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過度焦慮,如何自我調節,改善情緒?

2020-08-30 筆尖上起舞

豆瓣高分影片《風雨哈佛路》是一部改編自同名自傳式的小說,電影裡面的故事情節真實存在。

影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主莉絲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年幼的莉絲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身上散發惡臭,被眾人歧視,被同學嘲笑,流浪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周圍人討論的永遠是毒品、死亡、毆打、酗酒……,這樣的生存環境令人絕望。母親的死讓莉絲備受打擊,她在17歲時開始拼命地讀書,最終考上哈佛大學,逆轉了悲慘的命運。

莉絲被譽為「感動全美的奇蹟女孩」, 曾獲「無所畏懼獎」、「白宮計劃榜樣獎」,被評為「美國當代傑出年輕女性」。

《風雨哈佛路》海報

女主的經歷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她用實際行動告訴人們,即使你的家庭令人絕望,即使你的童年顛沛流離,你還是可以有夢想、有選擇、有希望的。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像女主那麼勵志,能夠化悲傷為力量,走出家庭之傷。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成年後依然背負著家庭帶來的傷痛難以自制,有些灰暗感受像是一把無形的枷鎖禁錮住了自己,身心不得自由,而遭遇家庭創傷的人,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普遍。

有一項針對家庭創傷的普及程度和類型方式的調查顯示,在18-29歲年齡段的人群裡,有81.8%的人都表示曾經遭受過家庭創傷,且大多數源於父母。小時候,有的父母會刻意貶低自己孩子,說他們是「廢物」;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私有財產,永遠在掌控孩子;有的父母沒能力維護家庭的幸福和完整,讓孩子目睹生活的一地雞毛,這些行為都會深深烙在孩子的記憶中,長大後也不能忘懷。

傷痛

面對曾經的傷痛經歷,你可能還會感到悲傷、自我懷疑、焦慮、憤怒,這些感受無處安放,那麼,作為一個成年人,該如何走出傷痛,療愈自我呢?

對此,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通過工作中接觸到的大量真實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家庭是如何傷害子女,並持續影響子女成年後的生活的。

這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家庭心理療傷經典之作。這本書的主旨並非是控訴這樣的父母,而在於傳授具體的對策,如果你有勇氣和力量遵循書中的指引,一定可以從父母手中奪回你作為成年人該有的權利,以及生而為人的大部分尊嚴,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蘇珊·福沃德,國際知名的心理治療師、演說家和作家,她的著作有《執迷:如何正常地愛與被愛》《依戀:為什麼我們愛得如此卑微》《如何識破男人的謊言》《金錢魔鬼》《情感勒索》等。這本書曾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下面我從「不健康的家庭行為模式有哪些、如何擺脫這種不健康的關係療愈自我」來說說不健康的親密關係。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封面

一、哪些是不健康的家庭行為模式?

書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瓦萊麗是一位歌手,但她很久沒接到演唱的活兒了,所以在做臨時工攢錢付房租。

當和家人傾訴時,父親對她說:「別擔心,你永遠都是我的小失敗者。」

在她需要家人支持時,卻聽到父親這樣的回答,相信任何人聽了都會覺得很難過,這樣說話簡直是種侮辱。

但瓦萊麗從小到大的生活一直就是這樣,她就像是家裡的垃圾桶,不論發生什麼,受責罵的永遠是她。如果父親和母親有了爭執,那肯定是瓦萊麗的錯。如果瓦萊麗做了什麼讓父親高興的事,他又會一臉得意地跟好友吹噓。

父母曾經也是孩子,所有的父母都難免有不足之處,只要他們平時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大部分孩子可以原諒他們的偶發衝動行為。但有些父母的負面行為模式是持續存在的,就像瓦萊麗的父親,從始至終用言語控制著瓦萊麗的情感,這對於孩子的情感傷害,就像化學毒素一樣蔓延至孩子的整個身心,作者在書中用「有毒」這個詞來描述這些傷害型父母。

我們先來做個小測試。

① 父母還把你當成孩子對待嗎?

② 你人生中的重大決定大多需要先徵得父母的首肯嗎?

③ 與父母在一起,或者僅僅想到將與父母一起共度時光,你就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或身體反應嗎?

④ 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會讓你害怕嗎?

