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別看重出身及地位的時期,如果你有一個「好」的出身,他人對你就會高看一等,你的人生出「彩」或得到重用提拔的機會就要比別人多得到,容易得多,這也是生活在那個時期的絕大多數人不得不看重與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不是個人的勢利,而是現實的無奈與逼迫,所以陳宮同樣不會是一個例外。
其實,性情剛直,足智多謀的陳宮最初在曹操身邊,被視為為心腹,後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遊說張邈一起背叛曹操迎呂布入兗州,輔助呂布攻打曹操並先後取得兗州與徐州,成為呂布手下的首席謀士。但在下邳城中,由於呂布拒絕採納陳宮的兩面互補之計,導致戰敗與呂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
從陳宮曾經叛曹操投呂布,戰敗被擒仍然不願意歸降曹操,決意赴死這一點上看,陳宮具有嚴重的三國時期特有的對人看「出身」,重「地位」的毛病,他是打心裡是瞧不上曹操,甚至還討厭曹操的。
而無論是在個人家庭背景,還是在身份地位以及具備的硬實力上,都要比曹操、呂布不知道差了多少條街的劉備,雖然明面上說是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似乎乃漢室宗親,但真實情況恐怕只有天「知」地「知」,陳宮、曹操和劉備自己「知」了。
作為年少時候就已經聞名海內,好歹也是當時一流謀士,連曹操都看不上的陳宮又怎麼會看得上田無一壟,地無一角被曹操追著滿世界跑的劉備呢?
因此,毋寧死不降曹操,也不考慮轉投到劉備「門下」,這不是陳宮不正常,而是三國時期的病,一種社會性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