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環境毀掉孩子,好環境成就孩子

2020-11-12 初樂園


在道德和意志 、品質方面,孩子是極容易受外部環境影響的,壞的影響毀掉一個孩子比好的影響成就一個孩子要容易得多。同樣,文明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和粗野的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孩子天生愛模仿,即使他開始反對的事,但多次接觸後,也會漸漸麻木,並染上惡習。應該注意哪些壞的影響呢?

(1)讓孩子遠離殘忍的環境人類在道德上最大的美德,就是對生命的同情。小孩子天性中本來是喜愛動物的,但如果他經常看到屠殺可愛動物的過程,他就會漸漸變得麻木。如果周圍有人把這當作合理的事和勇敢的行為,則會讓孩子也去效仿。儘管人們很多時候不得不屠宰動物以獲取食物,但如果讓一個孩子經常看到這個過程,對他一定會有不良影響,因為這時他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去辨別和分析。如果一個孩子的同情心被環境所磨滅,這無疑是作為一個人最悲哀的事情。這與在山裡狩獵是不一樣的,因為山裡的獵戶只有靠此才能生存,這一點從小就對孩子 進行教育。不我們無法向全社會去倡導或通過立法來反對屠殺動物,但至少可以讓孩子遠離這種環境。


(2)讓孩子遠離失去道德和廉恥約束的環境無論去過還是現在,這種事總是存在的,但絕不是說,就理應如此。比如一些色情場所,比如一些家庭的不道德行為等等。明智的父母總會給孩子說明這種現象在宗教上的有罪和不合理。

(3)應該讓孩子明白哪些是不值得效仿的每一個孩子面對的社會和家庭、家族的環境都不一樣。有的孩子由於家庭教育的原因已經染上惡習,父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與他們保持距離。雖然我們本身不應該歧視那些孩子,但孩子由於太小,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判斷能力,染上同樣的惡習是完全有可能的。


(4) 家庭是孩子模仿的場所由於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家庭環境,包括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的家庭儘管清貧,地處僻遠,但和睦的氣氛和純樸的家人,反而使孩子養成了良好的道德、倫理觀念。我們看到,許多卓越的人才都來自貧困的山區。


有的家庭總是充滿各種矛盾、衝突、鬥爭,各種自私、虛偽、狡詐的惡行充斥其間,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一般來說,如果他看了大量啟發智慧和指導德行的書,或遇上一個好的導師,他會拋棄這種環境。而大多數孩子則漸漸在這種環境中沉淪。幾乎所有的教育學家都認為,子女的道德和品質受父母 影響很大,倒不是說遺傳的原因(因為這方面到目前為止,尚沒有科學的依據),而是因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我們也發現,許多身處惡劣環境的孩子,由於寄讀等原因離開家庭後,如果所在學校風氣較好,老師中又有一些品德良好的人,他就會成長為與本來惡劣的家庭完全不同的高尚的人。