⑤ 父母會用威脅或令你內疚的手段來操控你嗎?

⑥ 父母會用金錢控制你嗎?

⑦ 你覺得自己要為父母的情緒負責嗎?

⑧ 你是否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總是對父母有所虧欠?

⑨ 你是否覺得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變好?

如果你對以上問題中的三分之一做出了肯定的回答,那麼你的父母可能是「有毒」的。了解清楚什麼是「有毒」父母后,我們再來看看「有毒」父母一般有哪幾種類型?

1、不稱職的父母。

我們先來看看稱職的父母應該履行的基本職責有哪些?

①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

②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

③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求。

④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

⑤ 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父母的榜樣作用對於一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非常重要,但不稱職的父母常向孩子傳遞這樣一條明確的信息:「你的感受無關緊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不稱職父母通過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讓孩子失去積極的榜樣,而沒有積極角色作為榜樣,孩子的情感也將難以健康發展。

2、操控型父母。

操控型父母是生活中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他們會因為孩子的獨立感覺到背叛和遺棄。常見的說辭有「這都是為了你好」「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正因為我這麼愛你」……其實他們想表達的就一條:「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太怕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當操控型子女成年後,他們會對自我的身份感到迷糊不清,他們不懂得區分自己的需求和他人的需求,會有一種很深的無力感。

3、酗酒型父母。

酒精會降低一個人的自制力,刺激人去宣洩衝動。「喝醉了」會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藉口,用武力向孩子宣洩憤怒,但外在表現出來的卻是一個「正常家庭」,其實這種偽裝對於孩子來說很有害,明明客廳裡有隻恐龍卻說孩子看錯了,這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情感和感知能力產生錯亂。

4、虐待型父母。

身體虐待。由於工作壓力、人際關係衝突、生活不如意等因素,會導致一些父母對子女暴力相向。但暴力會引發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很難再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更嚴重的是,他們會將這種恐懼帶到成年生活中。

言語虐待。罵孩子愚蠢、沒用、醜陋,取笑、挖苦、取侮辱性的綽號或是拐彎抹角的羞辱等,都在向孩子傳遞一些非常差的信息,就像瓦萊麗的父親那樣。如果一個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外表、智力、能力或作為人的價值進行言語攻擊,那就是虐待。言語虐待不僅會嚴重損害一個人對自我的正確認知,還會對他們的生存方式以及成就價值產生負面預期。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父母在每個人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如果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長大後的我們就會變得溫暖有力,如果父母種下的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那麼隨著我們步入成年,這些種子會以想像不到的方式入侵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職業生涯等。那麼該如何擺脫這種不健康關係帶來的傷害,讓自己生活的幸福呢?

種子

二、如何擺脫不健康的關係療愈自我?

《風雨哈佛路》女主莉絲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哈佛大學,現在的她已經成為一名國際演說家,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誡大家:永遠不要以童年遭受的苦難和糟糕的原生家庭作為自己墮落的藉口。

不管父母曾經對你做過什麼,對於年幼的你造成過什麼樣的傷害,現在的你,都有能力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中解脫出來,恢復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對此,蘇珊博士在書中給到很多具體的做法和行為策略:

(一)自我界定

1、使用非辯護性回應。

當你遇到衝突,可以使用非辯護性回應方式,這種回應對打破「攻擊——撤退——防守——升級」的循環很有幫助。

以下這些常用的非辯護性回應可以參考下:

① 哦?

② 噢,我明白了。

③ 這樣啊。

④ 你當然有權堅持你的意見。

⑤很遺憾,你不贊同這一點。

⑥ 讓我想想。

⑦ 很抱歉讓你傷心(生氣、失望)了。

你在使用非辯護性回應前,想像你的父母正在批評貶損你,你就可以做出非辯護性的回應。在回應時,不要生氣、不要道歉、不要解釋或者試圖讓他們改變主意。

一旦你學會非辯護性回應方式,當與他人發生衝突時也可以使用,包括同事或普通朋友。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尷尬或不自然,但只要不斷練習,非辯護性回應就會變成你的第二天性。

非辯護性回應

2、表明自身立場。

在向他人表明立場之前,你需要先弄明白自己的立場是什麼。包括什麼對你來說是重要的?什麼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有得商量?什麼沒得商量等等。這些問題可大可小,小到你對某部劇的看法,大到你對生活的理念。

