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讓孩子學英語,於是找了多家培訓機構,既有線下教學,也有APP線上教學,還有PAD終端教學。林林總總,目不暇接。
也試用或試聽了當下比較流行的幾家,總體來說現在的機構教學比我們之前純課堂應試英語要好太多了。
01
想想之前的應試教育,英語教學是有問題的。
我們很多人,從初中一年級開始學英語,直到大學畢業,少說也有10年,英語一直是主科,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精力,在學校裡,雖然英語學得不算太好,但也沒怎麼拖過後腿。
然並卵,直到現在我完全不敢跟人用英語對話。說不出來,也聽不懂。
連海淘的化妝品、藥品說明書也看不懂,更別說看英文原版小說和自己用英語創作了。
據觀察,我這種現實並非個案,而是具有普遍性:我們那批70、80年代出生的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如我的並不在少數。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我付出了十年時間和心血,都沒有把一門語言學得能熟練應用。
後來仔細審視了我們之前的應試教育:總是在背單詞,記短語,學語法中不斷循環,甚至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鑽研如何避開考試中出卷老師埋下的各種坑。
而不是教給大家如何真正掌握一門語言。能與人用外語溝通交流,能看懂英文類的書刊雜誌,作為一門工具熟練掌握。
教育的目的似乎就跑偏了,完全為了分數(當然,這也無可厚非,那個時代並不像現在這麼多選擇,千軍萬馬擠高考獨木橋是我們那代人的唯一宿命)。目的跑偏,手段和方法自然就偏了。
02
同樣是學語言,想想我們學習漢語,從來沒覺得多麼費勁。
似乎天生就會說,能交流。
後來我對比了學漢語的過程,也推理出學其它外語的。不知道對不對,權當和大家一起探討。
1.每天聽,聽別人的發音及語感
大量的輸入很重要,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是交流的第一步。
1.大聲說出來,有人糾正口音
如果想能夠以後流利的和人交談,請一定注重語音部分。發音一旦成形,後期就很難改變,而且會給聽力造成一定的困擾。所以剛開始就一定要標準。(想想我初中英語啟蒙老師是鄉村裡教了十多年政治臨時轉崗過來的,學校裡實在沒有英語老師了。那口音,完全是用漢語翻譯過來的「故得摸您」。)
3.要閱讀,廣泛閱讀
一個人文章寫得好,一定是建立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俗話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要寫,時常練筆
養成定時寫作的習慣
5.相信堅持的力量
堅持是最強大的力量,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堅持。
堅持成習慣,這個才是最值得依賴的,一旦形成每天練習外語的習慣,想賴掉一回都難。最好能找一個固定時間,可以閱讀,背誦,對話等等。每天都練,堅持30天,習慣就此養成。
6.營造母語的語言環境
找到組織和同伴,有一群人說這種語言,讓自己儘量置身於那個語言環境中,耳濡目染。
不光是一起閱讀,練習對話和討論,也能相互監督。學習語言是個漫長的旅程,結伴同行,路能走得更遠。也可以嘗試語言交換,和外國友人相互學習對方的母語。
7.不要陷入一些坑裡,比如單詞坑,單純的覺得自己的不足是單詞量不足造成的,於是瘋狂的背單詞。
語言的整體提升,一定要各方面都照顧到。同時要兼顧口語和書面語。語言,耗時間,沒捷徑,沒法抄,做好打硬仗的準備。其實整天泡在語言中的感覺也是很奇妙的,尤其是發現自己語言水平一點點進步的時候。
未來,我會用這套理論來跟孩子一起學習外語,相信假以時日,應該不再是啞巴聾子英語了吧。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好好生活用力愛。