相關焦點

  • 常態環境中,毀掉孩子視力的元兇並非手機電視,而是這四種因素
    「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走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能夠看見有一些年齡不大的孩子,就已經早早地戴上了眼鏡,似乎在早前發生在孩子們身上的近視,並不如當下這麼普遍。於是很多人把孩子近視的原因歸結於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的普及,那麼毀掉孩子視力的元兇,是否真的是這些電子產品呢?其實答案並不盡然。
  • 好的孩子教不壞
    這渴望,就是我們幼年時代常常寫作文的「我的志願」,那志願如果不是口號,而是了解自我本質後的確立,渴望就產生了。舉例來說,像舞蹈家林懷民、音樂家李泰祥、電影導演侯孝賢、劇場導演賴聲川、雕刻家朱銘,這些充滿創造力的人物,他們的教育並沒有成為藝術家的環境,由於他們的成就動機(也就是渴望),他們走上了自我教育,就比較能成功。
  • 雙語環境是好是壞,父母如何正確幫助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
    有位家長很幽默的表示,去幼兒園接孩子,聽到別的家長都和孩子說幾句英語,顯得很「潮」,現今不跟子女說英語實在很 「out」,但是自己英語又是個「半吊子」,怕孩子英語沒學好,又影響了漢語的學習,這種強行製造的雙語環境有沒有壞處?
  • "直升機父母"如何毀掉孩子:高壓環境引發焦慮抑鬱
    (原標題:「直升機父母」是如何毀掉孩子的?)天天接送孩子,時不時給老師打電話,沒事往學校跑,時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希望凡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對他好」的補習或是活動,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等等。於是有人就把這樣的父母叫做「Helicopter parents」,直譯過來就是「直升機父母」。那麼,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屬於「直升機父母」?直升機父母究竟又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
  • 孩子的成長需要好的環境,環境比天賦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人的天賦非常重要,但是環境對人的成長來說甚至比天賦更重要,您要是不相信這個觀點,請看一下這種事實,被人抱養的孩子能夠優秀到你吃驚的地步,這個不是一個兩個的現象,而是一批一批的現象,也就是說這可不是特例,是普通現象。
  • 給孩子一個被尊重的環境
    這當然與美國的文化有關 ,他們倡導每個人應該得到同等的尊重,包括孩子在內,他們一直在被尊重的環境中長大,不僅學校如此,父母對孩子也尊重有加任何事情都有彼此的因素,山上叫得好,山下才會應的好。如果孩子在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自然而然地就會自尊自愛,同時也會給予他人以尊重。有人曾質疑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否會導致疏於管理,其實這是兩碼事。在美國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和禮貌的要求非常嚴格,他們認為這也是尊重他人的教育。
  • 媽媽親述:好的學習環境會讓孩子英語進步!
    【深圳福永校區陳逸凡】媽媽親述:原來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對孩子學英語那麼重要!漢語是國際公認的最難學的語言。而不同的語言環境,成就不同的語言。我們華夏大地上有許多種方言,就像最近超火的李佳琦,作為從小生活在湖南的語言大環境裡的湖南人,他使用的語句如:「來咯!」、「所有的女生,注意咯!」等,儘管是普通話,依然掩蓋不住濃濃的湖南口音。
  • 家庭環境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關於此事,我認為,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決定了這位孩子的命運,所以,我們必須以家庭教育為主,努力創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家庭環境。這既是為了個人、為了家庭也是為了社會。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塑造人的性格,成就一個人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家庭作為我國從古至今以來最為重要的社會組成單元,倍受人們的重視。就從我國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節日可以看得出來,家庭才是一個人的根本。春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長輩要進行守年夜,晚輩可以領紅包。尊老愛幼,孝敬父母,相夫教子等等,這些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湖南12歲小學生患癌,裡面提到的問題就是規律堅持不夠好。
  • 接送孩子是從搖籃到墓地的溺愛?專家: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
    011、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這樣全方位的保護者孩子,讓他生活在溫室之中,是真的對孩子好嗎?對於中國式育兒很多育兒專家表示,接送孩子是毀掉孩子的毒藥。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中國式上學和日本孩子上學的對比圖。從圖片能夠感受得到中國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是有父母接送上下學,而日本的學生們從上學那天開始,就獨立上學,沒有父母陪伴在側。
  • 【百家】林清玄:好的孩子教不壞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這渴望,就是我們幼年時代常常寫作文的「我的志願」,那志願如果不是口號,而是了解自我本質後的確立,渴望就產生了。舉例來說,像舞蹈家林懷民、音樂家李泰祥、電影導演侯孝賢、劇場導演賴聲川、雕刻家朱銘,這些充滿創造力的人物,他們的教育並沒有成為藝術家的環境,由於他們的成就動機(也就是渴望),他們走上了自我教育,就比較能成功。