當你完成自我界定,當你習慣於做出回應而不是反應,當你明確表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當你對自己願做和不願做的事情設定限度,你和父母間的關係也將會發生明顯的變化。

(二)停止自我懲罰

1、責任是他們的。

找一個私人時間,一個靜謐的地點來和自己內心的那個孩子對話。你可以拿一張自己童年的照片,看著照片裡那個弱小、無助的孩子,對他大聲說:「你不需要為……負責!」。你必須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

下面這張表列出來一些痛苦精力:

① 他們忽視你。

② 他們讓你覺得自己沒人愛。

③ 他們殘忍而冷漠的嘲笑。

④ 他們對你的侮辱稱呼。

⑤ 他們的不快。

⑥ 他們自己的問題。

⑦ 他們選擇不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⑧ 他們酗酒。

⑨ 他們酗酒後的暴行。

⑩ 他們對你的毆打。

⑪ 他們對你的猥褻。

你可以在這份清單上添加其他內容,添加完成後,你就要為這些內容找到真正的責任人,也就是你的父母,為了讓你更清楚地認識這一點,你需要重複說剛才的句子,但要改為「我的父母應該為……負責」,將列表裡的內容和其他痛苦經歷加入到句子裡。

你在一開始時可能會理解這些不是你的錯,可是你內心的小孩還在背負著內疚,你的感受需要時間來適應你的新認知,所以你需要重複多次上面的練習。

停止自我懲罰

2、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憤怒。

在不健康家庭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後也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處理自己的憤怒,有的可能會將怒火壓抑於胸,變得抑鬱甚至疾病纏身;有的可能會用酒精、毒品、食物來麻痺自己的感覺。

下面這幾種方式可能對於管理憤怒更為有效,不妨試一下。

① 允許自己憤怒。憤怒是一個信號,意味著你要做出改變,它在給你傳遞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你的權力正在被踐踏、你正在被侮辱和利用、沒有人關心你的需求等等。

②表達出你的憤怒。你可以用力捶打枕頭、對著惹你生氣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獨自在車裡或家裡時,假裝和生氣的對象對話,還可以和信任的朋友多聊聊天。

③增加運動量。將憤怒轉化為運動可以幫你釋放出內心的緊張情緒。你可以選擇打網球、跑步、騎自行車,也可以清理堆滿雜物的儲物間、參加舞蹈課。

④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你可以大聲說:「我很生氣。我有權利生氣。如果只有這樣做才能應對憤怒,那麼我只能為自己的憤怒而感到愧疚。這樣的感覺既沒有錯,也沒有使我變得卑劣!」。

⑤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憤怒可以幫助你認清自己在親子關係中願意接受什麼?不願意接受什麼?幫你定義自己的邊界和極限,幫你將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自身,不再去為改變父母而徒勞鬥爭。你可以把「我很氣憤,因為我爸從來不讓我過自己的生活」變成「我不會再允許我爸控制我、貶低我」。

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憤怒

3、與自己籤訂「關愛合同。

憤怒和悲傷會讓一個人失去控制,你可以每周列出十件想做的事,幫助自己從悲傷中走出來,把這個清單當作和自己籤訂的「關愛合同」。合同裡需要包含能為你帶來愉悅的休閒活動,比如泡泡浴、看電影,或者多參加壘球隊的戶外訓練,抽時間讀一本很棒的小說。

不論單子上列出什麼活動,最重要的是要你去做這些事,而不只是想想而已。

4、對自己負責。

將童年自己身上的責任免除,並不意味著同時免除了成年後自己的全部責任。下面這張列表可以幫助你認清在與父母的關係中你應負的責任。請說出「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和父母的關係中,我需要為……負責」,然後將以下列表的每一條內容加上。

① 成為一個獨立於父母的個體。

② 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③ 面對童年的事實。

④ 勇敢地承認自己童年的經歷和成年後生活的關係。

⑤ 勇敢地向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⑥ 面對並消除父母對自己生活的控制,無論他們是否健在。

⑦ 當自己的行為殘忍、刻薄,傷害到別人時,改變自己的行為。

⑧ 找到合適的方式來治癒內心的童年創傷。

⑨ 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

列表中的每一條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去實現的目標,當你遇到困難時,可能退回到過去的行為和思考模式中,這些都沒關係,只有走過這段恢復的過程,你一定可以把自己內心的小孩從永久的懲罰中解脫出來。

對自己負責

(三)如何與父母對峙?

