx100sy)。本公眾號內容均由邵勇本人獨創。每周推送兩到三篇內容上有分量的數學文章,但在行文上力爭做到深入淺出。幾分鐘便可讀完,輕鬆學數學。
魯班鎖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可以看出,魯班鎖由六根方柱交插拼裝而成。因為有交插,所以這些方柱中一定有一些不是完整的,而是被挖掉了一些物質。被挖掉的部分因為被「藏」在了裡面,所以外表看不出來。也正是因為有物質被挖掉,才有可能產生出上圖這種巧妙的拼裝。
那麼,我問您一個可能讓您覺得奇怪的問題:上圖中的魯班鎖,它的中間有沒有空隙?(若兩個表面緊緊靠在一起,我們認為它們之間是沒有空隙的。所以,這裡指的空隙是指空間,哪怕是只能藏下一個小黃豆大小的空間。)
我相信,對魯班鎖非常熟悉並有很深研究的朋友們一定會說中間沒有空隙的。魯班鎖設計得非常好,非常巧妙,所以才會這樣有名。我自己有一個魯班鎖,它是2017年10月北京馬丁·加德納聚會上主辦方送我的禮物,但我不敢隨便就把它拆開,因為我還沒有學會怎麼組裝,怕拆開後裝不回去。但我可以先用數學的方法證明確實裡面沒有任何空隙,是嚴絲合縫的。
怎麼證明呢?我要先求出上面這個未拆魯班鎖所佔據的空間的體積。然後,看一看它比六根未挖過的方柱的體積之和少多少?(體積減少是肯定的,否則裝不上的。) 之後,我會從網上找到組裝魯班鎖的視頻,學會並記住組裝步驟。再之後,我就可以把我的那個魯班鎖拆開了,拆開後就可以計算出所有方柱中挖掉部分的體積之和。最後,如果前面計算出來的體積減小量,與全部被挖掉的體積相等,我們就可以說拼裝好的魯班鎖的內部是沒有空隙的。
好的,我們下面先來計算未拆魯班鎖的體積。
有很多種辦法,我今天要介紹兩種。一種是看著魯班鎖實物或圖形,想像把它拆成容易計算其體積的各種組成部分,然後相加。另一種是數學味道極濃的容斥原理方法。
第一種計算方法:
如下圖所示。有表面露在外面的部分可以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圖中綠色標出的為一個單位正方體,這種正方體一共有12個(上2,下2,左2,右2,前2,後2),它們都處於魯班鎖的最外端。它們的體積之和是12。接著,圖中以黃色標出的是一個小長方體,它的體積為正方體的四分之一,處於角落處。這樣的小長方體一共有12個(每根上面有兩個),加起來體積一共是12×(1/4)=3。
然後計算沒有表面露在外面那部分的體積。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有「邊」露在外面。我們先找出一個這種類型的代表。如下圖所示,它不容易在原圖中畫出來,所以我把它畫到了圖的外面右側。圖中的兩條青色線段(有一條是MN)是露出來的兩條邊,從而我們便可以定位出這個被壓在裡面的「半方塊」。它是一個正方體的一半大小,位於C、D兩塊的上面,同時被壓在A和B的下面,但它卻是E的一部分。這樣的半方塊有6個(兩兩相對),所以一共體積為6×(1/2)=3。最後,應該很容易想到,最中間有一個只有四個頂點將將露出來的一個單位正方體,當然,它的體積為1。
於是,上圖的魯班鎖的總體積為:
12 + 3 + 3 + 1 = 19
它比原六根完整方柱的總體積24少了5個單位體積。請記住這個5。
第二種計算方法(容斥原理):
如下圖所示。A和B並排放到一起當成一個整體,C和D也這樣成為一個整體,E和F也成為一個整體。三個整體的體積都是8。對應於右圖(文氏圖)中的三個圓。每兩個整體的公共部分是兩個單位正方體,這相當於右邊文氏圖中的一個棗胡兒形(紅色1加上黑色1)。魯班鎖正中間的那個完全隱藏起來的單位正方體,就相當於右邊文氏圖中中間那個曲邊三角形1。左邊魯班鎖的體積就是右邊文氏圖三個圓的併集。
為方便起見,我們設A+B=X,C+D=Y,E+F=Z,並且簡單地用字母本身表示它的大小。於是,根據容斥原理,有
(A+B)∪(C+D)∪(E+F)
= X∪Y∪Z
= X+Y+Z-X∩Y-Y∩Z-Z∩X+X∩Y∩Z
= 8+8+8-2-2-2+1
= 19
以上用了兩種方法求出了魯班鎖所佔據空間的體積,都為19。這都說明魯班鎖佔用的空間比原六根完整方柱的體積之和小5個單位體積。下面看一下拆開後六個方柱的樣子(我已經學會組裝它了,所以拆開了就不怕裝不回去了)。我們來計算一下一共被挖掉了多大的體積。
實際的魯班鎖6根方柱其實是這樣的,它們的維度都是1×1×4。
其中第一根是完整的,它是組裝過程中最後組裝上的。我們計算一下六根方柱被挖掉部分的總體積。上圖中從上到下被挖體積分別為:
0
1
1.25
1
0.875
0.875
加在一起等於:
0 + 1 + 1.25 + 1 + 0.875 + 0.875 = 5
即一共被挖掉了5個單位體積。被挖前,6根完整的方柱的體積為24,挖掉它們的5個單位體積後,還剩下的體積為19個單位正方體。也就是說,魯班鎖實際用材的體積為19。而前面計算出來的未拆魯班鎖佔據空間的體積也為19。這就說明了,魯班鎖中間是沒有任何空隙的。
聰明的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設計出來了這麼一個完美的物件,真是太偉大了!點讚!
我今天講的內容完全是從數學角度出發的。希望您喜歡!想讓您多了解一些物件背後的數學知識和原理。
再加上今天的數學日曆,本篇內容信息量蠻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