  • 家長經常當孩子的面做這三件事,恭喜你,正在一步步毀掉孩子
    孩子生來就像是一塊乾燥的海綿,生長的環境就像是是水,孩子會源源不斷地從環境中吸收他人的行為舉止並消化轉為自己的習慣。父母作為陪伴孩子最多的人,也是影響孩子最多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壞的行為則可能慢慢摧毀孩子。
  • 九種問題父母最易毀掉孩子(組圖)
    孩子的未來與家庭環境息息相關,如果有豁達而教育有方的父母,他們成長的世界就會大很多。如果父母自身就存在以下9個問題,那麼想孩子有個好的未來是不可能的。九種問題父母最易毀掉孩子(圖片來源:東方ic)(一) 模具製造型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
  • 我是媛媛「回答問題」為孩子選好的居住環境,還是選好的學校
    今天無意間看到一個問題:孩子要上學了,為孩子選好的居住環境,還是選好的學校?沒來的急回答,就找不到問題了,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對於我而言也是,我家寶寶現在三歲半,也面臨這個問題,所以也想對這個問題討論一下,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其實回答問題前,我還想問個問題(不知道提問的頭條主能不能看到)【寶寶多大?】
  • 新媒體正在把孩子們的發展環境變成「惡」環境!
    」……越來越先進的學習機或平板電腦的APP應用,常常會讓家長心甘情願地掏出錢包——但凡做家長的,都擔心孩子的學習能力會落後,或者擔心孩子學的知識會落後於世界。在李鈞雷看來,全世界的家長們如今對於新媒體對孩子們的影響都有著相同的焦慮,但新媒體發展至今的10多年中,對於新媒體究竟對兒童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卻並沒有很好的研究,對於這些問題至今只有一個籠統的回答——「看情況」。
  •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
    孩子呱呱落地,第一眼看見的是自己父母的微笑,聽到的第一聲是父母親切的愛的召喚。孩子到了牙牙學語的階段,爸爸媽媽也開始賣力地對寶寶進行言語攻勢。小孩兒剛出生的時候除了哇哇哇和啊啊啊,什麼都不會,所有語言對他來說都是外語。而小孩兒學習語言,是通過生長環境沒有其他語言從而長期的潛移默化塑造的,而孩子語言的啟蒙老師便是他的父母。也來源於他的家庭環境。
  • 《自卑與超越》:3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歧途
    、好知識、好觀點的80後寶媽。每個孩子的成長環境都不一樣,顯現出來的性格,以及對待事物的態度就不一樣。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就明確的指出:在3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對生命的意義做出錯誤的解讀。也就是說,在這3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歧途。
  • 自以為是的關心,實則正在一步步毀掉孩子專注力
    很多父母的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直強調讓孩子順其自然發展,甚至也自以為是這樣執行的。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大人們都比較自作主張,把自己認為好的帶給孩子,卻往往成為了讓孩子發揮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這樣的一段話: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否則永遠不要打擾孩子。很多時候家長總是會抱怨為什麼孩子不能夠集中精力,其實家長在提出這一個疑問的同時,應該首先問自己是否在孩子年幼時就一步步毀掉了孩子的專注力。
  • 不要讓家庭環境「汙染」孩子的心理環境
    家庭教育不僅需要父母的言傳和身教,更需要家庭環境的薰陶和塑造。孩子是家庭的縮影,其身上帶有家庭的烙印,有什麼樣的家庭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在不同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在認知、性格、道德、價值觀、為人處事、人際交往、行為習慣等方面都會有很大的不同。簡而言之,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要言傳,又要身教,更要境教。
  • 人的本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談讚美成就孩子、責備毀掉孩子
    人的本能是追求快樂、逃避痛苦——談讚美成就孩子、責備毀掉孩子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父母對孩子期望很高,卻又很吝嗇讚美和鼓勵自己的孩子。他們常常擺出一副長者的面孔責備孩子,以為這樣才是教育,其實卻忽視了讚美、鼓勵所帶來的奇妙的教育效果。讚美孩子,能激發他正確的外在動機,產生好的行為,並能強化兒童所完成的這一行為,以後當他碰到類似事情時,便知道該怎麼去做,並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定勢。
  • 毀掉一個孩子,就從毀掉他的暑假開始
    昨天,公眾號「洞見」推薦了一篇文章,標題是《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以喜歡的方式過暑假》。文章開宗明義,放暑假,一定不能讓孩子太舒服。很明顯,文章的觀點受到了家長的熱捧,輕鬆10萬+。在《愛彌兒》裡,盧梭提倡黑暗環境中的兒童遊戲,倡導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盧梭擔心的不是知識教育的缺乏,而是過度教育導致兒童天性的扭曲。而現代教育學創始人之一、著名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話,放在這裡,顯得更有針對性:「人類的天性沒有比恢復精力更迫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