前面說的所有方式方法,其實都是在為你與父母的對峙做準備。對峙意味著你要為了痛苦的過去和艱難的現在,在經過深思熟慮後勇敢地面對你的父母。這雖然讓你感到恐懼,但也最能賦予你力量。

1、給你的父母寫信。

寫信是一種很好的對峙方式,你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認真組織,還可以反覆修改。同時也給收信人一個反覆閱讀信件並對內容進行思考的機會。

通過信件進行的對峙與面對面的對峙一樣,都是以「我想對你說些以前從未說過的話」作為開場白,一般涵蓋下面四個要點:

① 這就是你曾經對我做的。

② 這就是我當時的感受。

③ 它就是這樣影響了我的生活。

④ 這是我現在對你的要求。

這一架構基本上涵蓋了你需要表達的所有要點,確保你在對峙中不會語無倫次。

寫信

2、面對面對峙。

你可以把對峙的地點定在自己家裡,也可以定在別處。對峙時,你可能會心跳劇烈、胃部絞痛、汗水涔涔、呼吸不暢,也可能會張口結舌,把準備好的臺詞忘得一乾二淨。如果是這樣,你可以把事先寫給父母的信讀給他們聽,這也是一種克服緊張焦慮情緒、確保自己的心意得以傳達的好方法。

就算你沒能把計劃中的臺詞全部說完,就算你慌亂中又開始為自己辯解,就算父母憤然起身棄你而去……你仍然是勝利者做到了。當你對自己和父母坦承了你生活的真相,你就不會再有與父母關係中得不到解脫的恐懼感。

對峙

(四)放棄鬥爭

你竭盡所能地做出種種抗爭,希望父母可以對你更加慈愛和寬容,可是這種鬥爭會耗盡你的精力,使你生活充滿混亂和痛苦。其實,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放棄這種抗爭。

1、重新定義愛。

如果你至今都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感情滋潤,那你很可能永遠都得不到了,但你可以重新定義愛。當你理解了什麼是愛,你可能就會意識到你的父母沒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樣愛你。而當你清晰地了解到父母的局限性和自己遭受的損失後,你也將為自己的生命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始接納那些真正愛你的人,他們會賦予你應得的、真正的愛。

2、相信自己。

小的時候,你將父母的認可或反對當作衡量自己好壞的標準。可能長大後,你還在做著這樣的犧牲。通過上面的練習,你正學著相信自己對於現實的認知。你會發現,儘管父母不同意你的觀點或不認可你的做法,但你仍然可以抵禦他們的否定帶給你的焦慮,因為你不再需要他們的認可,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不管怎樣,從不健康家庭行為模式中解脫出來的關鍵在於你自己。當你可以更好地把握過去和現在與父母的關係時,你會發現你和其他人的關係,尤其是和自己的關係,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相信自己

當有人問《風雨哈佛路》女主莉絲有沒有覺得自己可憐,她這樣回答:我為什麼要覺得自己可憐?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我的世界。我甚至要感謝它,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往前走。我和其他人來的世界不一樣,我沒有退路,我要更努力,更努力地把自己推到另一個世界中去。

海明威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是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最強壯的地方。」我們無法選擇家庭出身、無法選擇童年有過怎樣的遭遇,幸運的是,我們都長大了,可以由自己來掌控自己的命運,回顧過去並不是為了控訴父母的所作所為,而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加美好,生命中那些黑暗,當被照見,就有了療愈的可能性,不管原生家庭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樣的陰影,現在的我們都可以為自己點燃一盞心燈,照亮那些原本陰暗的角落,給自己的孩子更多的愛和尊重。

相關焦點

  • 疫情當前,出現焦慮情緒該如何調節?
    武漢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最近,隨著疫情逐步得到一定控制,不少企業也陸續復工,不少上班族為此感到焦慮,一方面需要復工掙錢維持家庭開支,一方面又擔心自己在復工期間患上新冠肺炎。有了這種焦慮的情緒,我們應該如何正確調節呢?一起來看看。緊張、擔憂、恐慌、不安、煩惱這些不愉快的複雜情緒,是我們在面對「危險」時會產生的心理反應,這種心理反應會提醒我們要提高警惕做好自我保護,遠離傷害。
  • 面對疫情 孕媽媽該如何調節焦慮情緒呢?
    那麼懷孕的母親應該如何調節焦慮呢?焦慮和壓力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不要壓抑它。適當的焦慮可以預測和避免風險,也可以提前進行計劃並儘早進行計劃。焦慮並不完全是一件壞事。二,做點什麼單調的環境和無聊的生活狀態似乎是自我修養的理想狀態。但是大腦就像一隻活躍的猴子,如果它總是閒著,很容易瘋狂地思考。避免過多關注流行病或負面信息,並限制每天處理相關信息的時間。規律的日常工作和休息可以提供生活的穩定感。
  • 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然而,延長的假期以及控制疫情的需要,大家目前需要整天宅在家裡「休養生息」,於是有大把的時間以及多種渠道來獲得有關疫情的負面消息,恐慌、焦慮情緒逐漸加重,甚至超出自己的承載能力,對應的心理反應也隨之而來。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面對疫情可能會出現的常見心理反應以及應對方法。常見的心理反應有哪些?
  • 【專家支招】面對疫情情緒焦慮時,如何進行心理疏導?
    還可以回想自己以往遇到困境或挑戰是如何成功應對的,是否有一些策略可以應用到現在,調動內在資源,增進積極情緒。如果監測到自己的心理狀況持續惡化,如嚴重的失眠、焦慮、抑鬱等,而且無法通過自我調適得到改善和緩解,可以儘快向專業的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尋求幫助。
  • 焦慮:焦慮情緒過度了,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
    文/阿秋如何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過度了?過度之後,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異常、心理問題。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焦慮過度了呢?在如何察覺自己的焦慮情緒是否過度的時候,我們首先還是要知道焦慮的性質,所謂的焦慮的性質指的是:「總是莫名其妙的擔憂害怕、焦慮、甚至是一些無中生有的恐懼但又說不清的一些事件;或者一些可以說的清的具體事件,比如:害怕自己得癌,擔心家中親人有不測等等,這些你所害怕擔憂的事情,在旁人看來,你的這種擔心、害怕往往都是過度了、誇大了,才會使得自己惶恐不安,焦灼如麻。
  • 專家指導:疫情期間,家長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 家長學堂
    家長如何 自我調節 情緒? 家長如何自我調節情緒 如果長時間地接觸這類信息,很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情緒,不自覺地陷入到緊張、焦慮之中,難以出離。如果家長們都無法保持穩定的情緒,更難以幫助脆弱的孩子維持穩定的情緒。
  • 疫情之下,該如何調節我們的緊張情緒?
    每天媒體上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鋪天蓋地,讓人們本就緊張的神經變得更加敏感。面對疫情,我們該如何調節我們的情緒?出現過度焦慮的情緒怎麼辦? 下文經出版社授權節選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眾防護與心理疏導》的心理保健篇,以饗各位書友。
  •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面對疫情,我們應如何調節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特別的時間點上——疫情,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日益新增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讓這個冬天似乎比往常更加寒冷。「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近日來,面對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防控形勢,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共克維艱。」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
  •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調節緊張情緒? 源 / 新財網 文 / 新財網 2020年02月28日   隨著新冠肺炎的暴發及疫情的加重,原本輕鬆愉快的春節,突然變得緊張嚴肅起來,人們的神經也越發緊繃。面對難以預測的疫情,擔憂和恐懼是很正常的。
  • 合理調節情緒 積極關懷自我
    答案是「不會的」,我們並不會被情緒完全控制,每個人都有主觀能動性,我們完全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式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情緒調節,它是由Gross(2002)在他提出的情緒調節過程模型中界定的。認為情緒調節是由我們對自己產生何種情緒、何時產生情緒、體驗到情緒的強烈程度以及如何表達情緒進行控制的策略組成。
  • 焦慮也是情緒,請不要害怕,勇敢面對
    人有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有得勢之時必然會有失勢之際,人一受到挫敗難免自怨自艾,這時候的低落情緒,我們稱之為焦慮或抑鬱。然而焦慮與抑鬱有所不同。抑鬱是低落時,沒有動力,不想做事,時常在為過去而感到痛苦。焦慮是興奮狀態,因為擔心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從而讓自己的身體變得興奮·緊繃,總是過度擔心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
  • 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做好自我心理調節?聽專家怎麼說
    心理防疫成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的重要一環。如何及時加強心理疏導,做好自我心理調節?為此,博州人民醫院心理科主任李鴻舉針對不同群體給出建議。01 特殊時期的兒童心理健康「媽媽,病毒什麼時候走呀?我想出去玩了。」家住溫泉縣查幹屯格鄉的葉斯波爾經常這樣問媽媽古麗亞。古麗亞說:「兒子最近不鬧騰了,就想著什麼時候可以出門。」
  • 面對新型病毒如何自我情緒調節?一名心理治療師的8個心得體會
    如果你對這場心理衝擊應付得好,則能保持心理平衡,正常生活,如果應付不好,心理衝擊則會演變為心理危機,使人心理失去平衡,產生緊張、害怕、擔憂、混亂等消極情緒或行為。作為社會的一員,面對不斷刷新的發病人數,恐慌的購買行為,我也同樣面臨著心理衝擊。在這裡不談心理防護方案,網絡已經有很多了。今天主要聊一下,我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自己的一些體會及建議,希望能給你帶來一點幫助。
  • 面對最糟糕的情況,如何訓練自己的大腦進行自我調節?
    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需要訓練大腦的自我調節能力來更好地處理生活中不可預測性事情的發生。「自我調節」主要是在產生感覺和採取行動之前,花一些時間進行思考,制定明智的計劃,再採取正確的理性行動。訓練大腦自我調節能力,有利於保持情緒健康,在混亂時刻保持冷靜,做出最正確的反應。
  • 學生開學如何調節好情緒
    開學心理支持:如何調節好情緒淮陰師範學院心理中心 今天炎炎夏日在八月末接近尾聲隨著初秋的到來我們迎來新的學期而你是否已經準備好了呢?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仍可能會體驗到焦慮、恐慌、無聊、低落、煩躁等消極情緒, 這些情緒都是 大家目前階段面對還未恢復「正常」的教學秩序等出現的 正常心理反應 , 適度的焦慮 對大家的返校準備和自我防護是有所幫助的
  • 焦慮怎麼辦呢?學會自我調節
    焦慮症怎麼自我調節 對病人要有耐心,允許病人有哭泣、糾纏等情緒的發洩行為。 對病人焦慮症狀發作時,可採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緩解症狀。教會病人掌握"森田療法"的理論和方法,必要時可親自帶領病人去體驗。 鬆弛療法的應用對焦慮症狀有幫助。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症狀明顯時應對症處理。
  • 曾仕強:如何排解焦慮?擁有這個心態,能幫你輕鬆調節負面情緒
    焦慮情緒正或快或慢地摧毀我們的意志力,重則導致抑鬱。我們如何緩解焦慮感,調節負面情緒呢?圖片來自網絡焦慮都是你選的不是焦慮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焦慮,從而每天感覺到壓力很大,很心累。為什麼會選擇焦慮?
  • 焦慮情緒和焦慮症如何區分?戰勝焦慮情緒的5種方法
    接下來,跟隨本文一同詳細了解↓↓↓  焦慮情緒和焦慮症如何區分  1.焦慮程度與實際處境並不相稱  焦慮症患者會對生活中的某些問題過分擔憂緊張,不該恐懼的恐懼,不該緊張的緊張,放大了各類危險,這種擔憂與現實處境並不相稱。
  • 心理治療師解析面對高考如何調整情緒
    羅瑛婕:很多考生正視焦慮後,焦慮所帶來的結果都會很大程度得到改善。但改善不明顯時,就需要了解一下引起焦慮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自我定位不明確,對自己的實力以及能達到的成績沒有足夠認識或是不願接受。
  • 如何引導孩子調節情緒
    孩子從三歲左右開始就已經能夠體驗到討厭、傷心、抱歉、擔憂、害怕、妒忌等豐富的情緒感受,但他們對情緒的察覺和應對還處於萌芽階段,當他們遭遇到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常常不知道如何應對。他們一般採用哭鬧、攻擊、畏縮等最原始的方法來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被處在情緒中的孩子們種種行為所困擾的時候,我們需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